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一编《孟子》《庄子》等先秦等说理散文.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712471 上传时间:2020-10-18 格式:PPT 页数:115 大小:2.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孟子》《庄子》等先秦等说理散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孟子》《庄子》等先秦等说理散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孟子》《庄子》等先秦等说理散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第一编《孟子》《庄子》等先秦等说理散文.ppt(1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一、 时代背景 1 大动荡、大变革的社会局面 “轴心时代”(东周:前770前256) 2 “士”阶层的崛起,文化学术下移 3百家争鸣,第一节 概说,司马谈六家: 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刘歆十家: 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家。 后人九流: 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儒司徒之官 道史官 阴阳羲和之官 法理官 名礼官 墨清庙之守 纵横家行人之官 杂议官 农农稷之官 小说稗官,二、诸子散文的体例,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语录体、对话式论辩文和专题论文三个阶段。 第一期: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 主要著作先有论语、老子、墨子 第二期:战国中期

2、 语录体仍旧通行,但普遍采用对话形式,主要著作有孟子、庄子等。 第三期:战国后期 专题论著。 主要著作有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三、 诸子散文的时代特色,1 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畅所欲言,他们立足于现实,着眼于现实,对现实的认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2 在文风上,诸子散文或简括、或雄辩、或奇幻、或浑厚、或峭拔,各自有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3 在语言上,诸子散文都十分讲究文学和修辞,具有程度不同的文学色彩。 4 在文体发展上,诸子散文发展并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为后世留下了不少论说文的光辉典范。,第二节 孔子与论语,一、孔子生平与思想 1、生平介绍,2、思想主张 哲学思想(核心):仁

3、和礼 政治思想: “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美学思想:美善统一,中和 文艺思想: “兴观群怨”,二、论语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汉书艺文志) 论语是反映了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思想的重要著作,记录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辑录而成。全书 20 篇,集中表现了孔子在哲学、政治、时事、教育、文学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是了解、研究孔子及其学说的重要资料。,论语艺术特色:记言为主,语录体,以片段对话为主,并言行而记载。也有的形成专题讨论、政治

4、短评。文字精炼,深刻,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而启发性的语句;于简短的记叙中展示人物性格。,a以当时通俗平易、明白晓畅的口头语言为主,又吸收了古代书面语言精粹洗炼、典雅严谨的长处,形成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的独特风格。词汇丰富新鲜生动活泼,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大量出现。(郑瑗井观琐言“论语无意为文,而自粲然为文,故不厌语助字之多”。)句式灵活多变,舒展自如,长短不拘,又很强的表现力。,b善于把深邃的哲理凝聚于具体的形象中,使抽象与诗意结合: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5、浮云”。(述而),c、语言真实的反映出丰富复杂的感情色彩。 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冉求为季氏聚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冉伯牛得了不治之症,孔子惋惜:“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人物个性描绘:重记言不重记行,记小事而不记大事,记片断不求系统。 楚狂接舆,将狂出描写如生,鸿飞渺渺,偶留指爪,不可得而见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述孔子诱导学生畅谈个人志向及孔子对学生的评价,从中刻画了他们的志趣、思想和不同的性格,表现了孔子师徒的儒家治国思想,展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一个侧面。具体摄下随意聊天的生动场景,截取真

6、实的横断面,先诱导性启发,哂之(表达委婉含蓄善意)何伤喟然此段文字,既记言谈,又传神情,勾勒人风貌,传达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章法结构精于剪裁,五人言谈,孔子一人贯穿,前后对应有致:率尔铿尔,哂与点也。,长沮桀溺耦而耕章,选自论语微子。它记载了孔子率领门徒周游列国时派子路问津的一段小故事,写出了当时社会中处世态度不同的两种人物形象。这则小故事以记言为主,记述了子路问津的一个片断,情节简单,但却通过人物对话并穿插必要的叙述交代及动作、神态点染,就把两种人不同的处世态度和心情勾勒得很鲜明,颇具文学色彩。人物语言富于哲理意味,含蓄深长。长沮、桀溺借机告诫,寓意深刻,妙语双关。,子路从而后章,:荷蓧丈

