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1.1 发达的古代农业 Word版含解析(5页).docx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039412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0.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1.1 发达的古代农业 Word版含解析(5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1.1 发达的古代农业 Word版含解析(5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1.1 发达的古代农业 Word版含解析(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1.1 发达的古代农业 Word版含解析(5页).docx(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1.1 发达的古代农业 Word版含解析-第 5 页第一单元训练1发达的古代农业基础达标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铁犁牛耕 B.曲柄锄耕C.刀耕火种 D.铁铧犁耕2.某竹枝词云:“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这首词描写的灌溉工具是()A.耧车B.翻车 C.筒车 D.风力水车3.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其分布如下出土省份出土地点陕西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山东滕州宏道院、滕州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山西平陆枣园内蒙古和林格尔江苏泗洪重岗、

2、遂宁双沟镇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汉代()A.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B.山东的农耕技术最先进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牛耕得到普遍推广4.荀子认为,如好好种田,可以亩产“数盆”,等于一年收获两次。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重视()A.扩大耕地面积B.一年多熟制C.增加从业人口D.精耕细作5.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铁刀和铁耙在乡村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突出表明()A.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B.水利事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C.土地私有制度开始出现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6.颜氏家训中说:“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

3、食,桑麻以衣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可见当时的经济形态是()A.合作经营 B.集体劳作C.重农抑商 D.自给自足能力提升7.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A.原始农业 B.个体农耕C.千耦其耘 D.自然经济8.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曰火种。广东新语材料二今铁官

4、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战国)管子海王材料三“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淮南子主术训(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耕作方式?说明了什么?(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3)材料三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哪方面的进步?有什么作用?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国史概要 二牛抬杠(北方地区)唐曲辕犁 图一

5、图二注:曲辕犁(又称江东犁),操作较为灵便,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使用。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太湖地区农业史(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并将两者联系起来,说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2)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答案精析第一单元

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训练1发达的古代农业1.C本题考查中国原始农业阶段的耕作方式,解答的关键是明确题干材料中“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的含义。2.B耧车属于西汉时期出现的播种工具,故A项错误;“脚痛腰酸,高田车进低田出”说明是依靠人力的翻车,故B项正确;筒车是依靠水力,与题干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风力水车依靠风力,不是人力,故D项错误。3.D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南北省份都有,反映出牛耕得到普遍推广,因此D项正确。从分布地点看,以北方居多,说明当时经济中心仍然在北方,排除C项。由题中信息无法推断出陕西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和山东农耕技术的发展程度,排除A、B项。4.D扩大耕地面积在材料中没有

7、提及,故A项错误;一年多熟制与材料主题不符,故B项错误;增加从业人口,材料中没有提及,故C项错误;荀子认为好好种田,可以亩产“数盆”体现了重视农业的耕作方式,也就是精耕细作,故D项正确。5.D题干信息表明,在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而且铁制农具的种类之丰富,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A、B、C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6.D材料中“稼穑而食,桑麻以衣”是指种植庄稼和纺织桑麻;“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即不与外界接触而能充足的生活。综合判断,题干讲述的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A、B、C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7.C原始农业属于生产部门,与方框中所要填写的农业经营方式不一致,故A

8、项错误;男耕女织即个体农耕是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推广后才出现的,故B项错误;早期农业生产出现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不得不集体劳作,千耦其耘就是奴隶集体耕种方式,故C项正确;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8.C从材料“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可知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小农经济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这种生产能力决定他们“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是决定因素。9.(1)材料一反映了原始社会时期实行“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说明了生产力水平的落后。(2)说明战国时期,铁器普遍使用,在农

9、业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3)对牛的控制,反映了当时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利用畜力可以节省人力,提高耕作效率,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巨大进步。10.(1)农耕技术逐步普及,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犁的改进更适合区域土质特点和耕作的需要。(2)表现: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原因: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使用牛耕成本高。影响:耕作技术上出现倒退,农业难有突破;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解析第(1)问根据从东汉“二牛抬杠”(耦犁)到唐代曲辕犁回答农业的发展概况,可以联想到犁耕区域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第(2)问需要紧贴材料,根据阅读、理解说明耕作变化的表现和原因。“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一问需要思路开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