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顺:吟诵之美(12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057783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建顺:吟诵之美(12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徐建顺:吟诵之美(12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徐建顺:吟诵之美(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建顺:吟诵之美(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徐建顺:吟诵之美-第 12 页徐建顺:吟诵之美 自古汉诗皆吟咏!我们汉语的诗词文赋,以前都是“吟咏”的。100年以前,也就是1910年,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朗诵,而所有认字的中国人,都是会吟诵的。吟诵是从先秦时期就有的创作方式、欣赏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它是汉语文传统的唯一的诵读方式。在古代,一首诗有成千上万个吟诵调,村村不同,人人不同。这是我们民族文化、民族音乐、民族教育的一个巨大宝库,可惜今天已经所剩无几了。吟诵的历史关于吟诵的最早的记载是尚书,尧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歌永言”,就是说汉语的歌曲,就是把说话拉长就可以了,“声依永”就是说音乐就是按照拉长的说话来进行的,

2、“律和声”就是把这些声音放在音律上、音阶上。这就是中国式的作曲法。把英语拉长能作出曲吗?不可能的。英语是重音语言,有重音没声调,而汉语是旋律型声调语言,本身就具备音乐旋律特质,所以把汉字的声音拖长,就很容易作出曲来。第二个对吟诵有重大贡献的人物是孔子。在孔子之前,周代是礼乐文化,凡政治、外交、宴饮、祭祀等等场合都有乐歌相伴,主要是诗经,而这个“乐”是配有一个大乐队的,还有仪仗队,有唱歌的,有跳舞的。到孔子那个时代,礼崩乐坏。再也没有乐队了。怎么办?孔子发明了一个人也可以实现礼乐文化的办法,这就是抚琴而歌。他走到哪里都带着一张琴,弹着琴教学生学诗经,这就是个人的吟诵。孔子把吟诵从集体性质变成个人

3、性质,为中国文化找到了一条秘密的传承之路。为什么说是秘密之路呢?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代时,政府又向民间征集书籍。那些书是他们埋在后院里传下来的吗?不是的,是用吟诵的方法记在心里,代代口传心授,传下来的。等政府需要时,又重新誊录出来。所以中国的书不怕烧。但是今天,要是图书馆烧了,怕是恢复不了了。个人的吟诵,籍以学习、修身,这个办法是孔子发明的。屈原是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个用吟诵进行创作的人。“行吟江畔,形容枯槁。”屈原的作品怀沙、哀郢、离骚等等都是在汨罗江畔先吟成,而后誊录下来的。此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文学上的楚辞时代,全中国都在唱楚歌、吟楚辞。楚辞成为全中国的流行歌曲,刘邦、项羽

4、都唱楚歌。这个时代一直到汉武帝时代才结束,结果,全中国的诗人们都学会了用吟诵来进行创作。吟诵从此成为汉诗文主要的创作方法。到魏晋时代,所有的文人都吟诵了,学校里老师和学生都是吟诵的。唐诗是吟出来的!大家去翻看唐诗,“吟”字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李白说:吟诗作赋北窗里。杜甫说: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白居易说:终日歌吟如狂叟。诗是吟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五四”。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关于他的老师寿镜吾先生的描写:“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寿镜吾先生就是吟诵

5、。虽然鲁迅说是“朗读”的,但是,鲁迅那些人,就是认为吟诵就是朗读的,因为他们不会朗诵。所以,鲁迅特意加了曲折线的符号,表示寿老先生是吟的,不是念的。鲁迅还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其中一句是“怒向刀丛觅小诗”,他说他要写诗了。怎么写呢?“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说明鲁迅写诗是先吟的,吟成后才要找支笔写下来,这也就是古代诗人通常的创作方式。古人每天都会吟诗,吟的好的才笔录下来,不好的就过去了,所以诗是吟出来的。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文人们唯一的诵读方式和主要的创作方式,不仅是汉族,也不仅是中国人才吟诵。吟诵是从先秦开始,在教育系统中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流传至今的。什么是吟诵汉语诗歌有四种表达方式:

