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诸领域发展前景与风险分析(37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065287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2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化工诸领域发展前景与风险分析(3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煤化工诸领域发展前景与风险分析(3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煤化工诸领域发展前景与风险分析(3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化工诸领域发展前景与风险分析(37页).doc(3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煤化工诸领域发展前景与风险分析-第 36 页煤化工诸领域发展前景与风险分析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瑞和2009年12月10日北京一、前言4二、我国煤化工产业现状51合成氨5产业现状5产业发展政策研究6投资机遇与风险72聚氯乙烯(PVC)8产业现状8产业发展政策研究9投资机遇与风险103醋酸11产业现状11投资机遇与风险124甲醇/二甲醚12国外新建甲醇装置靠近天然气产地,规模趋向大型化13我国甲醇产能已过剩14我国甲醇产业竞争力不强,进口低价甲醇冲击中国市场无悬念15醇醚燃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16投资机遇与风险195 MTO/MTP19产业现状20投资机遇与风险216煤制

2、油21高油价推进我国煤炭液化21对加快我国推进煤炭液化战略的思考22评述24投资机遇与风险257. 煤制天然气25产业现状25投资机遇与风险25风险分析27、维纶及其他28三、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281中国真的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吗?282水资源问题293生态与环境294二氧化碳排放增加30四、重点煤化工产品的能源利用率分析311.合成氨312.煤制甲醇333.煤制油344.煤制合成天然气34五、煤炭资源利用方向研究341.煤制各类化学品342.煤制能源化学品35六、结论:36一、前言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0%。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原煤产量亿吨,同比增加2.

3、1%。煤炭亿吨,同比增加9.7%。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远高于国际30%左右的平均水平。近几年我国兴起了煤化工热,以合成氨、PVC为代表的传统煤化工产品产能急剧膨胀。在此基础上,各产煤大省又纷纷抛出庞大的煤化工发展规划,规划中的煤化工项目,产品的目标市场主要定位在燃料应用和化工利用新领域方面。20062008年在高油价的影响下,我国生产中的煤化工企业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这是各产煤大省和企业积极上马煤化工项目的动力所在。煤化工产业具有投资强度高、资源消耗量大、三废排放多、对生态和环境的负面影响大、煤的能量有效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二氧化碳排放多等一系列问题。无序过热发展煤化工产业既不符

4、合国际上化学工业的总体发展趋势,也不符合十七大提出的坚持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方针。鉴于我国国情,现阶段,我国不可能向发达国家那样,完全放弃煤化工路线。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进入石油化工蓬勃发展期,但近40年来,煤化工在我国的化工产业结构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时至今日,我国合成氨、PVC等大宗化工产品的生产仍以煤基为主。但煤化工产业规模应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产业发展方向应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相一致。煤炭资源的保护与高效利用是涉及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石油

5、安全的深层次问题。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煤化工产业,尽可能减少在重大项目上的投资决策失误,保障我国的煤化工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二、我国煤化工产业现状1合成氨合成氨是我国产量最大,消费量最多的基础化学品。合成氨生产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不同的生产工艺,不同的原料路线,不同的生产规模,综合能耗相差悬殊。通过技术进步或改变原料路线,可以降低数千万吨煤的消耗,减少上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合成氨产业节能、降耗、减排潜力巨大,值得重点关注。1.1产业现状2011年我国有近500多家合成氨生产企业,总产能6550万吨/年、产量5135万吨,装置开工率%,表观消费量5164万吨。我国生产合成氨的

6、主要原材料有煤和天然气,以煤为原料的合成氨装置能力占合成氨装置总能力的76.5%。由于近年来化肥行业效益有所提高,许多新建和扩建装置纷纷上马。随着扩建项目的陆续投产, 2012年国内将有18个新建合成氨和尿素项目投产,新增合成氨产能564万吨,产能过剩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2011年我国尿素总产能达到7100万吨/年,产量为5776万吨。2015年产能可达到8000万吨/年。我国对尿素的年需求量为6800万7000万吨。尿素产能过剩量仍将维持1000万吨以上。1.2产业发展政策研究总量控制,优化产业结构目前我国合成氨及主要下游产品尿素的产能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我国合成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企业数

