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饮食疗法(药膳)的源流与异同的研究.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714354 上传时间:2020-10-18 格式:PDF 页数:65 大小:2.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日两国饮食疗法(药膳)的源流与异同的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中日两国饮食疗法(药膳)的源流与异同的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日两国饮食疗法(药膳)的源流与异同的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日两国饮食疗法(药膳)的源流与异同的研究.pdf(6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广州中医药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日两国饮食疗法(药膳)的源流与异同的研究 姓名:刘蕊芬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医医史文献 指导教师:黎汉津 20070401 中文摘要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两国有着浓得化不 开的地域、文化渊源,日本文化传统中散发着中国文化的浓郁馨香。中国古代传 统文化大量传入日本,为古代日本人所接纳的同时,又有了许多新的创造和发展。 其中就包括了传统的食疗( 药膳) 文化。 在导师的指导下,本文从中日两国传统食疗( 药膳) 文化的渊源出发,重点 研究中国传统食疗( 药膳) 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以及在日本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对 中日两国传统食疗( 药

2、膳) 文化异同的对比,希望可以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发 现当前我国食疗( 药膳) 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和寻找解决之道,为将来我国中医食 疗( 药膳) 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本文主要分为中国食疗( 药膳) 文 化的起源与发展、日本食疗( 药膳) 的起源与兴起、中国食疗( 药膳) 文化对日 本的影响、中日两国食疗( 药膳) 文化的比较、取长补短,弘扬新时代食疗( 药 膳) 文化五个部分。第一、二部分分别介绍了中日两国食疗( 药膳) 文化的起源, 以及日本对中国食疗( 药膳)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状;第三部分“中国食疗( 药 膳) 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从中国流传到日本的有一定食疗作

3、用的日常食物和节日食品;第四部分“中臼两国食疗( 药膳) 文化的比较”分为 四个小节,分别从两国的食疗( 药膳) 文化体系、食疗( 药膳) 菜肴的制作、民 众对食疗( 药膳) 的认知及需求情况以及国家有关食疗( 药膳) 的政策及法律四 个方面加以论述和比较;第五部分“取长补短,弘扬新时代食疗( 药膳) 文化”分 析了我国食疗( 药膳) 目前面临的状况并提出了解决之道。 本论文以中日两国传统饮食疗法( 药膳) 的源流为主线,通过论述两国各自 食疗( 药膳) 文化的相同和比较分析其不同之处,试图从互学互鉴的角度,审视 我国中医食疗( 药膳) 学的发展道路,并对以后的发展方向有所启示。 关键词:中日

4、两国;饮食疗法;源流;异同;研究 A b s t r a c t S t u d yo nt h eO r i g i no i :a n dS i m iI a r i t i e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C hin e s ea n dJ a p a n e s eDie t o t h e ra p y S p e c i a I t y :M e d i c a Ih i s t o r yL i t e r a t u r ea b o u tT r a d i t i o n e IC h i n e s eM e d i

5、c i n e A u t h o r :L i uR u jF e n T u t o r :P r o f L iH a nJ i n A st w on e i g h b o r i n gc o u n t r i e s ,C h i n aa n dJ a p a nh a v eal o n gh i s t o r yo f f r i e n d s h i pa n d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s h a r ec l o s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 o r i g i n

6、 s 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h a sl e f tal a s t i n gi m p r i n to nt h ec u l t u r eo fJ a p a n A tt h et i m ew h e n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w a si n t r o d u c e do nal a r g es c a l et oJ a p a n a n da c c e p t e db ya n c i e n tJ a p a n e s e ,n e wc r e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7、 m e n ti nt h e c u l t u r et o o kp l a c e ,i n c l u d i n gt r a d i t i o n a ld i e t o t h e r a p yc u l t u r e U n d e rt h eg u i d a n c eo ft h et u t o r ,t h ea u t h o rs t a r t sf r o mt h eo r i g i no fC h i n e s e a n dJ a p a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 d i e t o t h e r a

8、p yc u l t u r e ,p u t se m p h a s i so n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d i e t o t h e r a p yo nJ a p a na n di t si n h e r i t a n c e a n dp r o g r e s si nJ a p a na n dc o m p a r e st h et w ot r a d i t i o n a l d i e t o t h e r a p y c u l t u r e sw i t h

