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知言》(34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6134395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知言》(3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孟子《知言》(3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知言》(3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知言》(34页).doc(3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孟子知言-第 34 页知 言黄庭禅创办人 张庆祥孟子原文:公孙丑曰:何谓知言?孟子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事;发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这段文章出现在孟子公孙丑上章,谈到不动心的章节里。在这段文章之前,孟子先是提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在解说了如何养浩然之气之后,接着再补充了这段知言的说明。为什么孟子谈浩然正气,要先提到知言这个主题呢?可见这个言字,对于能否养得起浩然正气的关系非常重大,故而孟子要特别加以申论。什么是真正的言呢?言者”心声”也。对自己内心所发出的声音,不论是好是坏,是正是邪,都了如指掌,叫做知言。知言就是

2、了解自己当下的存心是正是邪,进而有机会扫除心内的无明,走向光明正大纯洁无暇的坦途。有个很好的例子,可以突显知言的重要性。美国曾经针对八千多位中学生做了一项心里测验及调查,这些受访的学生里面,百分之七十一的学生作过弊,百分之六十八的学生常打架,百分之三十五的学生在商店里偷过东西。而品德测验的结果,却有百分之九十六的孩子,觉得他的品德良好!在这个活生生的真实例子里面,可以看到这些孩子对于自己内心时常发生的不净心思,简直可以说是毫无所知!如此一来这些孩子还有进步的空间吗?因此知言的功夫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也正是佛家明心的基础功夫之一!然而孟子所谓的知言,指的不只是观照出自己的心声与

3、习性,也包括能体察出他人的心声与习性。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能知自己的言,简直就是无明,岂能修得了自身;不能知别人的言,也就无法辨别是非曲直,岂有智慧可言。例如从一个人说的话、做的事,便可以知道谁好谁坏、谁忠谁奸,也可以知道谁在收买你、吹捧你、谁在贬损你、抵制你、谁是君子君而不党、谁是小人党而不群、谁是益者三友、谁是损者三友分辨得出这些是非曲直,凡事清楚明白,这才是智慧。佛家所说的智慧,便是孟子的知言的效应。这个言字不止代表心思,当然也包括语言、举止、行为在内。例如一个眼神也是言,当你说了一句话,惹得有一个人怒眼瞪着你,这眼神也已经明确的表示出他不喜欢你的心声了!然而他的嘴巴却说:没有

4、啊!我哪有不喜欢你!然而明眼人一看便知到他的内心根本不喜欢你!这个内心的想法透过他的眼神,早就表露无遗了,任他嘴巴再怎么说喜欢你,此刻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了。所以从根本处来说,真正的言不是他在说什么话,也不是在他的眼神、也不是在他的动作,真正的言只发生在一个人的内心!在他未说话,未动作之前,这个声音就已经先在他的内心回荡已久了!一切的言都是发自内心,心里面的声音、感受、念头,才是真正的言!公孙丑问孟子什么是知言?孟子用下面这段文章来解释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事,发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这段话里面最重要的是生于其心这四个字

5、。由于这四个字的指引,我们便可以清楚的知道,所谓诐辞、淫辞、邪辞、遁辞等等的言,指的不是一个人嘴巴所说的话或肢体做的事,而是指内心的声音。内心一有贪嗔好恶的剎那,才是言的所在!言是发自心上的,这一点要先确定方向,才不会使这段文章的解释有所偏差。诐辞知其所蔽:先解释什么是辞。辞有看不见的意思,也有语言、心声的意思。躲在内心深处那个看不见的真话,就叫做辞,这里的辞也就是知言的言,但言字比较容易被解读为狭义的语言,所以在这里改成辞字来突显“躲在内心”的未尽之意。辞字还含有辞别、辞去的意思。意即不存在你的面前,但却存在背后的某处的意思。所以古人常用辞这个字来影射表面上看不到,却隐藏在你内心的那个声音。

