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品种(玉米)区域试验技术规程(34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322198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作物品种(玉米)区域试验技术规程(3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农作物品种(玉米)区域试验技术规程(3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作物品种(玉米)区域试验技术规程(3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作物品种(玉米)区域试验技术规程(34页).doc(3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农作物品种(玉米)区域试验技术规程-第 34 页农作前言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丹东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种子管理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辽宁省铁岭农业科学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孙世贤、王延波、王金君、李磊鑫、景希强、史振声、邱军、陈忠、杨国航、王奎森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玉米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玉米(Zea may.L)品种区域试验中试验点选择、参试品种确定、试验设计、田间管理、项目记载、数据处理、报告撰写的原则和技术,确定了对参试品种进行评价和处理的指标。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和省级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2、的设计、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1353玉米GB/T 3543.13543.7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GB/T 17315 玉米杂交种繁育制种技术操作规程GB/T19557.1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总则NY/T 3 谷类、豆类作物种子粗蛋白测定法(半微量凯氏法)NY/T

3、4 谷类、豆类作物种子粗脂肪测定法NY/T 11 谷物籽粒粗淀粉测定法NY/T 56谷物籽粒氨基酸测定的前处理方法NY/T 523 甜玉米NY/T 524 糯玉米NY/T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玉米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预备试验variety pre-registration trial根据试验需要,区域试验主管部门为初步筛选参加区域试验的参试品种,可设置预备试验。为区域试验选拔品种,确定品种的可能适宜区域,扩大优良品种的使用范围,在全国适宜区域内组织的对参试品种的筛选,小区可不设重复。3.2区域试验regional variety trial在区域试验主管部门统一组织下,在

4、一定生态区域范围内按照统一试验方案组织的多品种、多点次、小面积的品种比较试验。主要鉴定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抗病(虫)性、生育期等,确定品种的利用价值。3.3生产试验yield potential trial对区域试验中表现较优良的品种,在接近生产田的条件下,在多个地点上进行的品种生产潜力比较试验,确定在生产条件下品种的利用价值。3.4生育期growth period从出苗期至成熟期的日数。3.5成熟期组maturity group品种生育期和播期类型相近的试验组别。4试验区、试验组的划分和试验点的选择国家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主管部门应科学地划分国家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的试验区、试验组,确定试验承担单

5、位和试验地点;省级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主管部门划分本省的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的试验区、试验组。试验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自然生态区划、农业区划、品种类型并结合生产实际,以及耕作制度、玉米播期类型等,兼顾行政区划;试验组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玉米品种的成熟期组,同一试验组的品种应有相同或接近的播期类型和生育期组;试验点的选择应尽可能代表所在试验组的气候、土壤和栽培条件类型等,并注意试验承担单位的物质条件和技术力量。5试验设计5.1小区面积区域试验小区面积不少于20m2,种植行数5行;生产试验小区面积220m2,种植行数不少于12行。5.2小区排列预备试验小区采用间比法排列,可不设重复;区域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三

6、次重复;生产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可不设重复。试验地周围设立不小于4行宽度的保护区(行)。5.3小区数目预备试验应根据实际需要,由区域试验主管部门安排,一般不得多于100个品种(含对照品种数量);区域试验在同一区组内的小区(品种)数(包括对照品种小区)不超过16个(含对照)。当品种数超过16个时,分组设立试验。对甜玉米、糯玉米、爆裂玉米品种等特殊类型,区域试验主管部门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生产试验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小区(品种)数量。5.4对照品种一般设立1-2个对照品种。对照品种一般应为试验组内已经审定推广的主栽品种,对照品种应保持相对稳定,如有必要应由区域试验主管部门在区域试验年会上征求意

7、见后适时更换。6试验年限预备试验1年,区域试验2年。区域试验第二年同时进行1年生产试验。7试验地的选择选择地势平整、土壤肥力一致并具有代表性,前茬作物一致、无严重土传病害发生,具有灌溉和排涝能力的田块。8参加区域试验品种的确定根据预备试验品种的表现及相关测定结果,依据农业部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玉米(NY/T XXXX)的有关标准,初步确定申请参加区域试验品种的试验区、试验组,主管部门根据品种表现和当年申请参加区域试验品种的数量在区域试验年会上决定是否接收该品种进入国家玉米品种区域试验。9对供试种子的要求9.1供试品种种子的质量和数量递交区域试验的种子质量应符合国标GB 4404.1一级,数量应充