9、t h ei n t e n t i o no fb o r r o w i n ge a c ho t h e r sa d v a n t a g e st om a k e u pf o rt h e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 ,f i n d i n go u tt h ep r o b l e m sa n ds o l u t i o n si nc u r r e n t C h i n e s ed i e t o t h e r a p ya n dp r o v i d i n gp r e c i o u se x p e r i e n c ef

10、 o rr e f e r e n c ef o r t h ef u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d i e t o t h e r a p y T h i st h e s i s i n c l u d e sf i v ep a r t s :t h eo r i g i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d i e t o t h e r a p y c u l t u r e :t h eo r i g i na n dr i s

11、 i n go fJ a p a n e s ed i e t o t h e r a p yc u l t u r e :i n f l u e n c e o fC h i n e s ed i e t o t h e r a p yc u l t u r eo nJ a p a n ;c o m p a r i s o nb e t w e e nC h i n e s ea n d J a p a n e s ed i e t o t h e r a p yc u l t u r e s :a b s o r b i n gt h ee s s e n c eo fe a c hc u

12、 l t u r ea n d p r o m o t i n gd i e t o t h e r a p yi nt h en e we r a T h ef i r s tt w op a r t sr e s p e c t i v e l y i n t r o d u c et h eo r i g i no fC h i n e s ea n dJ a p a n e s ed i e t o t h e r a p i e sa n dt h e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o f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d e v e

13、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d i e t o t h e r a p yi nJ a p a n T h et h i r dp a r ti n t r o d u c e st h ed a i l yf o o da n df e s t i v a l f o o dw h i c hw e r e i n t r o d u c e dt oJ a p a nf r o mC h i n aa n dh a v ec e r t a i nd i e t o t h e r a p yf u n c t i o n T h e f o u r t h

14、p a r t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s e c t i o n sa n dd i s c u s s e si nf o u ra s p e c t s , w h i c ha r et h ed i e t o t h e r a p yc u l t u r es y s t e mo ft h et w oc o u n t r i e s :t h em a k i n g o fd i s h e si n d i e t o t h e r a p y ;t h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r

15、e q u i r e m e n to f d i e t o t h e r a p yb yt h ep u b l i c :n a t i o n a lp o l i c i e sa n dl a w sc o n c e r n i n g d i e t o t h e r a p y T h ef i f t hp a r td i s c u s s e st h e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w h i c hC h i n e s e d i e t o t h e r a p ye n c o u n t e r sa n dp r

16、o p o s e sw a y so fs o l u t i o n s T a k i n gt h eo r i g i no fC h i n e s ea n dJ a p a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d i e t o t h e r a p i e sa s t h em a i ns t r e a m ,b yd i s c u s s i n gt h e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 t h et w o d i e t o t h e r a p

17、 yc u l t u r e s ,t h i s a r t i c l ea t t e m p t st oe x a m i n e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d i e t o t h e r a p ya n dg i v e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f o ri t sf u t u r e d e v e l o p m e n tf r o mt h ea n g l eo fm u t u a ll e a r n i n g K e yw o r d s :C h i n a :J a p

18、 a n :d i e t o t h e r a p y :o r i g i n :s i m iIa r i t i e sa n d dif f e r e n c e s :s t u d y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特别加以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盼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 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致谢。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 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耐年年月幻日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19、 本人完全了解广州中医药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 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 权广州中医药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印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燃粒师签 日期:2 1 年戽月。日 中日两国饮食疗法( 药膳) 的源流与异同的研究 引言 中日两国2 0 0 0 多年交往史是中华民族与日本民族互学互鉴、促进各自发展与进 步的历史,中日两国的中医食疗( 药膳) 文化虽然最初都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但 日本经过对中国食疗( 药膳) 文化的模仿

