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12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121538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效教学(12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有效教学(12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效教学(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教学(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有效教学-第 12 页一、辨析题1.判断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正确,因为有效教学旨在促进学习。教学的本质在于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效教学的“有效”,体现在教师在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行为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脚点在于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得。因此,教学的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学习。2. 确定教学目标的最重要的一句是教材。 错误。影响教学目标确定的因素有:教学内容,学生,课程标准等,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确定教学目标的最重要的依据。3.课程标准是确定教学目标的根本依

2、据。正确。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基本要求,是确定教学目标最重要的依据。课程标准是教学目标的上位目标,上位目标决定下位目标,所以课程标准决定教学目标。4.教材是基本的课程资源。正确。教材的编写遵循了学生的发展特点,精选对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经验,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它是基本的课程资源。5.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好的。错。各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有优缺点,要根据具体的课堂需要来定。学习活动组织要考虑适合不同目标的学习活动方式。学习目标的类型

3、是选择活动方式的重要参考。例如,分组活动方式适合于社会性态度与合作技能的学习;而对于事实层次目标的学习,全班活动方式比较适合。6.在各种座位安排方式中,秧田式是最差的。错误。各种座位安排方式都有优缺点,学习活动组织要考虑对应不同学习活动方式的座位安排。因此,并不能说某一种座位安排方式是最差或最好的。例如,对于全班集中听讲活动,秧田式座位安排就比较适合,使教师易于观察和控制全班的课堂行为,易于系统讲授;学生人数相对不受限制,学生之间减少干扰,注意力容易集中,对于小组活动,模块式是最好的选择。 7.发现学习值得提倡,越多越好 错.发现学习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性,并不是越多越好.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

4、面:1.通过发现学习来掌握知识,效率很低。2.发现学习的使用范围有限,主要使用于理科教学。3.发现学习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发现需要、发现经验,并树立有效的假设,若不具备这些条件,发现就会变成一种盲目的碰运气式的发现,变成一种形式主义。4.一个人不可能只凭发现情趣学习,正像一个发明家不是一天到晚都发明创造一样。8.课程资源就是教材、教学参考书 错误,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堂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教材是基本的教学资源之一。狭义的课程资源则仅指习惯成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9.消极强化就是惩罚。错。对学生来说,消极强化也是一种奖赏,是为了增加积极行为反应的概

5、率,而惩罚是不能选择的,是为了抑制消极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10.辅助教学行为就是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正确。辅助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处理学生心理或教学情境中问题的行为,通常表现为间接的、或隐或显的,但目的是影响教学效果,使教学有效。11.评价是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对。评价是教师的教学决策和学生的学习决策的基础,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凌驾于教学之上的一个孤立的环节。 12.评价目标即学习目标 正确 1.评价目标与学习目标有相应的内容主题; 2.评价目标与学习目标有同样的认知要求; 3.评价方法与学习目标是相匹配的; 4.学习目标融合于评价与学习活动整合中13. 评价的目的在

6、于促进学习。 正确。教师是根据目标编制适合的评价方案,判断学习目标中所描述的各种要求,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进行预测、反馈和指导,促进教与学都能按照有效的目标导引方向进行。14.评价目标决定评价的设计。正确。教学目标就是学习目标。教师是根据目标编制适合的评价方案,判断学习目标中所描述的各种要求,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进行预测、反馈和指导,促进教与学都能按照有效的目标导引方向进行。15.评价工具有形成性和终结性之分 错,评价的目的在于形成性和终结性之分。16.衡量一节课的标准是看教师教得怎么样。错。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仅看教师的教,更要看学生的学,学生究竟学会了什么,课堂教学的结果

7、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上,关注课堂教学在学生身上产生的结果就是关注教学效果,这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仅关注教师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不完整的。 17. 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支柱。 对。提问具有检测知识掌握情况、引导教学进程、指导学生学习、促进思考的作用。 18.教师备课就是备教材,所以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错。教师备课除了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教法,教材是基本的教学资源之一,他只是在课程标准下编制的教学材料,是达成标准的辅助。任何教材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教育情景也存在不确定性,教师自己的思考加工改造尤为重要。19.备课就是写好教案. 错,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编写

