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选修一历史:第4章 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检测(含答案)(7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6739447 上传时间:2022-08-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选修一历史:第4章 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检测(含答案)(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选修一历史:第4章 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检测(含答案)(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选修一历史:第4章 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检测(含答案)(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选修一历史:第4章 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检测(含答案)(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北师大版】选修一历史:第4章 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检测(含答案)-第 7 页第四章 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检测 北师大版选修1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答案D解析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的中心措施是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所以流传此民谣。A、B、C三项与史实不符,故答案为D。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北宋中期,士大夫忧患意识的形成因素不包括()A土地兼并

2、,贫富分化 B财政危机,积贫积弱C辽夏威胁,边患严重 D权臣当政,政局动荡答案D解析结合北宋创立的对官员的“分权与制衡”以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可知D项不符合史实。3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严格“恩萌”制,主要是()A使科举制度更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B通过裁汰冗员而减轻政府财政负担C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利用特权垄断官位D依照政绩提拔官员以提高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恩萌制是在科举之外的一种入仕途径,中高级文武官员的子弟、亲属及门客享受此特权。严格这一制度,就是为了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4王安石的富国之法中,体现政府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能力的是()A市易法 B方田均税法

3、C均输法 D募役法答案A解析市易法规定: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体现了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5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 B C D答案D解析比较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的内容和作用。6.在历史的拐点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王安石变法在京城附近实施一年多后,官员向宋神宗汇报说,地方治安大有好转,“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这主要体现了王安石哪项变法措施的作用()A均输法 B市易法C保马法 D保甲法答案D解析在古代史上,“盗贼”有两

4、种内涵,一是指一般的盗贼,二是指农民起义者,结合所学可知D项符合。北宋将军腰牌7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实行的“更戍法”带来的弊端的措施是()A保甲法 B保马法C将兵法 D设军器监答案C解析“更戍法”使“兵不识将”,军队战斗力低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正确。8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指出:“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他在改革中实行“贡举新制”,主要新在()废除明经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加大诗赋在考试中的比重设明法科A BC D答案D解析王安石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的叙述是不正确的。9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

5、这说明他()A看到了原先科举制的弊端B扼制私人办学的发展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D认识到地方教育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不经科举就可任官,这反映出王安石已认识到,当时的科举制度不完全能选拔真才实学的人才,要适应选拔变法人才的需要,必须大胆改革。10据史书记载,经过王安石变法,“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缓解了财政危机彻底扭转了积贫局面缓和了社会矛盾A B C D答案A解析题目材料反映出官府的府库充实,这是王安石变法的成效。但王安石变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也不可能彻底扭转积贫局面;题目材料并没有涉及社会矛盾。因此,的叙述均不正确。

6、11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D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答案D解析司马光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反对王安石变法。12刘安世元诚语录载:“得君(王安石)之初,与人主若朋友,一言不合己志,必面折之,反覆诘难,使人主伏弱乃已。”这表明王安石()A对上级趋炎附势 B意志坚强,性情执拗C对下级刚愎自用 D能够容忍下级的诘难答案B解析“人主”是指宋神宗,“反覆诘难”是指性情执拗。二、非选择题(第13题18分,第14题16分,第

7、15题18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仁宗之世, 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宋史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材料四(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

8、,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2分)(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4分)(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6分)(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6分)答案 (1)冗官。(2)农田水利法

9、,方田均税法。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3)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时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4)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解析第(1)问依据教材知识可知,造成北宋“积贫”的原因是:冗兵、冗费、冗官的三冗问题,而材料一中“增币”“养兵西陲”“费累百万”的有效信息,反映了北宋的冗兵、冗费问题,所以答案就是冗官

10、。第(2)问和第(3)问应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农田水利法和方田均税法取得成效及被废除的原因。第(4)问具有开放性,支持哪种意见都可,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代由于积贫积弱,社会问题很多,王安石等一部分知识分子有感于形势严重,以天下为己任,奋起而挽救危亡。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手段中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以上材料均选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请回答:(1)由于宋代积贫积弱,社会问题很多。概括指出积贫积弱的具体表现。(4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手段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11、在符合这一特点的许多措施中既有成功之处,又埋伏着失败隐患。请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6分)(3)如果通过时间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6分)答案(1)表现:积贫:冗兵、冗官、冗费,财政入不敷出。积弱:宋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2)特点:重视商品货币作用。措施:青苗法:限制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农民负担仍很沉重;募役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学生无论选什么,只要能从成功和失败两个方面分析,即可得分。)(3)平衡各阶级的利益,减少变法阻力。加大宣传力度,统一认识

12、,解决内部纷争。(答出一方面或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以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为切入点来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能力,属于内涵加外延型材料解析题。回答第(1)问,要结合所学知识来概括,注意从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方面入手。第(2)问,要通过材料来分析,再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但要注意无论选什么措施,都要从成功和失败两个方面来全面分析。第(3)问属于开放性题目,要注意从变法失败的经验教训方面入手。15北宋时期王安石发动了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所以当时和后人对其变法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

13、,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商君书外内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

14、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转自历史风云网材料三(王安石变法)首先利息并不低。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这其实已经很高了,而各地还要加码。利息高不说,手续还麻烦。道道手续,都要给胥吏衙役交“好处费”地方官就更是硬性摊派了。当然,层层摊派的同时,还照例有层层加码。于是,不但贫下中农,就连富裕中农和富农、地主,也得“奉旨贷款”。结果,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地方官增加了收入。易中天谈王安石变法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6分)(2)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6分)(3)据材料三,概括作者

15、的观点。这种观点对吗?请阐述理由。(6分)答案(1)商鞅: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王安石: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2)商鞅: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原因:引导人民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确立封建制度。王安石:主张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原因:北宋统治中期出现积贫局面,为增加政府收入,挽救封建统治。(3)观点:变法帮了腐败的忙。第一种答案:不正确。因为评价改革要放到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从当时来看,变法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至于腐败,这不是王安石变法本身造成的,腐败的根源是由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决定的。第二种答案:有一定道理。因为在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了用人不当的现象,危害百姓的利益,引起人民的反抗,这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