20、、吸收与借鉴后,结合自身国情与民族需要, 又有了许多新的创造和发展,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日本自身的食疗( 药膳) 文化。 中日两国的食疗( 药膳) 文化属于同根异技,同源异流。从古自今,论述两国各 自食疗( 药膳) 文化的著作、论文数量繁多,但鲜见将其加以比较分析,探讨其渊源, 列出其异同等方面的文献。作者通过对我校馆藏的1 4 3 部养生类图书书目进行阅读、 归类,整理,其中介绍饮食养生专题的书籍1 2 部,书中包含有部分饮食养生内容的 书籍8 7 部,仅有2 部涉及日本的饮食健身疗法,占总数的1 4 ,这就说明我们与日 本在食疗( 药膳) 以及营养学方面的交流存在缺口,对目前日本的食疗( 药

21、膳) 以及 营养学的现状缺乏认识。 本论文以中日两国传统饮食疗法( 药膳) 的源流为主线,通过阅读图书馆馆藏目 录、书籍,查找电子图书、期刊中的相关文献,并翻译了部分日文有关文献,重点研 究两国食疗( 药膳) 文化的源流,对当前日本在社会普及、法制建设、科学产业化, 技术现代化以及占领世界食疗( 药膳) 市场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进展进行了论述,希 望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对我国食疗( 药膳) 今后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 可资借鉴的经验。 中日两国饮食疗法药膳) 的源流与异同的研究 一、中国食疗( 药膳) 文化的源流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而食疗( 药膳) 文化就是

22、 这灿烂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文化苍穹中一颗耀眼的恒星。食疗( 药膳) 文化在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并已发展成为- - f 独特的学科。但是,与其他任 何- - f 自然科学一样,它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过程。 ( 一) 中国食疗( 药膳) 的萌芽阶段 中国食疗( 药膳) 的萌芽状态是在人类的原始社会阶段。原始人类在寻找食物的 过程中,发现有些动物、植物不但可以作为食物充饥,而且更具有某种药用的价值, 这种把食物与药物合二为一的现象就是药膳的最早起源,也就是所谓的“药食同源”。 淮南子修务训里记载了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辛苦, 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

23、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中国传说“燧人氏”时代人们开始学会用火,历史学证明山顶洞人懂得了人工取 火。有了火,就可以“炮生为熟”、“以化腥臊”,防止一些胃肠病的发生。由吃生食 过渡到吃熟食是食疗由萌芽到形成雏形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类开始利用火以烧煮食 物从而有了烹调技术的发展。进入氏族公社后,弓箭等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丰 富了食品生产和保管。为食疗( 药膳) 的成形进一步提供了物质基础。 因此,可以说食疗( 药膳) 萌芽于古代原始人类寻找食物的过程之中,人类对火 的利用、熟食的烹煮,促进了它的形成。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食物品种的 增多,与疾病和自然斗争经验的积累,同源的药食逐步分化,饮食

24、治疗与药物治疗渐 渐分开,为以后饮食治疗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奠定了基础。 ( 二) 中国食疗( 药膳) 学的形成 随着农业和医药业的发展,到西周时期,朝廷已设有十分完备的医政体制,统治 阶级对饮食保健极为重视,设置了医师、食医、疾医、疡医等职官,他们分工明确, 但共同的职责是调和饮食,并兼用药物防疾治病。同时,周礼天官中还提出了初 步的食养食疗理论,如:“五昧、五谷、五药养其病”,“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 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肯定了食疗与药治相辅相成的同等作用。 这些主张已经是比较成熟的药膳原则,表明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就有了丰富的药膳知 识,并出现了从事药膳制作和应用的专职人

25、员。 春秋战国时代,各种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十分注重饮食 养生。这个时候,神仙、方术、五行学说盛行,与食疗养生理论相结合后,形成了阴 阳五行藏象学说,服食养生盛极一时。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黄帝内经在食治食养方面确定了明确的原则和实施 的方法,该书对于饮食的配伍,饮食对五脏的影响及治疗等多方面均有论述,对于药 3 广州中医药大学2 0 0 7 届硕士学位论文 膳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载有“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并强调“人以五 谷为本”。书中还有药方1 3 首,而药膳方剂就有6 首,如乌鲫骨丸,由茜草、乌劁、 麻雀蛋、鲍鱼制成,这说明先秦时期药膳的制作及应用也已成熟