6、诐辞,就是执于一端之词,是偏颇的词,虽有部份道理,但整体来看却是个偏颇的说法。好比墨子所提倡的兼爱,即是似是而非的一种说法。墨子提倡要平均的去爱每个人,对任何人的爱就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完全没有差别。这说法听起来很对、很伟大,感动了很多人,拉走了很多人的心,但实际上却无法真正把它落实在社会上,因为当你去落实的时候,却发现你也得把父母亲当成路人一般才公平的,这是违逆人性的作法。就像这种带着偏见、不合实际的言辞就叫诐辞!而知其所蔽的蔽字是蒙蔽、无明、灵台没有打扫干净的意思。一听到偏见的辞,我们就立即能察觉到他的无明与蒙蔽。当然这个其字可以指自己,也可以指他人。好比在我的内心里发出了一丝丝的偏见,我

7、当下就要觉知到我依然存在着无明的蒙蔽。或是当我听到一个人怀有偏见的言词,我也要能知道这个人的内心正受到无明的蒙蔽,这都叫诐辞知其所蔽!然而要做一个如此明理的君子,其实没有这么容易,原因是世上似是而非的论调真的太多了,而且依然还隐藏在我内心的杂思、欲望、偏见也还很多,因此虽然有很多内内外外的诐辞,正显现在你的内心或眼前,但却很少人能立即觉知得出来的!好比我曾在电视上听过一个偏见的大德这样子弘法,他说:选择一个正确宗教有几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教主要有高贵的出生!我听到这第一点就差点摔破眼镜!各位,要哪一种高贵的身份才有资格做一个宗教的教主呢?有这种规定吗?人还有分贵贱吗?出身低微鄙陋的人就没有资

8、格当个觉悟者了吗?这显然是莫大的偏见,但包括他自己及电视机前的观众,却不一定能听得出来!然后他接着说:像有一个宗教的教主是一个未结婚的女人的私生子;另一个宗教的教主是个四处去求官求不到的流浪者;还有一个宗教的教主只是一个图书馆的馆长;只有我们宗教的教主是个高贵的太子血统,本来可以当国王的高贵血统!各位,弘法者本身要有正见,不能怀着偏见。这位大德所说未结婚的女人的私生子是谁呀?他虽没讲出名字,但我掐指数一数五教,大概指的是耶稣吧!传说中圣母玛莉亚受圣灵而怀了耶稣,被他说成私生子!然而就算是出身低微的私生子,就不能觉悟吗?而他说那个四处去求官求不到的人是谁呢?我掐指再算一算,再笨的人也知道应该是指

9、孔子吧!孔子是不是去求官我们先别论,但当不了官的人就没有资格觉悟了吗?而那个图书馆当馆长的,指的应该是周朝的柱下史老子吧!看管图书的就没有资格可以觉悟吗?只有当太子、当国王的人可以觉悟成佛吗?是的,当然太子或国王也可以成佛,但不当太子国王的人就没有佛性了吗?就无法觉悟成佛了吗?我当然知道释迦佛的伟大,也非常崇拜他,但一个弘法者不可以因为要强调释迦佛的伟大,就想办法找些似是而非的论调,去贬损别的教主的伟大,这种做法不仅不公正客观的,而且还有损修行者的宗风。这个理只有自己的教派关起门来孤芳自赏可以,放到别的教派身上就说不通了,放到宇宙间去验证看看就更可笑,这真是明明白白的诐辞!不论我是不是该教派的

10、人,不论我喜不喜这个法师,一听到这种诐辞,就立即要知道这个说法者的心中,依然还存在着莫大的无明,灵台还没有打扫干净!如果这样大的诐辞还听不出来,那还谈什么知言呢!然而我在电视上看到,他这话语一出的时候,下面满满的听众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好像很欣赏这个高贵的说法,真是不可思议呀!这不是一种非常大的无明吗!由此可见这句诐辞知其所蔽说来容易做来难,难怪大学里面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学问要实践得来才是真功夫呢!淫辞知其所陷:淫是过多的意思,当然不当的男女情色也是淫,不过淫这个字倒不一定指男女情色而言。凡是超过本分的、浮华的、夸大不实的、放荡的言论都叫淫辞。例如那些政客在竞选时所开出来那

