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排版)(10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036388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排版)(10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排版)(10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排版)(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排版)(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发展(排版)-第 10 页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发展第一节 概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它由非正式制度发展到正式制度,从为统治者服务到促进社会公平以及为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协调、和谐发展服务,从一种社会政策演变为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等交互作用并相互协调的混合型政策,其本身就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考察社会保障的实践史及其在发展进程中的规律,剖析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各种不同实践模式,对修正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及技术选择方面的失误,促进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和谐地发展下去,意义重大。一、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就社会保障发展

2、史而言,社会保障源远流长,已经产生并存在了数千年。古代社会的救灾、济贫、恤孤等措施即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直接源流。不同时代对社会保障有不同的需要,社会保障在不同的时代亦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特征。考察社会保障实践史,科学划分社会保障的不同发展阶段,是认识社会保障客观发展规律和构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所必须的。(一) 划分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标志:1.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它是决定该时期社会保障实践活动的关键性因素。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或者,原始社会、农牧社会、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社会。每一阶段都只具备适合本阶段社会保障发

3、展需求的社会经济基础。任何超越或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都将带来不良的后果。2.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它是决定该时期举办社会保障项目或内容的社会基础。在农牧社会,农民依赖于土地和家庭,只需要救灾和济贫;在工业社会,工人需要各种社会保险;进入发达社会后,国民对社会福利的需求又将全面、普遍地增长。越是发达的社会,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就愈多,社会保障制度也越健全。3.政府介入的程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一个分水岭。因为政府介入的程度与介入的方式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误区:政府介入越深越好。4.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它是衡量社会保障

4、发达状态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如果社会保障活动只是少数人举办,并为少数人服务,其追求和实现的是低目标,社会保障也处于发展的低水平阶段;反之则相反。5.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它是衡量社会保障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的客观标志,即在社会保障体系中,以何种项目或子系统最为重要,则表明社会保障处于以该项目或该子系统为主体内容的时期(二)社会保障发展阶段划分为(按照政府介入程度)1.慈善事业阶段或前社会保障阶段2、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3、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阶段(产生、发展、成熟)(二)社会保障发展阶段划分为(按照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1、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社会救助是主体,目的是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

5、危机)2、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社会保险是主体,目的是化解劳动者的各种风险)3、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社会福利是主体,目的是提高全体成员的生活质量)二、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问题:影响和制约社会保障的因素是单方面的,还是多方面的?答案:多方面的。尽管在多数情况下,经济因素可能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但不能排除一定时期内政治、社会、道德等因素能够起支配作用。全面考察社会保障的影响因素,将有助于把握现在所处的时代及其所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一)经济因素: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因为任何社会保障制度或措施都离不开相应的经济基础。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可能出现物质财富的剩余,并使国家、社会或

6、家庭具备帮助有需要者的能力,进而才会有物质的援助活动存在。经济因素是否在所有地区、所有时代均真正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发展进程,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二)社会因素:它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因素。因为任何社会保障实践活动,都是基于某种特定社会问题的客观存在,且需要通过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才能得到解决为前提。如自然灾害引发了社会危机需要救灾;社会成员因贫陷入生存危机需要济贫;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的变迁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弱化需要社会化的养老。总之,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成员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等,都直接影响社会保障。(三)伦理道德因素:它是影响社会保障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在社会保障实践的起

7、源阶段尤其重要。在西方社会,最初的救灾、济贫活动是由宗教组织推动的。如宗教文献死亡之书、圣经等都将乐善好施视为一种高尚的德性,并劝人行善。在中国,救灾、济贫活动受到了儒家思想“仁者爱人”的影响。时至今日,人道主义伦理道德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依然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上升到公平和正义的价值理念。(四)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最初,统治者出于维护统治秩序并延续其政权生命的需要,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当今社会,各国政府仍然期待通过建立健全“社会的安全网”和“经济的减震器”来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和谐发展。即用经济手段实现政治目标。(五)其它因素:1.历史文化因素会

