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三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11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6705648 上传时间:2022-08-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牧诗三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11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杜牧诗三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11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牧诗三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牧诗三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杜牧诗三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第 11 页花贩告诉我有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他的结论是: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有位花贩告诉我:“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有人闻得到。”他的结论是:因为白天的心太浮了,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有位花贩告诉我:“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他的结论是:早上是莲花开放最好的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开不了。我们看人也一样,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志气,中年或晚年就更难有志气了。有位花贩告诉我

2、:“愈是昂贵的花愈容易凋谢。”他是为了要向买花的人说明:要珍惜青春呀,因为青春是最名贵的花,最容易凋谢。有位花贩告诉我:“每一株玫瑰都有剌。”他的结论是:正如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分。爱护一朵玫瑰,并不要非得努力把它的刺根除,只能学习如何不被它的刺刺伤;还有如何不让自己的刺,刺伤心爱的人。微感言:烈士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死谊。刘梦得文集赏读:(做出显要事功的)英烈之士和平常人不一样的原因,在于他们坚持自己的节操,为正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圣人因时制宜。李觏集赏读:一个圣明的人依据现实情况再制定合适的政策。例如,周文王时与周公时不一样,所以文王因当时的形势制定政策和策略,而到了周公

3、时,形势有了发展,做法便会跟着变化。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昌黎先生集赏读:事业、业务精良的原因是勤学,事业、业务荒废的原因是只知游玩嬉戏。行为是通过认真思考后形成的,毁坏于随心所欲、不认真对待。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颜氏家训赏读:与好人在一起,好像进入摆满芝兰的屋子,日久天长,自己也变香了。反之,与坏人在一起,好像进入盛放烂鱼的市场,日久天长,自己也变臭了。一、作者视窗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作品有樊川文集。二、写作背景早雁:唐武宗会昌

4、二年(842)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纥南侵,北方边地各族人民流离四散,痛苦不堪。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听到这个消息,对北方边地人民的命运深为关注。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伤怀,于是以“早雁”为题写了这首诗。本诗描写大雁四散惊飞,托物寓意,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并寄予深切同情。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修建的行宫,玄宗和杨贵妃在这里寻欢作乐。此诗为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后代有许多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尤以杜牧的这首绝句为佳,脍炙人口。题乌江亭:唐武宗会昌年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来到乌江亭。相传乌江亭就是项羽自杀的地方,诗

5、人见到乌江亭,想到昔日西楚霸王丧身于此,心生感慨,便写下了这首咏史诗。三、基础梳理1字音识记(1)虏弦()(2)胡骑()(3)潇湘()(4)菰米() (5)莓苔() (6)荔枝()(7)不期()答案(1)xin(2)j(3)xio(4)(5)mi ti(6)l(7)q2词语释义(1)金河秋半虏弦开:_(2)莫厌潇湘少人处:_(3)山顶千门次第开:_(4)胜败兵家事不期:_答案(1)胡人拉弓控弦射雁,暗指军事侵略(2)潇水、湘水,均在湖南(3)依次(4)难以预料3名句背诵(1)_,水多菰米岸莓苔。(2)_,无人知是荔枝来。(3)胜败兵家事不期,_。(4)_,卷土重来未可知。答案(1)莫厌潇湘少人

6、处(2)一骑红尘妃子笑(3)包羞忍耻是男儿(4)江东子弟多才俊文本感知1早雁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表面上句句写雁,实际上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以描写大雁的四散惊飞,喻指边地人民在战乱中饱受骚扰,流离失所,表现了作者对边地人民的深切同情。暗含了对统治者的不满。2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这首诗通过描绘骊山的绚丽繁华和华清宫的壮丽宏伟,借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寄寓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语含讽刺。3题乌江亭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发表自己对“项羽自刎”的看法,在表达惋惜同情之余,批评他不能忍辱负重和总结失败的教训而重新奋发图强,暗寓讽刺。结构图示早雁 明写早雁

7、实写边民题乌江亭师生探究一、早雁一诗表面写雁,实际写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你能再举出相似的例子吗?提示早雁表面写雁,实际写人,是一种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手法,也可以称为象征手法。这种手法在古人诗词中很常见。如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于谦的石灰吟、黄巢的题菊花、王勃的咏风、张九龄的归燕诗、李商隐的流莺等,这些诗都是表面写物而实际写人、写意。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和题乌江亭都是咏史诗。请结合有关资料信息说说二诗在立意与表现方法方面的不同之处。提示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和题乌江亭都是咏史诗。但二者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都有所不同。首先,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通过送荔枝的典型事件