7、人言行诡秘,语言简洁尖锐,返见不知所往,类似笔记小说写法,将隐者身口精神事业风趣况味一一画出方存之论文章本源。,第三节 孟子与孟子,一、生平与著作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今山东邹县)。早年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之门人,后授徒讲学,带学生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宋、薛、滕、鲁、魏、齐等国,被齐宣王任为客卿,因政见不和,最后回到故乡,年已七十余,以著述为事:“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离娄下: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叔,取也)诸人也”。,二、孟子的思想主张,1 性善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8、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良知论: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尽心上 “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告子上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 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尽心上,“哀哉! 人有鸡犬放(逃逸),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告子 “先立乎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上) 心支配耳目理性支配感性劳心者支配劳力者,2 仁政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9、为轻”。 尽心下 “君有大过,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告子下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离娄下,“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梁惠王下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万章上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梁惠王上,2 文艺观 第一,以意逆志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万章上,第二,知人论世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

10、人。颂其诗,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万章下,第三,知言、养气论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上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正义)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同上,“必有事焉而勿正(止),心勿忘,勿助长也。” 公孙丑上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同上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同上,三、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论语记夫子之微言,而曾子,子思俱有述作以垂训,至孟子而其文然后闳肆焉,

11、著述至战国而始专之明验也.” 章学诚文史通义 富于论辩色彩.,“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距杨墨,放淫词” 滕文公下, 感情充沛,气势雄健 注重形象化地说理,善用比喻和寓言,丰富了文章的感性与生动性,显示出散文的活泼机智. 如: “仁之胜不仁,尤水之胜火也”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 后已.如

12、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梁惠王觉得自己政策比邻国好,可是邻国之民不少,本国之民不加多,孟子以临阵逃脱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揠苗助长”“奕秋诲奕”(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齐人有一妻一妾”(离娄下):典型性,角度巧妙,截取片段,戏剧性语言富于表现力:“良人者,所以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失望伤心,呜咽不能言。“三字顿挫,无限烟波”,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精炼准确。 如: 专心致志、 明察秋毫、缘木求鱼、舍己为人、与人为善等 章学诚文史通义:“论语记夫子之微言,而曾子、子思,俱有述作以垂训,至孟子而其文然后闳肆焉,著述至战国而始专之明验也。”

13、,齐桓晋文之事章,主要体现为孟子的论辩技巧和行文匠心。 首先,孟子善于观察论敌、揣摩对方心理,进行启发式诱导;设置转换话题灵活机巧,分寸把握适当。运用层层推进的论辩方式,擒纵开合,曲折多变。 其次,文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锋犀利。(三个“不用”,五个“不足”)再次,善于譬喻,说明简洁生动,使抽象哲理形象化。(“明察秋毫”“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 “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喻宣王能为而不为,深刻贴切。) 最后,排比、呼告、反复手法的巧妙运用助长文势,增强感染力。(全文共七组排比句),牛运震孟子论文: “篇中勾勒顿挫,千回百转,重波迭浪,而后归宿于王道.有纲领,有血脉,有过峡,有筋节,

14、意在不使一直笔,又不使一呆笔,读者复熟于此,其于行文之道思过半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开篇点题,语气肯定,信心十足;末尾遥相呼应,水到渠成,有一气呵成之势。中间论证充实,有理有据,无可置辩。逻辑严密,逐层归纳,正反对比、夸张,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排比句式,顶真词格、虚词的妙用等使文章气势充沛、灵活多变。,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气势磅礴,笔锋犀利。先蓄势,待机而变,气势十足使论敌无法招架。善设技巧,诱敌上钩,置论敌于受训地位,居高临下,驳斥对方。譬喻精当,对比鲜明,析理透辟,富于感情。结构严谨,谋篇布局精巧,行文长于变化。,鱼我所欲也章,文字简洁,结构曲折,行文跌宕,富于波澜。

15、善用譬喻析理,显得形象生动。设事取物合情合理,耐人寻味,说服力强。文章充满感情色彩,语调随文意变化多端。,一、生平与著作 荀子,名况,赵人,(前298前238),汉人因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在齐国位居列大夫,三为稷下学宫祭酒,说齐相而不能用,后去齐适楚,楚相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又因谗而游赵。曾聘秦,见昭王、范雎,复为春申君召回,仍任兰陵令。不久,春申君为李园所杀,荀卿乃废,老于楚。(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四节 荀子与荀子,荀子像,荀子平生到处讲学,形成一大学派,弟子有李斯、韩非等。在儒家学说的传授上,他有重要地位,毛、鲁、韩诗、左传、谷梁皆其所传,犹长于礼,他以孔学为本,再适应当代政治社