8、分满足一次播种的需要。9.2供试种子的处理供种单位不得对参加预备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抗病鉴定等试验用种进行可能影响植株生长发育的处理。供试品种的种子一律不得包衣或拌种。10播种和田间管理10.1播种方法采用人工点播或机械精量播种。10.2密度由区域试验主管部门根据试验组所在地区玉米生产上所用的密度及品种特点确定。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在同一组别内,密度相同;生产试验密度可依据参试单位的建议确定。播种前根据种子发芽率和田间出苗率计算下种量,做到一次播种保全苗。10.3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水平略高于当地中等生产田,及时中耕、施肥、排灌并防治苗期地下害虫。在进行田间操作时,应保证同一试点品种(小区)间

9、的一致,同一项技术措施必须在同一天完成。苗不齐的,应在3叶期以前带土移栽保全苗。同一生态区应根据农时季节统一播种期.11记载项目和标准(见附录A、B、C、D)11.1记载项目根据区域试验主管部门试验实施方案的要求和年终报告项目执行。普通玉米播种至收获期间,记载播种期、出苗期、芽鞘色、出苗势、吐丝期、抽雄期、成熟期、收获期、生育期、株高、穗位高、株型、保绿度、双穗株率、空杆率、倒伏率、倒折率、抗病性、抗虫性等。收获后考种记载穗长、穗粗、秃尖长、穗形、穗行数、行粒数、粒型、粒色、轴色、百粒重、出籽率等。特用玉米品种根据类型制定相应的记载项目。11.2记载标准由区域试验主管部门或委托的主持单位制定并

10、及时下发到各试验点。11.3记载本的格式区域试验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可进行调整并及时下发到各试验点,类型和组别间根据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可以有差异。12收获和计产12.1区域试验普通玉米达到成熟期后及时收获,去掉边行及每行行头两株,收取中间株,晾晒、风干后脱粒,称重,折算成标准含水量(14%)的产量。甜玉米、糯玉米、青贮玉米、爆裂玉米品种按主管部门的方案执行。12.2生产试验去掉两侧边行后,收获、称重,折算成标准含水量(14%)的产量,计产面积200m2。13品质和抗性测试13.1品质检测由区域试验主管部门指定有关承担单位统一从试验点采送样本,交统一指定的专业单位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包括容重、粗蛋

11、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粗淀粉含量、赖氨酸含量,分别参照玉米(GB 1353)、谷类、豆类作物种子粗蛋白测定法(半微量凯氏法)(NY/T 3)、谷类、豆类作物种子粗脂肪测定法(NY/T 4)、谷物籽粒粗淀粉测定法(NY/T 11)、谷物籽粒氨基酸测定的前处理方法(NY/T 56)、甜玉米(NY/T 523)、糯玉米(NY/T 524)、爆裂玉米(NY/T 522)所规定的方法或指定的专用仪器进行。对在某种生化性状方面得到改良的品种,还应由主管部门组织指定的专业单位对其特异品质进行测定。13.2抗性鉴定由区域试验主管部门指定的专业单位进行。鉴定用的种子由区域试验主管部门指定的某一区域试验承担单位从

12、参加区域试验的种子中分样后,统一提供给鉴定单位。13.3真实性、特异性及一致性检测由区域试验主管部门指定的专业单位进行。应用DNA指纹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参试品种个体间的遗传一致性,两年间同一参试品种的遗传一致性以及不同品种间的特异性等。13.4区域试验检查主持单位应组织专家对区域试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对参试品种进行考察,对因灾害气候或区域试验质量对参试品种结果造成较大影响的,应提交评估报告和建议。14区域试验报告区域试验承担单位在试验结束后,及时向区域试验主管部门和试验区主持单位提供该点的试验报告;品质检测和抗性鉴定单位向区域试验主管部门和试验区主持单位提交检测和鉴定结果报告;试验区主持单位及