8、课程教学方案是教学准备必须考虑的四个环节。20.课堂管理就是控制并矫正课堂问题行为。错。课堂管理不是把学生的行为控制起来,而是教师用来创造有益于学习的课堂环境所作出的决策和所采取的行为。课堂管理是指为了有效实现教育目标,师生通过互动协调课堂中的人与事、时间、空间等各种因素以确保课堂活动顺利开展的过程。控制并矫正课堂问题行为只是课堂管理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21. 课堂管理的目标是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 错。课堂管理不仅仅是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沟通激励创造有益于学习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学习。课堂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堂教育教学的最优化。22.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干扰他人学习的行为。错

9、误。课堂问题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违反公认的课堂教学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既包括消极的课堂行为,也包括中性的课堂行为。也可以分为影响他人的破坏性问题行为和不影响他人的轻度问题行为。干扰他人学习的行为只是一部分。23.教的行为是教学理论的中心问题,学则处于教学研究的边缘。正确。教与学在理性思维中是可分的,把教学实践分解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后,教师教的活动就是理论所研究的对象,在教的活动中,教师的教的行为就是教学理论的中心问题。24.学习目标是教学准备的起点。正确。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固定着教与学的方向。只有在整体把握、

10、明晰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教学才有方向,也有效益底线。25. 教学目标体现在学生应知和能做上。正确。根据三维目标的特点,学生学习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应知与应会。“应知”比较适合用纸笔测试来评价,“应会”比较适合表现性任务来评价。表现性任务不仅评价学生“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能做什么”。26.学习目标支配教学的全过程。正确。学习目标是学校教育目的范畴的一个具体概念,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固定着教与学的方向。27. 奖励存在隐蔽的代价 正确,奖励是一种课堂积极的强化物,但是必须慎重的使用,强化并不是总是带来良好的课堂效果或课堂行为。课堂强化一

11、旦被误用,反而会影响整个教学结果。德西效应说明在某些时候,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不但不会使工作的动机力量倍增,积极性更高,反而会使其效果降低。二、问答题1.有效的反馈应当具备哪些特征?依据学习目标;关注学生行为;清晰具体;分享信息;及时反馈;考虑学生需求;鼓励自我评价;指向于改善 2.谈谈你对教与学的关系的理解。P78A、首先从教学的定义上看:(1)教、教学经常是通用的;(2)教与学在理性思维上是可分的;(3)教的行为是教学理论的中心问题;(4)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5)教学即探究,教师即研究者。B、教与学是性质不同但又紧密联系的两种活动。(1)教与学是两

12、种不同性质的活动,包括主体、目标、活动形态、活动过程、活动的时空范围等这些方面的不同。(2)学是教的依据,教依据于学。(学的规律;学的主体;学习风格;学生的认知结构)(3)教对学有着多方位的影响作用。教影响学,既有正向作用,也有制约作用。(4)教与学在时空上是部分重合的。3.为什么说学是教的依据?P3教不是凭空的,而是依据学来进行。教是人的自觉意识的活动。教的直接目的之一在于促进学生发展,而学生发展从根本上讲要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实现,教必须通过学才能实现其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认识、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实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自己

13、的意义的过程。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建构,是以学为依据的。学是教的依据主要表现在:一是教的功能在于引起、维持和促进学;二是教只有在引起学的情况下才发生,没有学就没有教;三是如何教受到如何学的制约。4. 你认为知识与智力存在何种关系?这种关系对教学有何启示? 1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首先表现在,知识与智力是完整的能力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智力是能力结构中的一般成分,知识是能力结构中的特殊成分。因此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发展能力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2启示(如何处理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应该以掌握知识为主,做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1掌握知识应成为教学在智育方面的主要目标。2

