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10大精神需求(10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6137265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孩子10大精神需求(10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孩子10大精神需求(10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孩子10大精神需求(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孩子10大精神需求(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孩子10大精神需求-第 10 页 孩子10大精神需求你满足了多少? 现在父母都越来越多的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即使是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也会尽最大可能的满足孩子,不想看到孩子失望的表情,但是物质的满足只是一时的,孩子真正的精神需求你有了多少? 现在父母可以送给孩子的物质选择是越来越多了,但是孩子最想得到的东西并不只是物质,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精神需求: 1、爸爸妈妈的爱 这一件礼物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是太简单的礼物,因为,没有一个家长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可是,孩子们要的爱,不是家长们取代一切的疼爱,不是一切都百依百顺的溺爱,不是一切都以孩子为中心的宠爱,不是拼命搞智力投资的“关爱”。孩子们要家长

2、把对孩子的爱表达出来,还要家长给他们完整的爱。 孩子临睡前的一个吻,孩子遇到困难时轻拍他们肩头的手,孩子受了委屈时一个温暖的怀抱,孩子回家时的一个问候,还有一句“爸爸妈妈爱你”的表达。这是我们采访的数十名孩子表示出的想要的爱的方式。还有一些孩子提出:“爸爸妈妈为什么不能在一起,一起来爱我?”建议:中国是一个讲究深沉含蓄的国家,长辈都不愿意表白自己对孩子的爱,可是,孩子们需要家长把爱说出来做出来。另一方面:这些年来一直都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又让很多孩子失去了完整的爱,作为家长应该创造机会让孩子能尽量享受完整的爱。 2、请尊重我的个人形象 把孩子打扮成酷哥、靓妹都是现在的家长们很愿意做的一件事,至于孩

3、子们是不是喜欢家长给自己设计的“包装”就不管了。有些家长总是爱用自己孩子的缺点去比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有些父母总是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孩子的不好,而不当众对孩子进行表扬。在我们的采访中,有80%以上的孩子对家长的这些行为表示不满。孩子也重视自己的个人形象。 建议:给你的孩子适合他们年龄的打扮,让你的孩子独立地去从事一些事情,然后说一声:“做得好!”在外人面前,如实地夸奖自己的孩子。 3、爸爸妈妈的尊重 把孩子的秘密当做笑话对别人讲,家长们对孩子的一些良好行为通常不能给予适当而及时的称赞,而对孩子的错误,总是不分场合地过分指责和嘲笑。建议:儿童的自尊是通过父母对其尊重培养出来的。尊重意味着你必须将孩子

4、看成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允许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和追求。尊重他的个性,不要什么都替他做主,多对孩子伸出拇指而不是食指。 4、爸爸妈妈给我当榜样 在孩子的整个成长期,都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并以父母为楷模。 建议:家长应时刻提醒自己,你的孩子正在观察你,因此你必须十分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把你自己当成一个好榜样,作为礼物送给孩子。 5、告诉我做人的道理 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需要家长提供一些为人处世的规则,以使其懂得凡事不能为所欲为,以及自我约束的重要性。这些教育却不能是生硬的。 建议:你所规定的一切一定要让孩子理解,而且一定是正确的。对一切人和事要平等对待。 6、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玩 60%以上的孩子

5、,和家长在一起游戏的时间平均每天不到半个小时,20%的孩子不到15分钟,另有近20%的孩子在一天之内见不着家长。对于孩子们来说,再多的玩具,再好的保姆,再高档的幼儿园也代替不了爸爸妈妈。建议: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也要抽出时间来和孩子在一起尽情地玩儿,要让孩子知道他在你心目中始终是第一位的。在玩儿的时候,你一定要愉快而不是应付,让他知道你非常乐意与他在一起。 7、给我一个小伙伴 孩子需要与同龄或略大的孩子玩耍,和伙伴在一起孩子能学会妥协、同情和合作,还会发展出一些新技巧、兴趣、责任心等等。可是,没有伙伴成为现在城市孩子最大的烦恼。建议:家长们可以把紧闭的房门打开,迎接孩子的伙伴,或是让孩子走到外边

