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惩戒的看法(4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6314816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教育惩戒的看法(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教育惩戒的看法(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教育惩戒的看法(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教育惩戒的看法(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对教育惩戒的看法-第 4 页对“教育惩戒”的看法最近几年来,赏识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成了主旋律,“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是为典型言论。这种教育理念维护了学生的自尊,有助于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它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无限地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这种平等的、朋友式的教育理念,在育人成才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周弘老师,凭借于此,把残疾的女儿培养成留美的硕士等等。成功的事例不胜枚举。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赏识教育的理解中,产生了如此观点:学生只能夸奖,不能批评,否则就是对学生权利的侵犯。这种观点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有市场,老师们谈“惩”色变。甚至它还颇得部分家长的认同和首肯。经常地,有部分家长把

2、某某老师对其孩子的几句批评,马上通过种种渠道传递到校方领导那里去,告上一状。其理由就是:这大大违背现代育人思想。在赏识教育中,是不是只能表扬,应不应该对学生有批评?笔者的看法是肯定的。即赏识教育完全不排斥批评。只是选择教育时机和批评方式的问题。批评和表扬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相对应而存在,相辅相成。这二者就像鸟儿的两翼,缺一不可。每个学生都有可以赏识的地方,自然也有可以批评之处。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如是说:“奖励和惩戒都是教师的专业权力。如果非要强制教师放弃这种权力,最终受害的是学生和社会。”教育惩戒是完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未成年人人格健康和谐发展。没有经历过教育惩戒的人,其生命成长是有

3、缺憾的,经历过适当的教育惩戒的人,其人格能健康和谐发展。试想在一个孩子的成长阶段,假如不管其行为的正确与否,遇到的全是表扬,那么这个孩子在将来再遭遇到挫折时,有可能就是手忙脚乱,应接不暇,被动无措。既然在教育中,批评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那么是否随时随地一旦发现就马上实施,不计方法方式、不及后果地运用呢?显然也不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惩戒应以爱为前提,惩戒是为了完善孩子,使他们变得更好,而不是把学生当成发泄不良情绪的对象。中央教科所刘京铎教授认为:要用欣赏地眼光看待学生的言行,面对其缺点错误的时候,不是考虑教育工作的便利和制止其当时行为的快捷,而是是否促进学生的进步,引导学生改变或者放弃

4、他的不恰当言行。“爱为前提,惩戒是手段”,这是实施惩戒的根本原则。但是不是只要心中有爱,就可以随意挥舞手中的惩戒大棒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说:“惩罚是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那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到底应如何使用惩戒这一手段呢?许多的教育大家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可资镜鉴的宝贵财富。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学生犯错后,经常采用的是“善意的补偿式的惩罚”犯了小错给全班同学唱支歌,较严重的做一件好事补过,严重的就罚他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说明书。约翰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说:“儿童的过错有时不能不加以斥责,因而斥责不独应当出之以严肃的、不任情的词句,并且应当背着别人私地里去

5、执行;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就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是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到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俄罗斯奥伦堡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伦达克教授说:“苏霍姆林斯基看到某同学做错事情,需要批评惩戒时,总是把这个学生单独叫到办公室,绝对是只有他一个人,决没有第三者在场,绝对不会当众批评、惩罚某一个学生。他对学生非常尊重。”可见苏霍姆林斯基做法也与洛克说法基本相同。总结以上大家的做法,有以下几点值得效法:1、把握教育时机。教育时机到来时,所使用的惩戒措施效果明显,否则,就会事倍功半。而教育时机的选择应以有效

6、、有益的标准来衡量。这个选择,应以是否有效触动学生的情感,能有效转变其思想和行为方式为基准。据此,当事件刚刚发生时,有的或许就是最佳教育时机,但有的也未必是最佳时机可能缓一缓效果更好。2、惩戒手段应有灵活性和创造性。采用何种手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让学生在接受中认识到错误,进行洗礼,在非冲突中悄然发生转化。虽然两个学生犯同样的错,但未必用同一的惩戒手段对待之。老师不能千篇一律。如背诵校规校纪等。同样是背诵,可以是诗词,可以是人生哲理等。这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可能更好。3、惩戒应与对学生的尊重相结合。 不要象孙云晓所说患上了“关怀强迫症”。即特别需要别人依赖自己,总是爱向别人提供别人不需要的或者是偏激的关怀。一厢情愿式的,自认为是为了教育、引导学生而草率随意,冲动冒失的处理问题,有可能更深地伤害了学生,那样教育效果就无从谈起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