6、唱、吟、诵、念。“念”就是口语;“诵”是比“念”更清晰、更准确、更艺术化的表达形式。“唱”,大家很熟悉了。那“吟”是什么?给大家听一下。“吟”跟“唱”在听感上很不一样,是什么道理呢?“唱”的目的在曲,“吟”的目的在词。无论是唱歌的人还是听歌的人,他们的注意力都在曲上,在节奏、旋律上。因此有些词写的很烂的歌,我们也唱,听不懂词的我们也唱,只要旋律好我们就唱。外国歌,完全不知道它写的是什么,也在唱,完全不在乎歌词。现在歌星在台上唱歌,一边唱“哎呀哎呀我要死了”,一边对观众喊“这边的朋友们好!那边的朋友们好!”台下的人也高兴的很,没有一个人在乎词。听戏也是一样,台上的小旦悲痛得不行,“未曾开言我心好

7、惨”,台下的人听的美滋滋,还叫好,这就是“唱”。“吟”则不同。“吟”是想把这个词说明白,但是光说又说不明白,只好拖长了腔唱,就是“吟”了。“吟”和“唱”的这个根本区别会带来一系列的区别:比如说,“唱”是有节奏的,“吟”是没有均分律动的,谁说话打着拍子啊?那只有赵本山。该长的时候长,该短的时候短,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忽长忽短,忽快忽慢,和说话一样,这就是“吟”。“吟”是即兴的,没有谱的。“吟”一定是旋律很简单的,因为旋律一旦复杂,大家的注意力就跑到旋律上去了所以旋律简单,但是又变化万端。这个旋律放到不同的词句上,又是变化的,根据字音和思想感情而变化,所以变化万端。“吟”是依字行腔,绝不会

8、倒字的。“唱”是可以不管那一套的。比如谷建芬老师作曲的春晓,“闻啼鸟”唱成了“问替nio”。因为她是用西方作曲法作的曲,结尾要用对称的音,根本不管词。“吟”就不同了,任何地方的“吟”,都是不倒字的。现在说诵。诵分两种:朗诵和诵读。朗诵是20世纪20年代从西方和日本传入的,通过话剧和朗诵诗而发展定型的,在中国的历史才不到90年。诵读是有三千年历史的传统方法,是按照汉语的特点和诗文的创作方法来读。怎么创作的就怎么读。诵读和吟咏合起来叫吟诵,诵读没有曲调,吟咏有曲调,两者除了这一点区别,其他的都一样。汉语诗歌的原初表达方式,也就是它的创作方式,也就是当作者创作的时候,在他心里流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

9、除了现代诗歌是朗诵的以外,以前的诗歌都是吟诵和唱两种方式。明代以前的唱法没有了。当一种唱法失传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吟诵它。用什么方法创作的,就该用什么方式欣赏它、学习它、诵读它。古诗文是用吟诵创作的,现代诗文是用朗诵的方法创作的。因此我的看法是,古代诗文要吟诵,现代诗文该朗诵。汉诗文声律之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什么呢?归根到底是一种声音,这就是语音。我们通常把语言当成了文字,而忽略了这一点。实际上,语音才是最重要的。文字无法记录全部的语音。孔子说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刘大櫆说:“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都是说,不要仅仅从字义上解释诗文。语音与语义有密切的关系,语音是表达语义的

10、重要手段。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是这样。现代语言学的原理之一就是语音和语义没有关系,但索绪尔弄错了。现在语言学家们已经开始明白,语音和语义关系太大了。有什么样的语音,就有什么样的表达语义的手段。世界上的语言有很多,分类也很复杂。我只说一点。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重音语言,也就是有重音没声调。英语用来传情达意的手段,就是重音和重音节奏音步。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声调语言,有声调没重音。汉语用来传情达意的手段,就是声调和声调节奏。汉语还是声调语言中的旋律型声调语言,和音高型、音长型声调语言都不一样,汉语的声调是婉转变化的。所以,汉语传情达意,就是用声调的婉转变化来实现。古人非常重视声韵之美,现在我们都不讲

