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备课教案标准规定模板编辑整合10篇.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726150 上传时间:2020-10-20 格式:PDF 页数:32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备课教案标准规定模板编辑整合10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地理备课教案标准规定模板编辑整合10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备课教案标准规定模板编辑整合10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备课教案标准规定模板编辑整合10篇.pdf(3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地球在宇宙中教案.1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教案.7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10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教案.12 多变的天气教案.14 高中地理教案城市化.16 地理教案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22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26 高中地理教师资格面试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27 高中地理教师资格面试热力环流教案.30 地球在宇宙中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宇宙中天体的类别, 理解天体系统中天体间的运动关系, 以及宇宙中各级天体系 统的层次关系。 2.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理解地球的普通性,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阅读、总结地

2、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绘制天体系统的层次图、 太阳系八大行星图, 培养动手能力和地理空间想象思维 能力。 3.通过阅读图表, 培养对比分析地理数据、 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表达地理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地球宇宙环境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宇宙环境观。 2.培养热爱地球、珍惜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 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与条件。 本节主要在于学习地球的宇宙 环境和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 而天体系统层次和地球特殊性刚好能说明这两个方面的基本特 点。 【难点】 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与条件。 学生对地球宇宙环境的了解仅限于一些表象知

3、识, 而 对于这样宇宙环境对地球的重要意义却难意识到。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璀璨星空 提出疑问,在这浩瀚的宇宙中,我们的家园地球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要了解地球 在宇宙中的位置,首先要了解地球所处的环境宇宙的状况。 环节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了解宇宙空间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出问题。 说一说什么是宇宙? 宇宙中天体是如何分类的,组成宇宙的基本天体的有哪两种? 组成宇宙的天体是杂乱无章的吗,说一说这些天体之间的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课文,引导学生组织语言回答问题。 (2)出示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说出天体和天体系统。 (3)试着绘制天体系统层次图。 要求:按照自己设想

4、绘制即可,示意图、框图等都可以。 示意图要清晰、能正确反映天体系统层次。 示意图以简洁明了为原则。 指导全体学生在白纸上绘制天体系统层次图。 选取绘制较 好的同学作品进行展示,并加以表扬。 (4)小结:宇宙环境的特点。展示天体系统图,引导学生总结天体与天体系统。 承转:了解了宇宙中天体系统层次以后,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地球处在天体系统哪一 个层次里面呢,这又对地球有何影响呢? 活动二:了解太阳系 (1)了解太阳系的构成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图表,提出问题。 说一说太阳系中主要的天体名称及其质量关系。 根据图表,说一说八大行星的质量之最、体积之最、公转运动半径之最、卫星数量之 最。(包括最大和最小)

5、 根据体积、质量、距日远近可以把八大行星划分为哪几类,分别包含哪些行星?指导 学生阅读课文和图标,提示学生组织语言,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图表,思考问题。抽查学生回答问题。 (2)绘制太阳系图 要求:绘制太阳、八大行星、彗星、小行星带的相互关系。 能正确表示各个天体的相对位置。 示意图以简单明了为原则。 指导全体学生绘制太阳系图。 选取绘制较好的作品进行展 示,并加以表扬。 小结:展示太阳系图,总结太阳系的特点,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承转: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那么我们的家园地球有没有特殊之处呢? 活动三:了解地球特殊性 (1)展示地球卫星图片。 从太空看,地球是一颗美丽星

6、球,是什么让地球如此美丽呢,其有何特殊之处?引导学 生回答问题。 小结: 地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地球是目前唯一已知存在生命, 尤其是存在高级智慧的天 体。 (2)展示太阳系图和八大行星表面温度表。 引导学生阅读图表,思考问题。 假如地球处在金星或者火星的位置, 地球的表面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对地球生 物的生存有何影响? 如果太阳光照突然增强或减弱数倍,地球的表面温度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假如八大行星的轨道相互交叉,地球现在的情况又会是怎样呢? 通过情景创设和设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突破本节重难点。 (2)展示地球图片和地球生态系统图。 引导学生阅读图文,提出问题:地球生物要生存,除了需要适

