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优秀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docx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36208952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妻书》优秀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与妻书》优秀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与妻书》优秀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妻书》优秀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与妻书优秀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1911年春,林觉民离开福建,受命赴广州、香港筹备起义。4月的一个夜里,想到自己之前未能将可能牺牲的实情告知家人,心中愧疚沉痛,又担心没有只言片语的解释和安慰,老父和妻子无法承受失去至亲的痛苦,于是连夜给父亲和妻子写下了两封诀别书。 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禀父书 而另一封则是我们今天要研读这封的与妻书。 学习重点 1.深刻体会与妻书中“吾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情感。 2.探究这篇“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的情书广为流传,感动无数人的原因。 一、重点研读 此恨绵绵无绝期 体

2、会“吾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情感 林觉民是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这位民国热血男儿英勇就义的时候才24岁,风华正茂的年岁。他的生命就此停止,对妻子陈意映的爱却绵绵无绝期。 下面我们一起研读这封与妻书,感受林觉民在生命即将终结之前写下的对妻子最后的爱情告白,也是告别。 第一段: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解析:“以此书与汝永别”,开篇点明主旨,生离死别之巨大悲痛即刻弥漫开来,溢满篇首,也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解析:一“人”一“鬼”,转眼已是生死永隔。一“吾”一“汝”,卿卿我我之间藏有无限辛酸。革命志士抱着必死的信念,

3、义无反顾,英勇赴死,透出一种撼人心灵的凛然正气。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解析:一个“恐汝”,两个“谓吾”,表现出作者自我情感的克制,为的是安慰挚爱之妻,使其明己之志,希望妻子能理解自己。情真意切,读来如在眼前。 【段解】这一段中,作者的情感由生死离别、悲痛欲绝的恣肆到“恐汝不察吾衷”“忍悲为汝言之”的克制,波澜起伏,其内心的矛盾与不舍,悲伤与沉痛,还有以身殉国的必死决心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二段: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解析:“至爱汝”既是对妻子的真情告白,又为下文的说理做好充

4、分的铺垫。与后文中“爱”字的含义从爱一人扩展到爱天下有情人,再扩展为爱天下人遥相呼应。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解析:此处多处用典,婉而有致。用“司马青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用“太上之忘情”的典故,意在表达作者关心民众的痛苦,无法做到不动感情。用“老吾老”“幼吾幼”的典故,表示

5、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了“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段解】本段为全文中最主要的议论说理段。说理的关键词是“爱”,说理的思路是将“小爱”扩展为“大爱”,由自己的“愿意牺牲所爱”转化为妻子的“愿意牺牲所爱”。一般人会认为,“小爱”与“大爱”是矛盾的,但作者极力运用典故,表明“小爱”与“大爱”是相互补充的,并不矛盾。自己由至爱妻子推而爱天下人,从而为人民为国家“勇于就死”的革命信念与决心,尽显志士胸怀与内心悲壮。 第三段: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

6、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段解】第3、4段倾诉“吾至爱汝”的衷情,用“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引出对夫妻恩爱过往的三段追忆。 本段作者用“汝忆否”追忆夫妻间关于先死后死的争论,是为了表明自己绝非无情之人。作者从爱怜妻子之情出发,想到妻子一定承受不了失去丈夫的痛苦,所以宁愿“汝先吾而死”。作者本来并不希望抛舍妻子而使她独自承受悲痛,暗示现在要舍身取义虽有违初衷,却实在是迫不得已。 第四段: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解析:对婚房方位的细致描述,历历在目

7、,印证着“真真不能忘汝”之句。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解析:对新婚后不久环境的细节描写,渲染了清新柔美的氛围,衬托出夫妻的绵绵情意,真切感人。 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字芳佩。她长相甜美,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受父母教诲,喜爱吟诵诗书。1905年,18岁的林觉民与17岁的陈意映成婚,林陈二人的结合虽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殊为难得的是,他们这种包办式婚姻,夫妻感情竟也非常融洽。婚后二人住进福州闹市区的一座二层小楼,叫双栖楼,楼前植有蕉梅。夏赏雨打芭蕉落闲庭,冬看窗外疏梅筛月影。才子佳人,夫唱妇随

