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39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140716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5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39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生理学(39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3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39页).doc(3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生理学-第 39 页第一章第一节 概述一 生理学 概念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体机能活动规律及机理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二 人体构造的各个层次化学层次:指组成机体的各种有机、无机化合物细胞层次:人体最基本构造及功能单位组织层次:有上皮、肌肉、神经、结缔四种组织器官层次:心脏、胃、肾脏等系统层次: 11个主要系统肌肉、骨骼、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泌尿、感官、内分泌、神经、生殖+ 细胞的基本功能 + 能量代谢和体温 三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四 学习生理学的目的五 学习方法第二节 生命的基本表现一 新陈代谢(metabolism):是指机体主动地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的过程,同时体内物质和能量也在进行转变。二 兴奋性: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三 生殖第三节 机体的内环境一. 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体液和内环境1内环境: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2内环境稳态1)定义:内环境的 化学成分 和 理化特性 保持相对恒定(F)(水、无机盐、有机物) (渗透压、pH、温度等)2)意义: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进行二. 生物节律生物节律(boirhythm):生物体的各种功能活动经常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周而复始地重复出现,这种变化的节律称为生物节律。第四节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一. 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1 方

3、式:反射(reflex):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2 结构基础:反射弧(reflex arc): 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3 类型: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4 特点:迅速、局限、短暂(短、快、准)二. 体液调节1定义: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作用进行的调节.2分类:内分泌(全身性调节)、 旁分泌(局部性调节)。3特点:缓慢、广泛、持久(慢、广、久)三. 自身调节1定义:不依赖神经和体液而由自身对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2分类:局部代谢产物性自身调节、肌原性自身调节3特点:局限、不灵敏、幅度小四. 生理功能调节的反馈控制系统1 反馈调节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

4、制信息作用相反,使控制信息效应减弱或抑制的方式。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同,使控制信息效应增强或兴奋的方式。2 前馈(feed-foorward):干扰信息对控制部分的直接作用称为前馈。第二章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与物质转运功能一. 细胞的结构(一). 形态:圆形、梭形、扁平形 或不规则形。(二). 结构: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三). 细胞膜的结构二. 细胞膜的功能:(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1 概述A物质转运的两个必备条件1)细胞膜对物质有通透性 2)转运动力:如浓度差、电位差、渗透压差B细胞膜转运的物质有1)小分子物质气体:CO2、O2 H2O 无机盐:Na、K、Cl、Ca等

5、 有机物:GS(葡萄糖溶液)、AA(丙氨酸)等2)大分子物质;如酶、激素、吞噬的细菌等 2 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转运形式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顺浓度(动力),不耗能1)单纯扩散(diffusion):溶液中的溶质或溶剂分子(小分子及脂溶性物质)由浓度高处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处扩散称之。 (气体(O2,CO2),P高P低)扩散的量及速度:主要决定于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和膜的通透性。特点:扩散速率大。2)易化扩散(simple diffusion):指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较小的物质,在特殊蛋白(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6、 扩散的量:与被转运物质的浓度差和细胞膜对物质的通透性有关;如为电解质溶液还取决被转运的带电荷物质所受的电场力的大小,物质的净移动取决于这种物质自身的电位差与浓度差的代数和(电-化学梯度)(需膜蛋白参与) 参与易化扩散的蛋白质:载体蛋白(载体); 通道蛋 白(通道)。易化扩散的方式:a:载体转运(运输):载体蛋白在膜的高浓度一侧与被转运物质结合,然后通过蛋白构形变化,将被转运的物质移往膜的另一侧,并与被转运物分离的扩散过程。特点:高度特异性;饱和现象;竟争抑制。转运物:小分子有机物(如葡萄糖和氨基酸等)。 b: 通道转运(运输):在一定条件下,通道蛋白发生构形变化,其内部形成“孔道”(通道),