11、究了。老师批作文,再也不会说你哪个地方不应该用b声母的字,或者不该连用四个去声字等等,所以汉语不美了,不高雅了,不好听了。汉诗文是最讲究声韵之美的,翻翻古代的诗话,触目即是,都在谈这个。古诗文用来表达语义的这些声音手段有很多,我这儿只是简单地讲一讲。1、平和仄格律诗文是平仄相间的,平就是现在汉语的一声、二声;仄就是现在汉语的三声、四声。但是一声、二声在古代都读阴平,也就是都读一声。所以平和仄就是平和不平的关系,所以古代的诗平仄相间,读起来是一动一静的。2、长和短普通话的语音只有一种长度,古代的音有三种长度:平声是长的,仄声的上声和去声居中,入声是短的。所以古诗读出来是长长短短、短短长长,长短错

12、落有致的。3、清和浊现在普通话没有浊音了,但是长江以南很多方言中还是有浊音的。清音声带不振动,浊音声带振动,清浊相间,发音有对比之美。4、高和低这个比较简单,因为有声调。5、轻和重这个也简单,朗诵也讲轻和重。6、开口与合口:a是开口,i是齐齿,u是合口,y是撮口。写诗的时候不可以乱用韵,高兴时用a这样的韵,不高兴时用i这样的韵。情诗情词大都是i、u这样的韵,“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7、声母表情声母是有用的,古时候写诗是讲究这些的。韦庄有句诗“到死誓相寻”,连续用了s、sh、x、x4个唇齿音声母,多狠啊。这就是中国人的山盟海誓,用语音来表达。李商隐有诗句:“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13、古人都说写的好,为什么?“更隔”两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两个字都是舌根音,这就是哽咽。8、韵母表情古人写诗押三十个平声韵,每个韵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情:豪放的、消淡的、缠绵的写诗不能乱用韵,诗是什么意思就得用什么韵。古代的诗话都在讲这个。为什么?因为诗是吟诵的。吟诵的时候,韵母会拉的很长。我们现在看到诗印在书上,每个字之间的距离很近,就以为每个字读出来距离也很近。其实不是,古时候没有标点,如果有,古人一定会在大部分字的后面加一个破折线,因为,诗大部分字都拉的很长。押韵的字尤其拉的长。一拉长,这个音的情绪就得到了加强,所以韵很重要。9、声调表情声调是有用的,不同的声调表达不同的情绪。陆游的钗头凤上半

14、阕都用上声韵,为什么啊?因为上声婉转,表达珍爱之意。下半阕转去声韵,因为去声决绝,表达无奈的痛苦。入声字的作用就更大了。古人说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什么是“顿挫”?就是说他爱用入声字,而且用的好。因为吟诵才有格律,这是我的观念。因为吟诵才能体会声律之美,才能表达声律的含义,才能传达古人的心境,才能体会到我们的母语是怎样传情达意的。三千年以来,汉语这种旋律型声调语言一直是用声调来传情达意的。但是自从我们引进西方的模式以来,把汉语当英语教,把表情达意的方式当成字义式的,而不是声调式的,从而失去了汉语表达感情的方式。我每次经过学校旁边,听到里面的学生在齐诵古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

15、流!这不是RAP吗?这还是汉语吗?这明明是英语嘛!汉语的诗,不是这样读的。这样所谓的“朗诵”,只会谬以千里。举个例子。登鹳雀楼,这首诗从我读小学到大学,一直说是积极向上的,奋发图强的,表达了盛唐气象,这就是朗诵的结果。因为朗诵,每个字都很短,不超过一秒钟。但我们看它的韵:iou,大家拉长3秒试试,还能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吗?这个韵有哪些字呢?秋、悠、游、囚、幽、留、忧、愁一旦使用这个韵,情感很悠长,一般很忧郁。再看入声字,这首诗一共二十个字,却用了六个入声字,太多了。入声滞涩,短音顿挫,多用来表达痛苦、转折、强调等作用。这首诗开头就连用了两个入声字,定下了整首诗痛苦的基调。第三句是转折,首尾各用