7、宜的温度之外,还有那些 必需的物质条件? (4)阅读课文,结合前面的分析说一说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和条件。 说一说地球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 根据地球生命存在条件,试着分析其生命存在条件产生的外部原因和自身原因? 引导学生总结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帮助理清知识要点。 (5)小结: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与原因 案例:探究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过?说一说你的看法和原因。 与地球的最为相似的这个红色邻居是否适合我们人类居住,试着说一说理由? 地球目前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引导学生 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地球的

8、认识,培养学生热 情爱地球、珍惜地球的情感。 课堂总结:引导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地球的宇宙环境。根据板书,总结本 节知识。巩固重点知识,检验教学效果。 环节三:课后作业布置 1.在家住宿的同学制作一段计算机动画视频,演示宇宙环境。 2.在校住宿的同学写一篇小论文,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中公资深讲师许秋月解析中公资深讲师许秋月解析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教案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教案地球的自转教案 一篇优秀的教案对面试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中公教育特为考生献上中学地理教师资格 面试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9、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自转的周期, 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意义, 并且能够用 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 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 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用地理术语描述地球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 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关于“朝晖夕照,日月轮回”的动画 思考: 太阳

10、为什么每天东升西落?地球的昼夜更替现象如何产生?一年四季的变化又是如 何产生? 讲解:这些都和地球的运动是分不开的,地球的运动主要有两种:自转和公转。今天我 们主要学习地球的其中一种形式-地球的自转 环节二:探究知识,新课教学环节二:探究知识,新课教学 1、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 指导试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转动地球仪,观察讨论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 心、方向和周期) 总结: (1)绕转中心:地轴 (2)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3)周期:24 小时,一天 2、地理意义:昼夜交替 指导实验:四人一组,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北京和纽约。一个同学用套有纸壳

11、的手电 筒照着地球仪,另一个同学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不同时刻(静止时、地球转动 180、 地球转动 360,或连续转动地球仪时),两地产生什么现象 总结:北京和纽约处于不同时间段,且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由于地球自转,能产生昼 夜更替现象 3、地理意义:时差 出示有关“新疆某所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图片 思考:新疆作息时间表与我们有何不同?为什么? 总结:总体上比我们晚两个小时,因为太阳从东边升起,东边的时间要比西边早。地球 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 昏的落日。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出现了东早西晚的时间差异 环节三:巩固新知,拓展延伸环节

12、三: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学生小组讨论:假设地球不自转,能否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如果能产生,那么需要多 长时间昼夜更替一次? 环节四: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环节四: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请学生们说一说这节课收获了哪些知识? 收集资料,证明地球自转的现象还有哪些? 四、板书设计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 1、地球自转的特点 (1)绕转中心:地轴 (2)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3)周期:24 小时,一天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时差 五、教学反思五、教学反思 中公资深讲师刘亚凌解析中公资深讲师刘亚凌解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一

13、、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可以从图中分析推理出地理环境 差异性的分宜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能够提高观察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读图分析,能够 将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的发现与总结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感悟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维持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认识到 因地制宜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分析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14、 争做优秀导游,请学生将大屏幕图片所展示的风景照片(西欧草坪、亚马逊热带雨林和 撒哈拉大沙漠)与所在地一一对应。并且追问: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过渡:事实上,差异性在自然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 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环境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 异性。(板书: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1)案例分析,认识差异性 教师引导: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 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 的差异。组织学生举例说出身边地理事物不同尺度的差异。并且设问:你们的身边还有那些 地理事物体现出了地理事物不同尺度的差异呢

15、? 教师出示幻灯片:展示海南、漠河、内蒙古、新疆的景观图。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不同尺 度的差异,区分全球性与区域性的差异。设问:为什么地球上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景观呢? 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呢? (2)合作探究,寻求成因 活动: 学成前后四人为一小组, 分别结合之前所学知识讨论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差异性的 可能原因。并让学生进行记录,分享成果。 教师幻灯片展示: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原因结构图。 过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 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3)自主、合作,探讨规律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教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课本