7、被转运物质顺浓度差或电位差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机制:可能是由于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分子构成了具有高度选择性的亲水孔道,允许适当大小和带有适当电荷的离子通过)转运物:离子(K+ Na+ Ca2+等。K+ 离子通道,Na+离子通道,Ca2+离子通道。) 通道运输 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电压门控通道 化学依赖性离子通道-化学门控通道 门控:通道的开闭现象。方式:*化学门控通道:决定通道开闭的主要因素是化学物质。 *电压门控通道:决定通道开闭的主要因素是膜两侧的电位差。特点:特异性、饱和性、竞争性 3)渗透作用: H2O进出细胞的方式,P渗低P渗高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逆梯度

8、,耗能(动力) (1) 概念: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依靠镶嵌在细胞膜上的具有特殊转运作用的蛋白质(泵蛋白)的帮助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经细胞膜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转运的过程。泵蛋白具有特异性,按其所转运的物质种类可分为:钠泵,钾泵,钙泵,氯泵,和碘泵等,分别转运Na+ K+ Cl+ Ca2+等物质。 钠泵:是细胞上普遍存在的一种被称为Na+/ K+依赖式ATP酶(简称Na+-/K+- ATP酶)的蛋白质,具有酶的活性。其作用是当细胞内Na+浓度增高或细胞外K+浓度增高时,此酶被缴活,分解ATP获得能量,驱动Na+和K+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把细胞内的Na+(3个)泵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K

9、+(2个)泵入膜内,保持了膜内高K+膜外高Na+的正常分布,从而建立一种势能储备。故Na+泵也称Na+/K+泵。3 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转运形式 胞吞和胞吐作用概念:细胞对于一些大分子或团块物质通过细胞的吞吐活动进行转运的方式。A. 入胞:吞噬(固体),吞饮(液体)B. 出胞:神经末梢分泌递质,腺体分泌激素等 二 细胞膜的受体功能细胞膜上有一类特殊蛋白质,它们能选择性地与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 神经递质 药物)相结合,从而使细胞的功能活动发生改变。这种蛋白质称为该化学物质的受体。受体具有识别和传递信息的特性。受体与特异性化学物质结合后,能将该物质所携带的信息传递入细胞,引起一系列酶的变化,从而调控细

10、胞的代谢活动和生理活动。 第二节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一细胞的兴奋性1概念:兴奋性(excitability):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具有发生兴奋(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指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兴奋是兴奋性的前提,兴奋性是兴奋的表现(可兴奋的组织或者细胞只有在有效刺激下才能产生兴奋性)2引起兴奋的条件:(1) 对刺激的感受(2) 信号的传递(3) 效应器的反应3. 刺激(1)刺激:是指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内外环境因素。 A.种类:按性质分:机械性、化学性、生物性、精神性等 按强度分:(yu)阈刺激、阈上刺激、阈下刺激B.刺激的三要素a.刺激的强度阈强度:最低限度的可以引起反应

11、的刺激强度。(阈值)b.时间:(刺激需达到一定时间才能引起反应) 基强度:组织(或细胞)能否产生兴奋与刺激的强度和时间有关,刺激时间越长则阈强度越小,但刺激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后,阈强度不再随着刺激时间的增长而进一步减少,这个最小的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利用时:用基强度的刺激引起兴奋所需要的最短刺激时间。c.强度的变化率:即强度随时间而改变的速率,只有达到一定强度的快速刺激,才能引起兴奋。4兴奋性的指标与兴奋性的变化(1)兴奋性的指标A.阈强度:阈强度越低,意味着组织越容易被兴奋,既兴奋性越高。兴奋性与阈强度成反比。 B.时值:用两倍基强度的刺激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的刺激作用时间。 兴奋性与时值成

12、反比,时值越小表示兴奋性越高。 (2)兴奋性的变化可兴奋组织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后,在此期间如施加第二次刺激,则第二次刺激所产生的效应将会受此兴奋性的影响:A.绝对不应期(此期间无论多大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兴奋)B.相对不应期(需要用比正常阈值强的刺激才能引起兴奋)C.超常期D.低常期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一)生物电1.概念:生物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电现象。(可兴奋细胞膜内外两侧存在的跨膜电变化 )2.发现3.记录:(1) 细胞外记录:双向动作电位(2) 细胞内记录: 单向动作电位(二) 损伤电位1.概念:存在于组织(细胞)的损伤部和完整部位之间的电位差。实际测得的损伤电位值