16、一个入声字,这就是中国人表达决心的办法,用声调,用语音。我们还可以看到,这首诗用了很多开口的音,所以这种痛苦是豪放的痛苦。至此,我没有涉及字义,也没有讲解社会背景、作者经历,但是,诗的情绪已经明白了。现在再结合字义的分析,就很清楚了。那么大的太阳都落山了,那么大的黄河都入海了,不回了,我的生命啊也将流逝,可我多么想抓住时间啊,所以我要登楼,再登楼,可是,鹳雀楼只有三层。这是一首吟咏生命苦短的诗啊。我们朗诵这首诗,感受不到它的意义。但当我们吟诵它,体会就完全不同。我用山东吟诵调给大家吟诵一下:5 3 5 3 2321 1 1 3 1 6 5 5 3 1 6 5 5 5 白日 依 山 尽,黄 河

17、入 海 流。3 5. 1 2 6 5 3 1 2 6 7 6 5 5 5 欲 穷 千里目, 更上一层 楼。一吟诵,就都出来了。因为诗本就是吟诵的,王之涣本来就是吟诵着创作的这首诗。我们看,简单的诗我们都会弄错,复杂的诗怎么办?所以,要吟诵。为什么我们不知道吟诵?一百年以来,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被西方理论解释了一遍,为什么“五四”那代人要用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文化呢?因为那时他们觉得世界上只有一种文明是先进的。既然不是我们的文明最先进,我们就要全盘西化。现在我们知道了,文化是平等的。每个文化都适应当地的情况,没有高低之分。“五四”的先辈那样做是有理由的,我很敬重他们。没有他们,我们怎么会知道世界?

18、他们没有错。但是今天我们如果还在走“五四”的老路,错的将是我们!章太炎在第一次教育改革,也就是私塾制改西式学堂制教育时感慨:目学改为耳学了。以前孩子四岁进蒙馆,学的是三字经等等课本,六岁进学馆,从此就再也不用课本了,全部读原著。这就是目学,什么都是亲眼看见的。现在我们是耳学,什么都是听说的。用教材最大的弊端就是:如果教材错了呢?实际上它非错不可,因为它不是原著。听说过“瞎子摸象”吗?我们就都是瞎子。我举个例子吧。我们现在的孩子,读诗都是读课本的诗,或者课外书的诗。那些都是选本,也就是有人编辑过的,把最好的诗挑出来集中到一起给你读。这就是耳学。我自己原来也是读选本的,上研究生后才看全唐诗之类的原

19、著,结果发现古代的诗,99%都是烂诗。这才是中国诗歌的真相。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古人写诗,是很即兴的,鸡毛蒜皮,什么都写。下雨了,写首雨,刚写完,天晴了,再来首雨晴。又下雨了,再来首又雨。看起来毫无意义,但这就是中国诗歌。因为古人写诗不是为了批判现实,不是为了宣泄情感,不是为了拿去发表,传之后世,只是为了修身养性。诗是写给自己的!所以这些诗看起来没有教育意义,却修养心灵,陶冶情操,使他对待事物和别人充满爱心。有人说:愤怒出诗人。那是西方的诗人。在中国,是平静出诗人。我列举了一些poem和诗歌的区别,它们是两回事,不要用poem的理论来解释诗歌。现在是把诗歌当poem讲、把小说当novel讲、把

20、中国文化当西方文化讲、把自由的追求当利益的谋取讲、把语文当考题讲、把声音当文字讲、把文字当代数讲、把汉语当英语讲!语文课到底应该讲什么?大学里有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国古代的人无论做什么,吃饭、学习、琴棋书画、经商、做官都是为了修身。因此中国古代文人,从屈原至谭嗣同,很少有自杀的。屈原不是儒家人物,谭嗣同已经离开了儒家。我觉得语文应该是从语言出发的一种人生观的教育。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汉语这种旋律型声调语言,与中国人的太极式世界观是有关系的。语言塑造灵魂。语言塑造气质。90年以前,中国文化改革从语言开始,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小学语文改用白话文。中国的文化是从小学开始改革的,所以90年以后,仍然要拜托大家。返回腾讯网首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