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吸收(生理学)(7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153342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化吸收(生理学)(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消化吸收(生理学)(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化吸收(生理学)(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化吸收(生理学)(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消化吸收(生理学)-第 7 页消化与吸收自学思考题一、 述胃液、胰液、胆汁的成分和作用及分泌调节。(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胃液的性质:无色透明的酸性液体,pH0915。胃液的主要成分:无机物有盐酸、钠和钾的氯化物;有机物有胃蛋白酶原、粘蛋白及内因子等。 作用:1盐酸 盐酸的主要生理作用:(1)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为胃蛋白酶的作用提供最适pH;(2)促进食物中蛋白质变性,使之易于消化;(3)高酸度有抑菌和杀菌作用;(4)盐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5)酸性环境有助于钙和铁在小肠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 在胃酸或已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作用下,转变为具有活性

2、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可水解蛋白质,其主要产物是蛋白胨和少量多肽。 3.粘液及胃的屏障 粘液主要作用是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侵蚀,并保护胃粘膜免遭食物的机械损伤。粘液碳酸氢盐屏障:是胃粘液与HCO3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一道屏障。粘液可中和并稀释胃酸,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具有润滑和保护胃粘膜的作用。 4内因子 它具有保护维生素B12并促进其吸收的作用。(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1消化期胃液分泌 (1)头期胃液分泌的特点:持续时间长,胃液分泌量最大,酸度最高,胃蛋白酶含量更高;其分泌反应的强弱与情绪,食欲有很大关系。 (2)胃期胃液分泌的特点:胃液酸度较高而胃蛋白酶含量较头期低,故消化力比头期弱。

3、(3)肠期胃液分泌:量少,仅占胃液总分泌量的110。 在胃液分泌的调节中,头期以神经调节为主,胃期以内在神经丛和促胃液素的调节作用较为重要,肠期则主要是体液因素在起作用。 3引起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1) 乙酰胆碱(2)促胃液素(3)组胺 4胃液分泌的抑制因素:盐酸、脂肪和高渗溶液3种。 (三)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胰液的性质:无色透明的碱性液体,pH7.8-8.4。 胰液的成分:碳酸氢盐、水、多种消化酶。 作用:1 碳酸氢盐 (1)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粘膜免受强酸的侵蚀;(2)造成的弱碱性环境也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环境。2胰淀粉酶 可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3胰脂肪

4、酶 在胆盐和胰辅脂酶的帮助下,可分解甘油三酯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 4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 肠激酶的作用下使胰蛋白酶原变为具有活性的胰蛋白酶。激活的胰蛋白酶也能使胰蛋白酶原活化,并可激活糜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同时作用时,可消化蛋白质为小分子多肽和氨基酸。 正常胰液中除以上几种主要消化酶外,还有羧基肽酶、弹性蛋白酶等蛋白分解酶,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等核糖分解酶,胆固醇酯酶和磷脂酶A等脂肪分解酶。(四)胰液分泌的调节 胰液分泌同时受神经和体液双重控制,并以体液调节为主。 1神经调节 食物的形状、气味等刺激引起条件反射性胰液分泌。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是:水分和碳酸氢盐含

5、量很少,而酶的含量较丰富。 2体液调节 主要有促胰液素、促胰酶素和促胃液素。 (1)促胰液素:由小肠S细胞分泌,在其刺激物中以盐酸最强。促胰液素通过血循环作用于胰腺导管细胞,使其分泌大量的HCO3-和水,因而使胰液分泌量大为增加,而酶的含量却很低。 (2)促胰酶素:由小肠I细胞分泌。其最有效的刺激是蛋白分解产物。促胰酶素可促进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而对胰液中水和HCO3的影响却很弱。 (3)促胃液素:促进胰液分泌,对其中酶的分泌作用较强,而对H20和HCO3的分泌作用较弱。 (五)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胆汁的性质:肝胆汁呈金黄色,pH74,胆囊胆汁因浓缩,颜色变深为黄绿色,pH68(因HCO3

6、被吸收)。胆汁的成分:胆汁中的无机物为Na+、K+、C1和HCO3等,有机物主要是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和卵磷脂,不含消化酶。与消化功能有关的是胆盐。作用:胆色素是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胆固醇是肝脏脂肪代谢的产物,是胆汁酸的前身。 胆盐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义:胆盐可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从而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胆盐达到一定浓度后,可聚合成微胶粒,促进脂肪酸的吸收,因而也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及胆固醇的吸收。(六)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促进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自然刺激物,高蛋白食物刺激最强,其次为高脂肪或混合食物,糖类食物的作用最弱。 1神经调节 2体液调节 (1)胆盐:胆盐