13、比真正的静息电位低,通常在2040毫伏左右。2.原因:由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造成。(三)静息电位(Rp)(-90mv)1.概念: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即“静息”状态下膜两侧所存在的电位差。(静息膜电位) 2. 特点:内负外正,相对恒定几个概念:1.极化:静息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 2.去极化: 当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少(绝对值减少)的方向变化时。3.超极化:当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绝对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4.复极化:当细胞膜从静息到活动时,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 (四)动作电位(Ap)1.概念:细胞受到有效刺激作用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一次短

14、暂的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2.动作电位的组成及动作电位发生时,膜内外动作电位的变化(研究对象不同,静息电位不同,超射图像有误)(1)上升相去极化(除极化) -7090 0mv反极化(超射) 0 +20+40mv(反极化:指膜内正电位逐渐增加而负电位逐渐减少,由原来的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这一极化状态的倒转。)(2)下降相:复极化 +20 +40 -70-90mv3.动作电位的特征(1)全或无:如果刺激未达到阈值,则不引起动作电位(无),而动作电位一经引起,其幅度便具有最大(全),不受继续增强刺激的影响。(2)传导性:动作电位一经产生,即可在同一细胞内沿细胞膜传到远处,并且电位幅度不会随传导距

15、离的增加而衰减,即非递减性传导或称不衰减扩布。 (3)脉冲式:因绝对不应期的存在,动作电位不可能融合。 (五)生物电产生的机制 1. 生物电产生的离子基础生物电产生的离子学说:细胞生物电的各种表现,主要是由于某些带电离子在细胞两侧不均衡分布以及膜在不同情况下对这些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展现出的。这种离子的不均衡分布是膜结构中某些离子泵活动的结果,而对于各种离子的选择性通透则与膜的各种离子通道的功能状态有关。2. 静息膜电位的产生机制膜内外K浓度比约30:1 (动力) 浓度差(动力) K 外流 K 平衡电位 安静时K通道开放 ( 通透性) 电位差(阻力) 即静息电位、跨膜电位、膜电位 Rp的产生:

16、安静时,细胞膜上K通道开放,K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Rp (由于存在少量的Na+向细胞内扩散,因而静息电位值稍小于K+的平衡电位)3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1) 去极化:细胞受刺激时 Na通道开放,Na快速内流 (内正外负)膜内外Na浓度比约1:10 (动力) 浓度差(动力) Na内流 Na平衡电位受刺激时Na通道开放 ( 通透性) 电位差(阻力)(动作电位期间,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均增高,但两者在增大的程度和时间上是不一致的,去极化期间,K+通道比Na+开放的速率慢。K+的外流对抗了Na+的内流)2)复极化:细胞去极化至一定程度, Na通道关闭,K+的外流超过Na+的内流,膜电位开始复极化并逐

17、渐恢复到静息状态。3)后电位:钠泵排钠摄钾形成微小的电位波动 三. 动作电位的传导(一)传导:细胞的任何一处受到刺激而兴奋时,不但在受刺激部位产生动作电位,而且动作电位会沿细胞膜由近及远地扩布到整个细胞。(常把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二)机制:局部电流学说: (三)特征:1 完整性;2 双向性;3 不衰减性;4 “全”或“无”现象; 4 相对不疲劳性。第三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传递功能细胞内主要的跨膜信号传导途径:膜通道跨膜信号传递途径,受体-G蛋白-第二信使跨膜信号传递途径和酪氨酸蛋白激酶跨膜信号传递途径。一 膜通道跨膜信号传递系统(一) 化学门控通道烟碱型Ach(乙酰胆碱)受体