8、,琴瑟和鸣。 如此美好的婚后生活,伉俪情深,让林觉民怎能放心得下独留妻子一人空悲切? 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解析:“既许汝”是指作者曾向妻子承诺把每次远行的安排告诉妻子。 在一开始我们说过。1911年春,同盟会第14支部(即福建支部)派林觉民回福建组织响应起义。林觉民由此回福建家中,与老父、妻子等家人见了最后一面(即文中的“前十余日回家”),却并未告知家人自己可能要牺牲的实

9、情。后为集中力量组织广州起义,决定停止在福州起事的计划,林觉民便离开福建,受命赴广州、香港筹备起义。在起义前三天,忙碌一天回到住处的林觉民无法入睡,想到自己归家当日未能实情告知家人,心中愧疚沉痛。 一方面是自己牺牲的消息突然降临家人时给他们的打击和悲痛,一方面是提前告知可能牺牲的危险给家人带来的担忧和痛苦。让作者矛盾重重,痛苦万分。而妻子的有孕之身,更让作者万分担忧。 而后续的事实也印证了作者的担忧。广州起义失败后,林觉民被捕的消息很快传回福州老家。后陈意映收到革命党人辗转送来的一个小包裹,她打开一看,里面正是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上写下的两封遗书。其中之一,就是与妻书: “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

10、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果如其言!陈意映泣不成声地读罢此信,几欲寻死,只图立刻追随亡夫而去。后虽忍痛生下儿子,但仍语两年后抑郁离世。 “余心之悲”难以用笔墨来形容。作者将爱妻子的感情融于爱国家的感情之中读来感人至深。 【段解】承接上文的“汝忆否”,这里又用“回忆”“又回忆”引出对夫妻恩爱过往的第二和第三段追忆:一为回忆夫妻在“双栖之所”甜蜜的新婚生活,点滴过往萦绕心头,表达对爱妻的“真真不能忘”;二为回忆六七年前自己“逃家复归”,妻子“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的“泣告”,讲述“前十余日”二人最后一见时,自己却未能把将要赴义的事情告知妻子的原因,表现自己的矛盾之感和椎心之痛。 这两段叙

11、写的三段回忆并未以时间排序,想必是作者情之所至,信手写来,有景有情,边叙边议,所述皆夫妻至爱之言,所叹皆一往情深之痛,真情流露,感人肺腑。 第五段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解析:“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但为什么作者又舍汝而就死呢?此句承上启下,把“吾至爱汝”的倾诉过渡到“忍舍汝而死”的说理层面。 这里我们来了解一下林觉民。 林觉民出生在福州三坊七巷安稳富足的大户人家,社会贫乱本可与他个人无关。 林觉民天性聪慧,掌握汉、日、英、德四种语言,是个典型的学霸,本可用学识救中国,同代学霸有很多人后来都在各自领域成就巨大,但他却选择了并无获胜希望的持枪上阵,慷慨赴死。为什么? 后面这个问题戳中了我们的痛点

12、。是的,林觉民本可以成为政治家去构想更加理性的社会,可以成为法学家去构筑更加公平的环境,可以成为经济学家、实业家去解救贫困,可以成为教育家去启迪一代人的心灵,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都是具有更大价值的事业。而持枪上阵你就是个普通的兵,壮烈牺牲你就没有了更多作为的可能。我们今天的人都会算这笔账。我们今天的权衡更多是得失而远非生死,所谓留得青山的隐忍其实不过是猥琐苟活闷声发财的可疑借口,所谓远大的抱负不过是混迹江湖满足物欲的宽慰罢了。我们已经不习惯哪怕最微小的个体利益的损失。 但林觉民给死亡赋予了意义,他觉得这比活着更重要。其实,这就是高尚。而让他义无反顾趋向高尚的死亡的,就是前面的爱一人推及爱天下人

