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48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6363906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5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48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48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4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48页).doc(4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说明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2、内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2、。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

3、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

4、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一、词尾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角儿、鸡、蝴蝶、脸盆、嘴唇、脚底板儿、肚脐眼儿、裤头儿、面条儿”等,在江淮方言中说成“明年子、麦穗子、豆角子、鸡子

5、、蝴蝶子、脸盆子、嘴唇子、脚底板子、肚脐眼子、裤头子、面条子”。“裤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区说成“帽的”“裤的”或“帽儿”“裤儿”,“狐狸”说成“狐的”“狐子”。山西方言还往往把儿化词语的“儿”尾去掉,前边的词语重叠。各方言区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尾,如吴方言普遍有“厨房间、厕所间、客堂间”的说法,普通话都不带“间”字。南昌话中重叠副词的词尾“子”,相当于北京话的“儿”。总体上说,方言中的词尾比普通话用得多些。我们说普通话时,要多加注意,去掉这些词尾,或改用普通话的词尾。a、腿变粗了。b、腿子变粗了。(选对a*b方)a、我买了一顶帽子、一条裤子。b、我买了一顶帽的、一条裤的。c、我买了一顶

6、帽儿、一条裤儿。(选对a*b c方)a、有一窝鸡都让狐狸吃了。b、有一窝鸡都让狐的吃了。c、有一窝鸡都让狐子给吃了。(选对a*b c方)a、灯丝儿又断了。b、灯丝的又断了。c、灯丝子又断的。(选对a*b c方)a、门上有一个眼儿。b、门上有一个眼眼。(选对a*b方)a、把瓶子上的盖儿拧开。b、把瓶瓶上的盖盖拧开。(选对a*b方)a、我捉住它的小腿,把它带回去。b、我捉住它的小腿子,把它带回去。(选对a*b方)a、我就这样度过了童年。b、我就这样子度过了童年。(选对a*b方)二、这普通话中,指示代词“这”用来指代人和事物,表示“近指”,与“那”(远指)相对。在一些方言里常常没有“这”。a、这支笔

7、是谁的?b、支笔是谁的?(选对a*b方)a、这朵花真好看。b、朵花真好看。(选对a*b方)a、这本书是我的。b、本书是我的。(选对a*b方)三、数量福建等一些方言的称数法与普通话说法不大一样,有的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往往在数量上加以替代或省略。a、他今年二十一岁。b、他今年二一岁。(选对a*b方)a、我有一百一十八块钱。b、我有百一八块钱。(选对a*b方)a、这大米有一千三百公斤。b、这大米有千三公斤。(选对a*b方)a、这座山有一千九百五十米高。b、这座山有千九五米高。c、这座山有一千九五为高。(选对a*b c方)a、距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b、距离考试还有月把天月把日。(选对a*b方)a、我们

8、写作业用了一个多月。b、我们写作业用了一点半钟。c、我们写作业用了点半钟。(选对a*b c方)a、他审阅了二百一十三个方案。b、他审阅了二百十三个方案。(选对a*b方)四、二与两在普通话里,“两”一般只作基数词,“二”除了作基数词,还可以作序数词,但在一般量词如“层”的前面,“二”只能作序数词,“二层楼”是第二层楼的意思。“二”与“两”都作基数词的时候,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根据普通话的习惯,用法也有许多不同。一些方言的习惯说法也与普通话不一样。a、二比二(竞赛比分)。b、两比两。(选对a*b方)a、二比五。b、两比五。(选对a*b方)a、他大约要两三个月才能回来。b、他大约要二三个月才能回来。(

9、选对a*b方)a、还有二两油。b、还有两两油。(选对a*b方)a、下午两点多。b、下午二点多。(选对a*b方)a、我家住在二层。b、我家住在两层。(选对a*b方)a、两个人的世界。b、二个人的世界。(选对a*b方)五、给动词“给”在湖北、湖南等地常说成“把”,南昌话把“给”说成“到”,在结构上也有不同。a、把书给他。b、把书把给他。c、把书把我。(选对a*b c方)a、给我一本书。b、拿一本书到我。(选对a*b方)六、能(善于)“能”在普通话里一种意思是表示“善于”,前边可以有程度副词“很”“非常”修饰。有些方言区用“会”代替“能”,普通话“程度副词会”也有“善于”的意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能