18、结构示意图由五个亚甲基单位构成,每个亚单位的第二个跨膜螺旋形成了孔道的衬里(二)电压门控通道(三)机械门控通道二 受体蛋白,G-蛋白和第二信使跨膜信号传递系统三 酪氨酸蛋白激酶(TK)信号传导系统 第四节 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一 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一)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突触突触前膜: 突触囊泡(含Ach)、膜上有很多Ca2+通道(神经末梢) 突触间隙: 粘多糖突触后膜(终板膜):有皱褶、AchR、 Na +K+通道等(特化的肌细胞膜)(二)神经-肌肉接点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特点1传递过程电(神经纤维上Ap)化学(Ach)电(骨骼肌上Ap)传递 (神经纤维上Ap 前膜前膜上Ca通道开放

19、,Ca内流大量Ach释放至间隙形成Ach-R终板膜上Na、K通道开放Na内流 终板电位(局部电流)总和相近肌膜产生Ap)在终板膜上产生的瞬时去极化电位称为终板电位。终板电位发生速度快,因为Ach被突触后膜外表面存在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迅速水解为胆碱和乙酸。水解后的胆碱则被摄入突触前终末,重新合成为Ach的原料。神经元自身不能合成胆碱。2 讨论:(1). Ca2+内流:起因:膜去极化 突触前膜Ca2+通道开放 细胞外液Ca2+内流。 作用:Ca2+驱动Ach从突触囊泡中释放至突触间隙中。(2). 乙酰胆碱(Ach)的释放:量子释放(1个量子约含100010000个分子)(3). Na +内

20、流及终板电位的形成(4).乙酰胆碱的降解3 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特点(1)单向传递;(2)突触延搁;相对来说,传递速度极其缓慢(3)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Ach被胆碱酯酶失活 :有机磷使胆碱酯酶失活大量Ach堆积肌肉震颤肉毒杆菌、美洲箭毒抑制Ach作用肌肉松弛二 骨骼肌的结构 (肌细胞:骨骼肌、平滑肌、心肌)(一)肌原纤维的结构 (每条肌纤维即为一个肌细胞)暗带(粗肌丝)-A带:M线连接,中间较明的为H区明带(细肌丝)-I带:Z线肌小节:相邻两Z线之间的区域,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它包含一个位于中间部分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其长度为1.53.5m。 (粗肌丝周围有6条细肌丝)肌

21、丝(蛋白微丝)A 粗肌丝:存在于A带,由肌球蛋白组成。其两端被骨架蛋白限制在Z线上。骨架蛋白从Z线扩展到M线并连接到粗肌丝和M线蛋白上,对肌节中粗肌丝的有序排列具有重要作用。肌球蛋白结构: 头部:呈双球形,具有ATP酶活性,能与肌动蛋白结合。球头从粗肌丝主干的表面伸出,形成横桥。 颈部:尾部:由一对多肽重链相互缠绕组成,朝向M线聚合成束,形成粗肌丝的主干。 B 细肌丝:由Z线伸出,纵贯I带全长,并伸长至A带部位,与粗丝呈交错对插。I带和H带的长度实际由细肌丝伸入A带的长度决定。其组成为: (1)肌动蛋白:为细肌丝的主要成分。 单体为球形G-肌动蛋白 双体为两条单体链铰合成双螺旋结构F形肌动蛋白

22、。 (2)原肌球蛋白:呈双螺旋结构,缠绕在肌动蛋白双螺旋的“沟壁”,并与之平行,安静时其正好在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之间,阻碍横桥与肌动蛋白的结合。 (3) 肌钙蛋白复合体:在细丝上不直接与肌动蛋白分子连接,而以一定的间隔定位于原肌球蛋白的双螺旋结构上。由C.T.I三个亚基组成。C-Ca2+的结合位点;T -把肌钙蛋白结合于原肌球蛋白上;I-在C与Ca2+结合时,把信息传给原肌动蛋白,引起后者分子构向改变,解除它对肌动蛋白和横桥相互结合的阻碍作用。(二)肌管系统1 概念:指环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状微管结构。2 横管系统(T管):由肌膜从表面横向伸入肌纤维内部的膜小管系统。 作用:是将肌细胞兴