7、目过多,装置大小不一,2006年产能在30万吨/年以上的28套大装置生产的合成氨占总产量的1/4,500多套产能在15万吨/年以下的小型装置合成氨产量占总产量的50%。2005年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国家节能中长期规划已将合成氨列为节能降耗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2008年1月9日发布的合成氨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对新建合成氨生产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准入值作出了明确规定,对现有合成氨生产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也根据原料的不同分别作出具体规定。这标志着能源消耗超标的企业将被依法关停。大力推动节能降耗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加快合成氨装置的节能改造,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必经之路。我国合成氨产业发展也将从追求产能扩

8、张转移到优化产业结构上来,用综合能耗低的优质产能取代落后产能。以满足国民经济各行业需求为依据,确定合成氨生产总量(比如5000万吨),在保持总量平衡的情况下,使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合成氨生产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限制出口我国合成氨/尿素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超出国内市场需求的部分希望能到国际市场上去找出路。为保障农业生产的需求,国家限制化肥出口。受高油价的影响,国际市场上尿素价格居高不下。国家对出口的尿素征收高额关税后,我国尿素在国际市场上仍有较强的价格优势,企业出口仍有利可图。但这不表明我国合成氨和尿素的生产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而是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我国合成氨和尿素的价格构成中,对资源

9、的消耗、对生态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以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均没有计入生产成本。尿素出口了,污染却留在国内,资源消耗了不能再生,国家还要为修复生态,治理污染付出高额的费用,因此不鼓励出口尿素。要限制企业出口,最简单的办法是制定合理的征税额度,降低中国尿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合成氨(包括尿素)产能已严重过剩,产业的发展重点是用优质产能代替落后产能,老企业的发展重点是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对老旧装置进行改造,判断投资机遇与风险唯一标准是项目业主的能效指标是否能够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限额。2聚氯乙烯(PVC)世界上均是以乙烯为原料生产PVC。以电石乙炔为原料生产PVC由于能耗高、污染严重早已被发达国家淘汰

10、,近几年却在我国得到飞速发展。目前我国PVC产能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在高油价时期(2006年2008年9月)我国煤基PVC在国际市场上所表现出价格低、竞争力强的优势,并不是因为我国PVC生产工艺先进,产品的技术含量高,而是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和浪费、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均没有计入生产成本中。在低油价时期(2008年9月-现在)煤基PVC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2.1产业现状2007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PVC生产国。2011年总产能达到2162万吨/年,产量1295万吨,表观消费1300 万吨。我国新增PVC产能多为电石法,2008年万吨/年,占总产能的76%。由于PVC产能快速扩张

11、,市场竞争过于激烈,而金融危机的暴发更使得行业发展进入寒冬,下半年企业大面积停产、减产,2008年全行业装置平均开工率只有55。我国石油资源不足,原油自给率只有45%左右,受乙烯原料不足和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仅靠发展乙烯法PVC不能满足我国对PVC的巨大市场需求。而且PVC是重要的吃氯产品,对维系氯碱平衡至关重要,PVC产业应与氯碱产业相适应,保持一个适度的规模,因此我国电石法PVC和乙烯法PVC并存的局面还将长期延续下去。电石法PVC产能增长过快的势头必须得到遏制电石法PVC具有投资少、技术成熟、原料易得、在高油价时期利润空间高等优势而成为投资热点,新建装置主要集中在新疆、陕西、四川、宁夏和

12、内蒙古等煤炭资源丰富、电力供应充足,电石成本较低的地区。这些地区工业欠发达,地方政府在寻求工业发展时,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纷纷将PVC项目列入招商引资计划中,形成了电石法PVC高速发展的局面。2007年11月2日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氯碱(烧碱、聚氯乙烯)行业准入条件中,仅对新建、改扩建聚氯乙烯装置起始规模(30万吨/年及以上)、电石消耗(1420kg/tPVC)及产业布局提出了限定条件,但这不足以遏制PVC产能增长过快的势头。20062008年,国内PVC下游制品行业对PVC的需求出现负增长,而产能增长却高达21%。电石法PVC属能源密集型产业,资源消耗高,三废排放量大。国家应从社会需求出发,进行

13、总量控制,即使符合“行业准入条件”的新建项目,如属于超出国内需求的新增产能也要加以限制。适时采取反倾销措施,确保我国煤基PVC产业不至受到过度伤害2003年9月29日,我国对从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台湾地区进口的聚氯乙烯采取反倾销措施,并征收反倾销税,时间为5年。随着油价的不断上扬,国际市场上PVC价格也不断攀升,我国煤基PVC不仅不再受进口PVC的冲击,反而大量出口,并受到印度等国的反倾销调查。2008年9月随着油价的下跌,国际市场上PVC价格大幅回落。2009年我国聚氯乙烯进口量大增。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2月,我国进口的聚氯乙烯同比大幅增加166%。其中聚氯乙烯纯粉的进口量同比