10、”和“会”通用。“程度副词不会”表示不善于,但“不能”的前面不可以用程度副词。前面没有程度副词的“不会”和“不能”意义不同。a、他很能说。b、他很会说。c、他很不会说话。d、他很不能说话。(选对a*b* c* d方)a、妈妈很能干活。b、妈妈很会干活。c、妈妈很不会干活。d、妈妈很不能干活。(选对a*b* c* d方)a、他不会不来。(一定会来)b、他不能不来。(一定要来)(选择ab*ab方)七、能(可以)“能”在普通话中,还有“可以”的意思。四川等地在句中动词的后面加“得”表示可以,可能做某种动作。闽南方言也用“会”来表示可以、可能做某种动作。a、这凳子能坐三个人。b、这凳子坐得三个人。c、

11、这凳子会坐得三个人。d、这凳子会坐三个人。(选对a*b c d方)a、你能走吗?能走。b、你会走吗?会。c、你走得不?走得。(选对a*ab方 c方)a、这条裤子你能穿。b、这条裤子你会穿。c、这条裤子你穿得。(选对a*ab方 c方)a、开了刀,他笑都不能笑。b、开了刀,他笑都笑不得。(选对a*b方)a、他伤好了,能走路了。b、他伤没好,不能走路。c、他伤好了,会走路了。d、他伤没好,不会走路。(选对a*ac方 bd方)a、可以看,不可以摸。b、会看得,不会摸得。(选对a*b方)a、路太滑,我不能开快车。b、路太滑,我不敢开快车。(选择ab*ab方)a、他能听得懂。b、他会听得来。c、他听会来。

12、d、他能听得知。e、他晓得听。(选对a*b c d e方)八、来、去“来”“去”在普通话句子中都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实意动词,一个是意义虚化,在动词后只表示一咱趋向;但“来”“去”所表示的趋向相反。在一些方言区中常常在“去”之前衍生出一个“来”字。有的动词后的“去”又说成“来”。闽南话中“来去”还有“将要”的意思,表示一种意向,指现在正开始行动。a、我正要吃饭去。b、我正要去吃饭。c、我来去吃饭。(选对a* b*c方)a、我告诉他。b、我去告诉他。c、我来去告诉他。(选对a* b*c方)a、咱们逛街去。b、咱们去逛街。c、咱们来去逛街。(选对a*b*c方)a、我们去问他。b、我们来问他。c、我们

13、问他去。d、我们去问他来。(选对ab* “趋向不同”c* ab方 d方)a、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好吗?b、我们一起来去看电影好吗?(选对a*b方)九、起来普通话里趋向动词“起来”常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开始,格式有“动词起宾语来”,有时也可以说成“宾语动词起来”。有些方言把“起来”放在宾语之后。a、下起雨来了。b、下雨起来了。(选对a*b方)a、说起话来没个完。b、话说起来没个完。c、说话起来没个完。(选对a* b*c方)十、形容词重叠形容词在普通话中可以重叠,但单音节重叠一般要在后面加上“的”字,如“红”重叠为“红红的”。但在湖北、浙江等一些方言里常常没有“的”。有的方言里有三叠

14、。状态形容词及其重叠形式和某些方言中的表示法也不同。另外要注意,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式和状态形容词不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a、他的手洗得很白。b、他的手洗得白白。c、他的手洗得白白白。(选对a*b c方)a、他穿着谈红色衣服。b、他穿着浅红色衣服。c、他穿着红红的衣服。(普通话话“红红”是“很红”,闽南话“红红”是“有点儿红”)(选对a* b*c方)a、血红血红的b、血红红的c、红蛮红的d、红红哇的(选对a*b c d方)a、冷冰冰b、冰冰冷c、冷冰哒d、冰嘎凉(选对a*b c d方)a、雪白雪白的b、雪雪白的c、雪白白的(选对a*b c方)a、喷喷香b、香喷喷c、喷香香(选对a* b*c方)a、清