13、时汇总该试验区的结果,向区域试验主管单位撰写汇总报告;区域试验主管单位对不同试验区的结果进行汇总,撰写、发布区域试验年度报告。试验报告、汇总报告和年度报告的格式由区域试验主管部门统一规定。15品种的来源和处理15.1预备试验15.1.1品种来源从省级预备试验中择优选拔品种参加国家级预备试验;没有组织省级预备试验的省份,应从省级区域试验中择优选拔。各省具体名额数由区域试验主管部门依据预备试验容量和各省往年推荐国家级预备试验品种被区域试验入选的比例确定。15.1.2品种处理从国家级预备试验中,根据区域试验容量和品种表现择优选拔参加相应组别区域试验的品种,一般比对照增产10%以上;如果被入选的品种数

14、量少于5个,可根据具体情况将入选品种的增产幅度降低到8%以上。15.2区域试验15.2.1品种来源从预备试验中择优选拔参加区域试验的品种,或申请单位经省级种子管理部门审核同意,直接申请参加区域试验。参试品种应具备特异性,主要遗传性状应该稳定一致,亲本来源清楚。15.2.2品种处理按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玉米(NY/T)执行。区域试验采用滚动方式进行,对第一年达到审定标准要求的品种推荐参加第二年的区域试验,同时安排参加生产试验以及抗病鉴定相关阅读请上墨幽中文网 墨幽中文网、品质检测和DNA指纹鉴定等。15.3推荐审定对于完成两年区域试验和一年生产试验等程序并达到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玉米(NY/T)的品

15、种,推荐申报国家审定。前言本标准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沈阳农业大学、北京金农科种子科技有限公司、吉林农业大学、辽宁省种子管理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世贤、史振声、王延波、张喜华、王金君、邱军、吕凤金、王玉兰、李磊鑫。本标准由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解释。专用玉米杂交种繁育制种技术操作规程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甜玉米、糯玉米、爆裂玉米品种(亲本)繁育的种子类别、种子的生产方法和田间纯度检查等内容。本规程适用于甜玉米、糯玉米、爆裂玉米种子的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所包含的

16、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 17315-1998玉米杂交种繁育制种技术操作规程GB/T 3543.1-GB/T 3543.7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GB 4404.1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3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3.1育种家种子breeder seed育种家育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最初一批自交系种子。3.2亲本种子parental seed育种家种子直接繁育而成。3.3杂交种种子hybrid seed用亲本种子直接杂交而成的一代种子。4种子生产4.1育种家种子生产育种家

17、直接套袋繁殖,一次繁殖多年使用。4.2亲本种子生产4.2.1选地地势平坦,地力均匀,土质肥沃, 排灌方便。4.2.2隔离采用空间隔离时,与其它玉米花粉的来源地至少相距500m;采用时间隔离时,花期间隔时间应在30d以上。4.2.3播种播种前要进行精选、晒种,按亲本生产的栽培技术要求播种,做到精细播种,提高繁殖系数。4.2.4去杂在苗期、散粉前和脱粒前,去除非典型性状的个体。详见附录A。4.2.5收贮适时收获加工,检验种子质量,填写生产档案,单独贮存包装,加注内外标签。4.3杂交种种子生产4.3.1选地土地肥沃、排灌方便,尽可能做到集中连片。4.3.2隔离采用空间隔离时,与其它玉米花粉来源地至少

18、相距300m。采用时间隔离时,花期间隔时间应在20d以上。4.3.3播种按亲本的栽培技术要求及组合的制种技术要求播种,播种前要精选、晒种。对于父母本花期不同的要错期播种,务使花期相遇。4.3.4去杂在苗期、散粉前和脱粒前,去除非典型性状的个体。详见附录A。4.3.5花期调节根据父母本生育进程,搞好花期预测,采取有效调控措施。4.3.6去雄摸苞带叶去雄,及时拔除母本雄穗,不留母本雄穗残枝或残茬。4.3.7人工辅助授粉根据田间生产情况,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母本抽丝偏晚,可辅之以剪苞叶。4.3.8割除父本授粉结束后及时割除父本。4.3.9收贮适时收获加工,检验种子质量,填写生产档案,单独贮存包装,加注