8、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相应的影响。2.来自国外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会对一国社会保障政策的选择产生影响。请思考:为什么社会保障制度呈现出多样化发展、不平衡发展的格局?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即使两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同,亦可能存在着社会的、政治的、伦理道德的以及历史文化方面的差异,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不平衡的发展格局。第二节 慈善事业与济贫制度一、慈善事业时代(一)起止时间:从不同国家出现自发的、临时性的救灾济贫活动开始,到国家以立法形式介入社会保障活动为止。(二)社会背景:不发达的农牧社会。在这一时期,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并走向巩固,但生产力仍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对统

9、治者而言,防御外强入侵与开疆拓土可能是最重要的事业,尽管需要帮助者众,但能够提供帮助者少,国家更是缺乏足够的财力。(三)活动特点:救灾济贫活动完全取决于举办者的意愿与财力,未必能完全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是一种随机的、临时的、非常落后的救助活动。(四)慈善事业的三大支柱:宗教慈善事业;官办慈善事业;民办慈善事业1、宗教慈善事业(1)各种宗教教义多将行善列为基本准则。(2)教会组织开展救灾、济贫、施医助药等活动。 评价:慈善事业时代值得大书特书。西方盛行的各种宗教不仅是当时社会保障思想的重要来源,而且直接指导着各宗教团体的慈善活动,其中尤以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对慈善事业的影响最为深远。尽管后来随

10、着宗教改革和政府势力的增长,国家逐渐介入济贫事业和其他社会保障领域,但宗教慈善事业一直未有间断,迄今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发挥作用,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有益且重要的补充。 2、官办慈善事业:可理解为由官方组织却未制度化的救济活动。在中国,最富有特色的官办慈善事业是仓储后备和以工代赈两种救灾济贫方式。官办慈善事业是政府介入社会保障领域的表现。但这种介入具有如下典型特征:(1)没有法制约束;(2)并非固定的、经常性的措施;(3)所提供的救助被看成是一种恩赐行为;(4)救济活动十分有限。 评价:与宗教慈善事业相比,官办慈善事业是以国家的介入并以传统道德及政治需要为基础而产生且得到发展的。即政府根据需要与实

11、力,在宗教慈善事业不能满足贫弱社会成员的需要时,直接出面举办有限的、临时性的救济活动。但是,官办慈善事业仍然是与宗教慈善事业性质相同的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慈善事业,只不过是举办者改变而已,从而不能与现代社会政府举办的济贫事业相提并论。 3、民办慈善事业:由民间人士自发举办的各种慈善活动。(五)对慈善事业时代的小结:这一时代的保障层次极低,但说明了人类社会对社会性保障机制的需要,以及他助与互助的道德基础,并提供了某些可行的解贫济困的方式与手段,从而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启迪。二、济贫制度的出现与发展(一)起始时间:西方国家由农牧社会向工业社会进行过渡的时期。(二)济贫制度的确立:国家通过立法形式介入济贫

12、事务,是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标志是1601年英国颁布的济贫法。将已有的宗教或社会救助活动惯例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首次由官方划定一条贫困线,对有需要的孤、老、病人进行收容,同时为失业者、贫民小孩提供有限的帮助。(三)时代背景:在英国颁布济贫法之前,英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人口大量流动,贫困、失业、流浪现象急剧增加,社会陷入极不稳定状态。仅仅依靠宗教力量已不能解决当时的诸多社会问题。同时,这一时期开始出现教权衰落、王权兴起的现象,原来由宗教组织主持的济贫事务,亦不可避免地要部分地转移到政府手中,政府亦期望通过逐渐介入济贫事务来加强和发展政权力量。(四)济贫制度的发展1.英国继

13、1601年的旧济贫法之后,于1834年又颁布了新济贫法。2.在欧洲:1763年瑞典制定济贫法;1854年荷兰颁布济贫法。3.在北美通过了类似英国济贫法的法律。4.在中国,仓储后备成为一项用于赈灾济贫的常备制度。(五)对济贫制度的评价尽管依据济贫法确定的济贫制度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不能相提并论,但它毕竟通过法律的形式将早期的社会保障活动固定了下来,从而埋下了社会保障制度化的种子,是社会保障从非制度化走向制度化的一个过渡阶段,是一个历史进步。三、 对慈善事业时代和济贫制度的简要评价1性质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型。2根本目的是防止被统治阶级反抗。社会保障活动是统治阶级的“灭火器”。3.保障项目是极端有限型。

