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27)习作语文园地(1-8)口语交际教案设计与反思全套.doc

上传人:侗****源 文档编号:3638742 上传时间:2020-10-05 格式:DOC 页数:201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27)习作语文园地(1-8)口语交际教案设计与反思全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1页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27)习作语文园地(1-8)口语交际教案设计与反思全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27)习作语文园地(1-8)口语交际教案设计与反思全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27)习作语文园地(1-8)口语交际教案设计与反思全套.doc(20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27)习作语文园地(1-8)教案设计与反思1 观潮教学目标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语文要素】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教学重难点1.学习课文的描写顺序。2.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想象江潮的声音、样子,从而感受钱塘江的壮美。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重点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3.能

2、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重点)4.初步了解诗歌浪淘沙(其七)的意思。一、激趣导入,释题,(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1.出示任务: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借助背景图,思考: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2.课件出示单元导读,反馈指导。3.师小结: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自然之美的课文,这些课文写到自然的现象、景象,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不一样的美。学习时,要一边读描写的句段一边在脑海中展开想象,把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这些描写表现出的意境,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习作是“推荐一个好地方”,要把“好”,即推荐的

3、理由写清楚,让同学有去游玩的兴趣。(二)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1.导语:那么,我们就进入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的学习,看看课文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什么自然景象,好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释题。提问:题目“观潮”是什么意思?“观潮”是观看潮水(或大潮)的意思。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要表现的是哪种自然现象的美呢?课文要表现的是潮水(或大潮)这种自然现象的美。3.明确主要教学目标。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文写的是作者观看潮水的事情,那么,作者观看的是哪里的潮水?向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潮水?表现了这潮水的什么美呢?等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一边读一边想象

4、画面,品读有关的语句就能知道了。二、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大意(一)指导预习1.出示预习任务。(1)读课文,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2)思考以下问题:课文写了谁观潮?什么时候,在哪里观潮?观的是什么潮?然后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的大意。2.反馈指导:字词。(1)课件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先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再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精准指导。预设:“昂”“鼎”“崩”。(2)课件出示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复习认读。3.反馈指导:朗读。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确、读通顺了。4.反馈预习指导:粗知课文大意。(采用理解中读,读中理解的策略进行

5、。)预设:问题1:课文写了我们观潮。问题2:农历八月十八这天,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潮。问题3:观的是钱塘江大潮。课文大意: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我们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钱塘江大潮。5.师小结:同学们做得真好。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通过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看看“我们”观看到的是怎样的钱塘江大潮。三、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一)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出示任务: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里到哪里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做上记号。2.反馈指导。预设:从“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到结尾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3.导语:那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就

6、是一个部分了。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个部分,想一想,“奇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又是什么意思?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个体操作,同桌交流。)4.反馈指导。预设:奇观:奇特的、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天下奇观:世界上奇特的、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作用:(1)总括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2)点明“我们”所观的潮是钱塘江大潮,同时说明吸引“我们”观潮的原因。(板书:天下奇观)5.导语:那么,课文接着写了哪些内容来说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出示任务:默读课文具体写“我们”观潮的部分,想一想,这个部分的内容具体写了哪三个主要意思,用“”把它划分为

7、三个部分,并概括出它们的主要意思。6.反馈指导。(采用读中汇报、汇报中读的策略进行。)预设:部分1:第2自然段。大意:农历八月十八一早,我们来到海塘大堤观潮。那时江面很平静。(板书:江面平静)部分2:第3、4自然段。大意:午后一点左右,两丈多高的潮头随着山崩地裂的声响飞奔而来。(板书:两丈多高山崩地裂)部分3:第5自然段。大意:潮头过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板书:两丈来高)(二)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1.导语:那么,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呢?2.出示任务:借助板书,同桌讨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预设:课文先写“潮来前”,接着写“潮来时”,最后写“潮去后”,课文是按