15、清白白b、清清白c、清白清白(选对a*b c方)a、认认真真b、认认真(选对a*b方)a、高高兴兴b、高高兴(选对a*b方)a、大大方方b、大大方c、大方大方(选对a*b ac*)a、普普通通b、普普通(选对a*b方)十一、程度副词普通话里“很、太、非常”等程度副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形容词之前表示动作、性状的程度,不能直接放在动词、形容词之后。有些方言(如四川话)里却常把“很”直接放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程度。有些方言虽然程度副词也可直接放在动词、形容词之前,但所用的是不同于普通话的方言副词,如“好、好好、忒、过、老、异”等。a、菜太老了,不能吃了。b、菜老很啰,吃不得啰。(选对a*b c方)

16、a、这花儿多好看啊!b、这花儿好好看啊!(选对a*b c方)a、这天真蓝啊!b、这天好好蓝啊!(选对a*b c方)a、冬天北方非常冷。b、冬天北方过冷。c、冬天北方老冷。d、冬天北方异冷。(选对a*b c d方)a、我太紧张了。b、我过紧张了。c、我忒紧张了。d、我太过紧张了。(选对a*b c d方)a、他非常可爱。b、他好好可爱。c、他上可爱。(选对a*b c方)a、这朵花真香。b、这朵花几香啊。c、这朵花老香。(选对a*b c方)a、这菜太咸。b、这菜齁咸。c、这菜伤咸。d、这菜咸伤了。e、这菜老咸。(选对a*b c d e方)十二、范围副词范围副词“都”“全”在普通话中表意基本相同,在“

17、都全动词补语”的格式中,表示“全部”。一些方言表示该意义往往用“动动补语”的格式。a、你们都出去。b、你们全出去。c、你们全都出去。d、你们出出去。(选对a* b* c*d方)a、都收起来。b、收收起来。(选对a*b方)十三、否定副词“不”普通话里表示否定的副词“不”,在福建等一些方言中常常说成“没,没有”。普通话中表示“完成、存在状态”,一般在动词后带助词“了 le、着 zhe”。四川等地方言中经常在动词后带“得有”或“有”再带宾语,表示事物的存在,即“(动)得有(宾语)”。有时普通话中需要用“有”来表示的,方言里也用“得有”来表示。有的方言里用“有”表示曾经等,直接放在动词前面。a、他手表

18、丢了找不到。b、他手表丢了没有地方找。(选择ab*ab方)a、你去,我不去。b、你去,我没有去。(选对a*b方)a、不,他不是这样唱的。b、没有,他不是这样唱的。(选对a*b方)a、这菜不咸。b、这菜没有咸。(选对a*b方)a、他不回家。b、他没有回家。(选择ab*ab方)a、我吃不到荔枝。b、我吃没有荔枝。(选对a*b方)a、妈妈说红的花多半不香。b、妈妈说红的花多半没有香。(选对a*b方)a、他脑子不笨。b、他脑子没有笨。(选对a*ab方)十四、介词:被普通话里常用介词“被”(口语里常用“叫、让”等)或者用“被”引进施事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前,构成表示被动意义的“被字句”。一些方言里表示被动

19、意义的介词的位置跟普通话相同,但所用介词与普通话不同。如湖南长沙把“被”说成“捞”,临武把“被”说成“阿”。山西把“被”说成“招”“得”。四川等地把“被”说成“遭”“拿给”等。湖北等方言区把“让”说成“尽”“把”等。甚至用“把”兼当“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公词,如“弟弟把他哥哥打了”。福建等地区口语里还常用“给”表示被动意义,有时会造成歧义。a、书被弟弟撕坏了。b、书阿弟弟撕坏了。(选择a*b方)a、妹妹的书包被树枝挂破了。b、妹妹的书包遭树枝枝挂破啰。(选对a*b方)a、我的书被别人借走了。b、我的书遭别人借走啰。c、我的书拿给别人借走了。(选对a*b c方)a、我们被他骂了一顿。b、我们遭