11、些不切实际的支票,或是攻击对手时,故意用一些惊世骇俗的言论去夸大对手的小小错误,以便使对方陷于必死之地。当我们听到别人说着这些夸大的淫辞,或是发现自己的心中萌生出这样的淫辞,就要能分辨得出发出淫辞的当下,便是一个人的内心仍然有所陷溺的当下,仍然有不净的心机的当下了,有了这个觉知的能力,便是淫辞知其所陷。或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开玩笑的方式,都喜欢夸大自我、吹嘘自我、把自己讲得很厉害,把别人讲的都很逊,这种言过其实的说法,都是古人所说的淫辞。或是有些好色的人,谈话时三言两语就会扯到男欢女爱的粗俗话题,没有一点正经的话题,这也是淫辞。还有一些修行人喜欢谈玄说奇,不实在的去洗心涤虑,不去建立德行,不去克己

12、复礼,谈的都是神奇鬼怪的事情,神通法力的事情,这些尚玄好奇的话,都叫淫辞。淫辞虽然是从嘴巴讲出来,但其根源仍是从内心所萌生出来的,当我们听到别人说着这些淫辞,或是在自己的内心觉知到这些淫辞时,就要知道此刻的别人或自己,内心依然陷溺于种种无明习气、总总贪欲而难以自拔了。有了这样的觉知力,便叫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邪辞是不正当、违背正理、为达到某些目的而刻意误导、蛊惑人心的言论。好比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样的广告词,或是没有上酒家的都不是男人这样的话都叫邪辞!真的只要想做的事就没什么不可以做的吗?如果想去学游泳、学音乐这种正当的事,当然没什么不可以的,但如果想去强奸一个人、想去侵犯一个人、

13、或想去吸毒,也没什么不可以做的吗?讲这个话的人简直是不负责任。真的只有上酒家的才是男人吗?像文天祥、岳飞、关公这样的正气男儿,也会跟他们一样上酒家玩女人才显得出自己的气魄吗?在君子的眼中,此话一出真是自己的人格都扫地了!然而这些似是而非的话,让正在脱序边缘的人听了很高兴,有了一个很好的借口可以为所欲为,还可以丝毫不觉得羞耻,这就是邪辞!曾经有位大师在著作上写道:如果你未曾尝试过的事就没有资格批评,即使是吸毒也是一样,只是你自己做的事情要自己负责。这种话让那些想要摆脱传统束缚的人听了既惊讶又感动,但真的可以去试试吸毒的滋味吗?吸了之后有几个人还有机会回头的呢?即使他想为自己的错误负责,问题是负得

14、了这个责任吗?吸毒只是个例子,其它还有太多可以伤害自己及伤害别人的事,还有太多会让家人后悔莫及的事,真的都可以去试试看吗?他们真的负得了这个责任吗?讲这种话的人真是为了赚得人心,为了哗众取宠,而完全不负责任!坦白讲他根本就负不了这个责任,因为这种人即使离开人间,其遗祸仍可漫延千年,这就是标准的邪辞!这种邪见远比诐辞、淫辞、遁词还要可恶!一听到类似的邪辞,就知道说话的人试图要让你叛离正当的道路了。当你觉知到自己心中产生这样的邪辞时,就要知道这样的心思将使你叛离正道甚远了。有了这样的觉知力,就是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遁辞是闪躲逃避、吞吞吐吐、理由牵强、或在背后说是非的言辞。像是我只是犯了每个

15、男人都会犯的错这样的话,就叫遁辞,自己犯了错承认就好了,还拉一大堆的男人下水帮他背书,试图以此脱罪,让人家觉得他很无辜。但明眼人一看便知他的理由勉强屈穷,不会因为这番牵强的理由就误认他是对的。社会上常有一种人,在背后说了一大堆人家的是是非非,但当人家要正面和他对质时,他却支吾其词,说你误会我的意思了,其实我不是这个意思,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只是不断的闪躲其词,试图要来圆这个场。一看到这样的场面,虽然我们不和他计较,但我们知道他编造了是非,因此内心有所屈穷了。如果这种错误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更要立即觉知到自己内心的理屈,而大大的自省一番!再举个古代的例子,孟子对齐宣王说:假如您有一个臣,因为要去楚