8、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四、了解浪淘沙意思(一)自学质疑1.导语:钱塘江大潮天下之奇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就用了28个字的一首七绝,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我们一起来学学。出示任务:借助拼音朗读诗歌浪淘沙(其七);结合生活体验和课文,想一想每个诗句的意思,有不理解的词语在下面做个记号,然后向同学或老师提问解决。2.反馈指导。(1)检查朗读,以通顺、流利为标准评价指导。(2)质疑。先汇报同桌互助解决的词语,再提出还没能解决的词语。预设:吼地:惊天吼地;触:撞击;须臾:一会儿,很快的意思;海门:江海汇合之处。(二)说说诗句意思1.出示任务:朗读浪淘沙(其七),

9、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2.反馈指导。(农历八月的钱塘江潮水涌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数丈高的浪头拍向岸边的山石,又反弹回来。片刻之间,潮水便向大海退去,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就像雪堆一样洁白无瑕。)3.师小结:我们读懂诗句的意思,也就了解了诗的内容。那么,我们的课文中有哪些句子是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重点)2.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难点)一、复习导入1.课件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2.提问:出示浪淘沙(其七)谁能说说

10、每个诗句的意思呢。二、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熟读成诵,想象说话,交流感悟(一)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1.出示任务:课件出示浪淘沙(其七)朗读课文,然后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个体操作,同桌交流。)2.反馈指导。预设:与诗第一、二句内容相关的句子: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第4自然段全部句子;第5自然段全部句子。(二)熟读成诵,想象说话1.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3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看看这三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几个画面,各是什么画面,分别是哪些句子描绘的?(个体学习,四

11、人小组交流。)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预设:(1)这三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四个画面。(2)这四个画面分别是:潮头将来的画面;句子:午后一点左右,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指导感情朗读,熟读成诵。)潮头涌来的画面;句子:第4自然段的内容。(指导感情朗读。)潮头过后余波涌来的画面;句子:第5自然段第1句的内容。(指导感情朗读。)潮水完全过后的画面;句子:第5自然段第2、3句的内容。(指导感情朗读。)3.出示任务:在这四个画面里,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画面?用自己的话和课文的句子说说你想象到的这个画面。注意内容符合原意,语句通顺连贯。4

12、.反馈指导。指名两三个学生说,用以上两个标准以及有没有用上自己的话评议;评议后个体根据评议再练说,再反馈指导。(三)交流感悟。1.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什么样深刻的印象?这个自然段写了钱塘江大潮的什么给你留下了这样深刻的印象?尝试用有关的句子说一说。(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预设:深刻印象: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写了钱塘江大潮潮头的样子和潮水山崩地裂的声音;样子的句子:再近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声音的句子:那声音如同震得颤动起来。3.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

13、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用实心圆点标记出来。(个体操作,同桌交流。)4.反馈指导。词语:“横贯江面”的“横贯”;“白浪翻滚”的“翻滚”;“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的“两丈多高”(提示:一丈约等于3.33米);“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5.出示任务:同桌互相检查背诵第4自然段。教师再进行反馈指导。三、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成因1.出示任务:默读“资料袋”,结合“资料袋”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原因。(个体操作。)2.反馈指导:(出示“资料袋”,学生读插图说话)能把“资料袋”的意思说清楚便可。四、

14、写字教学(一)字形教学1.课件出示会写的字,读一遍。2.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3.反馈指导。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如“潮”与“朝”,“据”与“剧”,“堤”与“提”。4.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点拨:“滚”,右边的“衣”字中间是个“公”字,但第二笔是点;“顿”,第四笔是竖提。(二)写字指导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的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再写两个。教学板书1 观潮一、天下奇观二、江面平静(潮来前)三、两丈多高(潮来时)山崩地裂的声音 四、两丈来高样子:横贯翻滚(潮去后)出现白线飞奔而来风号浪吼教

15、学反思观潮一文是本册书中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我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语,明确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紧接着,我以指导学生预习的方式,了解课文大意,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顺应新部编教材的编排,我以课后习题中的古诗浪淘沙(其七)为切入点,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想象说话,落实本课“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语文要素,顺利完成了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的双线教学要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学生地理知识储备不足,在结合“资料袋”说钱塘江大潮的成因时,只有少数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原因。2 走月亮教学目标1.会认“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淘、牵”等15个生字,会写“柔和、