8、,来鞭挞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骄奢淫逸,批判的意向明显。而题乌江亭则在为项羽的覆灭惋惜的同时,提出有别于传统说法的见解,讽刺是次要的。在表现方法上,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运用描写、记述,不发议论,不抒情,把思想倾向蕴含于冷静客观的描写、记叙中。题乌江亭则通过议论表明诗人的见解。三、说说下列加的词语在诗中的作用。灭烛光满,披衣觉露滋。日与南山老,倾一壶。更吹羌笛关山月,金闺万里愁。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开。提示“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出自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诗人不能入寐,灭掉烛光,披衣出门,月光满照。姣好的月光更使人难以入眠。“怜”字突出了诗人对“远人”的怀念之情。“日

9、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出自储光羲的田家兴八首。“兀然”一句形象地突出了诗人与山同老、归依自然、安闲自得的心情。“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是王昌龄从军行中的诗句。这首诗主要抒写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句画龙点睛,使全诗神韵飞扬,具有动人的力量。“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出自杜牧的早雁,主要寄寓诗人对边地人民的深切同情。“莫厌”二字,担心南来的征雁也许不习惯潇湘的空旷孤寂,从而显得蕴藉深厚,体贴备至。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切同情。“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

10、千门次第开”是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的前两句。“次第”是“一个接一个”,“陆续”,表明宫门之多和骊山行宫的奢侈,与整首诗借“送荔枝”反映唐玄宗、杨贵妃的骄奢淫逸相合,起到了以小见大的作用。名句品评(1)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品评这是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常借秋天狩猎之机,在中原地区军民无防范情况下突然袭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其贵族统治者。“云外惊飞”,点明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却因战乱不得不极力高飞以避祸。一“哀”字,写出了大雁群飞无序之状和叫声之凄惨。(2)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

11、春风一一回。品评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返故乡呢?这是劝早雁既已到了南方,即使到了春天也不要忙于回去。这里的“春风”含有对朝廷的军事努力效果的怀疑和微讽。(3)一骑红尘妃子笑。品评骑马飞奔,千辛万苦赶送鲜荔枝的差官,与嫣然一笑的贵妃进行了绝妙的对比,把如此严肃的历史主题在一个幽默的“笑”字中形象地表现出来,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和典型性。这就回答了读者对上句“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开”的疑问。这句乃全诗点睛之笔,并且揭示了“安史之乱”的祸根。(4)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品评“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乌江亭长舣船相待项羽渡江时建议项羽的“江东虽小,地

12、方千里,众数千万,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是项羽率领江东八千子弟“凡百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真实反映。人们历来欣赏项羽“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男儿本色和贵族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的确愚蠢得好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失败的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返回江东,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或未易量。这自然落脚到了“卷土重来未可知”,这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是说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项羽英雄气短,至死都不肯放下架子,至死都不肯接受失败的现实,竟认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一意孤行,自

13、刎而死。而这样的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败不馁”的道理,也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考点链接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2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3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

14、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如:“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如:“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15、一、延伸阅读夜宿泉州温馨的、有点潮湿的、南方的夜降落在城市的林梢和屋檐前。一枚新月好像一朵橘子花,宁静地开放在浅蓝色的天空中。 城市在闪耀着它的宝石似的光辉,散发着豆蔻一般的香味。泉州,你经历过多少风险,珍藏了这样多的瑰宝?呵,那林立的碑坊,那雄伟的东塔和西塔,那开元寺紫云大殿后面希腊哥林多式的廊柱雕刻,大殿前面平台基石上古埃及式的人面兽身的浮雕,那以青色花岗石建筑的、具有古叙利亚建筑风味的清真寺,它们怎样越过时间的长河,掩映在你的林荫中,在月色里默默地沉思?轻风从旅馆的窗口悄悄地吹过。呵,那风中仿佛吹来大海的凉气和港湾里夜潮的喧腾。泉州,在长久以前的时期,你便是世界海岸的一个中心。在漫长的历

16、史年代里,中外文化的交流,在这里开放美丽的花朵。呵,我仿佛触摸得住一幅地图;在这上面,泉州,你好像林荫中的一朵金攻瑰,披着月色在那里闪光,发出深沉的香味。 古老的城市!南方的四月的夜晚,是多么的甜蜜呵。这个晚上,我想,我是不想睡觉了。泉州,让我站立在这窗口,永远守望着你。我想,我不是这里的过客,我好像是世代生长在这里的,我爱这里的一切。泉州,我缅怀你的过去,我千百倍地爱你的今天!呵,在传说中曾经开放过雪白的莲花的古桑树呵,你正是见证;泉州,今天是变得更加美丽了。我看见学校的窗户,像开放在花棚上的紫藤花一般地开放着,那灯光像海面上的渔火一样地闪耀。我看见华侨新村的房屋和它的阳台,建筑在斜坡上,周