16、内容,小组合作完成教材 79 页结合中国南北景观差异图分 析:什么是地域分异?我国从海南到漠河依次出现的植被类型及其变化原因? 教师幻灯片展示:从海南到漠河的景观变化,反映的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因为各地 景观大体上沿纬线沿伸、随纬度变化。我们把这种叫做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影响纬度地带性 分异的基本因素是太阳辐射能带来的热量在地球表面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过渡:同学们,现在我们找到了一条纬度地带分异规律,那我们看看为什么中国东西部 的自然景观差异如此大呢?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教师展示“陆地自然植被分布图”,请学生描述从西欧出发,沿北纬 40 度纬线向东前 进。想一想,自然景观将发生什么变

17、化?从中总结出景观的变化规律? 学生思考回答由于海陆位置的关系, 导致距离海洋越远的地方水分减少的越多, 从而引 起了干湿度的变化,这种就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过渡: 以前老是说过学习地理知识都是可以解释实际问题的, 那我们看看今天我么学得 新知识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呢? 3、强化巩固,运用新知 教师设置三个情景,分别让每个小组进行思考: 情景一:夏季,我从海南乘坐火车去黑龙江,沿途我会看到什么样的植被呢?为什么? 情景二:夏季,我从上海前往乌鲁木齐,我会看到沿途景观有什么变化呢?为什么? 情景三:夏季,如果要去爬秦岭了,我从山地爬到山顶,沿途植被会发生变化吗?如果 有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

18、呢?为什么? 4、小结作业 教师请学生进行总结,并请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请学生画出世界自然植被的分布模式图,下节课进行展示。搜集身边的地理现象,并对 其进行解释。 五、板书设计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六、教学反思六、教学反思( (略略) ) 中公资深讲师柯俊羽解析中公资深讲师柯俊羽解析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教师提供的图片材料,认识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2、学生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参考水循环示意

19、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 主要环节。 3、能够绘制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 (二)过程与方法 1、形象思维:观察教材提供的水循环示意图,探索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归纳创造:参考教材的水循环示意图,采用框图的形式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 3、原理运用:运用水循环示意简图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兴趣。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形成“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 之不竭”的认识,从而增强节约水资源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重点难点

20、二、重点难点 重点: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过程。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难点:1、运用示意图,说出某区域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老师】我是一名来自新疆的老师,在新疆 160 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土地上,只分布少数 的几条内流河,来到成都以后我有了非常不一样的感受,通过四处的走一走转一转,我发现 成都真的是一个“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哪位同学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成都的水 系呢? 【学生】府南河、清水河、沙河、江安河等等 【老师】成都河流湖泊众多,其实地球上也是一样的,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 物质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中的

21、所见所闻,说一说地球上有哪些水。 图片展示: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冰川水、大气水等(水体的类型,存在 形态简单介绍) 引导学生图示分析:读“水圈的构成图”指出水圈中主要的和水量最大的水体类型,指 出陆地水的主要类型, 指出陆地淡水的主体和人类常用的淡水类型, 以及建立图片间的联系。 教师总结学生问题:水圈的主要水体类型为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为地 球水的主体,陆地水主要包括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 生物水等,但它们只占地球水体的很小一部分,但却提供大量的淡水,其中冰川水为陆地水 淡水的主体;人类常用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

22、水 我们发现,地球上的水不是静止的,各水体是相互联系的,且谁是循环流动的,为进一 步了解水循环,我们就从长寿区河流以及湖泊为例进行探究 (二)新授 1、绘制出成都水系图。绘制水循环的示意图,指出水循环过程和环节。 设问:清水河,指出其河水来源,去向及损耗方式。 2、用箭头在图中联系各类水体,表示各种水体的联系方式,注明箭头代表的含义。 在学生绘制完示意图并交流后,补充说明规范的表述术语:如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 下径流、下渗等,说明海洋是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水汽输送应当指向陆地的单箭头。引导 学生修改示意图。同时,指明顺循环的三种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3、归纳水循环模式图

23、(1)根据上图,指出标准水循环示意图(提前画出)中数字的含义。 (2)在图中填出顺循环的环节,完成水循环模式图【海陆间循环】 (3)说出海洋内部和内陆地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环节。 (三)巩固提高 1、按组分析讨论几个案例,归纳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要求学生读顺循环图来分 析这几个案例) A、长江源源不断地将水供给给沿岸城市,为何却没有出现水资源枯竭呢?“滚滚长江东 逝水”,为何长江口的海水位不会因此上涨?这两个问题说明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具有怎样的 影响? B、水循环的根本能量来源是什么?长江三峡工程发电的水能资源是怎样形成的?这两个 问题说明了水循环对地理环境造成了怎么样的影响? C、黄土高