14、发展智力则不能成为教学在智育方面的主要目标。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不是彼此孤立对立的,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发展能力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不是彼此孤立、相互对立的。一方面,智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知识的掌握,表现为两点:一定的智力发展水平是知识掌握的前提条件;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制约着知识掌握的速度和质量;另一方面,知识的掌握又能促进智力的发展。5.教学中如何安排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P100接受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的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而发现学习则是指: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 他们的关系

15、是:首先,从总体说,学校教学应以接受学习为主,发现学习为辅。其次,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在教学中的地位,应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再次,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在教学中的地位,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最后,教师还必须根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来决定采用哪一种方式。总之,并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绝对地好,也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绝对地差。6. 你心目中的有效教学应当有哪些特征? 根据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16、,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7. 阐述教学的规定性定义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及其依据 (1)教与学在理性思维上是可分的,应该分 (2)教学经常等于教,可以通用 (3)教由行为及其背后的理念决策构成,其中教的行为是教学理论的中心问题 (4)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的主导作用(5)教学即探究,教师即研究者 依据:约定成俗的用法与讨论便利的需要,并且是在理性思维层面上的,他不是对教学实践活动的规定。 8.简述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三大依据:学生 社会生活 知识两大筛子:教育哲学 学习理论9.论述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的变革。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

17、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三大目标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着重关注终生发展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生规划能力。10. 简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异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对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的结果的行为描述,是对某一学段统一的基本要求、最低标准,对教学活动的指导是间接的、柔性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内容的纲要,是对教学和学习内容的具体规定规定教学的最高要求,所以不能超大纲,对教学活动的控制是直接的、硬性的。11.什么是课程标准?简述课程标准对课程

18、目标、教材编制、教学、评价和课程管理的价值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编写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就是学习目标。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的内容载体。一般来说,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学习此科目必须达到的标准的统一的最低要求。课程标准规定了各科目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评价的内容和基本标准,它无疑是教学、教材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12. 教学目标陈述中常见的问题有哪些?(1)以教师为主体; (2)用教育目的替代教学目标; (3)有内容无行为。列举一堂课所涉及的

19、课题、概念或其它内容要素; (4)有行为无内容; (5)目标过于琐碎。13.简述教学设计的反向程序目标驱动的教学设计:从目标出发,最终是从课程标准出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课程标准评价设计教学14.学习活动设计应当考虑哪些因素?为什么?(一)学习主体:(学生年龄特征、已有认知结构、学习风格、个性特征等)活动必须基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二)学习目标:不同的目标需要不同的活动来达成。(三)学习材料:通常是教材。教材是基本的课程资源。教材的编写遵循了学生的发展特点,精选对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经验,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它

20、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但应有课程资源意识。(四)活动组织:活动任务;活动流程;活动方式;活动时间;活动规则;活动工具。15如何选择、运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有很多种,包括班级授课、小组学习、个体自学等,各种组织形式都有优缺点,在选择、运用教学组织形式时应考虑的变量:(1)学习目的与类型;(2)教学行为的性质;(3)学习者差异的幅度;(4)教学条件;(5)教师的技巧与个人风格。 16. 课程纲要的编制有何价值? 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某门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有利于教师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所有条件; 有利于学生明确某门课程的目标与内容框架 ;有利于学校开展课程审议与管理。17.提问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21、提出清楚的问题;提出后续问题;注意有等待时间;随机提问;创造一种支持冒险的气氛;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不能得到所期望的回答时复述问题,并承认自己的问题有不当之处;接近不经常回答问题的学生;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要适合学生的能力、兴趣、教育程度与学习经验;提问要注意贯彻先易后难的原则;对于学生的回答,应当面反馈;要注意倾听;如果教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一时不能回答,应诚恳地、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18.讲述的运用策略及注意事项。讲述的定义:教师用口头语言向学生呈现、说明与解释知识,并使学生理解的行为。运用策略:(1)语言准确,清晰流畅,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2)利用手势、教具、语言的