14、剧增242%,较1月份环比上涨了58%。而纯粉一般贸易进口量几乎是去年同期的60倍。进口量占到国内同期消费量的1/4。我国煤基PVC产量可满足国内70%的市场需求,国内市场有煤基PVC供应,外商则以低价倾销的方式冲击中国市场,如果中国煤基PVC产业全部倒闭,则PVC的市场需求将主要依赖进口。PVC进口依存度过高,很可能出现高价大批量进口铁矿石、石油、氯化钾、硫磺的被动局面,即不利于PVC下游产业的健康发展也会造成我国外汇贮备的大量流失。虽然有专家认为,当目前的油价已远高于60美元/桶,石油基PVC不会对煤基PVC造成冲击,但如果终止原反倾销措施,进口聚氯乙烯对中国大陆的倾销可能继续发生。因此2

15、009年9月28商务部决定继续对进口聚氯乙烯实施反倾销措施。适时采取反倾销措施可确保我国煤基PVC产业不至受到过度伤害。PVC与合成氨一样均属于长线产品,随着煤价的不断攀升,电石法PVC与乙烯法PVC的价格优势愈来愈小。判断投资机遇与风险的标准是项目业主的能效指标与规模是否能够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限额标准。3醋酸以煤为原料生产的醋酸是国际上公认的惟一一个生产成本低于石油原料路线的大宗有机化工产品,我国已经掌握了羰基合成醋酸的核心技术,但催化剂的性能和使用寿命与国外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目前产业发展重点已不再是单纯的产能扩张,而是开发高效催化剂,提高科技含量。1970年美国孟山都公司采用低压甲醇羰基

16、合成工艺建成世界上第一套13.5万吨/年醋酸生产装置。由于低压法的生产条件温和,收率高,成本低,确立了碳一化学含氧化合物的产业优势,在石油价格为10美元/桶左右的低油价时代,羰基合成醋酸成为惟一一个生产成本低于石油原料路线的大宗有机化工产品,因此很快被世界各地采用。在高油价时代,成本优势更加突出。2008年我国共有醋酸生产企业20多家,总产能410万吨/年。其中甲醇羰基合成法7家,产能为305万吨/年,占总产能的74.4%;乙烯法4家,产能万吨/年,占11.1%;乙醇法11家,产能59万吨/年,占14.5%。产量,其中甲醇羰基合成法占总产量的70.7%,乙烯法占14.8%,乙醇法占14.5%。

17、2008年醋酸装置开工率仅为42,产能明显过剩。但南京塞拉尼斯、江苏索普、上海吴泾、扬子乙酰化工、兖矿国泰等大型醋酸企业均有大规模扩产改造的计划。还有很多企业也在拟建、新建醋酸生产装置。虽然金融危机对项目规划和建设进程产生一定影响,但20092012年国内醋酸工业仍将进入新建、扩建装置投产的高峰。预计2012年前国内新增醋酸产能将达到410万吨/年,届时我国醋酸产能将达700万吨/年以上,成为世界第一大生产国。另外,沙特、中国台湾等国家及地区也在建设大型醋酸装置,中国大陆市场是其必争的目标市场,未来国内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投资机遇与风险虽然醋酸是煤化工项目中最具成本优势的产品,但我国已投产的

18、醋酸装置已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在建或规划中的醋酸项目将面临市场过度竞争的风险。项目业主应认真做好市场分析,找到产品的市场定位,并配套建设下游装置,以避免市场风险,则投资风险可大为减少。采用国内技术可大幅度降低投资,但国产催化剂效率低,消耗高,建议选用进口催化剂。4甲醇/二甲醚各产煤大省抛出的煤化工产业规划中,甲醇是发展重点之一。规划中的甲醇产能已超过世界总产能。我国天然气资源不足,国家不鼓励建设大规模天然气制甲醇装置,但这并不表明大规模发展煤制甲醇有它的合理性。近几年美国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但美国企业并没有利用美国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煤基甲醇,塞拉尼斯公司到智利建设大型天然气制甲醇装置,投产后