19、内外标签。5 田间纯度检查5.1检查项目5.1.1苗期检查查明隔离条件、种植规格和去杂情况等。5.1.2花期检查查明去杂、去雄情况。5.1.3收获检查查明果穗性状,剔除杂穗。5.2检查结果的处理每次检查都应将检查情况按附录B要求记录。附录A(规范性附录)玉米自交系、杂交种田间纯度要求类别母本散粉株数占母本总数的百分比,%父本杂株散粉株数占父本总数的百分比,%累计杂株率,%杂穗率,%自交系原种0.010.01良种0.100.10亲本单交种一级0.200.100.20二级0.300.200.30生产用杂交种一级0.500.301.00二级1.000.501.50注1杂株:自交系的杂株是指当代田间已

20、散粉的杂株,散粉前已拔除的不计算在内。2杂穗率:自交系的杂穗率指剔除杂穗前的杂穗占总穗数的百分比;杂交种的杂穗率指剔除杂穗后的杂穗占总穗数的百分比。3散粉株:植株上的花药外露的花在10个以上时即为散粉株。附录B(规范性附录)玉米种子生产田间、场间档案编号:-生产单位:-户主姓名:-组合(自交系):-地片:-面积:-隔离情况:-留苗密度:-株/hm2行比:-收获期:-产量:-kg/hm2合计检查时间,日/月杂母本散粉株,%交父本杂株散粉,%种母本杂穗,%自散粉杂株,%交可疑株,%系杂穗,%管理人检查人物品种(玉米)区域试验技术规程附录A(规范性附录)国家普通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预备试验调

21、查项目和标准A.1物候期A.1.1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日/月表示,下同)。A.1.2出苗期:小区有50穴数的幼苗出土高度2-3cm时的日期,调查一次重复。A.1.3吐丝期:小区50以上的雌穗吐出花丝的日期,调查一次重复。A.1.4抽雄期:小区50以上的植株雄穗顶端露出顶叶的日期,调查一次重复。A.1.5成熟期:小区90以上果穗的籽粒出现成熟黑层的日期,调查一次重复。A.1.6生育期:从出苗期到成熟期的总天数。A.2农艺性状A.2.1株型:吐丝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三种,调查一次重复。A.2.2株高:乳熟期连续取小区内生育正常的植株10株,测量由地表到雄穗顶端的高度,求其平均值,用

22、cm表示,调查一次重复。A.2.3穗位:测量株高的同时测量植株从地表到第一果穗柄着生节的高度,求其平均值,用cm表示,调查一次重复。A.2.4倒伏率:植株倾斜度大于45度但未折断的植株占该试验小区总株数的百分率,倒伏发生后立即调查,调查三次重复。A.2.5倒折率: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该试验小区总株数的百分率,收获前调查,调查三次重复。A.2.6空秆率:收获时,调查不结果穗和果穗结实20粒以下的植株占全区总株数的百分率,调查三次重复。A.2.7双穗率:收获时调查结有双穗(第二穗结实20粒以上)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率,调查三次重复。A.3果穗性状(1-6项一般以计产样本穗由大至小排列,从中取

23、代表性的10穗测量)A.3.1穗长:测量从穗基部到顶端的长度,求其平均值,以cm表示。A.3.2穗粗:将取样的果穗头尾相间排成一行,测量果穗中间直径,求其平均值,以cm表示。A.3.3秃尖长:测量果穗顶端不结实部分的长度,求其平均值,以cm表示。A.3.4穗型:分长筒型、短筒型、长锥型、短锥型。A.3.5穗行数:计数果穗中部的籽粒行数,求其平均值并标明行数变幅。A.3.6行粒数:每穗数一中等长度行的粒数,求其平均值。A.3.7粒色:分黄、浅黄、白、橙红、黄白。A.3.8粒型:以果穗中部籽粒为准,分硬粒型、半马齿型、马齿型三种。A.3.9轴色:分红、紫、粉、白。A.3.10百粒重:随机取100粒