13、的仁者之思和后面他所说的社会现实和中国的将来。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解析:运用排比列举当时社会上种种触目惊心的衰乱景象,将矛头直指社会惨状及其根源,与上文温馨和谐的画面形成强烈反差,说明在这种悲惨的社会里“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是不现实的。 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解析:作者怕妻子反败说事情未必如上述可悲,又周全地设想不死而分别的情形,更主观地断定长久无望的

14、生离比死别更“苦”。 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解析:全文主要陈述作者个人的牺牲,此处忽然补一句“有同志者在”,再一次体现了作者考虑的严密周全,那种革命党人必胜的信念已得到彰显。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解析:“教其以父志为志”与上文“使之肖我”意思相近。想及日后儿女的成长,虽以温情为主,尚不忘以父

15、志为志”,可见作者再一次把“小爱”与“大爱”融合为一。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追求的革命理想矢志不渝、永不言弃的革命精神。 【段解】第5段以“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把“吾至爱汝”的倾诉过渡到阐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道理。这一段可以说是第2段所述书信主旨的进一步阐释,从当时中国的现状出发,说明想苟且偷生也很难,即使不死也是更痛苦的生离,所以为了“吾与汝”也为了“天下人”,愿慷慨赴死,死而无憾。段尾处,提及对未出世孩子容貌的猜想和对妻子培育后代的嘱托,既包含了其自称的“甚幸”,也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无尽的心酸和遗憾。 第2-5段,作者的缱绻儿女情和纵横英雄气交织映现,先由前面

16、的悲伤沉痛走向第2段的激昂悲壮,再进入第3、4段回忆恩爱的缠绵悱恻,又迈向第5段挥洒革命之情的激越和壮烈。文势上的跌宕起伏,极真实地映照了一位决心赴死,又至爱妻子、万般不舍的革命志士的复杂内心和矛盾情感。 第六段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段解】前文从过去的承诺说,又从当时的形势说,又从日后儿女的成长说,到此处开头一句“吾今与汝无言矣”似乎要给信收尾了,但作者情不能已,叙写希望自己死后灵魂伴妻,或与妻子有心电感应等超现实的幻想,闪烁着浪漫色彩,表达安慰

17、之意。一位不信鬼魂之说的革命志士此刻却“望其真有”“望其言是实”,皆因对妻子疼爱之深,离之不舍。 古往今来,举凡能为家国天下慷慨赴死者,皆属殉难之人的大爱之举,理应死而无憾。尽管如此,却也难免情有挂碍,心存未甘,就如林觉民一样,只因他尚有挚爱孑遗人间。 他为此写道:“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甚至想象日后一旦死成终局,真希望自己还能化作魂灵赶回人间,日日相陪于爱妻身边。 说到底,私情是大爱的一个基础,回到一个个人最能够了解、最能够体谅,有切身之痛的那个私情的时候,他扩大出去的意义会比较不一样。而且,如果没有私情作为平衡,大爱会很盲目。一如林觉民的与妻书,其中那番直面死亡时仍有憾恨须

18、要言说的痛楚,那在大爱与私情间挣扎不已的人性,才是其真正动人心魄的调性与底色。 第七段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 解析:交代参加革命党为国为民的志向,而不告诉妻子,是怕妻子每日为自己担忧,表明妻子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其实是最重要的。“为汝谋者惟恐未尽”一语道破前文如此顾虑周全的原因。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解析:“幸”与“不幸”道尽当时中国有情人的苦况。“卒不忍独善其身”显然把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排在妻子与中国之后,犹言