19、立即关闭本土的二条甲醇生产线;万吨/年甲醇生产装置,又计划在南非投资10亿美元,建1一座400500万吨/年甲醇生产装置;日本在澳大利亚建成100万吨/年甲醇制二甲醚装置,将产品运回日本用于发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市场对世界开放,世界市场对中国也是开放的。我国的企业为什么不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中东等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建设甲醇生产装置,而是将目光紧盯在眼前有限的煤碳资源上?国外新建甲醇装置靠近天然气产地,规模趋向大型化据SRI咨询公司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5月底,全球拥有甲醇产能5,105.2万吨/年,而据美国休斯敦Chemical Intelligence

20、公司分析,2009年全球甲醇市场的需求很有可能将低于3,500万吨。近几年,俄罗斯、伊朗、沙特阿拉伯等国家依托丰富而廉价的天然气资源建设了十几个大型甲醇项目。仅2007-2009年已投产或将投产的甲醇项目产能累计就达920万吨/年。预计到2012年,世界甲醇生产能力将达到9,496万吨/年,仅中东地区甲醇产能就在2,500万吨/年以上。世界甲醇生产中心正在向南美、中东和俄罗斯转移。在生产区位调整的过程中,随着甲醇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装置的大型化也成为必然趋势。鲁奇、日本东洋工程(TEC)、Kvaerner、ICI(Synetix)、Foster Wheeler等厂商建造的甲醇装置产能都已经达到

21、5000吨/天,其中TEC正在设计的装置的产能达到1万吨/天。就建设费用来看,1套1万吨/天的甲醇装置投资约6亿美元,而2500吨/天装置的投资约3亿美元。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国外新建单套甲醇装置的产能一般为50万80万吨/年,进入21世纪后提升至100万吨/年以上。与此同时,大约有600万700万吨/年产能低于80万吨/年、效率不高的甲醇装置将有可能关闭。世界甲醇生产格局的变化将导致消费格局的重大变化,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甲醇消费已由自给逐步转变为依靠进口,世界主要甲醇生产企业都将甲醇作为商品销售,自用量很少。同时这些大型甲醇生产企业都拥有自己的远洋运输船队和储运设施,甲醇

22、外销十分便利。甲醇产品世界贸易量在迅速增长。近年,中国对甲醇的需求量已占据世界第一位,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中国已成为世界甲醇生产商的目标市场。4.2我国甲醇产能已过剩近10年来我国甲醇工业发展迅速, 2008年我国共有甲醇生产企业221家,产能2800万吨/年;产量为1126.3万吨,同比增长6.4%。;净进口量106.6万吨;表观消费量1232.9万吨,同比增长11.6%。开工率在40%左右。目前国内甲醇行业开工率在30%左右。甲醇产能已严重过剩。我国甲醇生产10万吨/年以下的小型装置占绝大多数。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甲醇装置约占国内总产能的22%,以煤为原料的约占78%,其中联醇装置占总能力的5

23、0%以上。由于我国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加之近年来煤化工国产化技术装备相继取得突破;醇醚燃料、甲醇制烯烃等新兴煤化工产业发展前景受到市场追捧;甲醛、醋酸等传统下游产业稳步发展。企业、投资机构等纷纷注资新、扩建甲醇装置。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统计,目前,全国在建甲醇项目有25个,总产能860万吨/年。规划中的甲醇制烯烃项目多达18个,总产能达1410吨/年,还要新建自行配套甲醇产能5000万吨/年。预计到“十一五”末期,我国甲醇生产企业将达到190家左右,总产能将达到2590万3060万吨/年。以开工率80%计,2010年我国甲醇产量将达到2070万2500万吨。如果加上为烯烃和二甲醚配套的甲醇

24、产能,我国甲醇产能将超过5000万吨/年,中国甲醇产能将占全球甲醇总产能的50%以上。4.3我国甲醇产业竞争力不强,进口低价甲醇冲击中国市场无悬念我国甲醇产能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市场需求增长速度,仅从生产能力考虑,国内生产的甲醇可完全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不需要进口。然而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甲醇产业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产业竞争力不高。20072009年是我国甲醇装置集中投产的产峰期,同期也是世界新建甲醇装置的集中投产期,未来5年,世界净增甲醇装置产能将达到1100万1300万吨/年。据测算,到2010年世界主要甲醇进口国-美国欧洲和日本与2005年相比进口总量只净增277万吨。世界甲醇生产商必须寻