26、。 秦汉时期,药膳有了进一步发展。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 早的药物学专著。所记载的食物药中,包括谷、米、果、木、草、鱼、禽、兽等3 6 5 种,分成上、中、下三品,作为可长期服用、补养身体的药品来对待。东汉名医张仲 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名著中都载有许多药膳方剂。如猪肤汤、当归生姜 羊肉汤等。其中“当归生姜羊肉汤”、“甘麦大枣汤”、“小建中汤”等方剂一直沿用到 现在,美国、日本、朝鲜、新加坡等国家还根据这些方剂研制成了配方的冲剂,胶囊 和罐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饮食烹调、本草方药和炼丹术的发展,及北方民族南 迁造成了饮食文化的大交流,致使食疗方的种类和应用范围都有所拓展

27、。食疗养生的 论著不断问世,食疗药膳学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特的学科。代表作有三国时期华佗的食 论、东晋医家葛洪的时后备急方、北魏崔洁的食经等,对中国药膳理论的发 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 三) 中国食疗( 药膳) 学的兴盛 隋唐时期是我国食疗( 药膳) 学的兴盛时期。医为有了前代丰富但未成系统的理 论奠基,食疗( 药膳) 到隋唐时期,真正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这时候疆域的 扩大、对外交流的加强都为食疗( 药膳) 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和理论基础。 首先,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中有食治专篇,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食疗专著。 而其后孙思邈的弟子孟诜集前人之大成编成了食疗本草,是我国第一部集食物、 中药

28、为体的药膳学专著。该书共收集食物2 4 1 种,详细记载了食物的性味、保健功 效,过食、偏食后的副作用,以及独特的加工、烹调方法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除此之外,还有咎殷编著的食医心鉴、南唐陈士良的食性本草等。据史书记 载,至隋唐时期,我国已有食疗专著约6 0 余种,惜多散佚。这些食疗药膳专著的问 世,对食疗的实践进行了正确的指导,为食疗( 药膳) 的进一步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 的作用。 ( 四) 中国食疗( 药膳) 学的全面发展 宋、金、元时期是食疗( 药膳) 学全面发展的时期。敕编本草、方书的颁行,官 办药局的创设,城市管理的开放,特别是烹调技艺和饮食行业的高度发达,都为食疗 的发展提供了

29、有利条件。此外,达官贵人热衷于炼丹服石,也对进补之风起了推波助 澜的作用。当时流行的食疗方及药膳多见于官颁的局方之中,民间食方书亦有不少记 录。 4 中日两国饮食疗法( 药膳) 的源流与异同的研究 宋代官方修订的太平圣惠方专设“食治门”,记载药膳方剂1 6 0 首,可以治 疗2 8 种病症,且药膳以粥、羹、饼、茶等剂形出现;陈直的养老寿亲书是我国 现存的早期老年医学专著,为老年人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作出了贡献。 最值得一提的是元代,由于元朝提倡蒙、汉医的进一步结合和吸收外域医学的成 果,这一时期出现了食疗( 药膳) 领域的经典著作元朝御医忽思慧所著的药膳专 书饮膳正要,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营养学专

30、书。该书从健康人的饮食方面立论, 继承了食、养、医结合的传统,对每一种食品都同时注意它的养生和医疗效果,书中 所载的基本上是保健食品。且对所载各种食品,均详述其制作方法,烹调细则,书中 大部分篇幅是叙述“食补”的。正如“自序”中所说:“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者, 集成一书,名日饮膳正要”。该书还记叙了许多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饮食, 是中国食疗保健领域的一部重要经典著作,对后来的营养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饮膳正要可以说是使药膳学得到了真正的完善,是药膳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重要里 程碑。 ( 五) 中国食疗( 药膳) 学的鼎盛时期 明清时期,我国食疗( 药膳) 学达到鼎盛阶段,食疗( 药膳)