24、原为什么呈现千沟万壑的面貌?黄河三角洲为什么还在不断扩大?这两个问题 说明水循环对地理环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 根据顺循环示意图分析案例, 认识不同地域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以黄河断流为例) (1)说出黄河流域水循环过程中涉及的环节,说出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 (2)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或者避免黄河断流。 (四)小结作业 查阅资料,绘制四川省的水系图。 四、板书设计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五、教学反思 多变的天气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师生

25、双边活动,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 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阅读天气预报图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记录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有关数据,初步养成求真、 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的活动,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 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日常生活入手,着重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 难点: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看天气预报。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讨论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导

26、入 请 2 至 3 名学生发布收听、 收看并记录下来的成都地区近二日天气情况, 并询问学生从 哪里获得天气情况的资料?(可从电视、广播、报纸、气象网站等途径获得) 新课教学:阅读 1、2 框题,讨论以下问题: 1、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提问层次较低学生) 2、讨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提问层次中或上的学生) 3、练习题(四成语各描述天气或气候?)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天气与气候方面区别,并举例加以说明。 通过练习,要求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请 23 学生发布天气或气候方面的资料或趣闻,后教师也发布三条,请学生判断 分别指的是“天气”或“气候”,加以巩固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天

27、气对我们很重要(请学生结合实际谈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这节课着重学习“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 演示课件: 第 1 屏:天气预报的意义。 第 2 屏:卫星云图(演示如何读图)。 第 3 屏:卫星云图的来历。 第 4 屏:“风云一号”台风云图 第 5 屏:问题讨论有了卫星云图,为什么还要城市天气预报? 第 6 屏:天气符号与天气预报图。 第 7 屏:再现中央电视台播报的某些城市天气预报。 通过以上学习,要求学生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师展示自制教具天气符号和现实生活结合的简图, 帮助学生建立生活经验与形象 的图示和抽象的符号之间的有机联系。 再熟悉常用天气符号图例。 运用电脑

28、“课件”做课堂练习,巩固新课知识。 1、连线: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蓝色、白色各表示什么?(请层次较低学生做答) 归纳:蓝色 陆地绿色 海洋 白色 云雨区 2、看图回答问题(课件展示): (请层次中等或较好的学生做答) a、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是什么天气? b、北京附近是什么天气? c、长江中下游又是什么天气? d、较大范围的降水云区出现在什么地方? 3、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所进行的活动是否吻合? 4、学生举自制某城市天气图(用符号表示),互相提问,学当天气预报播音员。 由于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环境的质量。 结合四川实际,教师询问: 1、四川有无发布“空气质量预报”?

29、哪些途径可得到此资料? 2、“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之间的关系?(演示课件)。 课堂小结: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正确使用二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学会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布置作业 : 1、写一篇“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小论文。 2、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污染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3、举四个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例子,选择一个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 法(思考下节课交流)。 板书:板书: 中公资深讲师梁勃解析中公资深讲师梁勃解析 高中地理教案城市化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城市的形成和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30、。 2.分析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及特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特点。 3.认识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利用图表来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进程,掌握阅读地理统计图表的技巧。 2.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形成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归纳总结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的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及特征。 2.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城市化

31、的进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三、教学方法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用具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展示 2010 年上海世博会相关影像,请学生思考: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 是什么? 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适时导入本堂课的课题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导入:在上海世博会中,我们提出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的城市是 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市如何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下面, 我们一起来学习城市的 形成与发展 板书: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新课教学】 阅读教材“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内容,思考:最早的城市出现在什

32、么时代?怎样形成 的?资本主义以前社会的城市有什么特点?(城市数目如何?规模如何?城市主要集中在什么地 方?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是多少?城市职能主要有哪些?其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略) 【教师小结】 在原始社会早期, 由于人类主要从事采集以维持生活, 没有固定的居民点。 在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出现了农业,因而形成了固定的居民点。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 的出现,由农业中分离出手工业,进而出现了商业。这样居民点就分化为:以农业为主的乡 村,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城市才开始出现。 资本主义以前社会的城市,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能提供给城市的农产品数量有限。因 而不但城市数目少,而且城