23、奋时出现在肌膜上的电变化传到肌细胞内部。3 纵管系统:(肌质网系统):指细胞内肌质网常围绕每条肌原纤维形成花边样的网。终(末)池:纵管在横管处管腔变宽并相互吻合,形成特殊的膨大。 (Ca2+池) 作用:通过对Ca2+贮存、释放和再摄取,触发肌小节的收缩和舒张。4 三联体 :分属两个肌节的相邻两个终池,其间隔以横管的复合体。 作用:它把横管膜上的电变化和细胞内收缩过程藕联起来的关键部位。三 兴奋收缩藕联1 概念:肌膜的电变化和肌节的缩短之间存在的中介性过程2 Ca2+在耦联中的作用3 步骤:(1)兴奋通过横管传导到肌细胞深部(2)三联体把横管的电变化转变为终末池释放Ca2+(3)肌肉收缩后Ca2

24、+被回摄入纵管系统肌膜Ap 至横管膜三联体(关键部位)终池Ca通道开放Ca外流 肌浆中Ca(关键耦连物)肌丝滑行收缩 四 肌肉收缩的机制肌丝滑行学说1 学说的内容: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的滑行,即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主动向暗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I带和H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2 肌丝滑行学说的证据3 肌丝滑行过程(1)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2)肌肉收缩肌浆中CaCa与亚基结合亚基传递信息原肌凝蛋白变构暴露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位点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拖动细肌丝滑行肌肉收缩 第三章 血液第一节 血液的组

25、成及特性一 血液的组成血液血浆(55)有形成分(45)水分:9192%固体物质(89%)晶体物质(无机盐NaCl、KCl)0.75%胶体物质(血浆蛋白68%)白蛋白4%球蛋白2%纤维蛋白0.20.4%磷脂.胆固醇急其它物质0.7%磷脂.胆固醇和其它物质0.7%其它有机物(G.aa.尿素等)0.15%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中除去蛋白质,剩下的称为血清;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二 血液的特性 (一)血液的物理特性1 颜色:红色(动脉血为鲜红色,静脉血为暗或紫红色)。血浆为淡黄色(因为溶解有胆红素)。2 比重(相对密度):1.051.06之间(主要决定于红细胞的浓度,其次决定于

26、血浆蛋白的浓度.红细胞数越多,血液的比重越大。)3 粘滞性:正常人血液的粘滞性为水的3.55.5倍。(二)血浆的理化特性1 血浆的渗透压渗透压:溶液中不易透过半透膜的溶质颗粒(分子或离子),吸取膜外水分子的一种力量。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与颗粒的种类大小无关。血浆渗透压:(是血浆中溶质颗粒吸水力量的总和。)A 晶体渗透压:由溶解于血浆中的低分子晶体物质(如无机离子、尿素、葡萄糖等)所形成。B 胶体渗透压:由高分子胶体物质(如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所形成。正常人血浆渗透压:7.6 个大气压 (37)等渗溶液:与血浆总渗透压相等的溶液。(0.9%NaCl 或5%GS溶液)高渗溶液:凡

27、高于0.9NaCl溶液者。低渗溶液:凡低于0.9NaCl溶液者。2 酸碱度正常人血液ph为7.357.45。原因:血浆和红细胞中存在缓冲对所形成的一套缓冲系统。血浆中的主要缓冲对:NaHCO3/H2CO3(多,强)、Na-蛋白/H-蛋白. Na2HPO4/NaH2PO4. 红细胞中的主要缓冲对: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 (KHb/HHb)KHbO2/HHbO2. KHCO3/H2CO3. K2HPO4/KH2PO4第二节 血细胞的生理一 红细胞(一) 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功能1 形态:正常成熟的红细胞无核,边缘较厚,中央较薄,呈双凹圆蝶形。直径约为68微米,厚约2微米。2 数量:男子:45055

28、0万(平均500万)/mm3(4.55.5X1012/L)女子:380460万(平均420万)/ mm3 (3.84.6X1012/L)婴儿:初生儿较多,600万/ mm3 3 功能:(1)运输O2和CO2(由血红蛋白完成) (2)对机体产生的酸碱物质起缓冲作用 (3)具有免疫功能:在红细胞表面有补体物质,能吸引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并将其运载到吞噬细胞予以清除。(二)红细胞的主要成分:血红蛋白(Hb)男子:1215g/100ml blood女子:1114 g/100ml blood初生婴儿:含量较高,可超过20 g/100ml blood贫血: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含量(以血红蛋白含量为