16、鹅卵石”等14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3.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画面。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语文要素】4能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月下的某个情景。教学重难点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画面,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会写14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1.(课件出示图片)请同学们描述一下这幅画。从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预设:明亮的月光下,周围是那样静谧、美丽。在小路上,小姑娘牵着妈妈的手,走在月光

17、下。她们看起来是那样幸福而美好。2.题解:走月亮是我国南方的一种风俗,指的是在月光下散步。(板书:走月亮)二、交流预习,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一)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认读生字。教师指导学生识字,重点指导辨析易混字和易读错的字。(课件出示我会写的字)重点指导:“卵”读“lun”,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里面的两个点;“填”是左右结构,右边是“真”,里面有三横,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葡”和“萄”这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下半部分的笔画较多,书写时要注意。(二)指导学生读生词,注意纠正字音。(课件出示词语)教师重点指导下列读音和字形。读音:鹅卵石(lun);字形:辨析“招待”的“待”与“侍候”的“侍”。(三)

18、课件出示自读提示,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提示:1.“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哪些景象?2.课文是用哪一句话将这些内容串起来的?用横线画出来。3.根据以上两个问题,试着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并试着概括每部分大意。(1)学生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2)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相关内容,解决课件出示的问题。教师巡视并适当引导:文中表示地点的词语有哪些?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哪一句?(3)指名学生分享结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师生总结:“我”和阿妈走过了“村庄”“溪边”“村道”“田埂上”。师:文章通过“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将这些内容串起来。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呢

19、?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看大家分得是否正确。课件出示:第一部分(13):写“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第二部分(45):写“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第三部分(67):写“我”和阿妈在村道、田埂上走月亮。第四部分(89):写走月亮时“我”的感受。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的画面。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重点)2.能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月下的某个情景。(难点)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1.同学们,你在月光下散过步吗?有没有什么有趣的发现?这节课,我们跟作者吴然一起走月亮。静静地走,走得再慢一些。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文章几次

20、写到了走月亮,动笔把相关句子画下来。3.生交流,师出示: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1)了解“反复”的表达方法。(2)读读这4句话,你有什么发现?(内容相同,标点不同。)依据以往的学习经验,结合每一句在课文中所处的位置,你能试着猜一猜作者会写些什么吗?(第一处是对和阿妈走月亮的期待;二、三处省略号是省略了和阿妈走过的地方;第四处是和阿妈走月亮的幸福与快乐。)(3)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中间两句省略了“我”和阿妈走过的其他地方(相机板书:溪岸、石拱桥、果园、庄稼地、菜地);结尾是对全文的总结;开头是作者对走月亮的期待。二、期待“走月亮

21、”1.自读课文第13自然段,你从哪里感受到这份期待?2.交流: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1)两个“升起来了”,从中感受到期待、兴奋之情。练读。(2)配图简介:洱海附近是作者吴然的家乡,它在美丽的云南,不远处即是巍峨的点苍山。瞧,它的形状像耳朵,因此当地人给它取名叫“洱海”。3.交流: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1)“那样明亮,那样柔和”,作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2)课文是怎么具体写“明亮”“柔和”的?照亮了点苍山、大青树、大道和小路。能不能这样写?出示“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也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生讨论交流)预设:不能。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

22、序介绍的;这句话与课文第3自然段紧密衔接;课文“也照亮了,照亮了”更能感受到作者的欣喜。(师相机指导朗读)生活中你觉得什么能照亮东西?(手电筒、太阳、灯塔)那月光和这些光有什么区别?(更柔和,更浪漫。)4.就在这样的静谧美好之中,“我”和阿妈走月亮多么开心,多么令人期待!(生配乐朗读)三、体验“走月亮”(一)学习第4、5自然段1.师范读,生闭上眼睛静静听,边听边想: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带给你什么感受?2.交流: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1)说说想象的画面。(2)明明是“闻到香味”“映着月光”,怎么是“流着”“流着”?花瓣落到了水里,水就有香味了。细细的溪水潺潺地流淌

