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2006-2020年)(79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6830912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79 大小:2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2006-2020年)(79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2006-2020年)(79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2006-2020年)(7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2006-2020年)(79页).doc(7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2006-2020年)-第 72 页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西安市人民政府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西安市人民政府二一二年十二月目 录附 表1、西安市土地利用主要控制指标表2、西安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3、西安市各县(区)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表4、西安市各县(区)建设用地指标表5、西安市各县(区)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及补充耕地表6、西安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表7、西安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表8、西安市各县(区)基本农田调整表9、西安市各县(区)规划期新增建设用地及补充耕地分解表10、西安市各县(区)园地、林地、牧草地

2、指标表附 图1、西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图2、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3、西安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4、西安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5、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图6、西安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7、西安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8、西安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第一章 总 则一、规划目的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国家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战略决策,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统筹安排各区域、各业、各类用地,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发展方略,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

3、理法和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结合西安市土地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任务,编制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二、规划任务(一)落实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指标任务;(二)提出土地利用战略和目标,制定市域土地利用政策,调控和指导县(区)土地利用;(三)对市域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与主要用地规模进行安排;(四)划定土地利用功能区,进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五)加强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六)安排土地利用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七)制定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三、规划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8号);(二)基

4、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257号);(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3号);(五)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六)国土资源部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土地管理行业标准 TD/T 1023-2010);(七)国土资源部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土地管理行业标准TD/T 1020-2009);(八)陕西省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编制技术要点(2010年);(九)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十)陕西省土地利用总

5、体规划(2006-2020年);(十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2020年);(十二)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四、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西安市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包括新城、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阎良、临潼、长安等9区和蓝田、周至、户县、高陵等4县。土地总面积10108.02平方公里。五、规划期限规划基期年为2005年,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近期目标年为2010年,远期目标年为2020年。第二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市域概况西安,古称长安,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位于黄河流域中游,地处东经1074010949、北纬33493435之间,

6、土地总面积10108.02平方公里。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806.8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1.69%,城镇化率为63.28%。全市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横亘东西的秦岭中、高山地,山峦叠障,雄伟壮观,是中国地质、地理、气候、生物及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天然分界线。南部的中高山和低山丘陵,占市域面积的54.60%,分布有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和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天然动物园、亚洲天然植物园。北部的渭河冲积平原和黄土台塬占市域面积的45.40%,是关中城镇群核心区域和粮食高产区。市域属东亚暖湿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均

7、气温13.2,年均降水量594.10毫米。西安地处祖国腹地,是欧亚大陆桥中国段的中心城市,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是我国内陆经济发达的区域之一。随着西安三环路开通和地铁的即将投入运行,全市境内“米”字型高速公路全部建成,将成为全国高速公路网中重要的节点城市。郑西、西兰、西成、大西、大渝、西武客运专线的建成,使得西安成为国内六大铁路交通枢纽中心之一。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全国重要的民航枢纽,已进入世界百强机场行列。西安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集中兴建的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研发基地,综合科技实力位居全国第三,具有研发尖端技术的实力,蕴藏着巨大的科技创新潜力。同时,也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装备工业基地,目前

8、装备制造和航天、航空、国防工业已形成一批支柱作用明显、关联度高的产业集群。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建设突飞猛进,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西咸新区(西安部分)、国际港务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五区一港两基地”)已成为引领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增长的产业新高地,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主导产业。2005年GDP总量达到1270.14亿元,占陕西省的34.56%,人均GDP 15859元,是全省人均水平的1.6倍。GDP中第一产业66.01亿元,占5.20%;第二产业539.61亿元,占42.

