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选择题含答案)(54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6717827 上传时间:2022-08-28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4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常识(选择题含答案)(5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文化常识(选择题含答案)(5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常识(选择题含答案)(5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常识(选择题含答案)(54页).doc(5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化常识(选择题 含答案)-第 53 页2019届古代文化常识强化一、 天文历法专项训练1.我国古代人们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从晚上7时开始起更,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个时展,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那古时候”五更三点”“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时间是:( )A.早晨6时12分、凌晨2时36分 B.早晨5时又12分钟、1时又36分钟C.早晨6时12分、1时又36分钟 D.早晨5时又12分钟、凌晨2时36分2.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

2、”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其中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是:( )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B.立春、立夏、立秋、立冬C.小暑、大暑、小寒、大寒 D.白露、寒露、小雪、大雪3.干支纪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纪年方法。所谓“干支”就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它是一种周期性的循环顺序,如何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计算方法:(公元年份一3) 60,得余数R;再求R10的余数是X,R12的余数是Y。并根据下表,就可以很简单的换算公历年份成为干支纪年。1234567890X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234

3、5678910110Y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例如:公元2000年的千支如何? (2000-3)60=33余数(R)17 ,(R)1710= 17(X), (R)1712=15(Y)。因此,公元2000年是干支纪年的庚辰年(农历)。现在,计算公元2015年的干支纪年,应该是哪一年:( )4.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下列以“年号干支兼用法”为纪年方法的是:(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庆历四年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天启壬戌秋日”“淳熙丙申至日”A. B. C. D.5.生肖文化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时间文化, 是用十二生肖(

4、又叫十二属相)与十二地支相配的一种计时系统。 将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依次分配于十二地支,形成子鼠、丑牛、寅虎、 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狗、亥猪,作为十二个时辰计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比如:从晚上11时开始计时,晚上11时到第二天1时(即“子时”)。下面用生肖计时正确的是:( )A.狗:晚上79时(即“戌时”) B.牛:下午13时(即“丑时”)C.猴:凌晨35时(即“申时”) D.羊:凌晨13时(即“未时”) 6.中国古人用“天色纪时法“将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

5、隅(y)中、日中、日昳(di)、晡(b)时、日入、黄昏、人定。从夜晚23时至凌晨1时开始第一个时辰,依次循环。下面根据天色的变化理解的时辰正确的是:( ) 孔雀东南飞:“鸡鸣人机织,夜夜不得息。”句中“鸡鸣”是凌晨01时至03时; 孔雀东南飞,“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句中“黄昏”是晚上19时至21时,“人定”是夜晚23时至凌晨01时; 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句中“夜半”是夜晚23时至凌晨01时;李愬雪夜入蔡州:“晡时,门坏”,句中“哺时”是下午17时至19时。A. B. C. D. 7.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 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月

6、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下面关于“月相纪日法”用法分析正确的是:( ) 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望”阴历三月十五日, 庄子.道遥游:“朝菌不知晦朔”。“晦朔”,晦:阴历每月初的一天;朔:阴历月末的一天。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就是阴历七月十六日。“今当六月朔日,乃是妃子诞辰。“朔日”指六月初一至初九。“道光元年辛巳冬十月朔五日”。“朔五日”指这个月初五。“正月晦日巷死。”“晦日”,正月末的一天。 “宋嘉定宁宗八年乙亥四月朔四日”。“朔四日”指这个月初四。A. B. C. D.8.时节纪月法,是中国古代一种记录月份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利

7、用四季(古称四时)或者节气物候的特点来给月份命名或代称月份。如“气和端月灯笼伴,位正元阳爆竹嘶”是利用“端月”指一年的开始为“正”之意,“菊月”就是当月有代表性的植物“菊”代称九月。 下面对代表性的植物指称纪月正确的是:( )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三月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八月C.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六月D.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一一三月9.下列有关古代天文历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B.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

8、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D.“壬子”是干支纪日法。古人用干支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千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 10.下列有关古代天文历法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B.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C.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

9、,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比如“康熙”“乾隆”等。 11.下列有关古代天文历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C.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D.古代十日为旬。古时几十旬应为几百天。 12.下列有关古代天文历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B.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10、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C.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D.“元朔二年”,“元朔”是汉武帝时期的第三个年号。以纪念前129年卫青打击朔方(北方)匈奴祭祀祖先的龙城。同时“元朔”也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13.下列有关古代天文历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作“封禅”。B.中国历史上纪年方式多种多样,直到中华民国时期才统一使用公历纪年。梅花岭记中写道“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此处采用的纪年方式是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