6、去接触更多的朋友。 8、和我一起养成好习惯 在现在这个时候,这一件礼物就更显得重要,大部分孩子觉得以前父母不爱打扫卫生,不爱锻炼,不注意饮食卫生。而近来,家长们都在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孩子们很高兴。 建议:保持你的好习惯。 9、给我一个可达到的目标 孩子没有出生就开始学习,孩子刚睁开眼睛看世界就面临着学习的压力,孩子刚会说话就开始让孩子学着阅读,孩子一天天地长大,目标也一个个地增多,学习的压力就越来越大。所有的孩子都不希望家长拔苗助长。他们说:“我们要的是学习的动力而不是压力。”建议:对孩子来说,压力过大会影响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来自家长的理解和合理的目标要求。 10、让我们一起

7、笑起来“我们的父母太严肃,太没有幽默感。”这就是很多孩子觉得影视剧里的父母很出色的一个原因,因为,那些父母总是和孩子一起欢笑。建议:中国的传统使很多父母觉得,在孩子面前就应该严肃,这样才有威严,其实,爱笑的父母会让孩子看到生活轻松和愉快的一面,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不要总是对孩子一本正经,笑声能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家长学会八大“魔法”孩子受欢迎没问题 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诚实、善良、乐于助人,从而受到他人欢迎的人,对所有的父母来说,除了要以身作则,用行动来引导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有八个道理一定要教给孩子。 大道理1:公平游戏时遵守规则 棘手的难题:你和5岁的儿子正在玩那种撒色子看谁最先到达

8、终点的游戏,可是他却不按点数走,为了自己能赢,他把自己的小人一下子就放在了终点。虽然你的初衷也是让他赢,但是你并不想对他的作弊行为加以肯定。 简单的教导:不要用“作弊”、“耍赖”这些词指责孩子,而是要告诉孩子玩游戏时应该公平、公正,并且给他指出他应该到达的位置。道理可以这样来讲:“这样走不合理,对其他人不公平。和我玩的时候我可以让你这么走,但是当你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时候,你这样走他们会很生气,因为你没有遵守游戏规则。”或者对他说:“你想想,如果没有人按规则来玩游戏,那结果会是什么样呢?” 大道理2:感激谢谢别人的好意 棘手的难题:你邀请朋友到家里来做客,朋友给你4岁的儿子带来了一件礼物。他打开看

9、了一眼,然后就把礼物扔在了一边,也没说“谢谢”转身就去玩了。 简单的教导:期望四五岁的孩子懂得感激还为时过早,你的朋友很可能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不必小题大做,简单讲明道理就可以了。告诉他:“你先到这儿来,我有话和你说。阿姨送给你一件礼物,你却忘记对她说声谢谢了。” 如果你愿意先让他去玩,过后再讲道理也行。可以在睡觉前再提起这个话题:“在我们家里,无论谁收到了礼物都应该说声谢谢。”如果你的儿子告诉你他不喜欢这件礼物,那么你就应该告诉他:“阿姨原以为你会喜欢的,所以才送给你这件礼物。而且,即便我们不喜欢别人送的礼物,也该说声谢谢,因为我们要谢谢别人心里还惦记着我们。” 大道理3:助人在需要时帮助别人

10、 棘手的难题:晚饭过后,你让6岁的儿子帮你收碗筷。他说累了,拒绝帮你做家务。 简单的教导:首先,要求你的孩子先坐在椅子上别动,然后告诉他:“家里的每一位成员都在为这个家出一份力,使家里更干净、更整洁。你现在已经长大了,也能够为这个家做点什么了。如果你不想收拾桌子,那么我就列出一个清单,写下你能做的那些家务活,然后由你自己来选择你愿意做哪个。”或者对他说:“帮助别人能够使别人生活得更轻松。你还记得我帮你收拾好玩具的时候你的感受吗?肯定和你自己收玩具的感受不一样。现在,你能帮帮我吗?” 大道理4:谅解原谅他人的过失 棘手的难题:你5岁的女儿辛辛苦苦地搭好了一座大房子,没想到被她2岁的表弟一不小心碰

