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湖北语文高考试题分析 .doc

上传人:长青 文档编号:3653965 上传时间:2020-10-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6年湖北语文高考试题分析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06年湖北语文高考试题分析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6年湖北语文高考试题分析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6年湖北语文高考试题分析 .doc(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06年湖北语文高考试题分析2006年湖北语文高考试题分析杨劲松与2005年高考语文试题相比,2006年的考题可谓“平稳、平实、平和”。说它“平稳”,是说它的稳定,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甚至没有使人惊讶和意外,一切都在考生的准备之中;说它“平实”,是说它朴素自然,不加雕饰,让考生觉得似曾相识;说它“平和”,是说它温和、慈祥,极具亲和力,给考生以最大限度的人文关怀。这在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能做到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彰显水平,这份试卷还是很值得肯定的。基础知识精炼考查语文基础知识部分共设5个客观选择题。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进行了压缩。大胆地舍弃了部分知识点,如对读音、标点的考查。字形、成语题涉及的材料普

2、通而常见,使用频率高,没有生僻的词语。沿袭去年的简洁风格,也避免了客观题过于繁琐而干扰考生回答主观试题。语言表达重在考查语用能力本部分3个题突出了对语言的连贯、信息的筛选、仿写能力的考查,回避了许多考生考前猜押的所谓各种新潮、时尚的题型。其中的20题将几个短句变为一个长句,并以下定义的方式巧妙地对语言连贯能力的考查套在一起进行,可谓一箭双雕。同样,第21题也将写台词既经济又高效,较好地检测了考生的语用能力,也体现了高考试题多元性特征的独特之处。21题一改仿句的形式,为版面填写体现版面宗旨的句子,并要求字数相同,结构一致。古诗鉴赏把握情感暮春浐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

3、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历来送别诗多写离愁别恨,这首诗则匠心独运,撇开柔情,着重抒“古今情”。这就不落俗套,新颖别致。“绿暗红稀出凤城”。时值春暮,京城已是叶茂枝繁,故说“绿暗”;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凤城”,指京城。友人辞“凤城”而去,诗人依依惜别,心情起伏不平。“暮云楼阁古今情”。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西沉之际,引领遥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楼阁”一本作“宫阙”),“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

4、帝京的繁华,自然勾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总之,诗人此刻脑海中翻腾着种种激情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壮志未酬之情,而这些扭结在一起的复杂情绪,又都从京都洒满斜晖的暮景下透出,隐然有夕阳虽好,已近黄昏,唐室式微,摇摇欲坠之感。历代兴亡,沧桑百感,一时汇集,涌至笔端,俱由“古今情”三字含蕴其中。还是这个“古今情”逗出了三、四句的抒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行人”指眼前送别的远行之人。“宫前水”即浐水。浐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北流汇诸水,又东流入灞水,浐灞合流绕大明宫而过,再入渭水东去,故云。这川流不息的宫前水,潺潺、湲湲,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

5、:“行人莫听宫前水”。“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只好劝其莫听,何以故?答曰:“流尽年光是此声”。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穷经,虚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廊下。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成千上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华,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正如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说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词浑茫,韩诗杳渺,其长吁浩叹,则异曲同工。这首送

6、别诗之所以不落窠臼,而写得蕴藉含蓄,凝重深沉,在于作者舍弃了歧路沾巾的常调,把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统括为“古今情”,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败景象衬出,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诗的结构也是围绕“古今情”为轴线,首句蓄势,次句轻点,三、四句浓抹。诗意内深广,韵味悠长,令人读后回味无穷。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诗的前两句是写送行。首句“丹阳郭里”交待了送行地点在丹阳的外城边。“行舟”表明友人将从水路离去。

7、此时,千种离情,万般愁绪,一齐涌上诗人心头。“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写望中所见。通过环

8、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的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既能把诚朴真挚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中,又能在抒情中展现画图,做到辞有尽而意不尽。阅读把握主旨最重要阅读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高考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增强的趋势。阅读能力主要是由认读能力、鉴赏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快速读能力等能力构成的。其中,阅读的基本功则是理解速度,在构成阅读能力的诸多能力中

9、,又以理解能力为核心。现我们就从分析历届高考中的语文阅读题以此来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阅读题型承袭往年的模式,本题重在考查对作者写作主旨的把握、理解,以及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的考查。默写关注考生文化积累这部分仍然是6分的分值,其中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文体常识(作家作品),另一题考查的是文化含量较高的名家名篇中的名句,都是身为中学生应该耳熟能详的诗句。总体而言,今年的语文试题,无论从选材还是问题设置上,都显得格外巧妙、亲切和人性化。可以说,这套题是成熟的。作文凸见了关注人的成长2006高考湖北卷语文试题的作文是要求考生以三展开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这个作文的命题相对去年湖北卷作文要求考

10、生先读一段文言材料(王国维的人间诗话片断)审题再写作那样大的难度(学生先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去阅读理解材料,这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且会让学生担心把握不好主旨而有些紧张)而言,今年的作文命题,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正常发挥写作水平。吻合2006年全国(湖北)高考大纲语文考试能力要求中的写作要求:“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从题目本身来说,“三”的意义在汉语里很宽泛,有多种意义的理解角度。比如,比较浅显的理解是,“三”可以是狭义上的确数词,指的是数字“三”或者物品三个;也可以是广义上的概数词,指很多。从哲学角度看,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说,道是从无到

11、有的:有了宇宙的天,它的对立面就是地,天地为二,加上人则成为三,从三产生世上一切万物。从有了好的开端有了良好的基础于是就会有发展。或者也可以这样理解:从带“三”的名言或者成语上去借题发挥。比如,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可以联想到人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甚至可以从中生发出做人应该学会和能够去欣赏别人的道理。再如成语”一曰三秋”可以从中借题生发出联想世界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变化极快。再如成语:“一波三折”成功之路上没有捷径,有着坎坷,好事多磨,磨炼人的品质;“三心二意”做事情应该专注;“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处理事情;“三思而后行”做事情应该谨慎;“三顾茅庐

12、”(这个方面的理解可就更能够生发出许多的感慨了)等等。可以围绕“三”展开联想的思考点很多很多,学生以之为联想点,在许多方面可以发挥,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这个命题真正可以展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写作水平。文体上可以写成为记叙文、散文、杂文和议论文。考生可以联系自身实际,或议或叙,这可以较好地反映学生的切身体验和展示自身的文化底蕴。示例范文有著名的优秀杂文从三到万(马南屯阝),这还是学生初中阶段学习过的课文。总之,从可以视之为是体现学生写作水平和展现社会文化气度的一个契机和实例的作为学生的作文的角度看,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湖北卷的作文题目有利于展示学生的写作水平,合乎“水无定势,文无定法”的写作要义,真正地让学生可以在考场上自己有话可以说,有想可以写。人文性,实用性,开放性和限制性都较好地统一在这个命题之中。我认为,本试题题量不大,难易程度也比较适中,考生在看到题目时不会有太大心里波动。但要想选对角度,清晰审题,拿到高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不少考生在考完的时候第一感觉很好,但时间久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完美的获得分值,也是需要功夫的。此综合是由yangjingsong3发表联系EMAIL: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