25、找到一个足够大的市场去消化上千万吨多余的产能。从全球范围看,只有中国市场有能力消化这些多余的产能,近几年我国甲醇消费年均增长率超过20%,据此测算,到2010年我国甲醇消费能占到全球总消费量的30%40%。中国巨大的甲醇现存市场和更加巨大的潜在市场必将成为世界各甲醇生产商角逐的战场。中国市场是全球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在中国市场上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则必须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而这些正是世界甲醇生产商的强项。我国煤基甲醇的生产成本在19002300元/吨(200300美元/吨)之间。而国外那些建在天然气产地的大型甲醇生产装置生产成本只有6080美元/吨。这些大型甲醇装置集中建成投产后,传统的销

26、售渠道无法消化骤然增多的甲醇,甲醇生产商也不可能为了获得暴利,宁可停产或降低装置开工率也要把价格维持在300400美元/吨的高价位上。这是因为甲醇生产商与天然气供应商之间签订的是“照付不议”供气合同,即使停产也要按合同支付巨额天然气费用。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内甲醇生产成本过高,国外甲醇以低价冲击中国市场将愈演愈烈。4.4醇醚燃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推广甲醇汽油的时机不成熟世界上甲醇汽油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日渐萎缩,其原因主要是甲醇有毒,在管道运输和车辆维修保养时,甲醇毒性防范难;从环保角度来看,以甲醇为动力的车辆排放的甲醛量为普通汽油车的36倍。甲醇的溶胀性、腐蚀性

27、和毒性问题尚有待解决。因此,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均反对在汽油中添加甲醇。世界燃料标准组织(The World Wide Fuel Charta, WWFC)禁止汽油中含有甲醇。我国新建、拟建的甲醇项目市场定位几乎都在燃料应用上。近几年,一些省市,企业和鼓励发展醇醚燃料的专家学者强烈呼吁国家应针对醇醚燃料尽快立法并建立统一标准;一些地方企业还希望国家高层领导明确表态支持,为醇醚燃料的市场准入开绿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在2004年12月的“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为推动甲醇燃料产业化进程,启动了醇醚燃料相关标准起草编制工作并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立项。但也有一些专家表

28、示,甲醇汽油能不能推向市场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要经过能源多样化、节约能源、环保、市场可行性等方面的论证与试验,现在推广时机还不成熟。国家科技部支持甲醇汽油试点工作,除了在“十五”规划中给山西甲醇汽油立了两个项目之外,2004年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也将华顿高清洁甲醇汽油及其添加剂纳入其中,并且这一项目正在被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从山西多年应用甲醇汽油的经验来看,甲醇汽油存在的技术问题应该是可以解决的。我们认为国家对发展醇醚燃料迟迟不明确表态的原因除了技术、毒性、环保等问题还有待解决外,考虑更多的是能源安全和煤的高效利用问题。国家发改委对甲醇汽油项目的推广持保留态度,鼓励发展再生能源,而煤是一次性能源

29、,不是鼓励的方向。这也是2009年国标委出台车用燃料甲醇标准和M85甲醇汽油标准后,甲醇汽油仍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的原因所在。二甲醚作为民用燃料成本是关键在醇醚行业多年的企盼下,2007年8月21日建设部批准了编号为CJ/T259-2007的城镇燃气用二甲醚行业产品标准。从国家替代能源的战略高度来看,此项标准的实施有助于二甲醚作为民用燃料的推广,对缓解我国进口LPG的需求压力将起到巨大的作用。标准的实施为二甲醚打开了一个空前的消费市场,此前有所顾虑的许多企业纷纷表示出对项目建设的热情。而原本计划到2010年才能建成投产的诸多项目,也在标准发布后加快了建设步伐。导致国内二甲醚年产能迅速攀升

30、至2007年底的220万吨/年,2008年10月,我国二甲醚产能已达491万吨/年。20092010年,我国计划投产的二甲醚项目有14个,合计产能为395万吨/年,预计2010年我国二甲醚总产能将达到900万吨/年。二甲醚做为民用燃料的市场已经开放,以2010年二甲醚产量700万吨计,可消费甲醇1000万吨。但LPG与二甲醚的热值比为1:吨二甲醚相当于1吨LPG,只有当二甲醚的,才能被市场所接受。无论在高油时期还是在低油价时间,按热值计二甲醚的市场价格远远高于LPG。因此二甲醚的生产成本是制约其在民用燃料领域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障碍。此外,二甲醚做为民用燃料也没有升格为国家标准,因此二甲醚在民用燃