24、籽粒称重,重复取样3次,取相近两个数的平均数,按标准水分(14%)折算百粒重,用g表示。A.3.11出籽率:用取回样本调查,以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出籽率=(籽粒干重/果穗干重)100%。A.3.12籽粒产量:将计产样本的果穗风干后脱粒,称其籽粒干重,按标准水分(14%)折算,即为小区产量,保留两位小数,再由小区产量折成亩产,用kg表示。每小区缺株数超过10的,本小区作报废处理。A.4品质检测由指定的有关承担单位统一从试验点采送样本,交统一指定的专业单位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及方法按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规定执行。A.5病(虫)害分区分组调查项目(按照玉米病虫害田间手册要求进行,加粗线

25、的为主要病害)A.5.1京津唐夏播组:小斑病、矮花叶病、茎腐病、弯孢菌叶斑病、玉米螟。A.5.2东北早熟春玉米组:丝黑穗病、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茎腐病、玉米螟。A.5.3东华北春玉米组:丝黑穗病、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茎腐病、玉米螟。A.5.4黄淮海夏玉米组:小斑病、矮花叶病、茎腐病、弯孢菌叶斑病、玉米螟。A.5.5西南玉米组:纹枯病、大斑病、丝黑穗病、小斑病。A.5.6西北春玉米组:丝黑穗病、大斑病、矮花叶病、弯孢菌叶斑病、玉米螟。A.5.7武陵山区玉米组:纹枯病、大斑病、丝黑穗病、小斑病。A.5.8极早熟玉米组:丝黑穗病、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茎腐病、玉米螟A.5.9东南玉米组:纹枯病、

26、大斑病、丝黑穗病、小斑病。A.6新品种测试性状(由指定单位调查)A.6.1雄穗分枝:散粉盛期目测10株雄穗一级侧枝数目,求其平均值,调查一次重复。A.6.2花药颜色:散粉盛期观测雄穗主轴上部1/3处新鲜花药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黑紫等,调查一次重复。A.6.3全生育期叶数:分别在植株第三叶、第五叶、第十叶和第十五叶点漆标记,在乳熟期统计10株全株叶片数,求其平均值。A.6.4穗柄长度:腊熟期在小区边行选择10株剖开果穗苞叶,测量穗柄的长度,求其平均值。A.6.5果穗与茎秆角度:腊熟期观测果穗与茎秆角度,用45、45表示。A.6.6苞叶情况:收获前观测果穗和苞叶。果穗明显露出苞叶定为短,当

27、苞叶刚好覆盖果穗或略超出果穗定为中,苞叶明显超出果穗定为长。A.6.7花丝颜色:吐丝期,新鲜花丝长出约5cm时观测雌穗新鲜花丝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黑紫等,调查一次重复。国家普通玉米品种区试调查项目和标准A.1物候期A.1.1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日/月表示,下同。A.1.2出苗期:全区有50穴数幼苗出土高达2cm时的日期。A.1.3苗势:幼苗健壮程度,分强、中、弱三级。A.1.4抽雄期:全区50以上的植株雄穗顶端露出顶叶的日期。A.1.5吐丝期:全区50以上的雌穗抽出花丝的日期。A.1.6散粉期:全区50以上的雄穗主轴散粉的日期。A.1.7成熟期:90籽粒出现成熟黑层的日期。A.1

28、.8生育期:从出苗到出现成熟黑层的天数。A.2农艺性状A.2.1芽鞘色:展开2叶之前,目测幼苗第一叶的叶鞘出现时的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等。A.2.2株型:抽雄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记载。A.2.3株高:植株停止生长后,连续取小区内生育正常的10株,测量由地表到雄穗顶端的高度,求其平均值,用cm表示。A.2.4穗位:测量株高的同时测量植株从地表到果穗柄着生节的高度,求其平均值,用cm表示。A.2.5倒伏率(根倒):植株倾斜度大于45度者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倒伏后立即调查。A.2.6倒折率(茎折):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收获前调查。A.2.7保绿度:目测成熟后茎叶