19、只要保全妻子与中国,自己的牺牲就值得了。 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解析:前文已经是千言万语,无法更加周到,此处仍然说“所未尽者尚有万千”,希望妻子“模拟得之”,可见作者虽然主意已决,但是对于妻子确实难以割舍。如此思虑万千,照应前文“不能启口”与“日日呼酒买醉”,可见在写下这封与妻书前,作者确实不知从何谈起;由此又可见作者在书信开篇处不道出万千思虑,而劈头只说“永别”,已是痛不欲生。至此,作者对妻子的眷恋之情达到高潮。 【段解】这一段申述“未尝以吾所志语汝”的原因,慨叹夫妻二人的“幸”

20、与“不幸”,再次抒发“吾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情感。 第八段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段解】“有不解处”从表面上看是对信中文字而言的,实际上还包括更深层的内容:希望妻子明白自己的心意,理解自己的革命志向。“尽吾意”与第一段中的“察吾衷”遥相呼应,首尾圆合。 最后一段,希望妻子读懂遗书,理解自己。陈意映是清代名宦陈若霖的后代,其父是举人陈元凯。她自幼识字读书,作文吟诗,看懂此信显然毫无问题,为何作者还要请“诸母”对其指教呢?也许是作者为了提醒“诸母”在自己为国捐躯后,能够多多陪伴、照顾、开导、劝慰已身怀六甲的妻子吧。在最后这简短的、看似不过是段补充说明的文字中

21、,亦可见作者为夫之细心,对妻子之深爱。 【主题归纳】 林觉民于决意取义赴死之际给爱妻写的这封遗书,抒写了对妻子之爱与对天下之大爱,将自己的革命理想与儿女情长抒发得淋漓尽致。 二、深入探究 情动而辞发 探究与妻书广为流传,感动无数人的原因 林觉民写在巾帕上的与妻书,实为一份奇特的遗嘱,它不仅是一封遗书,还是一封情书。因其文字优美瑰丽,情感悲抑纠结,问世100年来,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珍贵的文献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情书”。 探究这篇“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的情书也是遗书广为流传,感动无数人的原因。 解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可以从作者的感情及感情抒发的方式来探究。 首先,从情感来说:

22、第一,爱妻之情生死诀别。与妻书是一封情书(“吾至爱汝”),而且是给自己挚爱的妻子的一封绝笔书,“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从此生死两茫茫,这怎不让人痛哭流涕,泪尽血出啊。 第二,爱国之情英勇献身。信中,不仅有对妻子的深沉真切的爱,更有由此延伸出去的对国家民族的爱(“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作者面对小爱与大爱难以两全时,矛盾却又毅然为国献身的义举(“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怎不让人感动落泪却又心怀振奋呢。 其次,从情感抒发的方式来说: 第一,借助富有生活气息的事件来抒发挚爱之情。 书信的语言情真意切,充满情致和生活气息,由“至爱”引申出一连串回忆。这一串的回忆充满生活情致,温婉

23、朴实,夫妻恩爱之情跃然纸上,这种平淡温馨与绝笔书成了讽刺而伤感的对照,平添了许多惆怅与辛酸,更衬生离死别的悲苦之情。 第二,通过说理来抒发大爱之情。 作者并非仅限于抒发爱妻之情的小爱上,还阐述了为何赴死之理。情理交融,抒写了作者舍生取义、牺牲个人幸福换取国家民族幸福的慷慨情怀。正因为至爱妻子,才会有不忍之心,不忍天下情侣身自黑暗之境爱而不能爱,故“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使作者的“至爱”在缠绵悱恻之后多了一层厚实的内涵:为了国家和民族舍弃了对家人的小爱。它是时代的缩影,它是烈士群体的代表,其背后凸显了辛亥革命中民主斗士的“大爱”情怀。正是这种升华增强了这封书