33、市规模也较小,(除了一些大国的首都以外,像洛阳、古罗马、 长安等少数城市)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较小,只有 3%,当时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灌溉农 业发达的地区,如我国的黄河流域、两河流域、尼罗河沿岸和古巴比伦等地区。当时的城市 职能主要是行政、宗教、商业或军事中心。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引导学生看图中图例,并补充相关知识:城市规模是按人口多少来分级的,百万人口以 上称特大城市,50 万至 100 万人口为大城市,20 万至 50 万人口为中等城市,20 万人口 以下为小城市。 提问:1985 年-2000 年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出现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出了什么现象? 学

34、生讨论(略) 教师总结: 1985 年-2000 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有的大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同时也涌现 了一批新的城市,城市的发展伴随着的是城市中人口的逐渐增多。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上海市 1911 年-1990 年用地和人口数的变化图” 提问:分析上海市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从用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两方面分析) 通过上海市的用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变化, 引出城市化的概念, 即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 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板书:二、城市化的进程 1、 城市化的概念 学生讨论:根据上面的图片展示结合自己生活的见闻,讨论城市化主要有哪些表现?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结果,总结出城市化

35、的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 比重上升、 城市用地规模增大。 并强调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 重上升。 板书:2、城市化的标志 过渡:城市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是如何的呢?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城市化进程示意”和“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 学生讨论:读图“城市化进程示意”后思考 1.世界城市化进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2.曲线的倾斜程度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3.每个阶段有怎样的特征? 读图“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思考 1. 两类国家城市化水平有什

36、么差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2. 1950 年前后,城市化发展速度有什么差异? 3. 两类国家城市化分别处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哪个阶段? 学生讨论后,引导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完成下面表格的内容: 板书:3、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教师总结:城市的出现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世界城市化进程基本上呈 一个被拉张的“S”形,但发达国家工业化开始早,社会经济发达,城市化的发展很早就开 始了;发展中国家在二战之后取得了政治独立,经济发展,有了稳定的发展条件,城市化的 发展逐渐兴起, 因此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不同, 城市化的进程与速度也不 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过渡:城市为人们提

37、供了便利的生活条件,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 市,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城市化进程中的几种病” 学生小组探究: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教师总结:根据大家的讨论可以概括为下表: 过渡: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难度,失业人数增多是城市化过 程中主要的三方面问题。它们不仅会危害人体的健康和环境,也会引起一些社会治安问题。 所以治理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城市建设中的当务之急。 提问:请学生思考我们自己居住的城镇有哪些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我们能对改善城市 环境做哪些贡献? 针对学生回答进行总结: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最重要的两点就是(1)分散大城市职能, 建

38、设新城和卫星城。把大城市的人口、工业、资金和技术,日益向郊区分散,减少因大城市 中心区人口和工业过分集中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或者是有些国家在大城市周围建设新 城和卫星城, 有些国家则采取分散城市多种职能的办法, 把政治职能为主的首都和以经济职 能为主的城市分开,如美国建都华盛顿,巴基斯坦建都伊斯兰堡等。(2)进行合理规划,加 强对城市的管埋。许多国家修订城市规划,制订了法律,加强对城市的管理。有些国家从城 市生态系统的角度,确定城市居民点体系和城市、工业区的合理规模。 【巩固提高】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教师解析:(1)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记 忆

39、性内容)。 (2)衡量城市化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所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城市化水平达到 30%,通常是指该国家或地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 30%。 (3)学会读图,统计图表中横坐标表示的是工业化率(%),纵坐标表示的是城市化水平 (%),题干中指出工业化率达 70%时,首先在图中找到工业化率 70%时曲线上对应的点,然后 过该点作出与纵坐标垂直的线,该线与纵坐标的交点就是此时的城市化水平,即 60%。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城市的形成,城市化的进程及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解决的措施。 重点是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城市的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