9、48%;第三产业664.52亿元,占52.32%。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83.97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0.1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2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460元。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一、土地利用结构2005年全市土地总面积1010802公顷,其中农用地80247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9.39%;建设用地114180公顷,占11.30%;其他土地94144公顷,占9.31%(详见附表2)。(一)农用地全市耕地316906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39.49%,主要分布在北部渭河平原和骊山丘陵;园地26800公顷,占3.34%,主要以果园为主,分布在周至环山公路以北、西安城区北郊、

10、东北郊和临潼骊山北山前地带;林地426400公顷,占53.14%,主要分布在市域南部的秦岭山地和东部骊山丘陵区;牧草地12553公顷,占1.56%,主要分布在蓝田、户县秦岭低山区;其他农用地19819公顷,占2.47%,主要分布在市域北部,以农村道路、农田水利设施用地为主。(二)建设用地全市城乡建设用地99693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87.31%,主要分布在市域北部。其中城镇用地25284公顷,采矿用地17791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56618公顷,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170平方米。交通水利用地10562公顷,占9.25%,其中交通运输用地7816公顷,水利设施用地2746公顷。其他建设用地392

11、5公顷,占3.44%。(三)其他土地全市水域22478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23.88%;自然保留地71666公顷,占76.12%,以荒草地为主,主要分布在南部秦岭山区。二、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土地利用率90.69%,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的3个百分点;土地垦殖系数31.35%,高于全省19.87%的平均水平;复种指数17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人均耕地0.64亩,占全省平均水平38.10%;地均GDP 1256.57万元/平方公里,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约6倍。三、土地利用特点(一)耕地分布集中市域土地利用依地形地貌特征总体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渭河平原地势平坦,水利设施基础好,分布有24

12、9628公顷耕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8.77%,以水浇地为主,集中连片度大,总体质量较高。(二)城镇用地分布集中西安地处关中城镇群核心位置,城镇主要分布在渭河平原区,人口密度1717万人/平方公里,城镇规模发展快且分布较密集,其中城镇范围内的国家和省级开发区面积59600公顷。(三)生态用地分布集中南部秦岭山地中林地、牧草地、自然保留地等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9.29%,其中林地面积占全市林地面积的93.00%以上,且密蔽度高,对调节市域气候、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减轻洪涝灾害和净化西安城市大气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四)文物遗址保护面积大全市登记在册文物点2944处,各级文物

13、保护单位28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6处,总占地面积187.47平方公里,其中位于西安市中心城区范围的文物保护面积近53.74平方公里,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在国内堪称之最。四、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一)耕地减少 人地矛盾突出1997-2005年全市耕地共减少(含生态退耕和灾毁)27612公顷,年均减少3068公顷,农业人均耕地由1996年1.31亩,下降到1.16亩,减少0.15亩,耕地不断减少,人口持续增加,人地矛盾不断加剧。(二)建设用地增加快 利用效益不高1997-2005年,全市建设用地年均增加2915公顷,根据“四查清四对照”,

14、2005年末,全市城镇中闲置土地、空闲土地、批而未供土地面积达662公顷,低效建设用地3350公顷,村镇低效用地也广泛存在,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170平方米,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三)各业争地 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各行业发展用地的迫切性,客观上带来了建设与农业争地、城乡内部生产与生活争地、农业内部林果与粮食争地等现象,且大部分发生在平原、川道地区。(四)局部土地损毁较重 土地保护面临压力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44.00%,对土地生态环境构成较大威胁,且存在部分村民任意毁田卖沙、卖土、堆放垃圾现象,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污染,保护和建设土地生

15、态环境压力大。第三节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一、社会效益上轮规划经批准实施以来,全市土地利用和管理以规划为依据,在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有效控制建设用地,科学引导土地供需,落实土地用途管制,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建立和实施了建设用地预审、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规划修改调整、规划审查等制度,有效地促进了规划的实施。完善了市、县、乡、村四级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体系,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各界依法用地的法治意识。同时土地管理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全市土地利用率从1996年的89.84%,提高到2005年的90.69%,提高了0.85个百分点。二、经济效益保障了