16、会变迁的趋势,综合了各家的思想,加以补充修正,建立了一种新儒学,这里面有法家思想的影响。今本荀子32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自著。,二、荀子的思想,1、天道观:明分天人,制天命而用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明于天人之分”,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使物畜积)?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天论),2、“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者也”,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

17、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因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3、社会观、政治观:明分使群、隆礼重法(王霸并重,礼法并行) “人能群,彼不能群”,“人何以能群?曰分。”(王制)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由士而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富国),主张礼法并用,互相配合,以巩固统治秩序。 推崇王道,不排斥霸道。孟子“法先王”(尧舜),荀子“法后王”(西周帝王),其革新色彩较鲜明。君臣关系上,主张君主集权制,对百姓“严刑罚以戒其心”,但又不能过分,最早提出载舟覆舟以比喻君民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王制),4、文

18、学艺术观:重质尚用 “辩说譬喻,齐给便利而不顺礼义,谓之奸说”。(非十二子) “言必当理”,“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礼者舍之”,“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说”,后世文学批评中“明道”、“载道”说的滥觞 “故凡言议期命以圣王为师”(正论) “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儒效),荀子初步建立了文学厚道、征圣、宗经的传统,(刘勰文心雕龙)但也认为言论应有文采“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里”。批评“好其实而不恤其文“的墨家。,乐论,肯定了音乐艺术能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产生于情感的自然流露。“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必免也,故人不能无乐”。艺术的社会作用

19、因而也很大:“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强调乐必须与“道”、“礼”结合:“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三、荀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专题性的议论散文,代表先秦议论散文的成熟。 1 论旨明确,论证绵密、严谨。 2 富于文采,讲究修辞 以比喻为论据,寓议于喻,喻议结合,深入浅出,生动具体,四、成相和赋篇,成相是荀子采用当时民间说唱文艺形式写成的宣传政治、道义贤良的歌谣。“相”是乐器,“成”有奏之意,是有简单伴奏(节拍)的歌谣唱辞。“请成相”即“先来奏乐唱一曲”(刘大杰),“成相辞”即有简单节拍的民间歌辞,在秦汉时颇流行。(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成相杂辞十一篇,早已

20、失传。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的竹简中,有篇为吏之道,其中有八首韵文,句式与荀子成相完全一致。)内容是尚贤、劝学、为君、治国的道理,前面叙述贤君、暴君的史事,中间言世乱之因,末篇言治国之术。,赋篇: 汉书艺文志列孙卿赋十篇,今只有礼、智、云、蚕、箴五篇和佹诗二章。 赋的本来含义,一是赋诵之赋,即今之朗诵;二是“赋比兴”之赋,即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特征是铺张敷陈,直述(“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朱熹)后逐渐发展成“铺采擒文”、“体物写志”的一种新文体。 一般认为,荀子赋篇的出现具有开创新体的意义。,箴赋,有物于此,生于山阜,处于室堂。无知无巧,善治衣裳;不盗不窃,穿窬而行。日夜合离,以

21、成文章。以能合纵,又善连衡。下覆百姓,上饰帝王。功德甚博,不见贤良。时用则存,不用则忘,臣愚不识,敢请之王。王曰:此夫始生钜其成功小者邪?长其尾而锐其剽(末)者邪?头铦(锋利)达而尾赵缭者邪?一往一来,结尾以为事,无羽无翼,反复甚极。尾生而事起,尾邅而事已。簪以为父,管以为母,既以缝表,又以连里,夫是之谓真理。,第五节 道家和庄子,一、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与道德经 1、老子,先秦时代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作有老子五千余言,八十一章,又称道德经。(37道,44德),右图为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老子帛书本,德经前,道经后。,老子出关图,2 老子思想:以“道”为根据来生活, “道

22、”: 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既是世界的起源和本质,又是生命的境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14)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

23、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1)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辩证法:反者道之动 “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否定的理解。” 马克思 对立转化:事物是相对的,对立的事物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的。,事物的相对性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正言若反” : “大直若屈”、“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曲则全,枉则直,洼

24、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返本复初: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25)万物运行周流不息,远离道又复归于道。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无为的政治论:自然无为,形而上的玄之又玄的“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是德。德与道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体用)。道是德的本质和依据,德是道的作用和体现。德是人们的生活准则。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25、道,道法自然。”(25章) 无为而无不为:毋妄为,要顺应自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以正治国,以奇治兵,以无事取天下。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有无相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功成而弗居”,和谐的社会论:柔弱、不争、小国寡民,“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81章) 大国应自处下流,自然天下归宗。若水之就下,百川归之。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