31、料领域的发展仍存在较高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我国甲醇产业发展过快,每年新开工的项目都超过1000万吨/年,投资总规模超过300亿元,产品的目标定位主要是燃料应用。但燃料市场是一个发展中的市场,还存在若干不确定因素。此外国家也注意到产业发展过快可能对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断出台一些规范煤化工发展的政策。因此不是每一个甲醇项目都可成为投资对象,选择的重点是规模大、综合能耗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获得国家发改委审批的甲醇项目。否则将面临巨大的金融风险。5 MTO/MTP以煤或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甲醇,再以甲醇为原料生产丙烯或其他烯烃是一条非石油路线的丙烯或其他烯烃的生产工艺,简称MTP/MTO技

32、术。中东的乙烯装置多以乙烷为原料,联产的丙烯量很少,造成全球性的丙烯供应紧张。Lurgi公司开发MTP技术的初衷是利用中东地区丰富且价廉的天然气资源,将不便于运输的天然气转化为便于运输聚丙烯颗粒在国际市场上销售。此项技术研发成功后,并没有在中东实施,而是转让给中国。中东为什么不建成MTP装置值得我们认真研究。2008年我国丙烯的生产能力1107 万吨/年,产量1042.9 万吨,进口91.7万吨,表观消费量1134.6万吨。进口丙烯下游制品折合丙烯545万吨,2008年我国丙烯当量消费量1680万吨。 据专家测算,到2010 年我国丙烯需求将达到1420 万吨,20082010 年间年均增长率

33、为 11.8%。到2010年我国丙烯当量消费量将达到2100万吨,乙烯和炼油工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丙烯需求增长速度,巨大的丙烯市场缺口将长期依靠进口来填补。MTP/MTO项目的实施,可有效缓解我国丙烯及其他烯烃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虽然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建成达到经济规模的工业化MTP或MTO生产装置,但制约MTP/MTO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成本问题,以MTP成本核算计,3吨多甲醇可生产1吨丙烯,Lurgi公司认为当甲醇生产成本为6080美元/吨时,MTP才具有经济性。甲醇装置大型化及油价持续高位运行,使得建设MTP/MTO装置的可行性增大,2005年11月鲁奇公司与中国大唐国际

34、签署了180万吨/年甲醇、聚丙烯的MTP项目协议,2006年鲁奇公司又与神华集团签署了同样规模的MTP项目协议。2006年洛阳石化工程公司、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陕西新兴煤化工有限公司合资先建1套万吨/年工业试验装置,然后再建设100万150万吨/年大型MTO装置。据石化协会统计,目前我国规划中的甲醇制烯烃项目多达18个,总产能达1410吨/年,能否按计划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甲醇与石油的市场比价。另外MTP/MTO的煤烃比为6.1:1,用6吨多煤换1吨丙烯是否符合国家的能源利用政策尚有待研究。投资机遇与风险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煤炭价格也会水涨船高,受煤炭价格的影响,以煤炭为原料的甲醇生产成本不会过

35、低,MTP/MTO的成本与石油烯烃的成本相比能否有竞争力,值得怀疑。因此将MTP/MTO项目列入煤化工发展规划中要慎之又慎。6煤制油随着高油价时代的到来,发达国家都有很重视煤制油技术的研发,但均没有实施工业化的煤制油项目。发达国家不发展煤制油的原因除投入过高、污染严重、工业化技术不成熟、投资风险过大以外,煤的能量利用率过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煤制油技术涉及到国家的能源安全,我国应掌握煤制油的核心技术。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示范阶段,不宜大范围推广。6.1高油价推进我国煤炭液化从2005年起国际原油价格长时间在6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运行,到2008年油价冲高到147美元/桶。目前的油价在80美元/桶左

36、右。我国是世界第二大原油进口国,2008年原油净进口量1.8亿吨,产量1.9亿吨,加工量3.4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48%。油价和对外依存度双高,对我国的石油安全和巨额外汇流失影响重大。为应对飙升的原油成本,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加快推进煤炭的液化战略,以减少对国际市场石油产品的依赖。尽快在煤炭转化和发展替代能源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在此背景下,全国各产煤大省对煤制油项目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地规划中的煤制油项目总规模己高达4000多万吨/年。众多煤变油项目中,除神华320万吨/年、兖矿100万吨/年、潞安16万吨/年3个项目得到发改委的批准外,其余项目均属于地方或企业规划。6.2对加