7、的利胆作用最强,可刺激肝细胞分泌胆汁。肝细胞分泌的胆盐排入小肠后,绝大部分由回肠末端吸收,经门静脉回肝脏,这一过程称胆盐的肠肝循环。 (2)促胰液素:促胰液素作用最为明显。它可刺激肝小管分泌H20和HCO3,但胆盐含量不增加,故称为水利胆。 (3)促胃液素:它可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引起肝胆汁分泌,也可间接通过刺激胃酸分泌,(4)缩胆囊素:即促胰酶素,它具有强烈收缩胆囊,舒张oddis括约肌,从而促进胆汁排出的作用。二、.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支配胃肠道的神经有外来神经和内在神经两部分。(一)外来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主要来自迷走神经,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末梢

8、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后者通过M型胆碱受体对胃肠运动和分泌起兴奋作用,这一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断。此外,迷走神经节后纤维中有一部分是抑制性纤维,其末梢递质是肽类物质。交感神经,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抑制胃肠平滑肌活动。 (二)内在神经丛,又称为肠神经系统,是由存在与消化管壁内无数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的复杂的神经网络。 内在神经丛由肌间神经丛(位于纵形肌和环形肌之间)和粘膜下神经丛(位于环形肌和粘膜肌层之间)组成。内在神经丛中的感觉神经元,感受来自肠壁或粘膜上的机械、化学刺激,与神经丛内的其他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局部反射系统。三、.生理情况下,胃液为什么不消化胃粘膜?

9、因为正常人胃内存在两种屏障,其主要作用是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侵蚀,并保护胃粘膜免遭食物的机械损伤。(1)胃粘膜屏障:由胃粘膜上皮细胞腔面细胞膜和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所构成。该屏障可有效地阻止H+由胃腔扩散入粘膜,在保护胃粘膜防止酸的侵蚀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粘液碳酸氢盐屏障:是胃粘液与HCO3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一道屏障。这一屏障的作用在于,当胃腔中的H+向胃壁慢慢扩散时,被其中的HCO3中和,使粘液层中出现pH梯度,即胃腔侧pH较低,而靠近上皮细胞侧pH较高,因而有效地保护了胃粘膜。四、三种主要胃肠激素的作用:见P170表。五、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机体哪些维生素缺乏,为什么?大肠内有许多

10、细菌,它们能利用食物残渣合成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长期应用抗生素,可导致肠内菌群紊乱和维生素缺乏。六、.为什么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是消化的主要部位,原因:小肠内消化是整个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食糜在小肠内停留38h,在同时受收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消化和小肠运动的机械作用后,变成小分子物质而被小肠吸收。故是消化的主要部位。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原因:(1)小肠中食物已被消化为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2)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约38h,有充分的吸收时间;(3)小肠有巨大的吸收面积,小肠粘膜有大量的环状襞、绒毛以及微绒毛,因此小肠有巨大的吸收面积。(4)绒毛伸缩运动起着“

11、泵”的作用,促进食糜和小肠粘膜接触,并能加速绒毛内血液和淋巴流动。七、食物中纤维素对肠道吸收功能的影响有:大部分多糖纤维能与水结合而形成凝胶,从而限制水的吸收,并使肠内容物容积膨胀;纤维素多能刺激肠运动,缩短粪便在肠内停留的时间和增加粪便体积;纤维素可降低食物中热量的比率,减慢含能物质的摄取,从而有助于纠正不正常的肥胖。名词解释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吸收:食物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3.基本电节律:是消化道平滑肌特有的电变化,是细胞自发性节律性去极化形成的。4.容受性舒张:进食后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

12、舒张。5.胃排空:胃内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6. 肠胃反射:十二指肠内的食糜以及酸、脂肪、渗透压等刺激十二指肠壁上的机械和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胃运动减弱、幽门舒张及胃液分泌减少的现象。7.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进入小肠后被回肠末端粘膜吸收,通过门静脉又回到肝脏,再组成胆汁分泌人肠,这一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8.粘液-碳酸氧盐屏障:粘液和碳酸氢盐两者联合作用形成一个屏障,可减少粗糙食物对胃粘膜的机械性损伤和有效地保护胃粘膜不受胃腔内盐酸和胃蛋白酶的损伤。9.胃粘膜屏障:由胃粘膜细胞上皮细胞腔面细胞膜和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所构成。10.分节运动 是小肠的一种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能

13、量代谢与体温第一节 能量代谢1.食物的热价:1g某种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2.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3.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的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4.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食物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5.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状态。 6.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1)肌肉活动(2)精神活动(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4)环境温度第二节 体温1.体温: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1)昼夜波动: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