26、,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章),弱者道之用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42)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8),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76),社会理想: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0章),

27、返朴归真的人生观:回归自然 克欲:“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虚静:“致虚极,守静笃。归根复命”。“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3、文学特色,哲学诗,道诗。语言平直简约而又意旨幽深,简短几笔就点出深意,传达精奥的道理。 文体是简短精炼的哲理格言,押韵,便于记诵,结构并不严密,前后重复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以诗的笔触、情韵写,富于诗歌的节奏韵味。如“道之为物”,具诗歌的旋律,隔句用韵,两句一转,亲切又深邃,能使人体味出一种朦胧隐约的诗歌意境来。,“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道之为物

28、,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庄子与庄子,1、生平与著作 庄子名周,宋国蒙县人。史记说他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约前369前286)。尝为漆园吏,一生贫穷,恬然自若,喜欢过无拘无束的生活。楚威王请为相,称宁为曳尾龟,不愿为庙堂龟,辞不受。与辩者惠施为友,常谈辩,然心态不同。惠施先死,庄子过其墓地叹曰:“自子之死也,吾无与言之矣。”庄子热爱生命,心境通达,追求逍遥的精神境界。,梦蝶图,“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奇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

29、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 以与世俗处。”(天下)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可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继老子之后先秦道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其思想主要集中在庄子一书中。,庄子为庄子及其后学之作。共33篇,内7篇为庄子作品,外15,杂11为庄学后辈阐发庄子思想所作。与老子并为先秦道家的经典著作,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玄宗时期,诏号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因之又称南华真经。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于文学性的作品。,2庄子的思想 道论:本体论(自本自根)、宇宙论(化生万物)、道遍在万物、最高的生命境界是与天为徒,与道一体,与物逍遥。境界形态的道。 道不可闻

30、,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 之不形乎!道不当名。(知北游) 东郭子问道的故事 道与物没有界限,物与物之间有界限。,“道”的故事道的意象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天地,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鯈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应帝王,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

31、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齐物论,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平齐万物(齐是非、大小、寿夭、美丑、物我、生死) 价值重估,反对人类中心,以道观物,万物一体。,相对性 a 美感、道德(善恶仁义)等都是相对的 b 小与大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齐物论 C 得与失,d 有用与无用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间世 e 生与死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大宗师,心斋、坐忘的修养论 达道之途:心斋、坐忘。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

32、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反智:绝圣弃智,原因:知识妨碍修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心智活动使人的精神为外物所限、所缚。 “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不亦殆乎!” 轮扁斫轮:桓公坐于堂上读书,轮扁问读者何也。答曰“圣人之书”。轮扁曰:圣人已死,所读为古之糟粕。 黄帝失玄珠:游赤水之北,登昆仑,还归失玄珠,使知(思维)、离朱(感官)、碶诟(言语)索之不得,使象罔(无心)寻得。 “无思无虑始知道”。直觉体验的方法观照天下。,生死观,好死恶生:生不可

33、喜,死不可悲。妻死鼓盆而歌,临终弟子将厚葬,则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也!何必加此。”弟子恐乌鸦食其尸,则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重养生: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 物化:通天下一气,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循环无端,生命不息。庄周梦蝶。, 文艺观 尚自然,反造作,返朴归真。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无以人灭天”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3庄子散文的风格特征 “汪洋闢阖 ,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 “洸洋自恣” 司马迁 “意

34、出尘外,怪生笔端” 刘熙载,风格: 汪洋恣肆, 恢恑憰怪,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子的一大特色。全书通过大量寓言故事的讲述,以形象来表达思想,寓道理于形象之中,使文学和哲学融为一体。,寓言:“寓言十九籍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意在于此,寄言于彼也。”即寄托寓言之言。) 天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奇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诡奇怪诞的构思 庄周梦蝶、蜗角之国,髑髅对话、豕虱之喻,抱瓮丈人、井底之蛙、东施效颦、运斤成风、呆若木鸡 雄奇开阔的意境 鲲鹏展翅,任