31、从理论到实践均发 生巨大变化。食疗药膳著作极之丰富,几乎所有关于本草的著作都注意到了本草与食 疗学的关系,对于药膳的烹调和制作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明代宫廷注重长寿和方术 的研究,举国上下,无不研究食方,炼丹之术,有许多方面涉及到前人未及之领域; 而清代皇室贵族更是将药膳列为日常饮食。在这种情况下,药膳开始逐渐风靡,大量 行之有效的食疗药膳方法在社会流传。 在这个时期食疗( 药膳) 学的主要论著有: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 本草 纲目,该书收载药物将近2 0 0 0 种,附药图1 0 0 0 余幅,仅谷、菜、果3 部就收有3 0 0 多种,其中专门列有饮食禁忌、服药与饮食的禁忌等,给药膳提供了

32、丰富的资料;另 外还有朱棣的救荒本草,记载了可供荒年救饥食用的植物4 1 4 种,并将其详细描 图,讲述其产地、名称、性昧及烹调方法;徐春甫的 著述,有甲乙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杂药 酒方、作酒方、五加酒方、葛氏肘后方、食疗本草、 食经、食禁等等。 这些著作让日本系统地了解到中医食疗( 药膳) 的理论体系。而且,中医和中医食疗 的疗效显著,日本民众从中了解到可以通过饮食来进行食疗食养,达到防病治病的 目的,因此逐渐接受了中医,这一切,都扩大了食疗( 药膳) 在日本的影响。但是直 到1 6 世纪末,日本对中国的食疗( 药膳) 文化还只是处于选择性接受和运用上,对 中医食疗( 药膳)

33、的内涵和理解也比较浅薄,对中医食疗( 药膳) 的研究不多。 1 6 世纪末以后,随着汉方医学的形成,日本对食疗( 药膳) 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 发展,形成了日本食疗( 药膳) 学。日本医界根据日本的国情,对食物性药物的养 生延年价值进行研究,通过食疗( 药膳) 理论研究, 结合临床实践,写出了许多 论著,主要有:汉方医学“后世派”的仓B 始人曲直濑道三编著的宣禁本草、福田 松珀的增补日用食性;名古屋玄医的阅甫食物本草;向井元升的庖厨备用 倭名本草;初山独湛的施食要决;新井玄圭的食物本草大成;松冈恕庵的 日用食性提经、庖厨正要、食疗正要;神田玄泉的食物知新;大藏永常的 中日两国饮食疗法药膳) 的源

34、流与异同的研究 德用食鉴、食物能毒编等等。 近代日本的汉方医学教育发展迅速,食疗( 药膳) 思想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日 本食疗( 药膳) 学的形成和发展如同汉方医学一样,是源自中医药学和中医食疗( 药 膳) ,可以认为是中医食疗( 药膳) 在日本的融合发展的“日本化”进程。 ( 三) 当代( 二战后) 日本食疗( 药膳) 现状 因为汉方医学的衰落及近代以来日本的连年战乱,食疗( 药膳) 在日本也陷于沉 寂。但是近年来,日本药膳食疗业却迎来了发展的高潮。这是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 疾病、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脂肪肝、肝硬变等所谓“生活习惯病”的发病率 不断增加,而且这类疾病多为慢性病,难以在短

35、时间内治愈,现代医学的长期药物对 症治疗又会带来许多副作用,给患者带来新的痛苦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国民开始重 新审视中国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医中药和药膳食疗文化,并结合日本的地理环境、气 候特点、物产资源、饮食习惯、国民体质特点等,力图建立起具有日本特色的药膳和 食疗文化。 关于日本的食疗药膳开展情况,由于日本有严格的医事法、药品法,将中药材加 入食物中制成药膳,供客人食用是不允许的。所以,目前还不能在餐馆中配制药膳, 药膳只限在家庭中制作和服用,所用中药品种主要以红枣、莲子、苡仁米、龙眼肉等 二、三十种既是食物,又是药物的品种为主。至于食疗,因为采用的都是日本市场上 的食物,所以没有政策上的限制