14、。0C。(3)年龄:儿童、青少年体温较高。(4)情绪和体力活动:情绪紧张和体力活动时体温可升高。安静时产热的主要器官:内脏(肝脏)和脑 运动时产热的主要器官:骨骼肌 产热形式:战栗产热和非战栗产热。4. 散热的主要器官及散热形式散热的主要器官:皮肤。散热形式:辐射(外界温度低于体表温度时为主要的散热形式)、传导、对流、蒸发(外界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为唯一的散热形式)。5.汗腺的特点,汗腺的神经支配人体汗腺有大汗腺和小汗腺。与蒸发散热有关的是小汗腺,分布于全身皮肤。小汗腺受交感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为胆碱能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M受体阻断剂阿托品可阻断汗腺分泌。6.在寒冷、炎热环境中皮肤血

15、流的调节特点在炎热环境中,交感紧张性降低,皮肤小血管舒张,动-静脉吻合支也开放,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增高,散热增加。在寒冷环境下,交感紧张性增强,皮肤小血管收缩,动-静脉吻合支也关闭,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降低,散热减少。7.体温调节的方式、体温调节中枢的概念及主要部位、自主性体温调节的过程体温调节的方式:自主性体温调节、行为性体温调节体温调节中枢的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与体温调节有关的所有神经细胞群所在的部位。基本中枢在视前区-下丘脑前部。自主性体温调节的过程:第八章 肾脏的排泄功能渗透性利尿:肾小管中溶质浓度升高,肾小管渗透压上升,对抗水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增高的现象。滤过分数:肾

16、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原尿量。水利尿:大量饮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称为水利尿。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高血糖浓度。9-10mmol/l。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或减小,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为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左右。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定比重吸收: 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为肾小球滤过率的65一70左右。管-球反馈: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现象。血浆清除率:指肾在单位时间内完全清除血浆中所含某种物质的血浆毫升数。 一、肾脏的功能 1.排泄代谢产物:肾脏是体内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17、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内环境稳定而言,每天排尿量不应小于500ml,否则将有部分代谢终产物在体内积聚,因此,每昼夜尿量在100500ml之间,称为少尿,而少于100ml称为无尿。 2.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肾脏对水的调节依赖于抗利尿激素,而调节血Na+,血K+的水平则受醛固酮的影响。 3.内分泌功能:肾脏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有: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羟化的维生素D3和前列腺素、激肽、血管舒张素等,而抗利尿激素不在肾脏产生。 记忆方法: 肾素即肾脏的激素,必然在肾脏产生; 由于肾脏是调节体液平衡最重要的器官,因此,血液容量主要由肾脏调控,那么,占血液近一半容积的红细胞数量也应由

18、肾脏控制,所以调节红细胞数量最重要的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也该在肾脏内产生; 前列腺素、激肽等为局部体液因子,全身大多数组织都必然合成供“自身”利用,因此,肾脏内也需要产生这类局部活性物质; 肾脏的作用是形成尿液即“利尿”作用,因此,对抗“利尿”的抗利尿激素绝不可能在肾脏产生,只能在脑内产生,因为只有脑具有“抗利尿”的思维。 二、肾脏血液循环特征 1.肾脏血液供应的特点: (1)两侧肾血流量十分丰富,占心输出量的1/51/4,其中90%以上分布在皮质,5%6%分布在外髓,不足1%分布在内髓,这与肾小球(主要分布在皮质)滤过血液的机能相适应。 (2)肾脏血液经两次毛细血管分支后才汇合成静脉,其中肾小

19、球毛细血管是滤过血液的重要结构,而球后毛细血管内血压较低,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肾脏血流的调节 (1)自身调节: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化时,肾脏血流量维持不变。 (2)神经和体液调节:当全身机能状况发生变化时,肾脏血流主要受神经、体液调节,使肾血流量与全身血液分配的需要相适应。 总之,在通常情况下,在一般的血压变动范围内,肾主要依靠自身调节来保持血流量的相对稳定,在紧急状况下,全身血液将重新分配,通过交感神经及肾上腺素的作用来减少肾血流量,使血液分配到脑、心脏等重要器官。 三、球旁器 由入球小动脉的近球细胞、间质细胞、远曲小管(或髓袢升支粗段)的致密斑组成,近球细胞分泌

20、肾素,致密斑能感受小管液中Na+含量变化,进而调节肾素的释放。 四、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的异同点(肾单位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位置数量肾小球髓袢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出球后直小血管主要作用皮质肾单位外皮质和中皮质层较多体积较小较短2:1较短形成原尿近髓肾单位内皮质层较少较大较长1:1较长与尿液浓缩、稀释有关五、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生成原尿。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六、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的动力;.肾小球滤过膜滤过的结构基础;肾血浆流量滤过的物质基础。肾小球滤过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