11、倒了。面对小表弟双眼含泪的道歉,你的女儿坚决不原谅他,还大声抱怨道:“太晚了!” 简单的教导:允许你的女儿在原谅别人之前,先发泄一下心中的怨气,然后再开始给她讲明道理。“你很伤心和气愤,我不会为这而责备你。我知道你搭好这个房子很辛苦,很不容易,但这是一个意外。你表弟还小,他还不能像你一样那么小心翼翼做事情。”如果你的女儿仍然认为表弟是故意把她的杰作碰倒的,那么你就让她回忆一下自己是不是有时候也会无意之中把事情弄糟了,比如把牛奶倒在了桌子上。但是,如果她的表弟确实是故意碰倒她搭的房子的,那该怎么办呢?最好用自己的经历来向孩子说明谅解他人的好处:“我记得,当我接受别人道歉的时候,我的感觉也很不错。

12、你愿意尝试一下吗?你可以说服自己原谅你的表弟,看看你的感觉会是什么样的?” 大道理5:诚实把真话告诉大家 棘手的难题:你在孩子的裤兜里发现了一个新玩具,但你知道这不是他的。 你6岁的儿子辩解说这是他自己找到的。你很怀疑,但没有深究。然后你就接到了儿子朋友妈妈的电话,她委婉地询问你的孩子昨天在他家玩的时候是不是误拿了一个玩具回家。 简单的教导:在这个年龄段,孩子清楚地知道拿别人的玩具是不对的。所以,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我刚接到某某妈妈的电话。她说她家有一个玩具不见了,听起来好像是你没有说一声就拿走了这个玩具。你是怎么想的?现在是你和我说实话的时候了。” 如果你的孩子仍然一口否定,那么你就该

13、严厉一些了:“偷东西是会伤害别人的。小朋友一定不高兴。你可能感觉也不好,因为你知道这个玩具不属于你自己。而且,对自己做的事情还说谎隐瞒,这就更糟糕了。”最后,坚持让孩子把玩具尽快还回去。 大道理6:尊重对别人心存敬意 棘手的难题:周末你送5岁的女儿去上语言课。偶然间看到上课的时候,女儿手里拿着溜溜球在不停地玩,全然不理会老师的存在。 明智的教导:下课后,你应该把她带到一边,告诉她你的决定:以后不允许周末上课再带玩具。然后想办法使孩子对“尊重”这一概念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可以这样对她说:“关注别人是表明你尊重他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你能用其他方法让你的老师知道你是尊重他的吗? 如果你的女儿很快就明白她

14、的错误了,那么,为了加深她的理解你可以对她说:“我很高兴你明白了这样做是不对的,现在你也知道了怎样做才是尊重他人,这太好了。” 大道理7:慷慨乐于同他人分享 棘手的难题:你3岁的儿子高兴地抱着那罐奶奶送给他的糖果。当你要求他拿出一块儿你爱吃的巧克力糖的时候,他把糖果罐抱得更紧了,一脸坚决地说:“不给!” 明智的教导:3岁的孩子还不善于与他人分享呢,尤其是糖果,就更不愿意给别人了。所以,你需要以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说明慷慨的好处:“你知道吗?当我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的时候,到最后我的感觉其实不好。但是,在我和别人分享了以后,我的感觉就很好,因为我知道是我使别人变得很高兴了。你愿意尝试一下吗?看看是不是也

15、使你自己感觉很高兴了?”或者直接降低标准索要糖果:“为什么不把你的糖果分给我们一起吃呢?如果你不愿意把那块巧克力糖给我,那就给我一块其他的,怎么样?” 大道理8:友善友好对待周围的人 棘手的难题:你无意听到你5岁的女儿和她的几个朋友在说她们班的同学,讲的话不太好听。 简单的教导:这种行为常常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所以你必须直接介入,但不要使自己的孩子陷入尴尬的境地。你可以走近这些孩子,告诉她们你无意中听到了她们的谈话,然后向她们提出一个启发式的问题:“告诉你们一个不变的真理:就是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你们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或者直接问她们:“如果你们班里有人在背后谈论你的时候说的都