16、国远行,于是把妻儿委托给一个朋友照顾,等到他回来时,却发现他的朋友没有尽职,让他的妻儿挨饿又受冻,交到这种朋友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理直气壮的回答说:这种无情义的朋友应该和他断交!孟子又说:如果你下面有一个负责管监狱的官,但他却连自己的属下都管不好,那你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理直气壮的回答说:免了他的职!接着孟子说:那么一个国君应该要负责治理国家,但他却没有把国家治好,那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没有回答,眼神一下子看左、一下子看右,就把话题叉开了!因为知道自己理屈,再也不能理直气壮了,又穷于找理由来应付,干脆顾左右而言他,这就是遁辞的表现。有时我们的内心也会这样,因为理穷,所以一直找理由掩饰,或是故意

17、去忽略那个不净的心思。明理的人一发现自己有这种现象,就应该坦然的自省,才有机会走在正人君子的道路上,有了这样的觉知力,便叫遁辞知其所穷。以上孟子所谈到的诐辞、淫辞、邪辞、遁辞,是举些例子来代表众生一切的心声,一切的言,知言就是要让诐辞、淫辞、邪辞、遁词都逃不掉你的法眼的意思!觉知到别人的心声正不正叫知言,觉知自己的心声正不正更是知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内心若有不正的言,自己一定得先知道,坦然去面对,才有进步的可能。别人有不正的言,你也得看得出来,才不会被他混淆了是非,才能够替社会伸张正义,才能去救治沦落的世界。就像孟子与杨、墨之徒辩,又与告子、高子辩,这都是因为孟子能看穿诸家所发的诐辞、淫辞、

18、邪辞和遁辞,知道其心有所蒙蔽、有所陷溺、有所叛离,有所穷屈。因而不得不与之一辩,以救苍生之无知。所以做为君子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知言,知言才能正心,才能养气,才能救世。若不能知言,想要不动心,想要养浩然正气,想要救世,则所做的事情不晓得对不对,恐怕会越帮越忙的。生于其心,害于其事;发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原文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有误。请参考滕文公下章有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的章句,两相对照便知此处有误。且事属个人小事,而政属国家大事,事小政大,把事字摆在政字前乃符合本段先后次序。)一个平常人的内心若存着不正的心念,这种存心必定会危害到他处理

19、任何事务的公正。所以说生于其心,害于其事。既然处事有不正的作风,若是让他为政主宰国家的话,也必定会危害到治国的任何政策上。所以说发于其事,害于其政。这话的意思是说,任何显现在外的事,不论是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件事的作为、或甚至一个治国的政策,原先都是从一个人内心的言所散发出来的。当然能不能养得起浩然正气,也与这个存心息息相关的!这也就是孟子为什么把养浩然之气和知言相提并论的原因。我相信即使再有圣人出现,也必认同孟子这番见解的,因此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当然,内心存着不正的言,不仅能害于其事、害于其政、也能消亡一身的正气;但反过来说,内心若存着正当的言,不仅能益于其事、益于其政、也能长养一身的浩

20、然正气。好比每当你凡事开阔的往大处、远处着眼时,胸中必常有一股浩然正气在;而凡事狭溢的往小处、短处看时,胸中必有股狭隘阴私的欲望在。所以正见必有正气满腔的感受在茁壮,而阴气则日渐消亡;邪见必有阴私满腔的感受在茁壮,而正气日渐消亡。坚持胸中的正见,也就是护持了正气,放弃了胸中的正见,也等于是放弃了正气。因此知道自己内心的言正不正,才能养出一股浩然之气。知言与气原不可分,只是众生缺少观察,所以不明了它们的关系而已。而内心要存着什么样的言、什么样的存心,才有助于养出一身的浩然正气呢?才能有益于身心性灵的健康呢?偶而在网络上看到一篇流传的文章,借来分享给各位参考:传统固有的人生训诲,强调好心有好报,但

21、这样的教诲,在科学昌明的今日社会,难道只能一种道德教条,无法以科学方法来证实吗?直到看到美国著名精神科医师戴维霍金斯在其着的 Power vs. Force,才让我们大开眼界,知道善恶报应还真有其科学根据呢!原来情绪是有频率的,物理学家已经证明,我们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固体都是由旋转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有着不同的振动频率。我们的人身也是如此。戴维霍金斯,经过二十年长期的临床实验,其随机选择的测试对象横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南美、北欧等地,包括各种不同种族、文化、行业、年龄的区别,累积了几千人次和几百万笔数据数据,他把人的情绪映像到1-1000(100 Hz100000 Hz)的范围。他发现任何