16、建设用地合理需求,提高了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业产值从1996年的38亿元/公顷,上升到2005年的105亿元/公顷,增长约1.8倍,GDP由1996年的410.42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270.14亿元,年均GDP增长率达到13.37%,建设用地投入产出强度显著提高,空间管制得到有效加强;完成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义务量15274公顷,按照2005年现状粮食单产及市价计算,全市因土地整治每年可增加经济效益5213.47万元。农用地质量显著提高,完成中低产田改造72200公顷;农用地总产出相对稳定,稳中有升。其中粮食单产由每公顷2647公斤提高到3103公斤;果园单产由每公顷632

17、0公斤提高到11000公斤;蔬菜单产稳定在每公顷37000公斤左右,保证了市场需求。盘活了存量土地,加大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以各种形式出让国有土地6686公顷,收缴出让纯收益74.52亿元;办理国有土地转让4587公顷;为企业改制、改造盘活土地资产13200公顷。三、生态效益规划实施以来,通过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对全市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生态景观、风景名胜保护区进行严格保护和建设,实现生态退耕8347公顷,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46150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96年的30.40%提高到2005年的42.18%,在遗址保护、物种保护、蓄水保土、水源涵养、大气净化、气候调节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18、第四节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发展机遇(一)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在全面总结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经验的基础上,启动制定未来10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将更加注重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在综合国力增强、注重提高西部地区自身造血功能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二)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框架体系,赋予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目标定位,把西安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西安发展优势产业、争取重大项目和政策支持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生产要素流

19、动转移加速,国内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产业梯次转移的步伐将呈加快趋势。另一方面,市域内“五区一港两基地”等区域通过近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已具备了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优选地的条件,这将极大地拓展全市城镇土地利用空间。(四)城市价值充分兑现随着全市经济实力快速提升,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西安已进入城市价值充分兑现期,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不断增强,将极大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加快基本农田建设、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强化土地生态环境建设,进而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奠定基础。二、面临挑战(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艰巨西安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核心城市,其

20、经济增量和人口集聚日益增强,54.60%的南部山区严格实施自然生态保护,45.40%的北部平原和东部骊山丘陵承担着全市90.00%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全市基本农田保护率高达98.00%。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北部渭河平原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矛盾将日益突出。(二)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规划期是全市城市化、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和机遇期,建设用地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旺盛需求,但受规划指标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数量十分有限。在国家实行严格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制度下,各项建设用地保障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三)协调土地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难度加大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需要加快扩展城市规模和增加经

21、济总量,必然会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形成较大压力;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品结构,将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对健身、休闲、娱乐和生态环境治理用地需求增加,发展生产消费型产业的建设用地需求亦会增加,土地利用结构布局调整将面临适应新形势的挑战。规划期间,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紧抓机遇,应对挑战,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妥善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土地利用和管理,坚持严格保护耕地、保障科学发展用地、高

22、效集约用地、合理安排各业各类用地。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推进改善民生,着力深化改革,着力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率先发展,建设人民满意城市。第二节 规划原则一、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基本农田建设,规模化保护基本农田,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二、保障科学发展用地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和生态保护用地。重点保障“五区一港两基地”和交通、旅游等基础设施发展用地,促进经济发展与土地节约集约相协调。三、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目标,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路,引导土地利用走内涵挖潜与外

23、延节约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四、统筹各类各业用地依据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文物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妥善处理区域用地关系,统筹各类各业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形成适应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五、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等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充分利用秦岭山体、河湖水系、绿地园林等自然要素构建自然景观体系,优化人文环境,提高全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六、全力推进土地整治在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全面、有序地开展土地

24、整治工作,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土地质量和土地产出能力,确保补充耕地数量和提高耕地质量双重目标的实现。第三节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规划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市总人口控制在1070万人以内,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生产总值达到1000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0美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0元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0.0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比重6.00%以上,使西安成为经济繁荣昌盛、基础设施完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山川秀美之城,初步建成国际化大都