22、变化,以及重复、提示等明确重点,维持兴趣。(3)举例明确、具体,数量适当,提供正反例。(4)内容要有科学性、组织性、逻辑性。(5)要顾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6)提供质疑的机会,讲述要具有启发性。注意事项:(1)过短的时间中呈现过多的新知识;(2)讲述事件太长,超出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小学初中生10-20分钟,高中生20-30分钟,大学生成人30-60分钟(3)讲述内容缺乏组织性、逻辑性,没有说明所讲述观点之间的相互联系;(4)讲述没有顾及学生的原有经验和知识基础,或对学生知识准备作想当然假设;(5)讲述时没有激发学生有意义地理解知识的心理倾向。19. 讨论的组织策略有哪些? (1)讨论的准备

23、策略:在讨论前,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确定并清晰地表达有待讨论的主题。(2)讨论的实施策略:教师首先抛出要讨论的主题,并向学生说明他们在讨论中应承担的角色以及相关的讨论规则。 (3)讨论的结束策略: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对讨论过程与结果作全面总结。20. 学习动机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如何培养和激发?(一)影响学习动力的内部因素 1.学习需要 2.学习目标 3.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能力的推测和判断) 4.兴趣与选择性 5.意志力与体力 6.成功感 7.结果归因(对学习结果进行归因分析,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二)影响学习动力的外部因素 1.学习任务与材料(防止过难过易、有新颖性、同

24、经验兴趣联系、呈现方式与学习方式) 2.强化和奖惩 3.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利于学习 4.学习的环境 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协调师生关系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强化,及时反馈 适当的课业负担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 设置问题情境 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21. 以自己的课堂经验举例常见的问题行为,说明为什么这些行为应当归结为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的定义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具有一下特性: 1.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消极性。 2.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 3.课堂问题行为的程度以轻度为主,而且持续时间短,易变性强。22. 针对某学

25、生在课堂上随意说话这一问题行为,建立一个合理的干预层次。根据干预的破坏性程度来建立干预手段,首先尽可能使用破坏性小的干预手段,在尝试破坏性较小的手段之前不要使用破坏性较大的干预手段。如:注视接近或触摸提问直接要求停止说话与该学生进行辩论。从前面的是破坏性小发展到破坏性大的手段。23.简述常用的课堂强化技术。(1)语言强化(2)非语言强化(3)替代强化(4)延迟强化(5)局部强化(6)符号强化24.简述有监管功能的教学的特征。预防课堂问题行为的关键在于良好的教学。良好的教学应当是同时兼顾监管的教学。随时保持对学生活动的警觉;同时兼顾多种课堂活动;保持教学进程的流程;维持团体的高度注意。25.良好

26、的课堂规则有哪些特征 1)合理性 4)一致性 2)清晰明了 5)灵活性 3)可实施可操作性 26.如何有效制定和建立课堂规则? 超前反应学期开始之初以法律为基础来制定。与学生共同制订规则,或向学生做出清晰的解释。清楚地叙述规则,不能用含糊的语言。提供规则的原理,解释规则存在的原因。以肯定方式陈述规则,避免否定性表述。规则要尽可能少。(五条为宜)讨论规则的价值。让学生做出承诺。27.处理课堂问题行为应当遵循哪些原则?(1)提出清晰而明确地要求,使干预过程尽可能简短。明确、清晰、正面。避免涟漪效应。(2)建立合理的干预层次。根据干预的破坏性程度来建立干预手段,首先尽可能使用破坏性小的干预手段,在尝

27、试破坏性较小的手段之前不要使用破坏性较大的干预手段。如:注视接近或触摸提问直接要求停止说话与该学生进行辩论。从前面的是破坏性小发展到破坏性大的手段。(3)对行为不对人。你信息。将原本应是对行为的干预变成了对行为实施者的指责,甚至是对行为实施者人格的指责,而这会导致学生的抵触和敌意。“你又在干扰我上课。”我信息。积极的、与人为善的方式,包括三个部分:对行为的描述,陈述该行为给自己带来的感受,这种行为如何影响自己。 “如果你打断我讲课,我会感到不舒服,因为我分散注意了,就难以很好帮助其他同学。”“我”而不是“我们”。(4)保持公正和一致。公正性是儿童最为注重的品质之一。保持连贯性和一致性,不能朝令