36、,对于食物可以促进康复、健身强体、延年益寿的中 医食疗理论与做法,正逐步深入到日本家庭中。 跟中国食疗( 药膳) 主要用药材配合食物烹制的情况不同,现代日本民众的“食 疗”,有很大比例上是服食“健康食品”。所谓健康食品,大多属于自然和天然食品, 有一定防病、治病效果。日本市场上销售比较好的健康食品主要有乌龙茶、蜂王浆、 花粉制品、绿茶、灵芝、维生素、蜂蜜、人参、甲鱼、松茸菇、冬虫夏草、乌梅、大 豆以及海带、罗布麻、月见草油、乌骨鸡、银杏叶、罗汉果等等。既有中药,也包括 了海产品、茶类、健康水、维生素、微量元素、机能成分等。它一方面既可以补充西 药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可以补充因药品法限制所致的中药

37、材不能加入食物中的不足, 所以,近十几年来健康食品在日本社会一直保持增长趋势。 同时,日本的传统医药界也通过多种途径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交流会,学习 中国传统食疗( 药膳) 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以期结合日本在饮食文化上的 特点,研究具有日本特色的食疗( 药膳) 体系。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日本的分校设立 了药膳专业,为日本社会培养国际药膳师和药膳士;名吉屋国际综合中医研究所开办 了中医营养学讲座;各县市还成立了不同形式的药膳研究会等,这对于当代日本食疗 ( 药膳) 理论的普及和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食疗( 药膳) 研究机构还重 新修订或编写了众多普及食疗( 药膳) 的书籍,供药膳

38、学习者们参考。 9 广州中医药大擘2 0 0 7 届硕士擘位论文 三、中国食疗( 药膳) 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中日两国的食疗( 药膳) 文化属于同根异枝,同源异流,中国食疗( 药膳) 文化 对日本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 一) 丰富了日本的饮食品种 中国食疗( 药膳) 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之一,就是丰富了日本的饮食品种。中国有 许多具有健康食疗作用的传统食物,飘洋过海来到东瀛,并从此在异邦扎下了根,还 发展成为了具有典型日本特色的食品。下面就试举几种: 1 、豆腐 ( 1 ) 豆腐的由来 据本草纲目二五卷谷部中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只 要谈到豆腐的历史,肯定会出现淮南王刘安( 公元前1

39、7 8 1 2 2 ) 的名字。这里讲的刘 安是汉朝的创立者、第一代皇帝刘邦( 高祖) 的孙子,袭父封为淮南王。刘安好道, 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招方士数千人,有名者为苏非等八人,号称“八公”。他们常聚 在楚山,即今八公山谈仙论道,著书炼丹。在炼丹中以黄豆汁培育丹苗,豆汁偶与石 膏相遇,形成了鲜嫩绵滑的豆腐。这就是传说中豆腐的由来1 3 】鏊 另据新中国成立3 0 周年的纪念刊物 文物考古工作3 0 年中记载:“从1 9 5 9 年 开始到1 9 6 0 年,在河南省密县打虎亭和后寺郭的两座汉墓进行了发掘调查。在打虎 亭1 号墓中发现了画有豆腐工厂的石刻画像。这是一幅把豆类进行加工,生产副食品 的

40、图画【4 1 。”从而证明,在我国汉朝时期,豆腐的生产已经有了一定规模。 豆腐,古称“黎祁”,唐代以后才称为“豆腐”。最早的文字记载见宋代陶谷的清 异录,书中记载:“日市豆腐几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1 5 1 。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 将豆腐的营养价值与羊肉相提并论了。 豆腐大致上可分为北豆腐和南豆腐两类。区别在于北豆腐称为老豆腐,以盐卤点 制,含水分较少,色乳白,味微甜略苦,烹饪宜用厚味久炖,或煎、塌、贴、炸及作 馅等;南豆腐又叫嫩豆腐,以石膏点制,含水分高,色雪白,质细嫩,味甘而鲜,烹 调宜拌、炒、烩、氽、烧及作羹等。 豆腐的制品种类繁多,有豆腐干、豆腐皮、豆腐脑、板豆腐、圆豆腐、水豆腐、