20、他骂了一顿。c、我们招他骂了一顿。(选对a*b c方)a、大家都被他说乐了。b、大家都叫他说乐了。c、大家都招他说乐了。d、众人都得他说乐了。(选对a* b*c d方)a、别让他跑了。b、别尽他跑了。c、别被他跑了。(选对a*b c方)十五、介词:从、在、到、向、往“从”在普通话里是表示动作起始点的介词,常常宾语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福建常把“从”说成“对”“走”等。山西地区说成“朝”“赶”“假”“跟”“以”“拿”“到”等。普通话里常用介词“在、到”构成介词短语作谓语动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处所。有些方言区把“在、到”说成“咧、撂、搁”等,有的干脆省略掉介词,让谓语动词与后面的处所名词直接组合。表示

21、方向的介词“往”山西地区说成“去”。“向”福建地区说成“给”。a、从杭州出发。b、对杭州出发。c、起杭州出发。(选对a*b c方)a、从这儿离开。b、走这儿离开。c、起这儿离开。(选对a*b c方)a、我从太原来。b、我朝太原来。c、我赶太原来。d、我迎太原来。e、我假太原来。f、我以太原来。g、我拿太原来。(选对a*b c d e f g方)a、面包掉在地上了。b、面包掉咧地上了。c、面包掉撂地上了。(选对a*b c方)a、把花放到窗台上吧。b、把花放咧窗台上吧。c、把花放撂窗台上吧。(选对a*b c方)a、你把钱放在桌子上吧!b、你把钱放桌子上吧!c、你把钱稳儿桌子上吧!(选对a*b c方

22、)a、在黑板上写字。b、搁黑板上写字。c、跟黑板上写字。(选对a*b c方)a、你往东走,我往西走。b、你去东走,我去西走。(选对a*b方)a、向老师借书。b、给老师借书。(选择ab*ab方)十六、动态助词:着、了、过普通话里表示动态的助词主要有“着、了、过”三个,附着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动词形容词的某种语法意义。动态助词“着”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主要表示动作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有时表示动作后的存在状态。“了”主要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四川、湖北等地常把“着”或“了”说成“得有”,把“着”说成“倒”“起”等。四川话还可以在动词后面带“起在”“倒起”等,表示普通话里“着”的意思。福建方言区有些

23、地方还把“了”说成“掉”。有的方言里把“着”放在宾语之后。普通话动态助词“过”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或者表示曾经发生这样的动作、曾经具有这样的状态。有些方言区(如广东、福建)则常用“有动”或“有动过”的格式来表示。“有”字跟其他动词连用,在普通话里仅限于一些来自文言的客套话,例如:“有请”“有劳”“有待”“有赖”。a、我带着钱呢。b、我带得有钱。(选对a*b方)a、他额头上又没有刻着字。b、他额头上又没有刻得有字。(选对a*b方)a、他带着火柴呢。b、他带得有火柴呢。(选对a*b方)a、给你留了包子。b、给你留得有包子。(选对a*b方)a、今天走了五十里路。b、今天走得有五

24、十里路。(选对a*b方)a、他看着看着就睡着(zho)了。b、他看倒看倒就睡着了。(选对a*b方)a、我们都等着你呢!b、我们都在等倒你在!(选对a*b方)a、他要做,你也只好看着。b、他要做,你也只好看起。c、他要做,你也只能看倒。(选对a*b c方)a、师傅把着手教我。b、师傅把倒手教我。(选对a*b方)a、坐着说不如站着干。b、坐起说不如站起干。(选对a*b方)a、他还玩着呢。b、他还耍起在。(选对a*b方)a、提包在墙上挂着呢。b、包包在墙壁上挂起在。(选对a*b方)a、气死了。b、气死掉。(选对a*b方)a、妈妈在家等着你呢。b、妈妈在家等你着呢。(选对a*b方)a、这件事我说过。b