25、市。第四节 土地利用目标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287107公顷以上。规划期内,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266000公顷以上。二、建设用地控制目标到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54180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0873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72100公顷以内。按照建设用地尽量少占农用地和耕地的原则,到2020年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控制在40720公顷以内,其中占用耕地控制在36400公顷内。三、土地整治目标到2020年,通过土地整治完成补充耕地义务量不低于36400公顷,完成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1133公顷。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目标

26、实行土地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投入产出率等指标控制体系,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现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规划期内达到: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由2005年的128平方米下降到2020年的104平方米;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由2005年的170平方米下降到2020年的150平方米以内;五、土地生态环境目标 规划期内林地面积增加到457000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42.18%提高到2020年的45.21%,实现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0.00%以上,规划期末,把西安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自然山水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高度和谐的宜居城市。(西安市土地利用主要控制指标见附表1)。第四章 土地利用规模

27、结构调整第一节 农用地2005年全市农用地面积80247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9.39%。规划到2010年、2020年全市农用地面积分别调整到794301公顷、8022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调整到78.58%、79.37%。规划期间,农用地净减少227公顷。一、耕地由2005年的316906公顷分别调整到2010年、2020年的302100公顷、287107公顷,占农用地的比例由2005年的39.49%分别调整到38.03%、35.79%。规划期间,耕地净减少29799公顷。二、园地2005年面积为26800公顷,到2010年、2020年园地面积均调整到26667公顷,占农用地的比

28、例由2005年的3.34%分别调整到3.36%、3.32%。规划期间,园地净减少133公顷。三、林地由2005年的426400公顷分别调整到2010年、2020年的433667公顷、457000公顷,占农用地的比例由2005年的53.14%分别调整到54.60%、56.96%。规划期间,林地净增加30600公顷。四、牧草地2005年面积为12553公顷,到2010年、2020年牧草地面积均调整到12000公顷,占农用地的比例由2005年的1.56%分别调整到1.51%、1.50%。规划期间,牧草地净减少553公顷。五、其他农用地由2005年的19819公顷分别调整到2010年、2020年的19

29、868公顷、19477公顷,占农用地的比例由2005年的2.47%分别调整到2.50%、2.43%。规划期间,其他农用地净减少342公顷。第二节 建设用地2005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11418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1.30%。到2010年、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分别控制在128133公顷、1541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调整到12.68%、15.25%。规划期间,建设用地净增加40000公顷。一、城乡建设用地由2005年的99693公顷分别调整到2010年、2020年的107933公顷、120873公顷,占全市建设用地的比例由2005年的87.31%分别调整到84.24%、78

30、.40%。规划期间,城乡建设用地净增加21180公顷。(一)城镇用地由2005年的25284公顷分别调整到2010年、2020年的35618公顷、68500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比重由2005年的25.36%分别调整到2010年、2020年的33.00%和56.67%。规划期间,城镇用地净增加43216公顷。(二)农村居民点用地由2005年的56618公顷分别调整到2010年、2020年的54706公顷、48773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比重由2005年的56.79%分别调整到2010年、2020年的50.69%和40.35%。规划期间,农村居民点用地净减少14961公顷。(三)采矿用地由200

31、5年的17791公顷分别调整到2010年、2020年的17503公顷、2830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比重由2005年的17.85%分别调整到2010年、2020年的16.22%和2.34%。规划期间,采矿用地净减少14961公顷。(四)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到2010年、2020年分别调整为106公顷、770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比重分别调整到2010年、2020年的0.10%和0.64%。规划期间,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净增加770公顷。二、交通水利用地由2005年的10562公顷分别调整到2010年、2020年的14877公顷、24004公顷,占全市建设用地的比例由2005年的9.25

32、%分别调整到11.61%、15.57%。规划期间,交通水利用地净增加13442公顷。三、其他建设用地由2005年的3925公顷分别调整到2010年、2020年的5324公顷、9303公顷,占全市建设用地的比例由2005年的3.44%分别调整到4.15%、6.03%。规划期间,其他建设用地净增加5378公顷。第三节 其他土地由2005年的94144公顷分别调整到2010年、2020年的88368公顷、54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由2005年的9.31%分别调整到8.74%、5.38%。规划期间,其他土地净减少39773公顷。一、水域由2005年的22478公顷分别调整到2010年、2020