23、,山草、野花的清香也就随着溪水流动,空气中飘散着芬芳。波光粼粼,月影闪闪,这景象真是美丽又奇妙。3.这条细细的小溪里有花香,有月光,还有什么?(交流:灰白色的鹅卵石都抱着一个月亮!)(1)有几个小水塘就有几个月亮,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多么神奇!(2)“抱着”还能换成什么?读一读,比一比。(“映着”“捧着”“藏着”“抱着”有温暖、温馨的感觉,让人想到了妈妈的怀抱。)4.是啊,作者也想到了自己的阿妈引读“哦,阿妈”,你有和妈妈在一起特别快乐的事吗?5.师生进行模拟情境对话。6.小溪留下了“我”和阿妈多少快乐的回忆。(生配乐读第4自然段,试背诵)(二)学习第6、7自然段1.过渡:走过月光闪闪的

24、溪岸,“我”和阿妈又来到了村道。细读第6自然段,你想到了怎样的景,又从中品味出怎样的情?选择印象最深刻的和同桌交流。2.想象画面,谈“所见”。引导学生关注新鲜的词句,如“泼剌”“很满意地响着”“镀亮的银毯”“一塘新谷”。调动各种感官(看、听、闻)来感受秋夜虫鸣鱼跃、果园甜香四溢、庄稼大丰收的景象。3.体会情感,说“所想”。(1)“我”在地里做些什么?(出示:春天,我们看油菜开花。我在田地里找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2)想象:“我”还会在地里做些什么?又有哪些有趣的经历?练习说话。(出示)秋天,我们;冬天,我们(3)作者的回忆里除了阿妈,还有什么?阿爸经常不在家,陪伴“我”长大的是阿妈,“

25、我”和阿妈走月亮,走出了月光下的美景。还走出了月光下“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爱。4.配乐读第6、7自然段。齐读第6、7自然段,说说省略号省略掉的是什么。(“我”和阿妈走过的其他地方,“我”和阿妈相伴的美好经历)四、回味“走月亮”1.齐读第8自然段,交流体会。补充:这篇课文是作者长大以后回忆他的阿妈时写的,当时他已经十几年没有回过家乡,十几年没有见过他的阿妈。当他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他心里在想什么呢?2.是的,充满了对家乡、对阿妈的思念、怀念,所以文中反复出现了“我和阿妈走月亮”。(再次出示4句话,生深情朗读。)教学板书2走月亮“我”和阿妈月盘明亮 月光柔和 想到:洗衣裳做小船看水塘闻到:果子的甜

26、香 看到:山树草花星星闪烁美好景色 浓浓亲情景美情浓(调动感官走月亮)四次“我”和阿妈走月亮教学反思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而这篇走月亮怎么读都像是一首诗,我讲诗的时候通常都是以一个大问题贯穿课堂:“从语言描绘的情境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不仅将学生的思维拉进了课文,也拉进了他们的生活。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课文描写的“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如画美景,而此时学生透过文字看到的就是一幅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学生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将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地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这时的读才是用心读书,用真情实感读书,这才是真正的“美文

27、美读”。因为学生的生活是各种各样的,学生的回答也是缤纷多彩,表明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是五彩缤纷的。3* 现代诗二首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积累本课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通过扩词法,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教学课时1课时一、学习秋晚的江上(一)脑力风暴,走进诗歌在黑板上呈现“( )的江上”和“江上的( )”,请学生进行自由联想,提出各自的想法并描述一幅画面。(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画面美学生自由朗读,呈现问题:找出诗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分别用不同的标记画出来,尝试用

28、自己的话描绘诗歌里的景色。(三)展开想象,品析诗歌语言美1.在第一节中找出最传神的两个词(倦,驮)。试着用“驮”造句,你在生活中“驮”过最重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不用“背”“带”?想象一下飞鸟驮着斜阳的画面,诗人眼前呈现的是怎样的景观呢?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2.找出第二节中的两个动词(翻,掉)。想象一下,飞鸟一翻翅膀,把斜阳掉在江上,诗人眼前是怎样的景观?你认为诗人笔下的飞鸟更活泼,还是你见到的飞鸟更活泼?为什么?查字典理解“妆”和“红颜”,这是什么修辞?为什么芦苇“妆成红颜”只是“一瞬的”?给你什么样的感受?3.自由朗读,分享本诗歌的语言运用特点。(对景物的细节描写,大胆想象,运用修辞)(四