25、、这件事我有说。c、这件事我有说过。(选对a*b c方)a、今天上午他来过。b、今天上午他有来。c、今天上午他有来过。(选对a*b c方)a、他读过书。b、他有读书。(选对a*b方)a、我写过一篇关于妈妈的作文。b、我有写过一篇关于妈妈的作文。(选对a*b方)a、我来过福州。b、我有来过福州。c、福州我有来。(选对a*b c方)a、老师为此表扬过我。b、老师为此有表扬过我。(选对a*b方)a、爸爸早年做过苦力。b、爸爸早年有做过苦力。(选对a*b方)a、听说玛利亚到过长城。b、听说玛利亚有到过长城。(选对a*b方)十七、结构助词:的、地普通话里的结构助词“的、地”,在有些方言里说成“葛、子”。

26、另外,在测试中有的人普通话发音很好,但往往知某些助词上露出方言词来。比如吴方言有一个用在句末的助词“葛”,出现频率很高,它大体相当于普通话的“的”,人们在说普通话时,常常会不自学地把它变为“的”。例如“很好的。”“他会来的。”这似乎没什么问题,因为有时普通话里也这么说,但有时这种表达相对而言在交际中不够规范。a、这是你的字典。b、这是你葛字典。(选对a*b方)a、我们慢慢地走。b、我们慢慢子走。(选对a*b方)a、慢慢地吃。b、慢慢儿吃。c、慢慢子吃。(选对a* b*c方)十八、语气词普通话里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示种种语气,依据所表示的语气不同分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普通话里

27、表陈述语气的“嘛”湖北话中经常用“唦”“着”“子”等;表陈述语气的“呢”,内蒙古等地用“的嘞”。疑问语气词“吧”,内蒙古方言中常用“哇”。有时不需要句末语气词,有的地方却加上语气词“的”。有时应该用语气词“了”,有的地方却用了“的”。a、先坐下,你别慌嘛。b、先坐下,你别慌唦。c、先坐下,你不慌着。(选对a*b c方)a、你忙什么呀?b、你忙什么子?(选对a*b方)a、姐姐看孩子呢。b、姐姐看孩子的嘞。c、姐姐看孩子的哩。(选对a*b c方)a、这是上次看的电影吧?b、这是上次看的电影哇?(选对a*b方)十九、前缀在普通话中没有前缀的地方,晋方言区一些地方会加上前缀。a、开了一朵红花。b、开了

28、一圪朵红花。(选对a*b方)a、他可会哄人呢。b、他可会日哄人哩。(选对a*b方)a、那是个能人,要一套有一套。b、那是个日能人,要一套有一套。(选对a*b方)a、溅了一地水。b、不溅了一地水。(选对a*b方)二十、动不动、形不形“动有动”和“形不形”句式,是普通话的一种选择疑问句式,选择项是一件事物的肯定和否定,常说成“A不A、AB不AB”或“A没A、AB没AB”等形式。烟台(老派)、威海、荣成、文登、乳山、牟平等县市,说成“是不A、是不AB”或“是没A、是没AB”的形式。龙口、蓬莱、长岛等地说成“实A、实AB”等的格式。湖北和山东有些地区(招远、长岛等)用动词、形容词重叠的形式来表示反复问

29、的意义,构成“AA、AAB”形式。山东潍坊、济宁等地常用简略的形式表示疑问,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加上“不”构成“A不”或“AB不”的格式,“不”后面的形容词和动词一般不再出现。还有些地区(菏泽等地)则直接在动词、形容词后加助词“啵”来表示疑问。淄博、青州、临朐、寿光等地通用的格式是“A啊吧?”或者“A啊不?”“AB啊不?”a、你看不看电影?b、你是不看电影?(选对a*b方)a、你家里有没有人?b、你家里是没有人儿?(选对a*b方)a、天黑没黑?b、天是没黑?(选对a*b方)a、菜咸不咸?b、菜实咸?c、菜阿咸?(选对a*b c方)a、电影好看不好看?b、电影儿实好看?(选对a*b方)a、你去不去