33、年的21548公顷和16913公顷,占其他土地的比重由2005年的23.88%分别调整为2010年、2020年的24.38%和31.11%。规划期间水域面积净减少5565公顷。二、自然保留地由2005年的71666公顷分别调整到2010年、2020年的66820公顷和37458公顷,占其他土地的比重由2005年的76.12%分别调整为2010年、2020年的75.62%和68.89%。规划期间自然保留地净减少34208公顷(详见附表2)。第五章 优化土地利用布局保护耕地、保障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努力构建“一心、两带、八田、十城”的土地利用总体格局。其中:“一心”为中心城区;“两带”为秦岭自

34、然生态保护带、渭河湿地生态带;“八田”为市域内八个基本农田集中区;“十城”为新筑、洪庆、临潼、阎良、泾渭、草堂六个新城和户县、高陵、周至、蓝田四个县城。第一节 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维护自然山水格局,保持山体、水系自然地形地貌特征,以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区、渭河、泾河干流河谷低洼湿地为东西方向横向生态特征带,以灞、浐、泾、沣、涝、潏、滈等水系为南北方向纵向生态特征带,保障区域生态过程连续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形成全市基本的国土生态屏障。一、加强秦岭北麓生态安全屏障保护秦岭北麓自然生态保护带,东起骊山,西至青化,途经临潼、灞桥、蓝田、长安、户县、周至等6个县(区),37个乡(镇),其间分布有秦岭终南

35、山世界地质公园,太白山、周至、牛背梁等3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泾渭湿地、老县城、周至黑河湿地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楼观台、终南山、朱雀国家森林公园及骊山、太兴山、沣峪、太平、王顺山、黄巢堡省级森林公园和黑河、翠峰山等市级森林公园。根据秦岭北麓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分布特点,在自然生态核心区以自然生态保护为主导,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恢复森林植被;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有计划地实行生态移民,对河流水源地和深山区居民逐步实施搬迁,合理安排移民搬迁用地,避免对生态脆弱区造成破坏;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建设经济型生态防护林,因地制宜发展林农间作,改善生态条件;在周至国家自然保护

36、区、108国道两侧搬迁部分村庄,恢复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环境;收集、保护红豆杉种质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充分发挥其生态屏障功能。二、严格保护湿地和水源地以实施湿地保护工程和水库建设工程为目的,加强西安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严格保护黑渭三角洲、涝渭三角洲、灞渭三角洲、浐灞三角洲、泾渭三角洲的河滩湿地和辋川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耿峪、涝峪、潭峪、沣河、浐河、灞河、戏河(含零河)、石川河8个湿地保护区。同时,加强地表水源地和水系的环境保护,建设周至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黑河、石砭峪河、辋川河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强化黑河金盆水库、石砭峪水库、李家河水库库区与水源地

37、,以及田峪河水源地、浐灞河水源地、西北郊水源地、渭滨水源地的保护。在库区和水源地周围采用人工造林营造水源涵养林,调节地表径流,保障水源安全。三、恢复“长安八水”河湖水系盛景按照水文、生态保护的要求,恢复曲江南北湖、昆明池,加快实施渭河西安段综合治理工程、沣河综合治理工程和浐灞河生态治理。使渭河、泾河、灞河、浐河、潏河、滈河、沣河、涝河八条河流与城区兴庆湖、未央湖、曲江池、汉城湖、昆明池、环城河及城市公园和绿地中的水面有机联接,恢复以“长安八水”为主的生态盛景,改善西安城市生态环境。努力打造“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河昆明池、南有唐城曲江池、北有汉城湖、中有明清护城河”的历史文化与各类水系相得益彰