22、导致人的振动频率低于200(20,000Hz)的状态会削弱身体,而从200到1000的频率则使身体增强。霍金斯发现,诚实、同情和理解的意念,改变身体中粒子的振动频率,进而改善身心健康。邪念会导致最低的频率,当你想着下流的邪念,你就在削弱自己的健康。经过精密的统计分析之后,结果让人大开眼界,兹摘录其主要项目如下:1.羞愧耻辱:202.恶念谴责:303.冷漠绝望:504.忧伤懊悔:755.恐惧焦虑:100 6.渴求欲望:1257.愤怒怨恨:150 8.骄傲轻蔑:175 9.勇气肯定:20010.信赖:250(中性)11.温和希望乐观:310 12.宽恕原谅:35013.理性谅解:40014.关爱尊

23、敬:500 15.安详平静:54016.喜悦快乐:60017.开悟正觉:7001000这么说来,古人强调做人要宽恕、要有爱心、要尊敬他人都是有很深切的道理的。了解这个道理之后,就尽量让我们有更开阔的存心,时时保持在250以上,才能有益自己的身心。并请您在各种烦恼来袭时,赶快把黄庭禅的观照功夫拿出来用,在黄庭里面天天保持平安与喜悦的心境才是!谈到观照,金刚经叫我们要观照自身的实相,叫我们单纯的体验身中的感受,然而接近实相只是第一个过程,有了实相就像一块地基被打扫干净了,但上面还没有看到任何有益的建设,这并非最后的目的,接下来是要建设起什么有益的东西来,才能使这净土发出光茫。而那个能让佛性发光的东

24、西就叫志!向上的心念叫做志。接近实相后若没有向上的志来护持,这个实相很快的又会退转到贪嗔分别的习气中了,这块好不容易才打扫干净的地基,马上又要被人倒很多垃圾在上面了。因此想要有不退转的心,所靠的就是向上的志,这些能长养浩然正气的志,包括宽阔慈悲的仁,忍辱负重的义,依序而行的礼,辨明是非的智,踏实无华的信。这些存心都能使胸中产生一股浩然的正气,滋养着我们的法身。能时时存着这样的心,才是真正的知言,也才是真正在长养自己的浩然正气,真正的对身心性灵都有益处。现在的人喜欢走遍千山万水去找旺盛的气场,或有灵气的地方,然后在气场上猛吸气!这种外求的人丝毫不知道存心的重要,不知道世上最有灵气的地方就只在你的

25、内心,不知道浩然之气只源自纯正的志,不知道浩然之气只能从自己的内心里长出来,不是从外面吸来的。他们这种外求的修法,在金刚经、心经里看不到,在大学、中庸里也看不到,在道德经、清静经里也看不到,各教圣人都不提倡,为什么还能迷惑一大群人呢?这都是未读圣贤经典,堕入了尚玄好奇的陷阱,所以才会生于其心,害于其事呀!知言举例: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因此知言不仅是知自己的言,也是知别人的言,知己知彼才是全方位的知言。以下就让我举几段经典或历史里的例子,以及学员的分享案例,以便帮助各位更深切的了解知言的范围及其重要。(一)论语: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26、,损矣。直是正直、果决、敢为了正理而得罪人。谅是开阔、信实、没有虚伪。多闻是常谦卑的向人学习,或知道很多有用的知识。当你身旁有这样的朋友时,你能看得出来他们的可贵吗?你的内心懂得珍惜这样的朋友吗?或是你内心认为他们太正直太老实了,反而不敢跟他们在一起,以免常常被指正?或是因为他们知道的比你多,反而使你嫉妒不已呢?这些存在别人的言及自己内心的言,你看得清楚明白吗?便本来是给人方便,但若用到不好的地方,好比一个人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差一点点无所谓啦、不要太计较啦、喝一点酒没关系啦、上一次夜店又不是干什么坏事、抽一只大麻又不是抢劫一切都太方便了,变到最后连该守的原则都不要了,这就是便辟的人了。便

