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估价师考试总结.doc

上传人:青****9 文档编号:36209406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估价师考试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土地估价师考试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估价师考试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估价师考试总结.doc(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部分土地基础知识 第一章土地概念 1.土地的定义: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 需把握的要点: 1.1土地是综合体. 1.2土地是自然产物. 1.3土地是地球表面具有固定位置的空间客体. 1.4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 1.5土地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 2. 土地的特征: (一). 自然特征: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属性. 1. 土地的不可替代性. 2.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4. 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5. 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 (二). 土地的经济特性:指人们在

2、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在生产关系方面表现出来的特性. 1. 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2. 土地用途的多样性. 3. 土地用途的多样性. 4. 土地增值型. 5. 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6. 土地的产权特性. 7. 土地的不动产特性. (三). 土地的产权特性:土地的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上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3. 土地的功能: (一). 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 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 第二章土地的分类 1.按地形特征分类包括:平原、盆地、丘陵、高原、山地。 2.按土地用途分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

3、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3.编码方法分类: 01-耕地 011-水田 012-水浇地 013-旱地 02-园地 第 1 页共6 页 021-果园 022-茶园 023-其他园地(种植桑树、橡胶、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 03-林地(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031-有林地 032-灌木林地 033-其他林地(包括疏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圃等林地) 04-草地 041-天然牧草地 042-人工牧草地 043-其他草地 05-商服用地 051-批发零售用地 052-宿舍餐饮用地 053-

4、商务金融用地 054-其他商服用地 06-工矿仓储用地 061-工业用地 062-采矿用地 063-仓储用地 07-住宅用地 071-城镇住宅用地 072-农村宅基地 0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081-机关团体用地 082-新闻出版社用地 083-科教用地 084-医卫慈善用地 085-文体娱乐用地 086-公共设施用地 087-公园与绿地 088-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09-特殊用地 091-军事设施用地 092-使领馆用地 093-监教场所用地 094-宗教用地 095-殡葬用地 10-交通运输用地 101-铁路用地 102-公路用地 103-街巷用地 104-农村道路 105-机场用地

5、106-港口码头用地 107-管道运输用地 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111-河流水面 112-湖泊水面 113-水库水面 114-坑塘水面 115-沿海滩涂 116-内陆滩涂 117-沟渠 118-水工建筑用地 119-冰川及永久积雪 12-其他用地 121-空闲地 122-设施农用地 123-田坎 124-盐碱地 125-沼泽地 126-沙地 127-裸地 第三章土地实体特征 1.土壤类别: 1.1砖红壤 1.2赤红壤 1.3红壤和黄壤 1.4黄棕壤 1.5棕壤 1.6暗棕壤 1.7寒棕壤(漂灰土) 1.8褐土 1.9黑钙土 1.10栗钙土 1.11棕钙土 1.12黑垆土 1.13荒漠土

6、1.14高山草甸土 1.15高山漠土 其中,前四个是南方的土壤,其余是北方的土壤。(含“红”、“黄”的为南方的土壤) 2.地质条件类别: 2.1岩石 2.1.1岩浆岩 2.1.2沉积岩 2.1.3变质岩 2.2地质构造 2.2.1褶皱构造 2.2.2断裂构造 3.土地基础设施类别: 3.1三通一平(水通、电通、路通和场地平整)施工队伍可以进场进入正常施工。 3.2五通一平(上水通、下水桶、电通、路通、通讯通、土地平整) 3.3七通一平(上水通、下水通、路通、电通、通讯通、煤气通、热力通、场地平整)小区可以交付使用,住户可以入住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第四章土地产权 1. 土地产权内涵: 土地产

7、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上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用益物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等多项权利。 2. 我国土地所有权: 土地的神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由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体劳动人民占有属于全民的土地,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利。 3. 我国土地用益物权 用益物权是指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我国目前的用益物权主要包括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 4. 我国土地担保物权 第二部分土地管理知识 第一章土地管理概论 1.土地管理的内涵: 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

8、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其本质是对土地资源的行政管理。2.土地管理的目的: 2.1 维护土地公有制; 2.2 调整土地关系,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3 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土地管理的性质 3.1 自然属性(纯劳动过程) 3.2 社会属性(社会关系) 4. 土地管理的方法: 4.1 行政方法 4.2 经济方法(常用的经济杠杆:地租地价杠杆、财政杠杆、金融杠杆和税收杠杆,其中,地租地价杠杆可以实行土地有偿使用,使土地所用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调节土地供需矛盾,指

9、导土地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鼓励对土地的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4.3 法律方法 4.4 技术方法 5. 土地管理的任务: 5.1 依法维护土地权益 5.2 保护土地资源 5.3 合理利用土地 5.4 规范土地利用行为 5.5 健全土地管理制度 6. 土地管理的原则: 6.1 依法管理原则 6.2 统一管理原则 6.3 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 6.4 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原则 7. 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 7.1 土地法规与政策的制定 7.2 地籍管理(土地管理的基础) 7.3 土地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 7.4 耕地保护 国土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资

10、源。土地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保护耕地。 7.5 农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征用 7.6 土地供应市场和市场管理(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 7.7 土地执法与监察(是实现国家土地管理职能,保证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全面实施的基本途径) 8. 我国土地管理机构的的设置 8.1 政策法规司 8.2 规划司 8.3 耕地保护司 8.4 地籍管理司 8.5 土地利用管理司 8.6 执法监察司 9. 土地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9.1 土地管理是协调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 9.2 土地管理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9.3 土地管理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管理的演变 10.1 1949-19

11、61年,标志性法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 10.2 1961-1986年,标志性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1982-1986年国家实行所谓城乡分管的体制 10.3 1987-1990年,标志性法规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1988年,修改土地管理法,确定了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土地使用权可依法转让的原则;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10.4 1990年以后 1998年,修订了土地管理法,将“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实行土 地用途管制制度”等内容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200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从严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土地

12、利用总规划、城市总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实施管理,完善征地补偿和安置制度。 第二章地籍管理 1.地籍概念 2.地籍分类 按功能分: 税收地籍 产权地籍 多用途地籍 2.2 按建立时序分: 2.1.1 初始地籍 2.1.2 日常地籍 2.3 按所记载的对象分类: 2.3.1 城镇地籍 2.3.2 农村地籍 2.4 按表现形式分类: 2.4.1 常规地籍 2.4.2 数字地籍 3. 地籍管理概念 3.1 地籍管理的定义(地籍管理的对象是作为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的土地) 3.2 地籍管理的核心(是土地的权属问题,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确认和变更) 4. 地籍管理原则 5. 我国地籍管理的内容 5.1 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籍调查,土地条件调查,土地动态检测) 5.2 土地登记 土地登记是指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抵押权、地役权以及依照法律法规需要登记的其它土地权利记载于土地登记簿公示的行为。 第 6 页共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