14、4.保障水平是极端低下型。5.保障效果是不良型。6.慈善事业时代是社会保障的起源,济贫制度是社会保障由非制度化向制度化发展的一个过渡,二者是社会保障发展进程中的初级阶段。第三节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即1883年德国颁布疾病保险法。从社会保险制度向综合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标志:1935年美国通过社会保障法以及据此确定的社会保障制度。步入成熟阶段的标志:二战后英国政府宣布建成福利国家。步入改革、发展与完善阶段的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以来。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一)社会保险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欧洲国家在18世纪取得工业革命的胜利,先后迈入工业社会。1.机

15、器大生产取代手工生产而占据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2.市场经济取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3.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工人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结构中的主体。 4.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从乡村进入城镇工作和生活,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等特定事件开始演变为社会性的群体风险。仅靠以往的济贫措施和慈善事业已不能解决问题。各国执政者不得不考虑建立新的安全机制和保障机制,社会保险制度应运而生(二)社会保险制度首先在德国产生的原因1.从19世纪70年代至一战前夕,德国境内盛行新历史学派。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并负起文明与福利的职责,这种主张对统治者的影响极大,为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2.德国工人运动高涨,强烈要求

16、政府实施保护劳工的政策,同时自发组织各种互助储金会,迫使当局考虑社会保障问题。当时正值俾斯麦执政时期,为了安抚工人,他实行了“胡萝卜+大棒”的政策,颁布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险制度。(三)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情况1.1883-1889年,先后制定疾病保险法、工伤保险法、老年与残疾保险法等。2.1911年颁布孤儿寡妇保险法。上述法律文本史称帝国社会保险法典。3.1923年制定帝国矿工保险法。4.1927年制定职业介绍和失业保险法。(四)社会保险制度在其他国家建立的情况继德国之后,其他欧洲国家、大洋洲、南北美洲的一些国家纷纷仿效,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先后建立了自己的社会保险制度。不仅如此,这

17、一时期一些欧洲国家还通过殖民扩张,将这种制度带到了一些殖民地地区,并最终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五)为什么以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呢?1.社会保险制度属于制度化的社会保障机制,使社会保障从此前的不确定性和临时性转变为确定性和经常性。2.社会保险制度由雇员、雇主和国家共同筹资,真正确立了责任与风险的共担机制。3.受保障者无需以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罚作为受益条件,免去了济贫制度下的经济状况调查和济贫院的奚落。(六)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1.社会保险在性质上是权利义务结合型。2.社会保险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社会保险面向劳动者,它保障的不是劳动者已经发生的生

18、存危机,而是其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这从客观上能够预防贫困,与此前的社会保障活动只能解决已经发生的风险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3.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与社会救助相比,社会保险的保障水平更高,能为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从而是社会保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4.保障过程规范化、强制性。社会保险制度的确立,使提供社会保障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重要责任,而享受社会保障则成了社会成员的法定权利。社会保险制度不再是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恩赐与怜悯,社会保险的提供者与享受者在法律上完全平等,这正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本质的东西。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一)基本内容1.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阶段,旧

19、式保障项目依然存在,与工业化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保险制度逐渐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主体内容,其中疾病保险、工伤保险和老年保险是工业化国家最早关注的领域,后来增加了失业保险,并进一步完善了社会救助制度。 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步入成熟阶段,即二战之后,各工业化国家普遍重视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如英国、瑞典等西欧、北欧国家先后宣布建成福利国家,建成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的福利保障制度。因此,二战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在内的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3.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既表现为社会保险项目与社会福利项目的不断增加,也表现为保障范围不断扩展以及实施方式不断调整等

20、方面。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还是二元社会,贫困问题在乡村表现得尤其突出,因此,重视乡村扶贫亦构成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社会性保障措施,并事实上取得了较一般社会保障项目更好的成效。但总体而论,与工业化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二)基本规律任何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进程中都表现出一些带有共性的规律,这些规律在实践中具有客观性和不可逆转性。 1.立法先行:立法先行不仅仅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惯例,更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要求。(1)立法先行首先表明国家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时持审慎和负责任的态度,同时也是充分汇集绝大多数国民意愿的表现。(2)立法先行还表明政府可以主导社会保障制度,却不能决定社会保障制度。因为政