40、相关,城市的和谐发展需要大家的努力,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城市,这样 城市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作业】写给市长的一封信 要求: 可以肯定现在城市发展中好的措施, 或者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 方法。 六、板书设计六、板书设计 一、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二、 城市化的进程 1、 城市化的概念 2、 城市化的标志 3、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三、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四、 解决措施 七、教学反思七、教学反思 以上教师高中地理教案城市化,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中公资深讲师罗亚晨解析中公资深讲师罗亚晨解析 地理教案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运用资料说出我

41、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特点(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 的影响。 3.通过认识我国水资源国情,树立珍惜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分析;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源的可持续发展观。 【难点】 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源的可持续发展观。 三、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创设情境;今天家里停水了。学生谈感受。(唤起学生对水的重要性的生活体验。) 2.教师展示两组数据资料:水对生命的重要性、水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用数据

42、资料将学生对水的重要性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3.教师展示生活中因缺水而发生的生活实例和不同年份南方发生的洪涝灾害实例。(通 过缺水与洪涝的对比引发学生思考,这是怎么了?) (二)新课教学 1.水资源的概念 (1)教师提出话题: 我们的生产、 生活用水来自于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点评。 最后,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基本结论是:直接来源为河流、湖泊水;最终来自于大气降水。 (2)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思维整理。 (这是在概念的理解中进行思维方法的引领,为后面根据降水特点推测水资源时空分布 特点做铺垫。大气降水中的江河湖泊水是我们最主要的水资源。换言之,水资源主要指江河 湖泊水,江河湖泊水最终

43、来自于大气降水,要探究水资源,就要研究降水。) 2.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评价。学生说出的影响应该是比较全面的和杂乱的,教师可以 提醒学生特别关注不利影响。 学生能够说出南北供需矛盾即可,能够发现华北和西北缺水严重的更好。 3.水资源的季节分布不均匀 (1)教师展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地的降水柱状图,学生推测我国水资源的季 节变化规律。 (同样是在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思维方式(大气降水江河湖泊水水资源)思考问 题。这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既是探究过程,也是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再运用过程。)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夏秋多,冬春少。 (2)教师展示中国黄河、长江流量年变化曲

44、线图,验证学生的结论。 (再次用事实材料验证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否对头,同时检测学生的分析归纳方法是否掌 握。) (3)参照前面的研究方法,学生会提出: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布差异对我们的社会经济 会有怎样的影响?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结合课前的资料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评价。只要学生能够 发现季节性的丰、缺之间的矛盾即可。 4.水资源的年际变化大 (1)教师展示北京、浙江部分年份的降水量变化,学生推测我国水资源的年际变化。运 用前面的思维方法,学生不难得出我国水资源同样存在年际变化大的特点。 (同样是在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这是时间上的另一个角度,同样既 是探究过程,也是学习方法和思

45、维方法的再运用过程。) (2)教师展示长江多年降水量与径流量对照图黄河兰州站汛期径流量变化规律图验证学 生的推测。 (3)参照前面的研究方法,学生自然会思考:我国水资源的年际差异对我们会有怎样的 影响?教师提醒学生结合课前的例子讨论,学生能得出旱涝灾害频繁的基本结论即可。 (三)作业 水资源存在着时空分布的不均, 针对这些特点, 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去解决这些问题 呢?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中公资深讲师刘彩平解析中公资深讲师刘彩平解析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一、一、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地形图,合

46、作探讨以及独立思考过程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情感,增强对民族对国家的自豪感。 二、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自然环境差异显著的表现 难点: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三、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名言警句导入,例如运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引出自己出游的经历和所见所闻。 (二) 新课教学 1、 开展“穿越我国之旅”回忆活动,让学生们谈自己的旅游经历和当时的所见所闻所 想。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归纳,给予学生总结归纳的方向。 2、 带领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在自然差异显著背景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展示地图让学生进行直观的观察和思考,设问南北差异如何划分,引导出秦岭-淮 河一线的讲解,包括它的位置、地理意义和主导因素。可以设计知识竞赛的方式进行活动探 究。 (三) 巩固提高 地理差异的存在造就了我国各地区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不同风光和发展, 可让学生谈学 过这节课知识之后的感受。 (四) 小结作业 利用活动填图题巩固知识,并且最后点题情感态度。 四、四、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五、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