29、)诵读诗歌,领悟诗歌意境美教师放背景音乐渔舟唱晚,学生闭上眼睛边想象画面,边朗诵诗歌,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的意境。诗人在诗歌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怎样感受到的?(五)了解小诗体会对比秋晚的江上与暮江吟。(六)尝试去认真观察你身边秋天的景物,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景物以及你的感受,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二、学习花牛歌(一)读课题,想象画面板书课题,引导交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现代诗花牛歌,齐读诗题。说一说:读了诗题,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课文,用序号标出诗歌的小节。2.小组合作学习。(1)大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认读生字卡片,并用生字组词

30、。(3)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3.学生分节朗读,在师生点评中指导学生读准“眠、霸占、滴溜溜、偷渡”的字音,读好“压扁了一穗剪秋罗”“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这两个句子。(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教学第1节(1)出示课文插图,提问:这幅插图画的是哪一小节内容?(2)学生自由读第1节,找一找这里写了哪些景物?(3)指导想象:花牛的颜色、样子、动作等;草地和剪秋罗的颜色、样子等;花牛、剪秋罗可能会说些什么?学生边说,教师边写出关键词,如(黑白相间)的花牛、(软绵绵)的草地、(美丽)的剪秋罗等。(4)指导学生凭借想象说出第1节所描写的画面,说说这是一头怎样的花牛。(5)带着想象和感受朗读第1节。(6)总

31、结想象的方法:抓关键词,从颜色、样子、动作、语言等方面展开想象,能让画面更生动。2.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第2、3、4节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运用上面学的想象方法开展学习。小组学习步骤:(1)大声朗读诗歌,圈出这节诗写了哪些景物?(2)逐句想象画面内容,再连起来说一说。(3)你觉得这是一头怎样的花牛?(4)带着想象和感受朗读。全班分享,重点指导第2节“眠”“霸占”,第3节“滴溜溜”,第4节“偷渡”的想象。小结:多么自由、悠闲的小花牛啊,指导学生讲述整首诗的画面。(四)拓展仿写1.淘气的花牛在草地里还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发挥你的想象,仿写12节。2.展示学生作品。(五)课后延伸花牛歌是一首诙谐有趣的儿

32、童诗,课后学生还可以读一读儿童诗秘密虫和鸟,在诗歌花园中采撷最美的花朵。教学板书3*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 倦鸟归巢 夕阳西下抖落斜阳 苇妆红颜 景色迷人画面美丽花牛歌坐 眠 走做梦 花牛行动图教学反思新课标指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课所学的两首诗都极具画面感,秋晚的江上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少数现代诗歌中的一篇,我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诵读、想象以及品悟诗歌,来帮助学生了解此类文体的品析和鉴赏,品味其中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进而去发现美、创造美。今天这节课,我感到很欣慰。通过诵读,感悟,讲解,分析,学生对儿童诗想象奇、意境美、情感真的特点的体验在读中得到了升华。

33、4* 繁星教学目标1.认识“昧、坠”等3个生字,理解积累“密密麻麻、星群密布”等4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满天繁星的美好。【语文要素】3.仿照课文句式,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想象。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满天繁星的美好。仿照课文句式,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想象。教学课时1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师:(出示星空图片)看到这璀璨的星空,你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巴金先生也曾多次看见这满天繁星,于是写下了经典散文“繁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二、初读课文,读词正音1.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小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读课文,

34、师巡视。)(2)(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三个自然段。2.读词正音:(1)(课件出示:密密麻麻、星群密布、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指名认读词语。(将“昧”字标红)看这个字,读,是由一个“日”加一个“未”组成,你能猜猜它是什么意思吗?(出示:金文“未,没有”+“日,光亮”)在字典里,“昧”有四种意思:糊涂、不明白;隐藏;昏暗;冒犯、冒昧。在这个成语里,你觉得选择哪个意思最合适?你怎么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明确“半明半昧”词义:形容有时明亮,有时昏暗。)(2) 师:我们一起再读词语。(学生齐读)我们发现这些词都是描写繁星的。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星星的词语呢?(出示成语,齐读积累:月明星稀