38、、独具特色的生态化城市。四、加强区域生态走廊建设与控制生态走廊主要包括秦岭北麓环山公路生态走廊、古城墙林带走廊、唐城墙遗址林带走廊、二环绿化带走廊、三环绿化带走廊,渭河河堤南岸绿化带走廊、绕城高速公路绿化带走廊、铁路、高速路沿线林带及沿河林带走廊。同时,在城区组团之间,建设城市生态隔离走廊,防止城市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五、加快培育生态示范镇建设将位于生态敏感区附近的周至县楼观镇,长安区太乙宫街道和蓝田县汤峪镇等培育为生态建设示范镇。在发展各具特色小城镇的同时,积极培育生态产业,建设生态敏感区科研、生活环境研究基地,加快生态示范镇建设。第二节 优先安排耕地和基本农田一、优先保护耕地按照西安市环城

39、近郊圈层、远郊平原圈层和浅山丘陵圈层的地理位置与耕地资源分布特点,实行规模化集中保护。以户县、周至、蓝天、临潼、长安为重点,其耕地保有量占全市耕地保有量的83.16%。结合地域自然条件及区域优势,注重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发展,引导全市经济作物种植走向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建设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阎良区、临潼区和长安区优质小麦生产基地、蓝田县大豆生产基地、阎良区万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临潼区万亩设施番茄制种生产基地、户县万亩设施蔬菜等生产基地,打造一批都市农业支柱产业,推进粮菜果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二、科学划定基本农田优先将渭河平原区集中连片、排灌条件好、农业生产配套设施

40、完善的粮油生产基地、蔬菜基地、已验收合格的土地整理复垦新增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基本农田主要安排在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灞桥区等8个县(区)。集中布局在周至县西部平原区、黑河涝河间平原区、涝河沣河间平原区、沣河浐河间平原区、浐河灞河间台塬区、市域东南部丘陵区、市域东部渭河南岸区和渭北平原区。第三节 协调安排基础设施用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保障国家、省、市重点交通水利和能源建设项目以及通信设施建设用地,建设中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的现代国际交通中心,构筑安全、通达、高效、绿色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期内,西安市将构建都市区对外3小时辐射圈(三小时可到关中天水规

41、划区内城市)、内部1小时通勤圈(一小时可到周边区县)、主城区半小时通达圈(半小时可到中心城区三环)。一、铁路交通全面提升以西安为枢纽的铁路交通体系,建成全国六大客运中心之一、十一大编组站和十八大集装箱运输中心之一。未来西安大都市铁路网采用辐射线、环线相结合的布局,形成以西安火车站和北客站铁路枢纽为中心,构成一横(陇海铁路线)一纵(包柳铁路线)十辐射(郑西、西兰、大西、西成、大渝、西武客运专线和西银线、宁西线、侯西线、西平线)一城际(一轴一环V骨架)的区域铁路交通网络。二、公路交通加强中心城区与周边中心城镇的交通联系,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公路、城乡道路共同组成的层次分明、干支相连、安全

42、便捷的道路交通网络。加快西安境内国家高速公路与陕西省“2637”高速公路网连接,使西安成为东连西进、辐射南北的高速公路交通枢纽。在关中环线与绕城高速之间规划西安环线、新绕城高速高等级公路,拉大大都市骨架,完善城市功能,实现以绕城高速(新三环)为内核,关中环线为外核的交通体系。在加速高速公路通道建设的同时,一方面要提高国道、城市放射线等重要通道的容量配置,实施G310、G210、G211、G312、G108的国省干线升等改造工程;另一方面要加快中心城区对外辐射通道快速交通体系建设,实施城市出入口一级道路工程。实现市区和各区县的一级公路连接、公路交通与城市道路的高标准顺畅对接,构建“一环三横四纵十