21、府只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责任承担者之一,它既不可能包办所有的社会保障事务,也不可能单方面决定社会保障制度,企业或雇主、社会团体与个人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并享有自己的发言权甚至选择权。因此,只有通过立法机关才能让社会保障制度更加符合各方利益与责任均衡。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任何超越或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都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1)社会保障不应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否则可能酿成社会危机。因为社会保障必须满足特定时代下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特定需求,否则农民会起义、工人会罢工,这些社会危机可能会演变为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最终损害整个国家的发展。(2)社会保障不应超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2、,否则会使国家和社会不堪重负。因为社会保障需要经济支持,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之时,即使社会成员有很多非常迫切的社会保障需求,国家和社会也无法满足。3.协调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层次:(1)社会保障各子系统应协调发展。如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之间。(2)社会保障各具体项目应协调发展。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失业保险制度之间,工伤保险与养老保险之间,诸如此类。在社会保障发展进程中,不能违背协调发展的规律,如果顾此失彼、厚此薄彼,不仅会因留下保障漏洞而无法解决已有的社会问题,还会因项目之间或子系统之间的不协调发展而导致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效率的低下。4.多样化发展:社会保障多样化发展既是

23、影响社会保障制度未来走向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伦理道德等因素综合影响的一个结果。第四节 社会保障发展的经验、教训与改革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现代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普遍的发展,全世界不同程度地建立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已经发展到170多个。其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三、 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经验(一)立法先行(二)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三)协调发展 (四)多样化发展(五)尊重本国国情(六)服务于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协调、和谐发展。从“惩戒术”到“怀柔术”,从为统治者服务到为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和谐发展服务,从只救助不幸者到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

24、果的重大制度安排,社会保障制度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七)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法律制度的健全,不仅使各种社会保障事业有了具体的法律依据,亦为国民社会保障权益的实现提供了保证,从而是社会保障事业获得稳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八)努力追求社会化。历史上的教会保障和政府保障,与一般社会成员不具有双向交流功能。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事业,一些国家鼓励社会成员参与到社会保障事务中来,包括分担缴费、参与经办、参与管理和监督等。(九)对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日益重视1.比如实行基金制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必须确保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这就需要与资本市场相结合。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开始将

25、一些社会保障事务交给市场或社会组织来承担,利用市场机制的适度竞争和对民间和社会资源的调动,促使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更高的效率。二、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教训:(一)国家包办社会保障事务和福利的高速膨胀,将带来严重的社会保障财务危机。社会保障具有刚性增长的特征,在实践中表现为保障项目、保障水平只能上不能下。如果政府包办社会保障事务且社会保障支出不断膨胀,政府的财政压力就会越来越重。实际上,应该由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共同承担社会保障责任,且保障水平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二)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助长国民惰性,影响国家竞争力。1.保障项目全面、保障水平过高,导致部分国民不劳而获,滋长了惰性。2.

26、社会保障水平过高,导致劳动成本过高,从而影响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而会对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三)社会保障体系残缺不全或水平过低使有关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一些国家因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社会问题严重。如非洲、南亚等地区,很多社会成员因饥饿、无钱治病、流离失所等生存危机而死亡,进而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不可能的。三、 国外社会保障改革:(一)福利国家的改革(西欧、北欧国家) 1.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制度安排像福利国家模式一样遭受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它在产生之初被西方世界一致称颂并为许多国家所仿效,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却又被许多国家视为

27、政府的包袱和妨碍国家经济发展的绊脚石。2.问题突出表现为:社会保障支出膨胀。这一方面表明国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程度很高,另一方面,高支出需要以高税收为基础,而高税收需要以高工资为前提,高工资又直接影响着就业率和生产成本。从而导致福利国家的失业率升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以及政府财政赤字等。3.改革措施(1)削减福利支出。如减少住房补贴、规定最高养老金的限额、减少失业救济金和多子女补助费、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等。(2)调整福利结构。对福利项目进行增减。(3)扩充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如促进经济发展、降低失业率、严格税收征管办法、提高退休年龄等。(4)引入私营机制。如将部分社会保障服务项目和基金的