11、分。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D.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上元”“广德”都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14.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 我国农历采用“干支”纪年,1995年是农历 年,1996年是农历丙子年,1997年是农历 年。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四种: 、 、 、 。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 。 15.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 农历是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 来定月,用 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

12、,俗称 。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 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 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 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 ,十五叫 ,月末一天叫 。二、姓名称谓专项训练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其鸣。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副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 )2.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下

13、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法分别是:( )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D.地名、书房名、溢号、字、号、官职、年号3.我国古人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古代的“及笄之年”“弱冠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花甲之年”指称的年龄分别是:( )A.15岁、20岁、30岁、40岁、60岁 B.女子15岁、男子20岁、50岁、60岁、70岁C.女子15岁、男子20岁、30岁、40岁、60岁 D.13岁、20岁

14、、30岁、50岁、60岁4.下列关于“李白”杜甫”“苏轼”“白居易”的姓名、字、号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A.东坡居士 子瞻 香山居士 乐天B.太白 少陵野老 子瞻 香山居士C.乐天 东坡居士 青莲居士 子美D.少陵野老 太白 子美 少陵野老5.下面关于“桃李”“中帼”“须眉”“伉俪”“布衣”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男子、夫妻、百姓、学生、妇女 B.妇女、男子、夫妻、百姓、学生C.学生、妇女、男子、大妻、百姓 D.大妻、百姓、学生、妇女、男子6.中国古代,交朋友总是有很多说法。下面叙述朋友交往说法正确的是:( )A.竹马之交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竹马:小孩当马骑的竹

15、竿。B.患难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C.布衣之交指年龄、辈分不相当而结交为友。D.贫贱之交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7.中学语文课本中涉及很多古代诗文集,其命名方式也多种多样。下面对欧阳文忠公文集诚意伯文集杜工部集柳河东集李太白全集惜抱轩诗文集这几部作品集命名理解正确的是:( )A. 溢号式、封号式、官爵式、籍贯式、表字式、书斋式B. 封号式、官爵式、籍贯式、表字式、书斋式、谥号武C. 官爵式、籍贯式、表字式、书斋式、谥号式、封号式D. 籍贯式、表字式、书斋式、谥号式、封号式、官爵式 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如欧阳修,字

16、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B.古人的名和字之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C.直称姓名,用于自称,称轻视的人或客观介绍。谦称:王侯自称孤、寡人,大臣自称臣,一般人自称仆、不才,不佞、愚等。女子自称妾,晚辈自称小子。D.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和尊敬。还有称官爵名,称籍贯(如康有为称康南海)。有几项连称的,一般是先官名,次籍贯,后姓名,如“余在史馆,闻翰林(官名)天台(籍贯)陶先生言博鸡者事”,“马副官(官名)鸣录(名)”。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B.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

17、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C.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主要分国讳、家讳两类。D.古人讳言死:天子死曰崩,大夫曰薨,庶人曰死。 10.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11.古代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位卑处下位。而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因此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定是坐北向南的,室东西长而南北窄 ,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

18、 ) 12.下列有关古代姓名称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古代中国,名多由长辈起取,并往往通过取名体现对子女的期望;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于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没有取字的权利。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C.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D.“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 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13.下列关于姓名称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月20岁、女15岁)取

19、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C.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D.谥,封建社会可用在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14.下列关于姓名称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是古代对身故的一种说法,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还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等。B.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朕。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C.“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侯”为封建制

20、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D.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15.下列关于姓名称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C.“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D.古人有姓和氏之分,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16.下列关于姓名称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1、A.以官受氏就是根据担任官职授予姓氏,如:司马、司徒、司空、上官、太史等。B.倡优,古代称以音乐歌舞或杂技戏谑娱人的艺人,汉代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蓄,流俗之所轻也。”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属于这类人。C.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也有“众多”的意思。D.“及沙门法秀谋逆事发”中“沙门”,泛指所有出家修行的宗教人士,对年长的当尊称悬壶、法师、师父。 17.下列关于姓名称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

22、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B.“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追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C.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D.“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18.下列关于姓名称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B.“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23、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C.庙号是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的唯一名号,如高祖、明宗、太宗。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19.下列关于姓名称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稷、契、周、召都是古代的有名的贤臣。其中稷,指后稷,周朝始祖,教民耕种,被认为是我国农耕业的始祖;周公则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佳话。B.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C.在古