35、、群星璀璨、星光灿烂、星罗棋布、星星点点、满天星斗、繁星满天。)3、 品读课文、想象繁星 (一)齐读第1自然段,初步感受对繁星的“爱”1.(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读到这些句子,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2.(标红“我爱我也爱我最爱”)你能用这个句式介绍一个你喜欢的地方吗?先说给同桌听一听。(同桌互说,全班分享。)3.指导朗读,读出文中“我”对繁星的爱。(全班再次齐读第1自然段)(二)小组共学第3自然段,深入感受对繁星的“爱”1.第1自然段是巴金写在家乡庭院里看到的繁星。课文中还写到他在哪里看到的繁星呢?(家乡庭院南京住所后门海上。)过渡:这几个地方的繁星,写得最详细的是哪一处呢?那我们就乘

36、上船,跟随巴金一起去欣赏海上的繁星吧!2.小组合作,共学第3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共学提示。(出示共学提示:找:找到描写“繁星”的句子。想:读到这句话,想到了怎样的画面?读:带着感受再读句子。)(小组合作,选择代表上台交流分享。教师相机点拨。)3.通过理解关键词“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想象繁星的画面。(出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真是摇摇欲坠呢!”)师:读到这句话,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分享)是啊,繁星明暗交叠,摇摇欲坠。谁能把你想象到的画面读出来?(指名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4.品味比喻,体会修辞手法的妙用。(出示:“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师:读到这句话

37、,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把星星比喻成什么?(学生分享)想象一下,这一颗一颗星星在你周围飞舞,就像萤火虫一般。谁能把你想象到的画面再读一读?(生读比喻句)5.“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来,我们一起躺在船舱里,去看看这“半明半昧”“摇摇欲坠”的繁星。(配乐,全班朗读。)(三)链接童诗,丰富想象,表达对繁星的爱导语:在这句话里,巴金觉得星星像“萤火虫”。其实,每个人看星星,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想法。1.(出示两首儿童诗:顾城星月的由来、林焕彰夜晚的天空)这两首诗中星星是什么呢?(树枝戳的微小窟窿、猫咪的眼睛。)2.让学生用诗化的语言写出自己看到的繁星和想象到的画面,随课练笔。发挥你的

38、想象,你觉得天上的星星是什么?你也写几句话或几句诗。(学生汇报分享)(四)了解背景,升华对“繁星的爱”1.这繁星,让我们浮想联翩,巴金继续写到(引读:“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2.(出示背景,补充介绍:此文写于1927年,巴金23岁时独自一人赴法留学途中。在写给弟弟的信中,他这样说道:“我虽然知道我们的心不会被那无边的海洋所隔断,但是现在我的心确实是寂寞得很!冷得很!”)师:现在你再读他在海上对繁星的感受,又有什么新的理解呢?(出示第1自然段,引导朗读。)四、延学拓展,巩固提升这节课我们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去感受自然之美、繁星之美。

39、巴金还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出示海上日出全文),也适合用这样的方法去阅读。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己读一读海上日出。教学板书4* 繁星时间 地点 景象 从前家乡密密麻麻 三年前南京星群密布 如今海上半明半昧热爱自由 追求光明教学反思本次授课结束后,我总结了一下本课中如何逐渐体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首先,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分享自己看到的星空及星空下的遐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唤起学生已有经验,激发阅读兴趣,为理解文本内容、促进情感共鸣奠定基础。其次,在品读课文环节引导学生用“我爱我也爱我最爱”介绍喜欢的地方,为习作中的“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提前铺垫。最

40、后,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抓住关键句进行阅读实践,提升学生的表达力和审美力。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目标1.会认“豌、按”等9个生字,会写“豌、按”等12个生字,会写“豌豆”等16个词语。2.阅读时能积极思考,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语文要素】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1.阅读时能积极思考,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会写16个词语。2.阅读时能积极思考,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重点)一、起:童话导入,援题质疑1.(课件出示安徒生童话)引导