28、保值增值由私人承办,鼓励私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职业福利的发展。 小结:福利国家的失误,与其说是一种制度安排的失败,不如说是这种制度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着调控不当或控制机制乏力所致。福利国家的改革并不表明这种制度模式过时了,而正是对这种制度模式的调整与完善。在肯定社会保障积极作用的同时,认识其不足,并通过改革措施来加以修正。(二)美国的社会保障改革 1.美国不是福利国家,与福利国家相比,美国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从效率角度出发的。数以千万计的国民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数以千万计的贫困人口的客观存在,使它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遭到了“非议”。2.改革措施(1)调整社会保障指导思想。在继续强调

29、国家干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由竞争的功能;在强调联邦政府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兼顾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私营机构的作用。(2)适当调整社会保障的目标。将目标调整为控制社会保障规模、纠正社会保障弊端、发挥州及地方政府的作用为主。(3)调整社会保障的有关内容。从以失业、老年保障为重点,到着力解决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以及以低收入年轻母亲和抚养未成年子女为重点的家庭津贴。(4)重视私营机构的作用。重视私营机构对社会保障系统的重要补充作用。如企业年金、商业保险在美国国民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第五节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与历史上的社会保障实践有渊源关系,但与旧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30、并无直接继承关系。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开放以前 :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单位保障制 改革开放以后 :市场经济体制 ,由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制一、 国家-单位保障制存在的若干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参照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很快就建立了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制度建立初期,居民的福利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但随之也产生了很多问题。(一)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制度条块分割情况严重。1.在城市,不同的社会保障对象有不同的保障待遇,其中待遇最高的是全民所有制单位,非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劳动者所能享受到的保障待遇极其有限,待遇水平也低。2.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31、仅限于合作医疗和五保供养,养老保障仍以家庭养老为主,没有正式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总之,社会保障覆盖面过于狭窄,计划经济后期,全民所有制单位产生了大量冗员。(二) 给付水平差距悬殊与平均主义并存:1.由于保障待遇与单位性质密切相关,所以,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的保障待遇差距悬殊。2.由于保障待遇与劳动贡献关联度不大,所以同一所有制内部的保障待遇差别不大。 (三)总体经济发展低水平下的局部高福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在全民所有制单位中,我国却实行了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待遇过高的社会保障。例如,几乎全部免费的医疗,租金极低的住房,再加上无失业之忧的终生就业保障,可以说,劳动者完全

32、处于“保险箱”之中。这加重了社会保障的负担,使这种制度只能维持在一小部分劳动者之中;同时,容易使劳动者丧失进取心,滋生怠惰之心。(四)社会化程度低: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颁布实施,得到工人的热烈拥护。根据条例,企业根据工资总额的3%按月提取劳动保险基金,其中70%留存企业基层工会,用于支付职工养老、医疗等各种保障性开支,30%上缴中华全国总工会供全国统筹。退休职工则是根据工龄,从劳动保险基金中获得原工资35%-60%(1953年提高到50%-70%)的养老金。尽管提取3%的劳动保险基金比例很低,退休金也只能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但为了集中更多的资金用于经济建设,1969年2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国营

33、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草案),宣布“国营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劳动保险金,企业的退休职工、长期病号工资和其他劳保开支,改在营业外列支”。与此同时,将当时全国总工会积存的近4亿元社会保险总基金也缴解国库,转为财政资金。从此,社会保险金的征集管理和调剂使用制度被废止,社会保险退化为企业保险,由企业负担职工的生、老、病、死、伤、残等所有事宜。也是在同时期,劳动保险管理机构被撤销,劳保条例、劳保决定等被诬蔑为腐蚀职工的修正主义条例和规定。 一言以蔽之, “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社会保障转变为企业保障,社会化程度低。二、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方向与措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经由最初的国有经济改革的配套措施,提升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新模式。(二)改革医疗保险制度,建立新的医疗保险体系。(三)完善就业保障制度。(四)建立和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运营与监督水平(六)建立和完善居民住房保障制度(七)社会保障的法制化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