医圣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733920 上传时间:2020-10-20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圣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医圣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圣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圣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ppt(4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汉魏晋南北朝的医学与医药(1) 张仲景及其医学成就,古诗十九首 之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古诗十九首 之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古诗十九首 之四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坎轲长苦辛。,

2、古诗十九首 之十三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古诗十九首 之十四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古诗十九首 之十五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古诗十九首 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

3、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夫。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 之十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爱情诗,古诗十九首 之十八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古诗十九首 之十九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汉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

4、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蒿里行 曹操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一、汉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状况战争导致疾疫流行,西汉(前202年-9年)、东汉(25年-220年)东汉末年,是我国历史上政治最不稳定时期。宦官、外戚、士族官僚争斗激烈,土地兼并日益加剧,农民生活极度贫困。公元184年,爆发36万人的黄巾起义,公元190年,朝廷内部又有“董卓之乱”,政局极不稳定。黄河流域,战乱频繁。 东汉后期的七八十年间

5、,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小规模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当时有一首民谣说:“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崔寔政论)它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誓死反抗东汉统治者的决心。,俗话说,“大兵之后,必有灾年”。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不断的战争导致瘟疫流行。建安年间,瘟疫大流行,前后达5次之多,使很多人丧生,一些市镇变成了空城,其中尤以死于伤寒病的人最多。,古代中国瘟疫暴发高峰期一是东西汉之间至东汉时期(公元13世纪);另一是明末至清初(公元1617世纪)。这两段时期都是处在地理环境的突变时期。气候变迁异常激烈,导至生物圈和人类智慧圈的失调及震荡,气候遽冷,气温寒冷,造

6、成饥荒。此间一些奇怪的病症、瘟疫就会预想不到地突然出现。东汉末年从公元204年至219年(建安九年至建安二十四年)中原地区流行瘟疫凶猛。,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也有记载。如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本能病篇:“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

7、生,民病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指出温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临床表现相似、发病与气候有关等特点,并认为只要“正气存内”,就能“避其毒气”。,西汉疫病主要集中在文景时期,汉文帝时,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冬季气候转暖、春季大旱,之后又有水灾发生。造成疫病流行,如大旱之年,蝗灾流行,民众大批死亡。地震、自然灾害导致疫病流行,进而使民众大量毙命。,东汉末年,又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大瘟疫时代。关于瘟疫的起源,据说是源自两汉征讨外族的战争。汉书中记载了一名匈奴俘虏的话:“闻汉军当来,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诸道及水上以诅军。单于遗天子马裘,常使巫祝之。缚马者,诅军事也。” 今人认为,这一记录反映了

8、匈奴用病死的动物,向汉军传播传染病的情况。,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其中尤以东汉灵帝(公元168一188年)时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大。 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曹植说疫气记载“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描绘了当

9、疫病流行的惨状,并明确指出:“疠气流行”,并非“鬼神所作”,而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所致。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诗中也记载:“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是当时凄凉情景的真实写照。 据史料记载,从汉桓帝刘志,至汉献帝刘协的七十余年中,记载有疫病流行17次。疫情连年,民不聊生,即使是士大夫们也未能幸免。如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也一时俱逝。其惨状可见一斑。,普通人深感生命脆弱,命在旦夕,产生深刻的生命忧患意识。渴望保全生命,延年益寿。,医家则努力探索诊治疾疫的办法,医学成就斐然。,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对温疫有论述,认为

10、“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并立“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一章,记载了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温病散等治疗、预防温疫的方剂。,二 名医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他10岁左右时,就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他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素问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这个理论作了发展。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

11、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他还对前人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张仲景故事,仲景承袭家门,在灵帝时(约公元168188年),被州郡举为孝廉,进入官场。在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 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疗,自己的医术也就不能长进。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他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告诉老百姓

12、这一消息。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东汉王朝动荡不安,为了避乱,张仲景辞官来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 他除了“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到建安十五年,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这部著作在公元205年左右写成而“大行于世”。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

13、整理。到了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金匮要略就是该书的杂病部分。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概括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为我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该书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三、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是中医学基础之一。文中的“伤寒”,除了指外感热病外,还包括了当时的烈性传染病。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其它旧病)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这样就发展和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

14、的基本法则。,他创造性地把外感热性病的所有症状,归纳为六个证候群(即六个层次)和八个辨证纲领,以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来分析归纳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转归,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辨别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表现。由于确立了分析病情、认识证候及临床治疗的法度,因此辨证论治为诊疗一切外感热病提出了纲领性的法则。,书中提出的治则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调整阴阳,扶正驱邪,还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诸法,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剂。据统计,伤寒论载方113个,金匮要略载方262个。,伤寒杂病论对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吹耳等治疗方法也有许多阐述

15、。另对许多急救方法也有收集,如对自缢、食物中毒等的救治就颇有特色。其中对自缢的解救,很近似现代的人工呼吸法。,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伤寒杂病论的历史地位,四、伤寒杂病论序赏读,伤寒杂病论 序主旨 1、批评时人一味追逐名利权势,不精研医书,忽视生命, 以致厥身已毙,神明消灭。 2、表明写作伤寒杂病论的起因与用途。 3、批评庸医行医方式的简单粗浅,以管窥天。,五、从伤寒杂病论 序中,我们可以看到:,1、汉代医家对养生之重视,指出世人忽视生命,浮躁逐利对生命的危害。延续古代哲学重养

16、生的传统。,2、从主客观两方面,指出了威胁时人生命的主要原因。,3、了解了中国古代对瘟疫传染病病因的认识,即认为是自然气候的变化导致人体内部机能的改变。,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伤寒杂病论选文赏读,夫

17、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Add your text in here,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