30、?b、你实去?(选对a*b方)a、这菊花香不香?b、这菊花香香?(选对a*b方)a、他聪明不聪明?b、他聪聪明?(选对a*b方)a、你去不去逛街?b、你去去逛街?(选对a*b方)a、你们来过没来过?b、你们来来没呐?(选对a*b方)a、他们坐不坐?b、他们坐不?(选对a*b方)a、屋里热不热?b、屋里热啵?(选对a*b方)a、行不行?b、中啊吧?c、中啊不?(选对a*b c方)a、你有没有钱?b、你有钱啊吧?c、你不钱啊不?(选对a*b c方)a、那东西重不重?b、那东西重咧不?c、那东西重啊不?d、那东西重咧不咧?(选对a*b c d方)二十一、会不会、能不能、有没有普通话里用来表示疑问的句

31、式“会不会”,在四川等一些方言区中用“(动)得来(动)不来”“(动)得来不”(表示没有能力做某事)或“得不得(动)”(表可能)这样的句式。普通话回答是在动词前面加“会、不会”来表示,而四川等方言一般用“(动)得来”或“(动)不来”(表没有能力做某事),或者用“不得(动)、不得会(动)”(表可能)。但像“合得来、合不合来;谈得来、谈不来”等是一些方言和普通话里都有的说法,表达的意思也一样。普通话里表许可或可能的疑问句式“能不能(动)”“能(动)不能(动)”,在有些方言里用“(动)得不”来表示,回答一般用“(动)得”表示肯定或许可,用“(动)不得”表示否定或不许可。普通话中“有没有”的意思,有的方

32、言区用“得不得”来表示。a、这种舞你会不会跳?b、你会跳这种舞吗?c、这种舞你会跳不会跳?d、这种舞你跳得来跳不来?e、你跳得来这起舞不?f、这种舞你跳得来不?(选对a* b* c*d e f方)a、我们不会说谎。b、我们说不来谎。(选对a*b方)a、我不喜欢闻烟味儿。b、我闻不来烟味儿。(选对a*b方)a、他不吃辣椒。b、他吃不来辣椒。(选对a*b方)a、他会不会不理我? 不会,他不会。b、他得不得不理我?不得,他不得。(选对a*b方)a、他会不会来? 他不会来。b、他得不得来?他不得来。(选对a*b方)a、他不会强迫我们走。b、他不得会强迫我们走。(选对a*b方)a、他行不行?不行,真的不

33、行。b、他得不得行?不得行,真的不得行。(选对a*b方)a、你能不能走?我能走。我不能走。b、你走得不?我走得。我走不得。(选对a*b方)a、这东西能不能吃?b、这东西能吃不能吃?c、这东西吃得不?(选对a* b*c方)二十二、不知道、不认得普通话里的“不知道、不认得”等表示法,湖北有的地区说成“找不到”。有些地区把“不认得”说成“认不到”或“不会认得到”。有的地区还把否定词“不”移位到“知道”或“认得”之间,或者说成“晓不得”。a、这件事我不知道。b、这件事我知不道。c、这件事我晓不得。(选对a*b c方)a、这个人我不认得。b、这个人我认不到。c、这个人我不会认得到。(选对a*b c方)a、这道题怎么答,我不知道。b、这道题怎么答,我知不道。c、这道题怎么答,我找不到。d、这道题怎么答,我晓不得。(选对a*b c d方)a、这事我真的不知道。b、这事我真的知不道。c、这事我真的找不到。(选对a*b c方)二十三、动宾补、动补宾补语和宾语都在动词后面,两个成分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