16、是坏话,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道德观念的灌输,需要潜移默化的方式。 父母每天都能让孩子看到正直和得体的行为举止,才能使自己的说教达到预期的目标。 因此,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非常重要。 1、父母以身作则。常说“请”和“谢谢”;和他人分享美味;和孩子一起参加那种轮流玩的游戏。等孩子大一些,父母还可以让孩子为家里挑选早餐食品。 2、给孩子读相关的故事书。讲故事是学习道德标准的一个比较有趣的方法。孩子们喜欢那些带有画面的书籍,所以,多给孩子挑选寓言故事和童话故事的连环画来讲,然后再给他解释清楚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3、寓教于乐。良好道德标准的学习同样可以融入到游戏当中去,比如,和孩子玩木偶

17、游戏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想想这个木偶怎么样才能帮助那个木偶呢?对于孩子的回答,父母要给予鼓励:“是个好主意!”另外,还可以鼓励孩子通过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歉意或者停战求和的愿望。父母这四种行为最伤孩子心 看你有没有做过 家,就像冬夜里守候游子的一盏窗灯,父母对子女的拳拳爱心更让人温暖。但是,爱是一门需要学习和培养的艺术,殊不知一些不经意的疏漏,可能让家成为孩子的伤“心”之地。 问题一 父母一唱白脸一唱红脸 案例回放: 红楼梦“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贾政为教育宝玉,对其实施“笞挞”,闻讯而至的王夫人上前阻拦,威胁道:“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勒死我,再勒死他。”这一情节虽然是古人的文学创作,但在今天

18、的生活中并不少见。 教育孩子时,父母经常一方“唱白脸”,一方“唱黑脸”。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杨甫德在接受采访时,对这种教养方式埋下的隐患十分担忧。 .父母意见矛盾,孩子易养成逃避惯性 “今天上午,我刚刚接诊了一个小姑娘,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杨甫德告诉记者,这个女孩正在上初中,妈妈对她的学习要求严格,而父亲则习惯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总是替她说好话。可最近,孩子表示不愿上学了。 “父母对待孩子的立场分歧,容易让他们变得遇事就依赖别人,喜欢逃避,甚至养成回避性人格。”杨甫德说。人从小就具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懂得“趋利避害”。当孩子犯了错,父母中一方责罚他们时,孩子会本能地寻找庇护。此时如果另

19、一方站出来跟爱人“唱对台戏”,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怀。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惯性思维总会有人来帮我,即便我做错了 。“可以想见,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见了困难绕着走或者依赖别人,办了错事也为自己开脱,没有责任感。”杨甫德说。 此外,中科院心理所副教授李新影还指出,父母的分歧还可能影响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正常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从幼儿时期开始萌芽,比如孩子剩饭时,如果父母多次一致地告诉他“剩饭不对”,孩子就会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错了,以后就会尽量把饭吃光。这种不断调整不当行为、发扬正确行为的过程就发展了自我控制能力。反之,父母意见常常相左,这种能力自然无法发展。 改正办法: 虽然弥合父母教养方式上的鸿沟不是件简单

20、的事,但一点点的变化却能让家长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一,在心理上突破“自以为是”的障碍,不妨放心地让妻子或丈夫一方管教孩子,相信对方跟自己一样,都是有道理的。 其二,如果短时间无法统一意见,那么也别当着孩子公然对抗。在对方教训孩子时,你可以出去转转,等到夫妻独处时,再跟爱人争论也不迟。 其三,如果实在无法达成一致,可以共同学习教育子女的知识,借“权威”调整两个人的认知,进而改变不当的行为。 问题二动辄相互埋怨 案例回放: “你怎么当妈的?孩子老跟着一群小混混胡闹,你看不见啊?”赵明(化名)的父亲大声嚷嚷。“就知道说我,难道你当爸的不用负责任吗?你什么都不管,现在倒埋怨起我来了!”母亲也不甘

21、示弱地反驳道。 而赵明则直勾勾地盯着电视节目。于他,这样的情景早已见怪不怪。母亲见到赵明这幅模样就来气,冲他吼道:“不争气的东西!就是因为你!”赵明关掉电视,在一声高过一声“你不负责任”、“都是你的错”的相互谩骂声中摔门而出 父母互相埋怨,孩子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杨甫德说,生在这样家庭的孩子,自卑是最为普遍的心理特点,最坏的情况则是让他们走上歪路。人生在世,孰能无错,更何况年龄尚小的孩子,他们在由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用犯错误来获得成长。然而,有些父母就如赵明的家长一样,在孩子犯错后,就开始相互埋怨,把责任都推到对方的身上,“有些家长必然也会连同孩子一起进行炮轰。”杨甫德指出, 孩

