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曲五首.ppt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37190677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4.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词曲五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古代诗词曲五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词曲五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词曲五首.ppt(3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诗词五首观沧海观沧海望岳望岳如梦令如梦令西江月西江月次北固山下次北固山下观观沧沧海海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55-220) 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

2、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 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 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 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 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写作背景: 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

3、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东东临临碣石,碣石,以以观沧海。观沧海。ji临:登临以:表示东临碣石的目的是观沧海这是本诗的第一层,交代了观海的地点,显得很质朴。水水何何澹

4、澹,山岛澹澹,山岛竦峙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dnsng何:多么竦峙:高高挺立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是静态描写,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是本诗的第三层,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这两句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小结:小结:本诗的前

5、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人称为杜少陵。开元后期,举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风肃宗,官左拾遗。后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杜甫生活在唐代由成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6、有杜工部集传世。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用语言来形容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造化钟神秀,造化钟神秀,阴阳阴阳割昏晓。割昏晓。这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 荡胸生层云,决荡胸生层云,决眦眦入归鸟。入归鸟。z眦:眼眶这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会当凌绝顶

7、,一览众山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等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强烈共鸣的原因。如如梦梦令令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嫁金石家赵明诚。靖康之变,仓皇南渡。建炎三年,明诚靖故。李清照携图书,并明诚遗著金石录逃兵乱,足迹遍江浙皖赣一带,晚年寓居临安。现传漱玉词。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

8、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南渡以后,词的风格从清俊旷逸变为怆凉浓郁,多寓故国黍离之悲,给辛稼轩、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常记”二字,说明定的是往事的回忆。游览溪亭,饮酒赏景,叫人流连忘返,兴致那么高,酒喝得那么欢畅,直到黄昏时候,竟至于“沉醉不知归路”。兴尽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9、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待到兴尽,方才回舟,在“沉醉”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荷塘深处方始发觉。晋朝的王徽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在一个雪夜,他从山阴家中出发,泛舟剡(shn)溪,为的是忽然兴至,要去访问一个朋友戴安道。等到了戴家门口,他并没有走进去,就吩咐回舟而归了。有人训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我又何必见安道呢?”李清照和王徽之正是有同样的洒落情怀。既然兴尽即返,不问归路,自然难免有驾船驶入荷花浓密之处的失误。“兴尽”是用“兴尽而返兴尽而返”的典故: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急着寻路回家,情不自禁地叫起来“争渡,争渡(怎么渡,怎么渡)”,声音惊动了

10、栖息的沙鸥白鹭。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词人赋予大自然以诗情画意和勃勃生气,给人以清闲的美的享受。西江月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词人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二十多岁组织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积极抗战。任职期间,曾多次上书朝廷,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土,不但未被采纳

11、,反而遭到排斥和打击,被免职,闲居二十多年。开禧年间一度出任浙东抚使和镇江知府,不久又被弹劾落职,后因忧愤成疾而死。辛诗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深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他推动了南宋词风的变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有稼轩长短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先以惊鹊写明月,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光惊飞不定。次写鸣蝉,半夜还有蝉鸣,可见天热,为下片写雨伏笔。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两句点明了季节是在夏天,正是稻谷扬花的时候。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又闹又静,乡土气息更浓厚了。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在这作者把蛙拟人化了,

12、写蛙懂得“说丰年”,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年景象,使之更为突出鲜明,也映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上片写晴,下片写雨。这两句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词人写明星而不写乌云,只用七八个星星来暗示乌云布满天空。“两三点雨”说明雨点很大,不紧,疏朗,将骤雨的前奏写得逼真。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xin大雨将至,急忙避雨,本来很熟悉茅店的位置,一时竟找不到了,可见词人刚才是怎样的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之中怡然自得,路转了一转,嘿,茅店不就在眼前吗?“忽现”把夜行人急寻茅店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

13、态全都表现出来了。次北固山下次北固山下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与绿水掩盖不住旅途忧郁的情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平”与“一帆悬”既有实景之美,也有虚景之壮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哇露春意。时序的交替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托雁儿飞过洛阳时替他一下家人。这两句紧承三联,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再见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