21、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有效滤过压增加,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动脉血压在80180mmHg内变化时,通过自身调节维持肾血流量恒定,因此肾小球毛细血管压也相对恒定。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有效滤过压增加,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肾小囊内压一般不改变,输尿管结石可使肾小囊内压上升,有效滤过压减少, 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滤过平衡:在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由于不断生成滤过液,血液中血浆蛋白浓度会逐渐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也随之升高,有效滤过压逐渐下降,当有效滤过压降为零时,达到滤过平衡,滤过便停止。 滤过的结构基础。 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构成。

22、血浆中除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余成分都可通过滤过膜形成原尿,因此,原尿是血浆的超滤液。 滤过膜中存在机械屏障和电学屏障。滤过膜通透性和面积发生变化会导致原尿成分和量的改变。 3.肾血浆流量: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胶体渗透压。肾血浆流量大,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慢,有滤过作用的毛细血管段长,滤过率大。肾血浆流量小,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快,有滤过作用的毛细血管段短,滤过率小。七、一些重要物质的重吸收 1.小管液中的成分经肾小管上皮细胞重新回到管周血液中去的过程,称为重吸收。 原尿中99%的水,全部葡萄糖、氨基酸、部分电解质被重吸收,尿素部分被重吸收,肌酐完全不被重吸

23、收。 2.大部分物质主要吸收部位在近球小管,有些物质仅在近球小管被重吸收。 3. Na+、K+等阳离子主动重吸收,HCO3-、Cl-等阴离子被动重吸收(Cl-在髓袢升支粗段除外),葡萄糖、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继发性主动重吸收(与Na+的重吸收相关联),水在近球小管等渗性重吸收,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受抗利尿激素调节。 八、某些物质的分泌和排泄 1.K+的分泌:主要由远曲小管、集合管分泌,K+的分泌依赖于Na+重吸收后形成的管内负电位,分泌方式为Na+-H+交换。 2.H+的分泌:通过Na+-H+交换进行分泌,同时促进管腔中的HCO3-重吸收入血。在远曲小管和集合存在Na+-H+和Na+-K+交换的竞

24、争,因此,机体酸中毒时会引起血K+升高,同样,高血钾可以引起血浆酸度升高。 3.NH3的分泌:肾脏分泌的氨主要是谷氨酰胺脱氨而来。 泌NH3有利于H+分泌,同时促进Na+和HCO3-的重吸收。 从上可以看出,Na+重吸收可促进多种物质的重吸收或排泄,例如K+的排泄、H+的分泌、水的重吸收、Cl-的重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等。 九、影响终尿生成的因素 1. 肾小管中溶质浓度是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时小管内糖浓度增高,妨碍水分重吸收,形成多尿,这称为渗透性利尿,甘露醇利尿原理也如此。2. 抗利尿激素:合成部位,下丘脑视上核的神经细胞合成(主要),室

25、旁核的神经细胞合成(次要)。生理作用: 能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水的重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增加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促进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提高肾髓质组织间液的渗透压梯度,有利于尿的浓缩。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有: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循环血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痛刺激等。当大量出汗,严重呕吐或腹泻时,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使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合成、释放的血管升压素增多,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当循环血量增加,左心房容量感受器所受刺激增强,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抑制血管升压素的合成和释放,远曲小管和

26、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减少,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下丘脑病变导致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障碍时,出现尿崩症。 失血后尿量如何变化,机理如何?大量出汗后尿量如何变化,机理如何?大量饮水后尿量如何变化,机理如何?3.醛固酮:肾上腺皮质球状带(1)生理作用:促进远曲小管对Na+、Cl、水的重吸收,同时促进K+分泌,保钠排钾潴水。 (2)分泌的调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循环血量减少分别通过兴奋入球小动脉牵张感受器、致密斑感受器、交感神经,使近球细胞肾素分泌增加,进而导致血管紧张素增加含量增加,刺激醛固酮分泌。醛固酮发挥保钠排钾的作用。 血K+浓度升高(主要刺激因素)或血Na+浓度降低,均可刺

27、激醛固酮分泌。 4.心钠素,甲状旁腺激素也能影响物质的重吸收。 管平衡: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变动。 十、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存在是尿浓缩的动力,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浓缩的条件。 1.外髓渗透压梯度主要是由于升支粗段NaCl的主动重吸收形成,在此通过Na+K+2Cl-转运系统发挥作用。 2.内髓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与尿素的再循环和Na+重吸收有关。 3.直小血管有保持髓质高渗梯度稳定的作用,因为组织液进入血管升支的水量超过降支丧失的水量,所以水可随血流返回体循环。 十一、排尿反射 肾脏生成尿是连续不断的过程,而排尿则是间断进行。当尿量增加到400500ml时,膀胱内压才会超过10cmH2O。 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骨髓,传入、传出神经都为盆神经,排尿反射是一正反馈过程。 十二、清除率 测定清除率可了解肾的功能,还可测定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并可推测肾小管转运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