17、围围着竹篱,又为古老的龙眼树林的夜色所环绕。我看见梨园戏剧团的楼房,紧靠着郊区;向前走去,那里有美丽的河流和古老的石桥。我看见车站灯火辉煌,最后一班的班车已经到站了吗?有亲爱的海外侨胞搭这一班车到家乡来省亲?我看见郊外的田野有如海洋,四月的麦浪在明月下有如海波在荡漾。我看见果园有如蜂房,花在结果,果在酿造甜汁。我看见烟囱的手臂伸到明彻的夜空,我听见厂房里的轮子和压榨机在唱着新的歌呵,这一切,都是我所爱的!让我伸出手来,把你整个抱在我的两臂里:泉州,晚安!二、写法迁移角度 诗歌鉴赏题目:选取文中一首诗歌,对其进行鉴赏。角度自定,题目自拟。500字左右。示例 一副热肠忧黎元杜牧早雁赏析唐武宗会昌二

18、年(842)八月,北方回纥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刺史,闻此而忧之。八月正是大雁南飞的季节,此诗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又借汉言唐,对当权统治者昏庸腐败、不能守边安民进行讽刺。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

19、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两句在情景的描写、气氛的烘染方面,极细腻而传神。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可以隐约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

20、悲凉的气氛。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征雁出现在长安宫阙的上空,似乎还隐寓着微婉的讽慨。它让人感到,居住在深宫中的皇帝,不但无力,而且也无意拯救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月明灯暗,影孤啼哀,整个境界,正透出一种无言的冷漠。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说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地区,明春气候转暖时节,你们又怎能随着和煦的春风一一返回自己的故乡呢?大雁秋来春返,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但这里的“春风”似乎还兼有某种比兴象征意义。据资治通鉴载,回纥侵扰边地时,唐朝廷“诏发陈、许、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纥”。朝廷上的“春风”究竟能不能将流离异地的征雁吹送回北方呢?大雁

21、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正在哀怜它们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更像是面对边地流民深情嘱咐的口吻。两句一意贯串,语调轻柔,情致深婉。这种深切的同情,正与上联透露的无言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照。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何处是它们的归宿?“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菰米,是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嫩茎叫茭白)。莓苔,是一种蔷薇科植物,紫红色。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食物。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空

22、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尽堪作为食料,不妨暂时安居下来吧。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情体贴。由南征而想到北返,这是一层曲折;由北返无家可归想到不如在南方寻找归宿,这又是一层曲折。通过层层曲折转跌,诗人对边地人民的深情系念也就表达得愈加充分和深入。“莫厌”二字,担心南来的征雁也许不习惯潇湘的空旷孤寂,显得蕴藉深厚,体贴备至。这是一首托物寓慨的诗。通篇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它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而这种深婉细腻又与轻快流走的格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在以豪宕俊爽为主要特色的杜牧诗中,是别开生面之作。 (时间

23、: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5分)A胡骑(j)骑马(q)才俊(jn) 怙恶不悛(jn)B不期(q) 期年(j)菰米() 妃子(fi)C卷土重来(chn) 重量(zhn)莓苔(ti) 乌江浦(b)D临潼(tn) 绣成堆(zu)虏弦(xun) 和煦(x)答案B解析A项“悛”读qun。C项“苔”读ti,“浦”读p。D项“堆”读du,“弦”读xin。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5分)A山顶千门次第开(依次)B长门灯暗数声来(汉宫名,后来泛指冷宫)C金河秋半虏弦开(暗指战争开始)D胜败兵家事不期(难以预料)答案C解析虏弦开:应暗指军事侵

24、略。3下列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金河/秋半/虏弦/开 B山顶/千门/次第/开C须知/胡骑/纷纷/在 D胜败/兵家事/不期答案D解析胜败/兵家/事不期。4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5分)A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B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C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D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答案D解析A、B、C三项均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D项是夸张。阅读与鉴赏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5分)齐安郡晚秋注杜牧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注齐安郡,

25、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所作。(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歌是借哪两个意象来表现“晚秋”的?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7分)答:_答案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 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2)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8分)答:_答案手法:对比、用典、虚实结合。(适当分析略)用意: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与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0分)九月齐山登高杜牧江涵

26、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1)这首诗反映的是我国传统节日_节的情景。(5分)答:_答案重阳。(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说明你的理由。(15分)答:_答案不同意。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不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或者另一种回答:同意。诗人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的情绪,但诗人在最后借用齐景公上牛山的典故,表达出淡然的心境,显示了旷达的情怀。)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5分)题扬州

27、禅智寺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1)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什么特点?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这个特点的?结合全诗加以分析。(10分)答:_答案写出禅智寺静寂的特点。角度及分析:以动即“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从明暗的变化写静,于浓阴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晖,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幽,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意外地幽,格外地暗,分外地静。(2)联系全诗,简析首尾两句的表现手法,并简述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5分)答:_答案首句的“蝉噪”和末句的“歌吹”都是写声写动,目的是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乐衬哀,这种对照和反衬,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