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学设计(6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6371155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园田居教学设计(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第 6 页归园田居教学设计【设计指导思想】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他的反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归。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或不屑。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2、教学重点】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教学难点】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教学工具】交互式电子白板、电脑【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 联系旧知,精彩导入讲一个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看图猜诗句温故而知新同学们是否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作者是谁?陶渊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

3、处到底是怎么样的。引出今天所学的课文归园田居。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陶渊明既是隐逸诗人也是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

4、王维、孟浩然文学史地位: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被称为是田园诗歌的始祖。思想:儒家积极的用世思想道家消极的无为思想山水田园诗派发展脉络晋 陶渊明 田园诗派南朝宋 谢灵运 山水诗派唐 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派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苏轼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 ” -朱自清 三、把握“归字,文本解读(一)、学生齐读读课文,注意字音羁(j)、 拙(zhu)、 亩(m)、 荫(yn) 、暧 、 吠f(二)、听配乐录音,更正字音,把握诗中情感。(三)、疏通课文,解释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适:适应,迎合;

5、韵:气质,本性; 羁鸟:笼中鸟; 拙:愚拙; 荫:遮盖;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 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四)、解题:1.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在解读诗人的情感时应该要重点抓住哪个诗眼呢?(归)提问:“归”字是诗眼,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诗歌,并思考这问题。(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思考、讨论、明确: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

6、自然。)1.、诗人把“尘网”、“樊笼”比做什么?(官场生活)2、把“尘网”、“樊笼”比做官场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3、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词语含义、特点、情感)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 “池鱼”是池塘中的鱼。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为何而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1、“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

7、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2、“爱丘山”、“ 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3、既然“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何以要出仕?(生自由讨论)炼字: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误”既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之情.出仕是由于(一)、生活所迫。(二)、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引入写作背景)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他不愿同流合污,便受排挤,孤立,他固守清贫,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一

8、去三十年”实际应该是“十三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其实这一个“误”字,一误多年又何尝不是带着期望的自投罗网,在几经坎坷,在官场中碰得头破血流,看透了官场卑污之后,一个误落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人生辛酸。这是人生幡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归向何处? 归园田。 “守拙归园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过渡句。1、 田园有什么独特的景物吸引着陶渊明?写了什么景物?“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十余”、“ 八九”,一般来说,计数不确是乡里

9、人的一种习惯,特殊的说,不也正表现出诗人辞官以后那心境的散适、淡泊。动静结合的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动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静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远近结合的手法:“远人村”,“ 墟里烟”远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是进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从视觉角度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从听觉角度写。 2、田园风光有什么特点?明确: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3、诗人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树木、鸡鸣、狗吠

10、如此津津乐道,如数家珍?明确:久在樊笼的缘故,冲出罗网,得到自由,返回大自然怀抱,其乐无穷。一草一木也格外亲切,“性本爱丘山”。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一种满足与欣慰的情感。诗人捕捉的是农村中司空见惯,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画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浓有淡,有拙朴自然的趣味,这一切与官场污浊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他更加想归去。那么,归去如何呢? 4、如此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为什么在陶渊明笔下显得那么美?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远离他之后对于田园生活增添了感情。从诗中的描

11、写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他把平常的农村警务饶有兴致的写入诗句,而这些警务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生发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移情入景,情景交融、 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无尘杂”、“ 有余闲”、“ 久”、“ 复”表现了归后的感受。1、“ 返”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明确:那种归后的释然、舒畅的心情。2、返自然后的“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的园田生活环境与官场的“尘网、樊笼”对比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明确: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诗人归后与

12、归前心情的对比: 归前-无奈、后悔 归后-愉悦、豁达、释然、返朴归真四、整体架构表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 表现了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 诗人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些诗句来表现他的心情。他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显示他对官场的厌恶,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把田园生活比作“旧林”、“故渊”,显示他本性超凡脱俗,对自然无比留恋。“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诗人形象:清高正气、固守纯真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孤傲、恬淡超逸五

13、、艺术手法 贯穿始终1、情景交融。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2、比喻手法的运用。喻自己是一只樊笼里的鸟,现辞官归隐就像鸟脱樊笼到大自然中去一样轻松愉快。用“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的庸俗、黑暗;以“故渊”、“旧林”比喻乡土,贴切形象,能加深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3、白描手法的运用。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是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描”。在

14、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手法;鲁迅的作品,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范例。 陶渊明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如“出水芙蓉”,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髓。鲁迅先生曾说过:“白描”并没有秘诀。只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即可。、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人归隐的田园和官场构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返归田园的喜悦,写人时把“适俗”与“守拙”对比,写鸟时将“飞翔”与“囚于樊笼”对比,写鱼时把回归自然厌恶官场的心情表达得生动又自然。5、.语言平淡自然,又富于诗意。 归园田居诗人

15、代表作之一,能体现诗人的艺术风格。作品语言平淡,又富于诗意。诗人用自然的笔墨,使情景融为一体。笔墨之淡与意境之浓,笔墨之自然与意境之深远,妙含其间,因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六 、延伸思考,归隐原由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呢?请谈谈你的看法七 、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完成名师一号练习八、板书设计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情景交融 白描 归 比喻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对比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说老实话,本学期我上课基

16、本不用多媒体课件。目的是想与之前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来做一比较:主要是比较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吸收信息情况。因为据有关教育部分调查显示:尽管多媒体课件的容量大,信息多,但学生的吸收能力相比之前老师只用一只粉笔一个黑板的情况,有所下降。于是我决定用好多媒体课件,唯我所用,只取所需。归园田居,课堂上自我感觉挺满意的。课堂气氛较活跃。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讲解到位,古诗把握得当,教学效果好。2、由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导入,联系旧知识,回顾旧知识,重温陶渊明的形象。3、课堂上学生对陶渊明归隐的做法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表示敬佩、仰慕。有的同学不免为此而感到愤愤不平。主要是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4、整堂课充满了激情。5、教师语速适中,教学节奏把握得好。6、最令我满意的是板书设计。既简单又明了,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7、令人遗憾之处是没给学生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做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