22、子的心理比较脆弱和敏感,他们看到父母因自己而吵架,就容易产生“这都是因为我”的想法,而一味自责下去,就在不自觉中放大了自己的缺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羞耻感和无助感也油然而生。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压抑而自卑。“反正自己会给人惹麻烦,那就干脆把它变成现实。”杨甫德说,自卑催生自暴自弃的情绪,从而“破罐子破摔”,让有些孩子真成了不良少年。 改正办法: 这种类型的教养方式可以说是最不负责任的,杨甫德建议,家长应该彻底反省一番。“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许是比较有效的方式。”杨甫德说, 父母不要急着从对方身上找原因,应该把焦点对准孩子,就是要仔细想想孩子最近的所作所为,分析他们为什么这样做。然后,跟孩子好好谈

23、谈,旁敲侧击地问出他们的真实想法,如赵明的父母就可从“最近都常和哪些朋友在一起”、“他们是不是比以前的朋友更谈得来”等等,以此来判断孩子是不是真像自己所想的那样,结交了不良朋友。最后,才是要自我反省,并且和爱人交换一下想法,但千万不要过分埋怨对方或自己。 问题三父母溺爱 案例回放: 古代有个人从小恣意妄为,他的父母从不加约束,结果他因杀人被判极刑。临刑前,他提出想再吮吸一次母亲的乳头。出人意料地是,母亲揭开衣襟后,他竟然狠狠地咬下了母亲的乳头,嚎啕大哭道:“当初你们要是早些管教我,何至于有今日之死!” 这个故事看似极端,但却让人们看透了溺爱之祸。杨甫德接受采访时说,一味地溺爱轻则让孩子缺乏主见

24、、不善与人沟通、没有能力应对危机,重则导致孩子放纵无度。 1.孩子自理能力差,情感脆弱 一方面,有些父母溺爱孩子,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竟然到学校帮孩子做卫生,这样的事情还挺多。”杨甫德说,这些事情虽不大,但却容易让孩子觉得一切事情都可以询问父母,甚至推给家长,以至于养成凡事不动脑筋、没有主见的习惯。 而一旦这些孩子走进社会后,他们就会认为周围的人照顾自己理所应当,这会造交往上的障碍。更为严重的是,因为被呵护惯了,他们遇到困难就会异常脆弱。 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心里想什么就会做什么,他们往往只顾满足自我欲望,而不懂得遵守规则。比如父母对孩子上幼儿园独占玩具的行为不加以约束,就会让孩子在一次次得逞后

25、,体会到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今后就极可能变得横行霸道、肆无忌惮。 改正办法:要想让溺爱型父母有所改变,其实没那么容易,杨甫德表示,能提醒父母的就是“不要感情用事”。 家长要试着“狠”下心,拒绝几次孩子的过分要求,并对其不当行为进行责罚,让孩子和家长都形成“奖惩分明”的习惯。 问题四一紧一松,孩子极端 案例回放: 家长心情好,就对孩子溺爱得要命;而一旦心情糟糕,看见孩子就觉得不顺眼,少不了训斥打骂。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郑毅看来,一紧一松的家庭教养方式实在有些糟糕。 “很多人都认为严厉教养不好,其实,父母时紧时松的方式更是弊端重重。”郑毅分析说,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家长对孩子严加管教

26、是会起到正面效果的,能够帮助他们学会遵守既定规则,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 而一紧一松,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孩子人格缺陷。 对此,北京安定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梁月竹解释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孩子效仿的对象。父母情绪的起伏变化直接作用于孩子,这会使孩子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成人之后,情绪也会起伏不定,忽冷忽热。轻则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重则可能会演变成边缘性人格,即看待事物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容易走极端。 梁月竹指出,问题的关键是父母,“我建议,这样的父母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在外面受了刺激,可以在回家前找个合适的途径进行排解,如找人倾诉、运动、转移注意力等,而找心理咨询师学习一下情绪控制则比较有效。退一步说,如果父母心情正不好,孩子还惹是生非,那么教育时要对事不对人,别伤孩子自尊,而是教他们为错误承担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