35、公子钓,秋水,神奇变幻的笔法 林云铭评逍遥游曰: “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非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蒙,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 庄子因,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而推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在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 异趣横生的语言 语言富赡,运用自如,富于变化。 善于用不同的语言描写事物、刻画形象,展开论辩。无论摹物叙事,抒情议论,皆能意到笔随,信手挥洒。 陆方壶 曰: “吓,怒其声,恐夺己食也。世道交情,观此

36、可以发一长笑。庄生直为千古写出鄙夫鄙吝之态,只以一字形之,妙哉!妙哉!南华经副墨),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 知北游 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且夫骈于拇者,决之则泣;枝于手者,龁之则啼。 骈拇,5 地位、影响 “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苏轼 “明理孕异梦,秀句镌春心。 庄骚两灵魂,盘踞肝肠深。” 龚自珍 阮籍、嵇康、陶渊明、李白、柳宗元、苏轼、辛弃疾、曹雪芹、龚自珍。,第六节 墨子 一、生平与著作 墨子名翟,生活于孔孟之间,相传为宋人,长

37、居鲁国。木匠出身,曾学儒,后创立墨家学派,称奉行大禹遗教,生活十分艰苦,曾周游列国,一生反对战争,主张和平。 墨家学派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团体,纪律严格,领袖称“巨子”、信徒达180多人,大多来自下层(农与工肆之人);推弟子做官,或参加防御战争。非常勇敢,不怕牺牲,墨学在战国中期与儒学势均力敌,并称“显学”,互相攻击,后分为三派,秦汉时沦为游侠,后世愈衰微。 淮南子主术上:孔孟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要略,又云“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正”。非儒篇,墨子为墨翟及其弟子、后学所著,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汉代有71篇,现存53篇

38、。墨家思想主要见于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天是无私的,是善言善行的法仪,是兼爱鬼神能“赏善而罚暴”)、明鬼、非乐、非命十题相信鬼神,主张选贤任能,反对战争,反奢侈浪费,富于实践精神,提倡俭朴生活。 另有一些篇章,如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小取六篇,是逻辑学和自然科学。备城门等专讲防御战术技术和守城器械,属于军事著作。,二、墨子的主要思想,1、社会、政治、文艺思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 社会混乱人民困苦的根源在于“交相恶”,故倡“兼相爱,交相利”,“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贤下),故反对不义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的防御战争。为

39、实现“兼爱”,主张“尊贤” ;行政上“尚同”,统一思想政令,“上同于天子”,天子上同于“天志”。(向上服从、看齐),针对儒家观点,提出天志、明鬼,认为天明鬼智能赏善罚恶,相信天鬼的权威是治国利民之道;从节约社会财富出发,倡“节用、葬”,反儒家久丧、厚葬、繁饰礼乐。 力主“非乐”,是以“尚用”,“先质后文”为基础的,认为享受影响政事,浪费钱财把文艺和政治的关系对立起来;同时过分强调内容,否定形式,认为“文”会害“用”。他不否认音乐有美感作用,但他认为音乐是一种奢侈品。其次,音乐并不实用。墨子以同样理由反对舞蹈、雕刻、绘画等。他只看到人的物质需要,无视精神需要,反映了一种小生产者狭隘的思想。因此,

40、一般认为墨子从维护劳动群众的利益出发,站在小生产者立场反对旧文化。,2、认识论、逻辑学 “三表”或“三法”: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非命上) 小取提出更进一步、更详尽的论辩方法:辟、侔、援、推。辟:譬喻。侔:辞义齐等,用他辞衬托此辞的比辞法。援:援例的推论;推:归纳的论断。,“谋而不得,以往知来,以见知隐。谋若此,可得而知矣。(非攻中) 类在进行辩论时,要依据“类”的 范畴。 故探求事情的原因和行动的目的。 理当一个人能够“知类”(进行正确类推)“辩故”(立论有根据)

41、,就有了“取舍、是非之理” .,三、墨子的文学特色 墨子提倡质朴和实用,对一切语言文字的表达,强调有切实的内容,以道理说服人,反对无益于实用的修饰与文采。故其文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类比推理、归纳推理说理。文章往往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章法井然,有意识的在论说文中运用形式逻辑。 非攻上即用类比法展开驳论,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层层推进,使问题依次上升,到一定的公理范畴之内,这叫“知类”后批评天下人自相矛盾,叫“悖”,其文概念清晰,推理严密,矛盾律运用十分娴熟,论证环环相扣,不能不使人信服。 墨子虽“意显而语质”(文心雕龙诸子),但是先秦散文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有承前启后之作用,体现了语录