28、夕改,不能因时间、自己的心情或其它个人因素而随意实施干预。同时考虑具体的情境和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实施情景化的干预。一致性的关键不在于形式或技术上的一致,更为重要的是态度和内容的一致。(5)坚持到底。不彻底的干预也会导致其他学生的不满及对规则的轻视,从而产生更为消极的影响。坚持到底应当避免采取威胁或最后通牒的方式,坚持到底也并非指以强制或惩罚使学生屈服。28.分析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指学生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环境,或虽不影响他人,但影响自己的学习。既包括消极的课堂行为,也包括中性的课堂行为。成因: 教师的问题。观念

29、的因素;业务水平有限;工作不负责任;要求不连贯、不一致;随便许诺,但总不兑现;软弱,缺乏魄力;缺乏自我批评精神。 学生的问题。 学生的情绪问题;学生的任性行为(年龄因素;性别因素;人格因素) 情景因素29.简述处理轻度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1.暗示法2.提问法3.幽默法4.表扬批评结合法5.暂时回避法6.自嘲解脱法7.变退为进法29. 简述处理轻度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 (1)忽略小而且转瞬即逝的问题行为 (2)使用非语言线索和细小的停顿 (3)表扬与问题行为相反的正确行为 (4)表扬其他同学 (5)言语提醒 (6)反复提醒 (7)执行结果 30.标准化测验容易产生哪些问题?标准化测验的定义:(1)所

30、要测量的必须是客观的东西;(2)只要求简单地再生已学的材料,关注孤立的片段的知识;(3)考试的结果主要用于学生之间的比较;(4)强调考试的区分度,期望结果呈正态分布;(5)学习被“碎片化” 和“原子化”;(6)鼓励学生掌握事实性知识,鼓励再生他人的观点,激励“肤浅的学习”,限制了对“高等级的思考技能”的学习;(7)一些消极甚至不合伦理的实践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常态:记住过去的试题及其 答案、猜测可能的题目,甚至作弊; (8)当考试具有高利害关系时,教师常被鼓励去追求更高的分数,“为考而教”,而不是去更好地理解学生学习上的困难。31.新型的评价文化有哪些假设前提?新型的评价文化的假设前提是:(1)教

31、育评价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合于高质量的学习并用以促进这种学习。教育评价鼓励学生思考而不仅仅是记住或复述事实。(2)教育评价不是一种精确的科学。评价所涉及的领域和结构是多维度的、复杂的;学生、成就和评价之间的互动十分复杂。(3)教育评价依赖于清晰的标准。对标准的理解不应只是教师的事,也应当是学生的事。(4)教育评价应引出学生的最佳表现。(5)在教育评价中决定分数的不是正确答案的数量,而是任务完成的整体质量。不是聚合多种复杂的数据形成单一的分数,而要借助于对成就的多维度描述。(6)教师的课堂评价比大规模测验更重要。(7)元评价非常必要,教师的评价素养也非常重要。32.如何让学生明确学习

32、目标?教师应教会学生设置学习目标的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应达到什么标准以及如何达到这些标准。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也可以为学生编制自学辅助提纲。两种方式:直接将目标告知学生 运用良好的作品和样例33.如何运用评价有效促进学生学习?(1)借助介质性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2)利用即时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采用延时性评价,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意识。34.简述ABCD目标陈述法。ABCD目标陈述法适用于结果性目标。行为主体(A)即学习者,行为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不是教师的行为,例如“学生应该”。行为动词(B)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

33、为,如:写出,列出,解决,背诵等等。行为条件(C)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根据地图”,“看完全文后”等。表现程度(D)指学生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至少写出三种解题”,“完全无误”等。35、为什么说教学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情感过程(一)教学是一种认知过程认知即认识事物的心理过程,涉及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教学过程受各种认知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着各种认知活动。(二)教学也是一个情感过程师生的情意、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中的情感因素师:人格特征;对生态度;情感投入;教学风格生:人格特征;学习动机教学内容:显性情感因素;隐性情感因素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如课堂气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