43、二射”的路网格局。其中:“一环”是指关中环线,“三横”指北横线、南横线、沿渭路,“四纵”指杨翠路、G108西宝周至引线、咸余路、G210高陵G312蓝田段,“十二射”指未高路、西阎快速干道、G310西安渭南、水安路、半引路、雁引路、终南大道、子午大道、西太公路、西户公路、G310西安市区周至段、G312西安市区咸阳段。统筹城乡交通发展,尽快形成结构完善、技术等级适宜的农村公路网络。支持全市“三横三纵三辐射”等农村二级公路网建设,逐步对G108、G310、G210、G211、G312干线公路进行扩能改造,促进小城镇工业化、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三、水利设施加快水利设施重点工程建设,满足建设发展

44、用水要求。重点实施一批水源工程、城市供水工程、防洪保安工程和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建设李家河、梨园坪、曹庙、库峪水库以及石砭峪水库供水复线工程,完成“引乾济石”、“引湑济黑”调水工程,完善黑河、石砭峪、李家河三大城市供水系统,建设东南郊、西南郊等自来水厂及污水处理厂。积极实施以“长安八水”治理为主的河湖水系恢复工程,加快渭河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和沣河流域综合保护利用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以及汉城湖、大明宫太液池、昆明池等城市水景观工程建设,构建山水之城。四、电力设施完善市域电网布局和相关配套工程。改扩建西安灞桥热电厂、西郊热电厂、曲江热电厂,积极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扩建狄寨塬垃圾焚烧热电厂、三桥

45、垃圾热电厂等能源工程。新建750千伏西安南输变电工程,330千伏户县变、长安变、城北变、东郊变、客运专线变等19座变电站。第四节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一、优化城镇空间结构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中心城镇为节点,快速骨架交通体系为依托,形成市域“一城(西安市中心城区)、一轴(以陇海线为主轴的城镇发展轴)、一环(以关中环线为纽带的城镇发展集群带)、多中心(中心城区外围的中心城镇,包括六个新城和四个县城)”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及“中心城区中心城镇镇(街道)”城镇发展等级结构。(一)中心城区中心城区是西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规划期内按照加快北

46、扩、积极西接、继续东拓、优先南融的总体思路进行拓展,拉开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建成北到渭河南岸,东至灞河,西到绕城高速,南联长安区的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区。(二)中心城镇1、新城加大新筑、洪庆、临潼、阎良、泾渭及草堂新城建设,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承担疏解主城区延伸的部分功能。新筑:以现代物流为主。洪庆:以工业为主。临潼新城:突出历史文化内涵及自然环境风貌,充分体现骊山风景名胜区的底蕴,建立以旅游为主导,商贸为驱动,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国际旅游城市。阎良新城:充分发挥国家级航空制造、科研和实验基地优势,主要发展飞机制造及其它与航空相关的科技教育、社会服务、旅游等产业,高标准建设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

47、泾渭新城:是建设的重点工业新城,是打造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承载区,主要发展商用汽车产业链、通用专用设备生产集聚区、培育有影响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力发电设备产业基地。草堂新城: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制造、生物医药、汽车等产业的配套产业,培育发展一系列核心竞争力强、能参与西安高新区产业分工、实现与高新区的梯度转移、为高新区主导产业提供配套的产业集群。到2020年新筑、洪庆、临潼、阎良、泾渭、草堂六个新城建设规模控制在15937公顷。2、县城户县、高陵、周至、蓝田远郊县城,是城市发展轴和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是各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的功能区,是带动县域发展的主要地区。按照中、小等城市的标准进行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承担主城区人口的疏解任务,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多极增长的格局和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镇。到2020年县城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5696公顷。(三)镇(街道)全市规划的主要镇(街道)是:斜口街道、雨金街道、相桥街道、关山镇、武屯镇、通远镇、秦渡镇、终南镇、马召镇、哑柏镇、华胥镇、洩湖镇、玉山镇、引镇街道、滦镇街道、东大街道、子午街道、马额街道、西泉街道、油槐镇、何寨街道、栎阳街道、交口镇、零口街道、北田镇、集贤镇、广济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