24、信的感染力。 与妻书是林觉民写给妻子的“情书”,借情书之名以小见大,将作者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与个人的情爱,奇妙又有机地结合,谱写了一曲激荡人心的正气之歌。虽距今已有百年,但它的“真情真义”依然打动人心,感人肺腑。 【导读】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与妻书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爱妻爱子的“小男人”与爱民爱国的“大丈夫”完美统一的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更为我们展示了真正的革命者所拥有的大爱情怀。这种爱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应该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其所树立的志向与拥有的大爱情怀也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激励着后人为谋求天下人之福而不懈奋斗。 今天,我们通过一篇文章来了解林觉民和陈意映谱写的这一曲为国舍爱

25、的千古绝唱。 林觉民陈意映为国舍爱,千古绝唱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侯人。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留下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陈意映,字芳佩,父元凯,光绪乙丑举人,获花翎四品衔,广东截取知县。陈意映耽诗书好吟咏,著红楼梦人物诗一卷,后嫁革命党人林觉民为妻,受其影响,带头放缠小脚,入陈宝琛夫人创办的福州女子师范学堂学习,为该校首届毕业生。林觉民牺牲后

26、,诞下遗腹子,两年后终因悲伤过度辞世。 1911年5月的一个夜晚,租住在福州早题巷5号的陈意映听到门口有动静。已经怀孕数月的她起身发现,门缝里塞有东西。她打开一看,发现是丈夫林觉民的笔迹,一封给林觉民的父亲;另一封写在一块方巾上,是给自己的。她打开了与妻书,一时泪如泉涌 琴瑟夫妻 6年前的1905年,林觉民与陈意映成婚,住进了福州闹市区的杨桥巷17号。二人的居所是一座二层小楼,叫双栖楼,楼前种植蕉梅。婚后夫妻感情和谐,“初婚三四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此时的林觉民是一位追求新思想新学说的进步青年。三年前,他跟随父亲进入陈宝

27、琛兴办的全闽大学堂学习,随后与同学们在福州城北办了一所私立小学,专门招收家境清寒的子弟入学,向他们传授西方学说。他还在城南创设了一个阅报所,把苏报、警世钟、汉书、天讨等革命进步书刊摆进去,希望能把更多沉睡的人唤醒。陈意映出身官员之家,深明大义,又通文墨,曾著红楼梦人物诗一卷。林觉民留学日本后,曾在一篇记录两人缱绻的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中说:“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 在自己家中,林觉民也办起一所“家庭妇女学校”,陈意映不但自己参加,还动员堂嫂、堂小姑等一起入学。林觉民除了教她们十余人国学,还大讲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与束缚,并介绍西方国家社会制度与男女平等的情况。受其影响,他的

28、姑嫂接连放了小脚,进入刚建立的福州女子师范学堂,成为该校第一届学生。 1907年,林觉民告别陈意映,东渡日本自费留学。第一年,专攻日语,第二年转入庆应大学学习文科,专攻哲学,兼习英、德两国语言。不久,林觉民加入了同盟会。 广州密谋 赴日留学之后,林觉民每年放暑假都回来探亲。1911年春天,他突然返家,陈意映颇感惊喜,而他父亲却很惊诧。林觉民告诉家人:学校放樱花假了,他陪日本同学游览江浙风光,然后顺便回家。 林觉民在杨桥巷家中住了十来天,他先是到桥南社福建同盟会部,找总干事林斯琛等人通报准备起义,并联络福州、连江等地的爱国志士,布置当地做好响应准备。除此之外,林觉民还经常出入西禅寺,召集一些人在

29、这里秘密制造了大批炸药。他还想出一个法子: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让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此时,陈意映有了八个月的身孕,行走已十分笨拙,于是,这项工作就由革命党人方声洞的妹妹方君碧承担。 1911年4月9日,林觉民告别了陈意映,带着20余人从马尾登船驰往香港。 4月11日,林觉民到达香港。此时,参加起义的人员陆续从各地赶来。林觉民一趟趟地在香港与广州之间来来往往,负责把这批人护送进广州。23日,黄兴从香港潜入广州主持起义工作,因为出了内奸,25日,清政府增兵广州,加紧搜捕,部分秘密机关也遭破坏。黄兴只得临时决定于27日发动起义,进攻计划由原定的十路改为四路。 4月25日,林觉民在香港滨江