29、主)低于正常值的下限。(三)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 红细胞膜的通透性2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与溶血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对低渗溶液有一定的抵抗能力。等渗液: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eg; 5%GS ;0.9%NaCl 高渗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红细胞萎缩(1.5%NaCl)低渗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红细胞膨胀 破裂 红细胞溶血 0.60.8% NaCl 0.40.46% NaCl 0.340.32%NaCl全部溶血。3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与血沉1)定义: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指红细胞能稳定地悬浮在血浆中的特性。血沉(率):一定时间内红细胞在血浆中的沉降距离即为红细胞沉降率。2)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

30、原理:可能是红细胞表面存在带有负电荷的唾液糖酸蛋白,由于同性相斥,故红细胞不容易聚集,从而保持其悬浮稳定性。3)红细胞在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男 3mm/h,女100) 血栓 过少(5) 出血4功能: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1 ) 参与生理止血的各个环节 粘附、聚集生理止血:局部血管收缩 + 血小板血栓 + 血液凝固 释放Ga 5-HT 凝血因子-Ca-PF32 ) 修复血管内皮细胞5生存与破坏:存活约10天,在肝、脾和骨髓的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第三节 血液的功能(一)运输功能(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三)参与体液调节(四)防御和保护功能第五节 血液凝固抗凝与纤维蛋白的溶解(一) 血液凝固血液凝

31、固:流出血管的血液逐渐由溶胶状态转化为凝胶状的血块。血液凝固的本质:血浆内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1 凝血因子:血浆或组织中参与凝血的物质1)特点除组织凝血因子外,其它都是血浆中正常成分大多无活性因子、 V 、由肝脏合成,需VitK参与2)凝血时间:衡量凝血因子的种类和浓度是否正常2 凝血过程3 抗凝系统的作用抗凝物:肝素(主要是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的一种酸性粘多糖)、抗凝血酶、蛋白C(维生素K依赖蛋白)(二)纤维蛋白的溶解过程 激活物(血浆激活物 抑制物组织激活物尿激活物)第一步 纤溶酶原 纤溶酶第二步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不溶性) 降解产物(可溶性)第五节 血量、血型

32、和输血1. 血量:约为体重的78%(7080ml/kg)2. 血型:血细胞表面特异抗原的类型(ABO、Rh)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及血液循环的过程血液循环血液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功能:运输物质,调节体温,体液调节,分泌。一 循环系统的组成1 组成血管(动脉、静脉、毛细管)心脏2 心脏的形态、结构(1) 右心房三个入口: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冠状窦口一个出口:右房室口(2) 右心室入口:右房室口:口周缘附有三片呈三角形帆样的瓣膜,称三尖瓣(右房室瓣)出口:肺动脉口:口周周缘附有三片呈半月形袋状的瓣膜,称肺动脉瓣。(3) 左心房入口二个:肺静脉出口一个:左房室口(4) 左心室

33、:入口:左房室口:口周缘附有两片的瓣膜,称二尖瓣。出口:主动脉口:口周缘也附有三片的瓣膜,称主动脉瓣。3 血液循环的过程(1)体循环(大循环)(2)肺循环(小循环)第二节 心脏的生理一 心肌的结构与分类1 心肌的结构骨骼肌的肌纤维呈柱状、细长、多核心肌细胞 较短、单核,但细胞与细胞之间有多种形式的密切联系(闰盘、 桥粒、紧密连接),心室肌细胞有分枝。2 分类普通心肌细胞(共作心肌细胞):组成心房和心室肌,含丰富的肌原纤维,主要执行收缩功能。 特殊心肌细胞(自律细胞):形成结或束状结构,组成特殊传导系统(心传导系统)。与上细胞相比 在大小与特性上有很大的差别,细胞有的大、有的小,有的糖元含量高,