41、学生回忆读过的童话,并总结童话的特点。师:看来,你们对童话很熟悉了。是的,童话有着丰富的想象,也有着奇妙的情节。有的情节充满惊喜,有的情节出乎意料,令你无法预测。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去感受童话的奇妙!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单元导读,它要求我们做些什么。2.师:是的,本单元就是提问策略单元。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你们看,它在标题下面为我们安排了学习任务,大家一起读。(生齐读,板书:问题)3.师:看到课题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你们会有哪些问题?(五粒豆有什么不同之处?五粒豆分别做了什么事?)很好,带着你们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二、承:阅读文本,提出问

42、题(一)初读课文,角色扮演1.反馈预习,整体感知课文(1)学习生字词,重点学习“框”的读音、“豌”的书写。学生读词、写字,同桌互查。(2)梳理情节脉络。同学们预习时梳理出了五粒豆飞出去时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各自的结局。2.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五粒豆分开时各自的打算是什么?五粒豆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你最喜欢哪一粒豆子呢?3.指导朗读。请五位同学扮演五粒豆子,找出它们说的话来演一演。生:(读)“现在我要飞到广阔的世界里去了!如果你能捉住我,就请来吧!”师:这是一粒怎样的豆子?(向往自由的豆子,对未来有憧憬的豆子。)再读一读,读出它的憧憬。生:(读)“我,”第二粒说,“我将直接飞进太阳里去。这才像

43、一粒豌豆呢,而且与我的身份非常相称!”师:它是一粒自高自大的豆子,你再来读一读!师:第五粒豆子在哪?生:(读)“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师:你读出了什么?(它是一粒随遇而安的豆子。)好的,同学们,五粒豆子的不同之处,就是他们各自的打算都不同。那他们有没有相同之处呢?生:他们对自己的经历都很满意。师:在你们心中,哪粒豆子令你印象最深刻呢?为什么?生:第五粒豆子!因为它给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二)再读课文,感受豆子的生长与女孩的变化1.默读课文,思考:最后一粒豆子的生长过程是什么样的?小女孩分别有了什么变化?请大家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填入学习单的表格里。(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课件出

44、示学生填好的学习单)最后一粒豆子小女孩钻进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身体非常虚弱,躺在床上一整年了。生了根,长出小叶子。“妈妈,我觉得我好了一些!”“太阳今天在我身上照得怪暖和的走到温暖的太阳光中去。”人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它在生长。讲话要比以前愉快得多,而且最近几天她也能自己爬起来这一粒豌豆所形成的小花园。盛开的、紫色的豌豆花。低下头,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2.比较了豆子与小女孩之间的变化,你们感受到什么?(随着豆子发芽、生长、开花,小女孩的病也慢慢好起来了。)3.试着将两次读文的信息结合起来,说说这篇童话故事主要说了什么。(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各自有不同的打算,又有不同

45、的经历。一个小女孩因为最后一粒豆的发芽、生长、开花,她的病渐渐地好起来了。)(三)提问题1.师:刚才,我们针对题目来提问。现在,你们读了课文,又会有哪些问题呢?预设1:题目是“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主要写的是五粒豆才对,怎么写到了小女孩的事情呢?预设2:为什么不把题目改成“那粒最了不起的豆子?”师小结:你们都是会思考的孩子,能提出这么多问题,真不错!边读书边思考问题,这就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读懂这篇课文。问着问着,这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就能被我们更彻底地读懂了,也有助于学习其他的课文。所以,读书时要善于思考,善于提问。(板书:提)2.请看,课后练习题第一题:“读完课文,把你的问题写下来。”现在,请

46、你们再次浏览课文,把刚才你提的那些问题,写在老师给你的学习单上,标上序号罗列出来。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比一比,看谁问题多。开始吧!(板书:写)预设:(1)为什么豆荚里的其中一粒豆子能预感外面发生的一些事情呢?(2)母亲把小女孩的床搬近窗子,这是为什么呢?(3)五粒豆子中,哪粒豆子是最了不起的?师小结:真了不起!真是我们班的提问小博士!掌声送给他(她)!(教师请其他学生接着分享,点评鼓励)。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难点)2.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一、转:列问、解问与发现(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教师指导小结。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提出了许多问题,提的问题越多,就能越全面地了解这篇童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