41、冻豆腐、包子豆腐等,烹制方法也很多,煨、焖、煮、炒、煎炸、凉拌、煲烫乃至做 馅无不相宜,从家常菜到高级宴席吃法有数百种,各地还有地方特色风味豆腐,如: 五香豆腐、豆腐乳、臭豆腐、豆腐干、麻婆豆腐、怪味豆腐等。 ( 2 ) 豆腐东传日本 豆腐流传到日本,大概是在日本奈良时代,据传是由东渡日本的中国名僧鉴真和 1 0 中日两国饮食疗法( 药膳) 的源流与异同的研究 尚带到日本的。是否是真的由鉴真传去虽然已不可考,但豆腐最早在日本遣唐使中的 僧侣中流行,随后才逐渐传入贵族社会、武士阶层,最后传入庶民阶层,却是在日本 文献中有明确记载的事实。甚至在现今日本豆腐制品的包装袋上,还可以看到这样的 广告:“

42、唐传豆腐干,黄山御门前,淮南堂制”1 。 日本江户时代豆腐成为普通大众的食品,正因为如此,江户时代发明了很多豆腐 料理。最出名的是当时出版的一本专门记录豆腐菜肴的书豆腐八珍,总共记录了 2 3 8 种豆腐菜肴,引发购买热潮,以至第二、第三年又相继出版了豆腐百珍续编 和豆腐百珍余录,反映了当时豆腐菜肴的火爆程度。 豆腐传入日本后,融入日本的气候、风土人情等因素,发展成为具有日本特色的 品种。 现在,在日本传统市场或超级市场最常看到的豆腐种类,主要有木棉豆腐,绢豆 腐、松豆腐和盒装的填充豆腐四种。日本人最常吃的,一种是“木绵豆腐”,另一种 是“绢豆腐”。凝固豆浆的时候,除去上层澄清部分后经压水处理

43、的是“木绵豆腐”, 保留澄清部分,不经压水处理的是“绢豆腐”。两种的分别在于,木绵豆腐租糙多孔, 表面布满纹理,质感丰实,是炸物、火锅的好材料;绢豆腐又软又滑,可蒸煮或做汤、 冷盘等,豆味浓厚。 另外还有其他豆腐制品有豆腐皮、豆腐渣、冻豆腐,炸豆腐等。烹调方式除了与 中国相近的蒸、煮、煎、炸外,还发明了具有日本特色的生吃豆腐、烧豆腐、豆腐火 锅、豆腐卷、炒豆腐渣,以及具有现代色彩的豆腐沙拉等。 最具日本特色的豆腐菜肴是汤豆腐( 见附一图1 ) ,我们可以从中窥探日本豆腐菜 肴的丰富个性: 汤豆腐是日本人非常喜爱的一种豆腐佳肴,它的制作方法并不复杂,但用料很讲 究:使用的豆子必须是未使用过农药的

44、优质豆子,同时,灌溉用水也必须是优质的井 水,点豆腐用的卤水也使用天然的。这样做出的汤豆腐,在淡淡的甜味之外,还有一 种隐隐的苦涩,保持了天然和纯正的风味。吃的时候,人们将做好的豆腐切成一小块 一小块后放进小锅,边煮边吃,只蘸简单的调味料,如酱油葱花或捣成泥状的生姜即 可。 ( 3 ) 豆腐的食疗作用 豆腐不仅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医疗保健作用。明代医 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称其具有“宽中、益气、消胀满,下大肠浊气及 清热、解毒、散血之功效。”随息居饮食谱上说:“豆腐清热、润燥生滓、解毒、 补中宽肠、降浊。冬月冻透者味尤美其浆清肺养胃、化痰止咳、生津润燥;浆面 凝结之

45、衣,揭起凉干为腐皮,充饥最宜老人”。 现代医学也证明,豆腐能为人体提供蛋白质、脂肪、糖类、碳水化合物、钙、磷、 1 1 广州中医药大学2 0 0 7 届硕士擘住论文 铁以及多种维生素、氨基酸等,豆腐中所含钙的含量不仅多,而且易于人体吸收利用; 经常食用豆腐不仅对神经衰弱和体质虚弱的人有所裨益,而且对高血压、动脉硬化、 冠心病等患者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古人有诗咏豆腐,对豆腐的发明、制作、特点以及独特的食疗保健价值作了高度 的概括,诗云:“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衣褪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 雪花。瓦缸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暇。其中滋味谁知得,还在僧家与道家。整日 肥腻应改口,多得品尝素豆