30、楼对同行的同志说,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待同屋两人入睡后,林觉民挑灯写下两封诀别书,他给父亲林孝颖的(禀父书写得很简单,“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封诀别书,则写给妻子陈意映。次日,他拿着书信嘱托友人说,我死,幸为转达。 舍身成仁 4月27日下午5点30分,起义开始。林文、林觉民、林尹民等100余人在黄兴的带领下攻打广州总督署。当他们冲入总督署内时,却发现两广总督张鸣歧等清大吏早已撤退一空。撤出衙署时,林文看见开来的巡防营,以为是预先约定前来响应的,上去打招呼,结果被击毙。其后,100多名起义军与清军双方展

31、开巷战。林尹民被飞弹击中头部,仆地牺牲。据后来的民立报连载的革党林觉民小史载,“巷战既久,飞矢洞腰,(觉民)翻然身扑于地,纵声一呼,忍痛跃起,复杀多人,又被数创,鲜血暴注,遍体淋漓,力竭始见擒。” 当时的广东官吏一般都懂英语,林觉民被审讯时,便用英语作答。他血脉贲张,嗓门嘶哑,激烈的手势将身上的镣铐震得当啷啷地响。主审的清将李准被林觉民的豪迈气概和慷慨陈词所动,下令去掉镣铐,摆上座位,笔墨伺候。林觉民揉了揉僵硬的手腕,坦然坐下,挥毫疾书。刚刚写满一张纸,李准立即趋前取走,转身捧给张鸣歧阅读。林觉民欲吐痰时,他亲捧痰盂过去。 见此情形,张鸣歧俯身对旁边的一个幕僚小声说:惜哉!此人面貌如玉,肝肠如

32、铁,心地如雪,真奇男子也。幕僚哈腰低语说,确是国家的精华。大帅是否要成全他?张鸣歧立即板起脸正襟危坐说,这种人留给革命党,岂不是为虎添翼?杀! 林觉民被押回狱中,从此滴水不肯入口。数日之后,他被押上刑场。就义之际,林觉民面不改色,泰然自若。他死后被葬于广州黄花岗荒丘,和其他七十一烈士长眠于此。 郁郁而终 林觉民在广州被杀时,陈意映的父亲陈元凯恰好正在广州任职,为避免清政府满门抄斩,他托人连夜到福州报信,让陈意映火速逃离。住在这幢老屋里的林家七房兄弟,急匆匆将祖屋卖掉后逃离。陈意映腆着大肚子,带着一家大小七口人仓皇搬到光禄坊早题巷一幢偏僻的小房子中租住。在这里,她收到了革命党人辗转送来的一个小包

33、裹。陈意映一打开来看,正是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上写下的两封遗书。她打开了写在方巾上的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看到书信,陈意映立刻想到死,林觉民的父母双双跪在她面前,恳请陈意映念在家中尚有一岁幼儿,而她腹内还有一个小生命,一定要活下去。5月19日,林觉民死去不足一个月,悲伤过度的陈意映早产,生下遗腹子林仲新。林家还把林觉民哥哥的一个女儿林暖苏过继给陈意映。但是,陈意映一直没有走出失去丈夫的悲伤,再加上生活变得艰难,林仲新刚刚两岁的时候,陈意映就追随林觉民于地下,郁郁而终。 情歌追忆 台湾歌手童安格、许乃胜、齐豫各有一首歌