29、呈绿色的百分比。A.2.8空秆率:成熟后调查不结果穗、或果穗结实20粒以下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A.2.9双穗株率:成熟后调查结有双穗(第二穗结实20粒以上)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A.3果穗性状(1-6项一般随机取样10穗测量)A.3.1穗长:测量从穗基部到顶端的长度,求其平均值,以cm表示。A.3.2穗粗:将取样的果穗头尾相间排成一行,测量果穗中间直径,求其平均值,以cm表示。A.3.3秃尖长:测量果穗顶端不结实部分的长度,求其平均值,以cm表示。A.3.4穗型:分长筒型、短筒型、长锥型、短锥型。A.3.5穗行数:计数果穗中部的籽粒行数,求其平均值。A.3.6行粒数:每穗数一中等长度

30、行的粒数,求其平均值。A.3.7粒色:分黄、白、橙红、浅黄。A.3.8粒型:以果穗中部籽粒为准,分硬粒型、半马齿型、马齿型三种。A.3.9轴色:分红、紫、粉、白。A.3.10百粒重:随机取100粒籽粒称重,重复取样3次,取相近两个数的平均数,用g表示。A.3.11出籽率:用取回样本调查,以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出籽率=(籽粒干重/果穗干重)100%。A.3.12籽粒产量:将计产样本的果穗风干后脱粒,称其籽粒干重,按标准水份(14%)折算,即为小区产量,再由小区产量折成亩产,用kg表示。每小区缺株数超过10的,本小区作报废处理。A.4品质检测由指定的有关承担单位统一从试验点送达样本,交统

31、一指定的专门机构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及方法按农作物品种(玉米)区域试验操作规程规定执行。A.5病虫害分区分组调查项目(按照玉米病虫害田间手册要求进行)A.5.1京津唐夏播组:大斑病、小斑病、矮花叶病、弯孢菌叶斑病、茎腐病、玉米螟。A.5.2东北早熟春玉米组:丝黑穗病、大斑病、茎腐病、弯孢菌叶斑病、黑粉病、玉米螟。A.5.3东华北春玉米组:丝黑穗病、大斑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纹枯病、玉米螟。A.5.4黄淮海夏玉米组: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黑粉病、弯孢菌叶斑病、玉米螟。A.5.5西南玉米组:丝黑穗病、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茎腐病、玉米螟。A.5.6西北春玉米组:丝黑穗病、茎腐病、大

32、斑病、小斑病、矮花叶病、玉米螟。A.5.7武陵山区玉米组:丝黑穗病、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茎腐病、玉米螟。A.5.8极早熟玉米组:丝黑穗病、茎腐病、大斑病、玉米螟A.5.9东南玉米组: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A.6新品种测试性状A.6.1雄穗分枝:散粉盛期目测10株雄穗一级侧枝数目,求其平均值。A.6.2花药颜色:散粉盛期观测雄穗主轴上部1/3处新鲜花药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黑紫等。A.6.3全生育期叶数:分别在植株第三叶、第五叶、第十叶和第十五叶点漆标记,在轻度乳熟期统计10株全株叶片数,求其平均值。A.6.4穗柄长度:腊熟期在小区边行选择10株剖开果穗苞叶,测量穗柄与穗位

33、节间长度的比值,求其平均值。A.6.5果穗与茎秆角度:腊熟期观测果穗与茎秆角度,用45、45表示。A.6.6苞叶情况:收获前观测果穗和苞叶。果穗明显露出苞叶定为极短,当苞叶刚好覆盖果穗或超出果穗一指以内,定为短,超出2指定为中,超出3指定为长。A.6.7花丝颜色:抽丝期,新鲜花丝长出约5厘米时观测雌穗新鲜花丝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黑紫等。NY/T XXXXX-XXXX附录B(规范性附录)国家青贮玉米品种区试调查项目和标准(试行)B.1物候期B.1.1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日/月,下同。B.1.2出苗期:全区有50穴数幼芽出土高达2cm时的日期。B.1.3苗势:幼苗健壮程度,分强、中、