46、花”。特别是后两句,在几百年前就有如此认识真正是难 能可贵的,就今天来说,对预防现代文明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4 ) 豆腐药膳9 则 豆腐2 5 0 克,鲫鱼两条,煮汤食用,在小儿麻疹出齐时服食有清热作用。 豆腐5 0 0 克,炒王不留行3 0 克,煮汤,喝汤食豆腐,治产后乳少。 0 豆腐5 0 0 克,麦芽糖6 0 克,生萝卜汁一杯,混和煮开,一日两次分食,治支 气管哮喘。 豆腐5 0 0 克,红糖6 0 克,煮汤食,治吐血( 胃出血) ,白浊,便血( 解黑大 便) 等症。 豆腐5 0 0 克,黄瓜2 5 0 克,煮汤代茶饮,治小儿夏季发烧不退,口渴饮水多。 豆腐锅粑2 5 0 克左右

47、,加水煮汤食,治盗汗。 鲜豆腐用醋煎食之,治久痢不止。 豆腐、丝瓜( 带瓤) 各2 5 0 克备用,香菇1 5 克,猪脚1 只,同煮至熟烂时, 再放入丝瓜、豆腐同煮,加入食盐生姜适量调味食用。一日分三次食用,治产后乳少。 豆腐3 0 0 克,红糖1 0 0 克,煮熟后,加入糯米酒5 0 1 0 0 克即可食用。连服5 日,治产后乳少。 2 、茶 ( 1 ) 茶的由来 茶是中国的“国饮”,食用茶叶之习俗远可推至神农氏时,神农本草经日:“神 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此处之荼即茶也。当时,茶的作用主要是 药用,后来逐渐变成祭品、煮羹食用,而后煮水清饮直到泡饮。公元前5 9 年西汉的 王

48、褒僮约一文,曾提到“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等内容,这是茶用来饮用的最 早记载。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已发现茶的随葬物的记载,魏晋时茶已作为商品流通。到 唐朝,饮茶之风已大盛。 ( 2 ) 中国的茶主要分类( 见附一图2 :各种茶的汤色比较) 红茶:是典型的发酵茶,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碎茶三类。 中日两国饮食疗法( 药膳) 的源流与异同的研究 绿茶:非发酵茶,主要有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名茶。 黄茶:代表性品种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等等。 白茶:表面带白茸毛,主要有银针、贡眉和寿眉等等。口感鲜醇,秉性清凉, 有退热降火之功。 青茶:即乌龙茶,是半发酵茶,主要有闽南的安溪铁观音、

49、闽北的武夷水仙、 台湾的台湾乌龙和广东的凤凰单丛等等。 黑茶:颜色暗褐色,主要销于藏、蒙和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品种有黑砖、花砖、 青砖、扁茶、方茶和圆茶等等n 另外还有花茶、果味茶和各类保健茶等加工品种。 ( 3 ) 中国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茶:产于杭州市西湖区的龙井村而得名。 洞庭碧螺春:产于江苏太湖之滨的洞庭山上。 武夷岩茶:“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它产于闽北“秀甲东南” 的名山武夷,与铁观音茶同被视为乌龙茶中的名贵珍品。 铁观音:产于闽南的安溪县。 屯溪绿茶:简称“屯绿”,是安徽屯溪一带所产炒青绿茶的总称。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产于安徽祁门县的山区。 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境内的大别山区,又称。豫毛峰”。 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君山,全由肥嫩芽头制成。 酱洱茶:因产地是云南普洱而得名。 0 滇红茶:云南盛产红茶,并多优品,人称“滇红茶”1 8 l 。 ( 4 ) 茶叶东传日本 唐顺宗永贞元年( 公元8 0 5 年) ,日本僧人最澄大师将中国的茶种带回日本,并 培育成功。随后又模仿唐朝的饮茶方式,在嵯峨天皇面前进行了演示。天皇对这种新 的饮食文化颇为倾心,曾即席欣然做诗【引。这是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 与此同时,东渡日本的唐朝僧人鉴真及其随行的人员也将茶叶带往日本,这使得 茶文化进一步在日本得到推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