27、辟就是极会应酬,极会迎合人情,极会勾起你的赞同,会让你对他的好意非常感念,这叫做便辟。便辟并不是这个人很奸诈、很邪恶。奸诈邪恶的人怎能吸引你的认同与感念呢?奸诈邪恶的人你又怎会与他为友,对他死心踏地呢?他必定能给你很聪明、很通权达变的感觉、很温暖、体贴、幽默、细心的感觉!因此你才会将他视为知己朋友,并对他所说的歪理全盘接受。 一个人为什么要逢迎人?会逢迎的人大都怀着想要经营自己的小圈圈的目的。一个君子的特质是群而不党的,而小人的原质是急着经营自己的私党的。便辟的人他会处处逢迎你,给你好处,给你关心,以便拉住你的心,经营属于自己一小党的圈圈,好像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力量,或是有了自己的势力才能与

28、谁抗衡,或是想在一方有高高在上的地位,或是想让人家看到我有才华等等。面对这种便辟者逢迎、同理的慢慢收买,你还有能力看清彼此在那个当下,内心的心声究竟是正还是邪吗?你还能力邪辞知其所离吗?还是也跟着变成一个小圈圈的心态,彼此收买来收买去呢?善柔到底是损友还是益友?一个人有和善、热切、轻声细语的德貌,既善且柔怎么会被孔子归类在损友的一方呢?这是因为他善于经营表面那副和善、热切、轻柔细语的德貌。但不论你做的事是对是错,他永远只是善柔的认同你,永远不得罪你,他能让你很窝心,让你为他的贴心很感动,他会在你空虚的时候会打电话安慰你,在你失意的时候他会逗你开心。听到这里你会疑惑,难道这样有什么不好吗?这是因

29、为一个以善柔的样子为德的人,通常会缺乏敢对你的错误正色直词的义气与魄力,这种人只会讲一些好听的话来迎合你,无法让你进德修业,也无法引导你去做一些有义气、有志节、远离欲望的事情。而且那么交这样的朋友有什么益处呢?又一个好于经营表面善柔德貌的人,处处提着最灿烂的笑容,最温柔的与止,最后就变得有点矫情,有点公式化,甚至不知不觉落入虚情假意。这种以善柔为德的人在道场里最常见,一谈到修行,大家第一个学的,就是和善、温柔、轻声细语、灿烂的笑容等德貌,但何时要收起这些德貌的应对机宜却没学到,最后只剩下一个附和污世的善柔样,这是非常可惜的。一个君子与人应对进退,不外是禀持诚恳、祥和、友善、从容的态度而已,不必

30、热切到一直提着灿烂笑容,或一直轻声细语的地步。而且人与人的交往,有时为了维护正义,偶而也会有必需要用刚毅严正的态度来应对的时刻,若不能明了这种进退权变之理,那么一昧的善柔,不仅有虚情假意的隐忧,也会有违背正义的时候,因此孔子把它归类在损友的一类。说实在,面对善柔的人,你高兴都来不急了,你还有能力看清彼此在那个当下,内心的言究竟是正还是邪吗?还有能力看得出自己在面对这种朋友时,内心的言是怎么被收买了吗?这种人肯定会让你觉得他是个大好人,但却对你没有任何好处,所以孔子把他放在损友的一类!佞是有巧言善辩的能力。便佞的人总是歪理一堆,随便附和污世,即使你做错了事,他也有一堆歪理能让你觉得没什么错,甚至

31、让你觉得理由正当,让你安心的停留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这种人会让你觉得深得我心,但就是对你的进德修业毫无帮助。好比有个庙的庙祝在庙里和信徒聚赌,受到卫道者的质疑,旁边有个人就替庙祝打圆场说庙祝也是人嘛,神明也要娱乐嘛,小赌一下又不强迫人,有什么关系!这话一出,势必深得那庙祝的心,但却使得一间清净的庙变成一个赌场,失去道场的清静,这种不能救正污世,反而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就是便佞的人。面对一个如此便佞的人在收买你,你还有能力看清那个当下,彼此内心的言究竟是正还是邪吗?以上其实不论便辟也好、善柔也好、便佞也好,都是很会运用同理心去逢迎的人,只是表现出来的重点不同,因此给他不同的名称而已。本来同理