34、,咏唱他们的爱情。歌词分别如下。 童安格诀别:夜冷清,独饮千言万语/难舍弃思国心情/灯欲尽,独锁千愁万绪/言难启,诀别吾妻/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 许乃胜意映卿卿:意映卿卿,再一次呼唤你的名/今夜我的笔蘸满你的情/然而,我的肩却负担四万万个情/钟情如我,又怎能抵住此情万万千千。意映卿卿,再一次呼唤你的名/曾经我的眼充满你的泪/然而,我的心已许下四万万个愿/率性如我,又怎能抛下此愿青云贯天。梦里遥望,低低切切/千百年后的三月/我也无悔,我也无怨/我也无悔,我也无怨。 齐豫觉:(遥寄林觉民): 觉/当我看见你的信/我竟然相信/刹那即永恒/再多的难舍和

35、舍得/有时候不得不舍/ 觉/当我回首我的梦/我不得不相信/刹那即永恒/再难的追寻和遗弃/有时候不得不弃/爱不在开始/却只能停在开始/把缱绻了一时/当作被爱了一世 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都是守真情的坚持/我留守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 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的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纸上的/一个名字 如今/当我寂寞那么真/我还是得相信/刹那能永恒/再苦的甜蜜和道理/有时候不得不理 与妻书朗诵 与妻书 林觉民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

36、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37、。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

38、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

39、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知识运用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

40、一项是() A.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竟书:完成 B.必不能禁失吾之悲禁:禁止 C.使之肖我肖:相像,类似 D.汝幸而偶我偶:婚配,嫁给 2.下列加点的词语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汝可以模拟得之 B.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C.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 D.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3.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卒不忍独善其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汝幸而偶我瓜分之日可以死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A./B./ C./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5.下列各句中与“必以告妾”省略成分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军霸上B.不可数计 C.项王即日

41、因留沛公与饮D.共其乏困 6.下列句子中,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B.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C.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D.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 7.根据语境,补写出横线处的句子。 (1)与妻书中,作者引用了孟子中的一句话“_,_”来说明自己不顾妻子而勇于牺牲的原因。 (2)与妻书中,作者用八个字概括了没有几家可以过上称心快意生活的原因,这八个字是“_,_”。 8.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超过25字。 与妻书的感人,最重要的在于它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真情,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

42、互辉映,叫人断肠落泪,而又撼人心魄,令人感奋。虽然已时隔百年,但文章的魅力依然,作者对爱妻的那份真情,那种“以天下人为念”、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的气度风范,依然令人动容,而且将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9.下面是齐豫的歌曲觉(遥寄林觉民)的一段,请根据歌词的特点以及对文意的理解,模仿它完成第二段。 觉 当我看见你的信 我竟然相信 刹那即永恒 再多的难舍和舍得 有时候不得不舍 _ _ _ _ _ 二、阅读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与陈伯之书注 丘迟 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昔因机变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华毂,

43、拥旄万里,何其壮也!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 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朱鲔喋血于友于,张绣剚刃于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于当世。夫迷途知反,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将军松柏不翦,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怀黄,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疆埸之任。并刑马作誓,传之子孙。将军独腼颜借命,腼驱驰毡裘之长,宁不哀哉! 夫以慕容超之强

44、,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故知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北虏僭盗中原,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烂。况伪孽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携离,酋豪猜贰。方当系颈蛮邸,悬首藁街,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_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当今皇帝盛明,天下安乐。白环西献,楛矢东来。夜郎滇池,解辫请职;朝鲜昌海,蹶角受化。唯北狄野心,掘强沙塞之间,欲延岁月之命耳。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总兹戎重。吊民洛汭,伐罪秦中。若遂不改,方思仆言,聊布往怀,君其详之。丘迟顿首。 【注】本文是丘迟写给陈伯之的一封书信。陈伯之于南朝齐末曾为江州刺史,梁武帝萧衍起兵攻齐,招降了他,后来陈伯之听信部下邓缮等人的挑唆投奔北魏。天监四年(505)冬天,梁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