34、肌原纤维和线离体少,肌质网不发达,收缩力弱,大多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主要机能是产生和传导兴奋。(特殊传导系统: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和浦肯野氏纤维) 二 心肌的生理特性(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A.心室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 静息电位2 动作电位特点:复极化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去极化的升支与复极化 的降支不对称。 1) 去极化过程0期(去极化期):膜电位由-90mV上升到+30 mV Na+内流(大量,快通道) 时间:12ms(2) 复极化过程1期(快速复极化期):+30 mV快速下降到0 mV左右 K+外流(少量)、Na+内流停止(与0期去极化组成锋电位) 时间:10 ms2期(缓慢复

35、极化期或平台期):基本停止于0 mV左右膜内外呈等电位 Ca2+缓慢持续内流(慢通道),抵消了K+少量外流。 时间:100150 ms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0 mV快速下降到-90 mV K+快速外流、Ca2+内流停止。 时间:100150 ms4期(静息期或舒张期):电位恢复静息电位水平但离子分布尚未恢复。离子泵主动转运,从细胞内泵出Na+、Ca2+,同时从细胞外摄回流出的K+,使 膜内外恢复到兴奋前的静息状态,以保持心肌细胞的兴奋性。 (Na+K+泵的主动转运)B.窦房结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 去极化过程0期去极化速度慢,幅度较小,由Ca2+内流所致。(2) 复极化过程3期复极化由K+外

36、流所致。 4期自动去极化:主要是K+外流逐渐减少和Na+内流逐渐增加并占优势所造成。(因为特殊心肌细胞在动作电位的3期末,当膜电位达到最大值称为最大复极电位时并不稳定,而是立即自动缓慢地去极化,故称为4期自动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40 mV)水平时,又出现另一个动作电位,这种现象周而复始,动作电位就不断地产生。这是自律细胞的特点,也是形成自律性的基础。)3 各种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依各种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图,得出不同心肌细胞静息电位大小、动作电位幅度和时程各有不同。(二)心肌的生理特性1 心肌的自动节律性自动节律性:指心肌细胞在无外加刺激或脱离神经冲动自动有节律发生兴奋和收缩的特性。 原因

37、:特殊传导系统中的自律细胞自律性的高低可用兴奋频率衡量:窦房结100次/min、房室交界50次/ min、浦肯25次/ min窦性节律、起搏点、2 心肌的传导性:指心肌细胞 传导兴奋的能力。 传导途径和传导速度:特点:兴奋在心室各部位传导的速度不同(浦肯野氏纤维最快-房室束-心房内优势传导通路-心室肌-心房肌 -窦房结-房室结区最慢)3 心肌的兴奋性:指心肌细胞具有对刺激发生兴奋得能力,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1)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变化A 绝对不应期B 有效不应期C 相对不应期D 超常期E 完全恢复期(2)特点:心肌不应期较骨骼肌长(3)期前收缩与代偿间隙4 心肌的收缩性(1)心肌细胞的结构

38、特点A 肌质网不发达 B 横管粗大 (2)心肌细胞的收缩特点A 对细胞外液的Ca2+依赖性B 心肌收缩的“全或无”现象C 不发生强直收缩三 心脏的泵血功能(一)心动周期与心率1 心动周期:心脏由收缩到舒张的整个过程。2 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正常成人安静时,心率为75次/分。超过100次分为窦性心率过快,低于60次/分为次分为窦性心率过缓。它可因年龄、性别及其它生理情况不同而有差异,其生理变动范围60100次/分。)(二)心脏的泵血过程1 心房的兴奋和收缩2 心室的兴奋和收缩3 心室的舒张(三)心输出量:心脏每分钟从大静脉泵到主动脉的血量。心输出量/(升每分)=心率/(次每分)X搏出量(升每分)(四)心动周期的征象1 心音第一心音:音调低,音量大,持续时间长。原因:心室收缩初期房室瓣突然关闭以及心室壁和大血管的振动所产生的。第二心音:音调高,持续时间短。原因:心舒初期主动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