32、、认同是好事,但由于心术不正,喜欢围小圈圈,短期看起来皆大欢喜,但长期看来没有一个对德行有所帮助,这便成为虚伪的德行了,因此孔子称他为损友。环顾你身旁的朋友,一定有几个这种损友,大多是小圈圈领袖的那种人。他们所提倡的都是一些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小善小德,但就是内心缺少一份光明正大、大公无私、及放诸四海皆准的正义,因此无法与古圣先贤的正道相吻合。这种人在百分之九十的善里面,藏着百分之十的恶,他虽能使你欢心,但会耽误了你的青春,对这种人你不能没有分辨的能力。孔子这一节损友益友的说法,是希望我们在选择朋友之前,要先有能力分辨出哪些人的言(存心)是正的,哪些人的言是邪的,再来决定交不交往。若是不能分辨

33、朋友是正是邪,就急着把心都掏出来给他,不是很危险吗!然而要分辨正邪并没有这么简单,好比我问你:在你从小到大所认识的朋友之中(把你自己也放进去),哪些是友直、友谅、友多闻的呢?哪些是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的呢?请你把亲朋的名单都列出来,然后一一来勾选,你能判断得出来哪些是损友?而哪些是益友呢?能够分辨出朋友的品格损益,这是知言的表现,如果你分辨不出来,就表示你根本不知道现在与你在一起的朋友,到底是好是坏?既然好坏都分不清,那要怎么远离小人亲近君子呢?要怎么选贤与能呢?而反过来说,你对自己内心的言又知道多少呢?你能分辨得出自己内心的正见与邪见吗?你自认为你是别人的益友还是损友呢?若是不能分辨自心的

34、正邪,又怎么能养得出一身的浩然之气呢?所以有没有知言的能力是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呀!(二)尹文子:孔丘摄鲁相,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先诛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汝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窃盗奸私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强记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荧众,强记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雄桀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太公诛华士,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六子者,异世而同心,不可不诛也。译:孔子当鲁国宰相时,才上任第七天就杀了非常博学且辩才无碍的

35、佞臣少正卯。门生就问孔子说:少正卯是鲁国人尽皆知的达人,夫子您才上任七天就杀了一个大儒,这样做难道没有过失吗?孔子说:你坐下,我来告诉你原因。人类的大恶有五件事,而偷东西及奸私这种小恶都还比不上这五件恶事。第一件大恶是”心达而险”!(聪明过人,但为了达到目的存心却非常阴险。好比一个政客,为了吸收选票,不仅提倡大量减税,还说要大量发放各种津贴,这种政见让人民听起来当然很高兴,不但能达到打击执政者的目的,更能吸收到大量的选票,但试问钱要从哪里来?最后岂不是要举国背债遗祸子孙吗?这么聪明的人岂会不懂这个简单的道理,但为了赢得选战却用了如此混淆是非的手段,这就叫心达而险!)第二件大恶是“行僻而坚”!(

36、行为偏邪却又意志坚强乐此不疲,以此来突显自己的长才。)第三件大恶是“言伪而辩”!(善于把颠倒是非的言论伪装得很善良、很讨好,但实际上却是妖言惑众,遗祸人类)。第四件大恶是“强记而博”!(有过人的记忆力,说起话来引经据典恢宏大论,足以使人对他那似是而非的谬论崇拜得五体投地。)第五件大恶是“顺非而泽”!(看到一个人明白的错误,非但不制止导正,还把他的错误说成对的,到处施恩惠收买人心。)在古代一个人只要犯了这五件恶事的其中一项,就能颠倒是非惑乱世人,因此难免被有见识的君子所诛,而少正卯一个人同时集这五大恶于一身,更有惑乱世人的本领,当他和民众在一起就足以吸引一大群人的崇拜;他随便讲个谬论就足以颠倒是