34、弱三级。B.1.4抽雄期:全区50%植株雄穗顶端露出顶叶的日期。B.1.5吐丝期:全区50%植株雌穗抽出花丝的日期。B.1.6散粉期:全区50以上的雄穗主轴散粉的日期。B.1.7成熟期:全区90%果穗苞叶苍皮的日期。B.1.8收获期:收获的日期。B.1.9生育期:从出苗到出现成熟黑层天数。B.2农艺性状B.2.1芽鞘色:展开2叶之前,目测幼苗第一叶的叶鞘出现时的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等。B.2.2株型:抽雄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记载。B.2.3株高:植株停止生长后,连续取小区内生育正常的10株,测量由地表到雄穗顶端的高度,求其平均值,用cm表示。B.2.4穗位:测量株高的同时测量植

35、株从地表到果穗柄着生节的高度,求其平均值,用cm表示。B.2.5小区正常株数:青贮收获时小区生长正常的植株数。B.2.6倒伏率(根倒):植株倾斜度大于45度者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倒伏后立即调查。B.2.7倒折率: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收获前调查。B.2.8空秆率:成熟后调查不结果穗、或果穗结实20粒以下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B.2.9 双穗株率:成熟后调查结有双穗(第二穗结实20粒以上)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B.3收获期调查测定性状B.3.1收获期单株平均绿叶片数:青贮收获时,连续取小区内生育正常的10株,调查每株绿叶片数,计算平均值。B.3.2收获时籽粒乳线位置:

36、青贮收获时,每品种取5个典型果穗,取果穗中段完整籽粒3个,测量籽粒基部至顶部的全长及籽粒基部到乳线的长度。记载时用籽粒基部到乳线的长度占籽粒基部至顶部全长的百分数表示,取所有测量籽粒的平均值。如籽粒基部到乳线的长度为0.8cm,籽粒基部至顶部全长1.2cm,籽粒乳线位置即为67%。B.3.3收获时期:全株含水量60-70%时收获,在籽粒乳熟中期至蜡熟期之间。B.3.4收获方法B.3.4.1每个小区收获左半区,从地上部20cm处全株刈割。收获后立即称重,得到小区鲜重产量,折合成亩产,用kg表示。B.3.4.2从每个小区中随机选取10株,全株粉碎。然后随机取样1.0kg左右,装入布袋,称鲜重,然后

37、在105条件下烘干2小时左右,再用60温度烘干至恒重,称干重。计算含水量。同时,烘干样品保留,用作营养品质分析。B.3.4.3根据小区鲜重和含水量计算小区干物质含量,用kg表示。B.3.4.4籽粒产量测定测定时期:同普通玉米收获籽粒时期。测定方法:籽粒成熟后,收获剩余右半区的果穗,风干后脱粒,称其籽粒干重,按标准水份(14%)折算,即为小区产量,再由小区产量折成亩产,用kg表示。并简单记载穗轴色、粒型、粒色等有关植株遗传特性的项目。如小区缺株数超过10%,本小区作报废处理。B.4营养品质检测(由指定单位进行)由指定的有关承担单位统一从试验点送达烘干样品,交统一指定的专门机构进行室内品质检测。主

38、要测定含水率、全株蛋白质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淀粉含量等品质性状。B.5病虫害调查(按照玉米病虫害田间手册要求进行)B.5.1抗病性B.5.1.1于收获前在田间调查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粗缩病、丝黑穗病等主要病害发病率情况。B.5.1.2抗病性接种鉴定单位由区试主管部门指定,病害种类由区试主管部门规定。B.5.2抗虫性田间调查记载玉米螟及蚜虫的危害情况(9级),供品种评价及审定时参考。NY/T XXXXX-XXXX附录C(规范性附录)国家鲜食甜、糯玉米品种区试调查项目和标准(试行)C.1物候期C.1.1播种期:指播种的日期,以日/月表示,下同。C.