42、体到专论体的过渡。,四、公输篇分析,中心:反对“以大欺小”的侵略战争,“非攻”的具体化。 艺术技巧成熟,已是曲折完整的故事,富于腾挪的戏剧性情节。 形象刻划:墨子形象,不仅描状其能言善辩,机敏老练,善于以理折人的高度智慧,而且着力展现其深谋远虑,不怕牺牲,安排周到,敢于以实际行动制止侵略的非凡胆略。最后“辟雨”一情节,烘托出墨子有大功而不居的利他主义和无私品德,形象平凡而伟大,乃为有意识的构画。 语言:和其他各篇有所不同,喜夸张形容,铺陈排比,颇有纵横家味道,尤其双方对答言辩,如短兵相接,句句锋利,步步紧逼,近乎辩士口吻。,第七节 韩非子,一、生平与著作 出身韩国贵族,约生于前280年,死于前

43、232年,为人口吃,不善于言辞,擅写文章,与李斯同为荀子学生,李斯自以为不如。战国末年,韩国日削,多次上书谏韩王,而不为用,于是发愤著书。书传秦国,秦王政读后,十分赞赏,李斯告之,于是发兵攻韩,韩派非为使者至秦,被留下,李斯、姚贾嫉妒,说其心向韩国,不会为秦所用,不如以过诛之,秦王乃下之于狱,李斯又派人送毒药令其自杀。不久秦王后悔,下令赦免,非已服毒而死。 今本韩非子五十五篇,大多出自韩非之手,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韩非像,1、继承商鞅“明法”、申不害“任术”、慎到“乘势”,并结合之,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提供了一整套理论武器。 法:由君主统一公布施行的政策、法令; 术:君主的统治术; 势:君

44、主的权势。 君主抱法处势,用术驾驭群臣,就能把国家治理好。,二、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显示)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扬权)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人主),2 认识论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理是事物本身的条理规律,道是万物之理的总汇和综合。 3历史进化观 反对尊崇“先王”的复古思想,据物质生产的多寡,将历史分为上古(上古竟于道德)、中古(中古逐于智谋)、当今(当今争于气力),因此提倡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4 文艺思想,重质轻文,

45、强调实用,反对雕饰,对礼乐文化采取批派态度,对言辞辩说,批评“华而不实”、“虚而无用”等,但也不忽视语言艺术。 “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秦伯嫁女,妾美于公女,楚人卖珠,椟美于珠。 绘画:画犬马难,画鬼最易艺术符合客观实际。,政论散文的特色 深刻明切,锋利无比,具有严峻峭拔的风格。 文章条理分明,严密透彻,有很强的说服力。 善用寓言,巧设譬喻,较为生动。,“论事入髓,为文刺心” 明门无子刻韩子迂评跋 “文机鼓舞,笔端有舌,老于人情世故,一切病根利害,都被说破治文家祖得此法,笔必不窘,词亦迎眸。” 明汤宾尹历子品粹读韩非子,第八节 吕氏春秋 一、成书 二、体制 : 分为十二纪、八览、六

46、论。共计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纪:春夏秋冬四季(各三纪:孟仲季)每月一纪,每纪五篇文章,纪首为月令。 春纪以论生为主,夏纪以谈乐(讲教育)为主,秋纪讲兵,冬纪言死为主。,“八览”:八组专题论文,每一“览”下八篇文章,共六十四篇。 “六论”:六组专题论文,每一组六篇文章,共三十六篇。 总体结构整齐划一,有纲有目,杂而不乱。 各篇:题目一律二字,以意名篇;篇幅短小。,三、性质: 杂家之作,博采诸家,阴阳、儒家、道、墨、法、名、兵、纵横、农等,阴阳学说地位显著,用作“十二纪”的纲,其核心是“天人合一”,强调“五行”与社会、政治的联系,五德转移,天人感应人事与天道是一体的。,吕氏春秋是先秦思想文化的总结。战国末期,天下以出现趋于统一的形势,延绵二百年的九流十派大辩论已发展到综合总结阶段。吕即体现了有意识地要综合各家各派,为秦的统一和治理国家,提供了思想武器。,四、艺术特色 吕氏春秋善用寓言和比喻,使文章说理生动形象,且诙谐幽默,饶有趣味。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疑邻窃斧等,都是后世家喻户晓的寓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