24、代,“亲戚”中的“亲”主要指(族)内亲,“戚”指外亲。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20.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已死的皇帝为 ,已死的父亲 ,已死的母亲为 ,死的有才德的人为 。古人表示年龄都有专门的代称:二十岁叫 ,三十岁叫 ,四十岁叫 ,六十岁叫 。古代兄弟之间用 、 、 、 来表示排行。“ ”表示最大,“ ”表示最小。“入则孝,出则悌。”“孝”指善事 ,“悌”指善事 。21.将下列词语按要求进行分类,填在横线上愚见 大人 执事 敢烦 拙笔 足下 不佞 老脸 不谷 麾下 鄙

25、意 节下 垂询 不肖 贤家 仁兄 丈人谦辞: 敬辞: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 ”。三、官职典制专项训练 1.中国隋唐以后的官职实行“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效率高,三省长官之间互相牵制,把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间接加强了皇权。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

26、、尚书省,六部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中“三省”中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的机构和“六部”中负责军事、军政事务的机构分别是:( )A.尚书省、兵部 B.门下省、吏部 C.中书省、刑部 D.尚书省、工部2.中国封建社会有三大选官制度,分为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下列材料中体现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晋宣帝集有司马懿除九品、州置大中正议:“案九品之状,诸中正即未能料究人才以为可除九制,州置大中正”旧唐书房玄龄载:“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A.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B.

27、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科举制C.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D.科举制九品中正制察举制3.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化正确的一项是:( )A.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除:免除授职B.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拜:改任官职C.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D.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出:出任京官4.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换正确的一项是:( )A.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左迁:一般指升官C.陟罚减否,不宜异同。(出师表)陟:处罚官员D.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举

28、:由皇帝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5.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正确的一项是:( )A.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征:由地方官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B.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转:提拔新官员任职。C.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一一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D.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示录后序)兼,开始任官职6.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化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黜:辞去官职,卸职B.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迁:改任官职,有时也指升迁或左迁(贬职),视使用情况

29、而定C.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徙:废免,革职免官D.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张衡传)去:改任官职7.理解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正确的一项是:( )A.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放:暂代,代理B.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陈情表)一一擢:放逐,贬谪C.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一一就:就职,上任,D.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项羽本纪)假:晋升,升任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

30、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曌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論的意思。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D.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曰“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是古代王朝更选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B.“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类似于今天的退

31、体制度。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C.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遭逢母亲丧事叫“丁母忧”。D.“侍读”是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皇子读书,为其讲学,供其顾问。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B.“夺情”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很多官员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D.“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11.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32、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B.“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12.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D.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

33、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13.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B.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C.古代任命或调任宫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毫沧三州”指“调任明州、毫州、沧州知州”。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14.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

34、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C.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D.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15.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D.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

35、事事的人。16.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B.丁母丧是指通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泄露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17.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思。B.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

36、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C.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进朝延,又可指赴京都。D.“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18.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爵,在文中指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周以后各封建王朝都有封爵的制度。爵称和爵位制度虽然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

37、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 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 19.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 朝内之官。文言中的“中官”指宦官,又称阉人、内言、内臣等。B.摄,古有“代理”之意,摄政”指代国君处理国政。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D.廉访使:宋元时期的职官名。宋代全称廉访使者,元代全称肃政廉消使。主管监察事务。 20.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

38、说,不正确的项是:( )A.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宋代的周三畏和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期一职。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毫、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C.符是中国古代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竹、木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D.建兴”“成帝”“成康”在文中都是帝王年号。“年号“是指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 21.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古代用来敬

39、称皇帝的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 B.奉诏,接受皇帝的命令。奉,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亦即诏书。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纽权力机构。D.勤王,指君主制度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候。 22.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顶是:( )A.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B.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C.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

40、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除、免、去、废等。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23.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省”是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B.禁中,即宫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宮禁。C.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D.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担承祖父母、亲父母的丧事,“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但是为了应对各种局势,“夺

41、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居丧,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守丧期间从军作战称为“墨絰从戎”。 24.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C.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25.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項是:( )A.拜,按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

42、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B.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C.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致仕制度,即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中习见的“致事”下车”“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D.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26.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借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历朝历代都是以长子做太子。B.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D.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27.下列有关古代官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