39、1.2出苗期:全区有50穴数幼芽出土高达2cm时的日期。C.1.3苗势:幼苗健壮程度,分强、中、弱三级。C.1.4抽雄期:全区50以上的植株雄穗顶端露出顶叶的日期。C.1.5吐丝期:全区有50%植株雌穗抽出花丝的日期。C.1.6散粉期:全区50以上的雄穗主轴散粉的日期。C.1.7鲜果穗采收期:甜玉米在授粉后21-24天、糯玉米在授粉后23-26天采收并记载。C.2农艺性状C.2.1芽鞘色:展开2叶之前,目测幼苗第一叶的叶鞘出现时的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等。C.2.2株型:抽雄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记载。C.2.3株高:植株停止生长后,连续取小区内生育正常的10株,测量由地表到雄穗顶

40、端的高度,求其平均值,用cm表示。C.2.4穗位:测量株高的同时测量植株从地表到果穗柄着生节的高度,求其平均值,用cm表示。C.2.5倒伏率(根倒):植株倾斜度大于45度者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倒伏后立即调查。C.2.6倒折率(茎折):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收获前调查。C.2.7空秆率:成熟后调查不结果穗、或果穗结实20粒以下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C.2.8双穗株率:成熟后调查结有双穗(第二穗结实20粒以上)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C.3果穗性状(1-6项一般随机取样10穗测量)C.3.1穗长:测量穗基部至穗顶端长度,求其平均值,以cm表示。C.3.2穗粗:将取样果穗头

41、、尾相间排成一行,测量果穗中间的直径,求其平均值,以cm表示。C.3.3秃尖长:测量果穗顶端不结实部分的长度,求其平均值,以cm表示。C.3.4穗型:分长筒形、短筒型、长锥形、短锥形记载。C.3.5穗行数;计数果穗中部的籽粒行数,求其平均值。C.3.6行粒数:每穗数一中等长度行的粒数,求其平均值。C.3.7粒色:分黄、白、紫、红、粉等。C.3.8轴色:分红、紫、粉、白。C.3.9百粒重:取鲜籽粒100粒称重,重复2次,求其平均数,以g表示。C.3.10出籽率:(样本鲜籽粒重/样本鲜果穗重)100%。C.3.11产量(用kg表示)C.3.11.1鲜整穗产量小区产量:称取样品的鲜果穗重量(去苞叶)

42、。亩产量:将小区产量折算成亩产量。C.3.11.2鲜籽粒产量(糯)小区产量:称小区的全部鲜果穗脱粒后的籽粒鲜重。亩产量:将小区产量折算成亩产量。甜玉米籽粒深度:取甜玉米有代表性的鲜果穗5穗,在果穗中部截断,测定整棒直径与棒轴粗度的差值除2,用cm表示,保留1位小数。C.4鲜食玉米理化指标由指定单位制备干样,送指定检测中心检测。检测项目和方法按农作物品种(玉米)区域试验操作规程规定执行。C.5鲜食玉米感官等级指标鲜食玉米的感官品质指标主要根据外观性状、色泽、籽粒排列、饱满度和柔嫩性、食味和口感、种皮厚度等六项指标,分别按表C.1、表C.2、表C.3指标确定甜、糯玉米一、二、三种级别。表C.1鲜食

43、甜、糯玉米穗感官等级指标评分27-3022-2618-21外观具本品种应有特征,穗型粒形一致,籽粒饱满、排列整齐紧密,具有乳熟时应有的色泽,苞叶包被完整,新鲜嫩绿,籽粒柔嫩、皮薄。基本无秃尖,无虫咬,无霉变,无损伤。具本品种应有特征,穗型粒形基本一致,个别籽粒不饱满,籽粒排列整齐,色泽稍差,苞叶包被较完整,新鲜嫩绿,籽粒柔嫩性稍差,皮较薄。秃尖1cm,无虫咬,无霉变,损伤粒少于5粒。具本品种应有特征,穗型粒形稍有差异,饱满度稍差,籽粒排列基本整齐,有少量籽粒色泽与所测品种不同,苞叶基本完整,籽粒柔嫩性稍差,皮较厚。秃尖2cm,无虫咬,无霉变,损伤粒少于10粒。表C.2鲜食甜、糯玉米蒸煮品质评分性状气味色泽糯性(甜度)风味柔嫩性皮的薄厚蒸煮品质总分评分4-74-710-187-107-1010-1842-70表C.3鲜食甜、糯玉米品质定等指标等级123指标,分907560C.6鲜食甜、糯玉米抗病(虫)鉴定C.6.1调查项目(1)东华北鲜食春玉米组:大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穗腐病、玉米螟。(2)黄淮海鲜食夏玉米组: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黑粉病、矮花叶病、玉米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