37、快我国推进煤炭液化战略的思考在投资过高方面煤制油需巨额投入,建设1万吨/年装置就需要1亿元的投资。建设一套百万吨级的“煤制油”装置,动辄投资数百亿元。投入产出比过低,造成产品成本核算中摊入的设备折旧费和银行贷款利率偏高。因此,即使神华项目顺利建成投产,也存在煤变油与进口原油相比是否具有的价格竞争力问题。在技术方面国内没有运行中的工业化装置可以借鉴,直接法”煤制油”技术连国外也没有可借鉴的工业化装置;在“煤制油”的成本方面,神华的煤直接液化的“煤制油”工业化装置在世界范围内是首次建造,存在着从工程放大、设备制造与安装、催化剂性能、生产工艺控制等诸多工程风险。在成本方面煤炭的价格每上涨100元/吨

38、,煤制油的成本就增加58美元/桶,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的某人士说:“时至今日,煤炭价格已经比评估时的80元/吨涨了5倍。以目前煤的市场价制出来的油,是否有竞争力值得怀疑”。此外,到2008年装置投产时,水、电、汽、运输等公用工程的费用和人工费也远远超出评估时的费用。目前石油供给大于需求,石油储备也正在不断增加。而海湾地区的冲突没有更大范围恶化的迹象,这些将保证未来油价逐步走向平稳。此外油价与煤价呈正相关关系,油价高时煤价也随之攀升,“煤制油”始终面临成本偏高的市场风险。煤制油的经济性问题以当前的油价和煤价进行比较,建设大规模的煤制油项目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也是各产煤大省积极上马煤制油项目的根

39、本原因。在2007年9月的山西煤炭博览会上,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所主任林伯强教授对煤制油的经济性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煤制油若是作为一项有限规模的战略补充是可行的,对国家来说也是有好处的。但如果想要作为一种行业来大力发展则没有太大前途。煤本身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大量消耗煤会造成煤价的上涨,所以说煤制油从根本上来解决能源供给的意义并不是很大。发达国家不发展煤制油的原因分析建设一套百万吨级的煤制油装置,动辄投资数百亿元。美国、欧洲、日本等国虽然已掌握了煤制油的核心技术,但因缺少工业示范装置,因此并没有达到工业应用阶段,建设大规模煤制油项目面临技术、金融和市场的三重风险。这也正是美国、欧洲、日

40、本等国一直没有启动的主要原因。而中国各地兴起的煤制油热潮,正好为这些国家验证煤制油技术的可行性提供了一个免费且可获得丰厚收益的平台。6.3评述启动“煤制油”项目的初期阶段布点不宜过多基于我国石油资源有限,进口依存度日益增高的国情,国家有必要从能源安全战略的高度将“煤制油”列入能源安全战略储备项目中。但“煤制油”面临投资、技术、市场等3方面的巨大风险,国家在启动“煤制油”项目的初期阶段应集中财力,选择不同的装置规模、不同的工艺路线、不同的技术来源分别建设一套工业化示范装置,待装置建成后,由专家对这些示范装置进行综合评估,从中选出技术经济指标最隹的“煤制油”工艺,再根据全球原油供应状况,审时度势,

41、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推广。在工艺技术、装备、装置运行以及国际原油市场供应状况和价格趋势尚不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如果布点过多或投入过高,将会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煤制油”涉及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国家在部署“煤制油”项目时,应站在能源安全的高度,把引进技术和采用国内技术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重点扶植国内技术。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开发的FT合成催化剂主要性能指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所的“煤制油”中试装置也已运行多年,采用中科院技术建设大规模工业化装置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应组织国内一流的化学工程公司(设计院)完成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装置的工程设计,推进国内技术的产业化进程。6.4投资机遇与风险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在

42、神华、兖矿、潞安三个煤制油项目正式投产之前,国家不再审批新的煤制油项目。因此在新建项目方面目前没有投资机遇。在建项目的投资机遇取决于项目进展情况。7. 煤制天然气今年5月,国家出台的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煤制天然气列为煤化工的5类示范工程之一。并将大唐国际克旗、大唐国际阜新、内蒙古汇能、新疆广汇4个煤制天然气项目列入了国家石化调整和振兴规划。目前国内规划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已有10个,合计产能200亿立方米/年。市场巨大需求,供应缺口长期存在2008年,国内天然气产量为776亿立方米,净进口量为13亿立方米,观消费量为789亿立方米。2010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1000亿1100亿立方米,产

