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21109(8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320204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灯笼21109(8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灯笼21109(8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灯笼21109(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灯笼21109(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灯笼21109-第 8 页灯笼备课组:初二年级组 执笔:赵艳菊备课时间:2018、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技能目标: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德育目标:1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2体会作者的抗日爱国情感。教学重点:1、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2、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教学难点:1、学习揣摩文章句子含义。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教学方法: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课时安排:二课时

2、第一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了解作家作品。2、感知梳理课文内容。教学重点:感知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梳理本文的内容。教学方法: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教学环节:一、 德育专题:校园里值得注意的环保问题真不少:乱扔垃圾、乱倒饭菜、乱扔纸屑、乱写乱画等。特别严重的是,很多同学乱踩草坪,习以为常,至今已有几片绿草如茵的草坪变成了寸草不长的黄土地,要是每人人都放纵这种破坏环保的行为,用不了多久,绿草坪就会变成灰尘滚滚的黄土地,整洁的校园就会变成肮脏腻人的污浊地。二、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 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

3、象征; 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 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2、明确目标 (1)解决字词,了解作家作品。 (2)整体感知内容,理清结构。(二)合作探究3、布置任务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1)、解决生字词;了解作家作品。(2)、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3)、理清课文结构 。4、小组探究5、(教师)检查指导。(三)释疑解惑6、(师生)释疑解惑。(四)梳理归纳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1)字词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争讼 ( sng ) 领域 ( y ) 斡旋( w ) 静穆 ( m ) 思慕 ( m ) 幽悄( qio ) 霍骠姚

4、( pio ) 怅惘 ( chng wng ) 锵然( qing ) 燎原( lio ) 熙熙然( x )暖融融 ( r ng ) 马前卒( z )神龛 ( kn ) 犬吠( fi ) 庞大( png ) 解释下面词语。调停,调解。家来:方言,即回家来。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幽悄:幽深寂静。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司马懿探山 司马懿(179251 年),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今河南温县招贤镇)人,三国时期魏 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权臣。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孙司马炎称 帝后,追尊为晋宣帝。司马懿探山 就是司马懿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在攻打街亭之

5、前到敌营巡视的故事。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文化大革命”中被开除党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 长、 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 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1981 年 10 月,出访英国,不久,当选全国文联理事。1982 年 8 月病逝。60 年代初期创作的以表现延安生活的名篇记一辆纺车 、 菜园小记 、 歌声 、 窑 洞风景以及难老泉 、 “早” 被收入散文集北极星 。在新时期以创作了天涯 、 忘年等佳作,1982 年出版了最后一部散文集往年 。吴伯箫逝世后,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了吴伯箫散文选

6、,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两卷本吴伯箫文集 。(2)、作者写于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3)、 一(1-2)、由小孩子喜欢火、光引出灯笼。二(3-11)、回忆小时候与灯笼有缘的事。三(12)、由灯笼联想到火把,探海灯,燎原的一把烈火 ,鲜明地表达抗敌卫国的感情。(五)讨论巩固8、小组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整理归纳的板书,查漏补缺)(1)、第一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2)、文章结尾

7、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 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 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 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 自己的家园。(六)目标检测9、目标检测(检测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 同步练习积累运用 10、讲解点评教师对学生做题的情况进行讲解点评。(七)总结评价11、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熟读课文内容,扫除字词障碍,梳理课文内容。12、 布置作业:抄写

8、词语和注释板书设计:一(1-2) 、由小孩子喜欢火、光引出灯笼。二(3-11) 、回忆小时候与灯笼有缘的事。三(12) 、由灯笼联想到火把,探海灯,燎原的一把烈火 ,鲜明地表达抗敌卫国的感情。课后反思 :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教学目标: 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2、学习揣摩文章句子含义。教学重点:学习揣摩文章句子含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教学方法: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教学环节:一、德育专题:讲诚信已经成为社会的需要,讲诚信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但是当今社会中不讲诚信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人们喝牛奶时担心掺了水。

9、人们买东西是担心是伪劣产品。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相互提防。而在我们一方的净土学校,学生个性中也暴露出自私任性、自我中心的不良倾向。多希望人人能讲诚信,每个人从小学会讲诚信。当诚信形成一种氛围,成为一种习惯,深入到我们的骨髓里,烙在我们的灵魂深处。那个时候,诚信教育就可以悄然退场了。二、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初步感悟了作者的感情,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体会作者对灯笼的深情。2、明确目标(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2)、学习揣摩文章句子含义。(二)合作探究3、布置任务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1) 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2)

10、 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3) 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诸此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 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你做简要说明。4、小组探究5、(教师)检查指导。(三)释疑解惑6、(师生)释疑解惑。(四)梳理归纳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1)“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2)第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段,母亲接过纱灯, 递给消夜食品;第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段元宵节看灯;第段,进士第的 官衔灯高照朱门;第段,纱灯上描红;第段,由宫灯、唱

11、词联想汉献帝;第11 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3)、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 历史况味。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 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 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 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 表达自己做 “灯笼下的马前卒” 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五)讨论巩固8、小组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整理归纳的板书,查漏补缺)赏析文本,体会文本写作特色 特色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

12、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而能达到寓情自然的目的,还在于作者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例如;第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第段“正萧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第11段“正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多种表达方式 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特色二:结构严谨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分析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的作用。明确:开头两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三家村的往事,既写出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 出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结尾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 “ 燎原

13、的一把烈火 ” ,再用一 “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可见,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的两段 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六)目标检测9、目标检测(检测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10、讲解点评教师对学生做题的情况进行讲解点评。(七)总结评价11、课堂小结: 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文章以 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 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12、布置作业: 练习册板书设计: 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 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感悟历史沧桑 首尾呼应纱灯上描红,承载传统文化 联想爱国名将,做灯笼下的马前卒 家国情怀燎原的火把 小孩子爱火天性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