43、量900亿950亿立方米; 2020年我国天然气的需求量将达到2000亿立方米,产量1400亿1600亿立方米。不与动力煤化肥用煤争原料可利用劣质煤。尤其是将一些低热值褐煤、禁采的高硫煤或地处偏远地区运输成本高的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出天然气加以利用,解决煤炭运不出来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煤炭利用途径。运输和分销网络发达我国发展煤制合成天然气产业还可以借用西气东输的管线和遍布全国各城市的天然气管见网。从硬件上讲合成天然气的运输和分销均没有问题。升值潜力大以同等热值计算,天然气目前价格均低于油、电、液化气的价格,价格与价值不相符。天然气的升值空间大。2008年国内天然气平均出厂价只有0.93元/立方米,

44、折合原油价格相当于21美元/桶。能源利用效率最高与发电、煤制油、煤制甲醇和二甲醚等煤资源转化的能源产品相比,煤转化为天然气的能源利用效率最高,可达56%,其单位热值水耗却是其中最低的,为0.18吨0.23吨/吉焦。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煤制天然气的市场定位是城市燃气,城市燃气是涉及民生的一件大事。在用气高峰时一旦供气不足或中断供应,城市的功能就会瘫痪。因此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当天然气供应不足时,用煤制天然气进行补充,不失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一项应急预案。综上所述,在我国天然气属于紧缺资源。我国富煤少气,在挑选煤化工项目的问题上,我认为煤制天然气是个不错的选择。在这一领域有较大的投资机遇。技术风险目前

45、美国的大平原公司是全世界惟一一家煤制合成天然气企业。该工厂1984年投产,已成功运行20多年,目前生产能力为1200万立方米/天。因此总体上讲,以煤合成天然气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目前国内没有大规模工业运行的装置,合成气甲烷化技术和大型装备还需要引进。因此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政策风险国家只批准了4个项目进行前期工作,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最终核准。由于存在一定的风险,从国家产业政策的角度讲,煤制天然气要先做示范项目。 并网和分销瓶颈运输和销售是影响煤制天然气项目发展的关键。我国的天然气管网主要集中在中石油和中石化手中,煤制天然气能否就近并网,需要在国家层面上统一协调。建议对

46、煤制合成天然气项目感兴趣的企业,目前不急于上项目,因为这些项目很大,一个项目动辄要几百亿元的投资,现在还不是大规模推广的时候,不能遍地开花。可适度开展前期调研工作并密切关注示范项目的进展情况。7.BDO、维纶及其他2008年我国有万吨/年BDO生产能力,产量14万吨。以煤为原料生产的传统化学品还有聚乙烯醇、维纶、醋酸乙烯、炭黑等,因对煤炭资源的消耗相对较低,在此不再进行分析。三、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对煤炭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技术、资金和社会配套条件要求较高,一些地方不顾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承载能力,出现了盲目规划、竞相建设煤化工项目的苗头。这些问题对煤化工产业和国

47、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1中国真的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吗?资料显示,我国煤的储藏量为6872亿吨,居世界第3位,占世界总量11%,但人均储藏量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60%。美国煤储量占世界总贮量的23%,每年产煤10亿吨左右,在能源消费中占27.4%,而2008年中国煤炭产量高达28亿吨,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按可直接利用的煤炭资源和年产20亿吨煤计,我国煤炭使用年限约为90100年。中国只能称为世界产煤大国,但无论与美国还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相比,中国都不能称为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2水资源问题煤化工对水资源需求量很大,吨产品耗水在10吨以上。中国的淡水资源贫乏,山西、

48、陕西、内蒙古更是中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主要煤炭产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和单位国土面积水资源保有量仅为全国水平的1/10。这些地区上马煤制油项目,无疑将加剧水资源的缺乏。遇到持续干旱,有可能会影响到装置的正常运行。一个大型煤化工项目年用水量通常高达几千万吨,相当于一些地区十几万人口的水资源占有量。一些地区大规模超前规划煤化工项目,一方面有可能形成产能过剩的局面;另一方面会打破本地区脆弱的水资源平衡,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平稳发展。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为例,这些地区煤化工发展势头非常强劲,随着一批大型项目的落地开工,自备电厂的建设速度突飞猛进,对水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紧迫。而该地区的水资源量只占全区的9.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