37、非惑乱世人;他的博学强记引经据典,足以辩倒所有的正理独领一方的群众。这实在是小人里面的枭雄,此人不诛必有更多众生受其蛊惑,早晚要发生死伤惨重的大乱子,为了众生长远的安宁着想,不能不将这种人及早扫除的。因此,即使是古代最为慈悲的圣贤治世,也难免要诛杀一些足以颠倒是非的恶人。好比英明的商汤不得不诛杀尹谐,文王如此慈悲也不得不诛杀潘正,姜太公如此忠义也不得不诛杀华士,管仲如此大量也不得不诛杀里乙,郑子产如此贤能也不得不诛杀邓析、史付等人。对于惑乱世人的枭雄如果不用这样的手段,世界怎能得到安宁呢!以上这段说明孔子为什么诛杀少正卯的原因,有人批评说杀人是残忍的,当然对于一位无辜的人,或是伤害不大的人,动

38、不动就用诛杀的手段,那是残忍且狭隘的。但若是对于一个恶贯满盈死有余辜的人来说,处他重刑反而是救了无数生民的必要手段。举个例子,若是像二次大战的希特勒这种人,有第一等的口才及非常有魅力的领袖气质,他一个人站在台上就能辩倒所有的正理,用歪理独立于一方,吸引无数人的崇拜,有远见的人若不设法让他早日离开人群,不知道还要牺牲多少人的生命!因此面对这种情况,任何慈悲为怀的有为明君,都会设法诛杀这个枭雄,以救生民于荼炭。这时的杀对被解救的无数众生而言,反而是慈悲而不是残忍了!因此不要看到历史上孔子曾杀了少正卯,就起了批评的知见,因为功过的重点在于杀了一个枭雄之后,无形中解救了多少可能被邪见蛊惑的众生,或是消

39、弭了多少可能发生的动乱场面。虽然如此,但杀人总不能乱杀的,好比现在国家的法律要处一个人死刑一样,那是非常慎重的事,古圣哲是那么的慈悲为怀,要处死一个人,当然是迫不得已,才会做出这种选择的。我之所以谈这些,并不是要为孔子辩护,因为我们不在当时,不能真正了解当时有没有必要如此,不论赞成或不赞成我认为都是不切实际的做法。我所要表达的是知言的能力重不重要呢?若没有知言的能力,随便跟着一个枭雄起舞,世界不是不得安宁了吗?或是在未认清事实之前随兴杀一个人,岂不是要成为屠夫了吗?或是局势已经要乱了,还不能掌握时机拿出为民除害的勇气,那不是也太懦弱、太没有智慧了吗?说到这里你立即要问,那我怎么知道我的判断到底

40、对不对呢?那个人看起来很好呀!很关心我呀!很幽默又有才干呀!长得又帅又老实呀!而且他常常说爱台湾呀!各位,这种说法哪还能够知言呀!你以为小人都长得尖嘴猴腮吗?讲话都尖酸苛薄吗?这种人只能当最下等的小人,哪人当得起邪恶的枭雄呀!那些遗祸子孙的枭雄,全身上下所散发的(言),哪一项不是看起来善柔、忠厚、清秀、正直、气宇轩昂的呢?哪一个不是像尹文子所说的探人之心,度人之欲,顺人之嗜好而不敢逆,纳人于邪恶而求其利的呢?看看今天的选举制度,选票已经握在众生的手中了,但众生们究竟用什么标准去选人呢?他们大多先看候选人长得漂不漂亮、帅不帅、再看他敢不敢拍桌子骂人、敢不敢开大张的支票给百姓、会不会讲一些慷慨激昂

41、或热泪盈眶的话来让选民感动、敢不敢向选民下跪等等。除了这些条件以外,有几个人真正去看看候选人的政见有几条是确实可以实施的?有几条是为国家的长远利益在着想的?有几条是说得出来又做得到的?有几条是不会让我们的子孙去背债的?而这些选民又有几个在投下选票时,是真正公正无私毫无偏见的?如果我们连这些真相都看不出来,怎能叫知言呢?很显然,我们没有用选票去封杀该封杀的枭雄!我们没有孔子的智慧能看出谁是言行不一、似是而非的骗子,也没能封杀那些心达而险、行僻而坚、言伪而辩、强记而博、顺非而泽的枭雄!今日能站上国会的几乎都是孔子眼中的枭雄,但我们却没有智慧去封杀这些人!这要怪谁呢?实际上只能怪百姓不能知言,不能分

42、出什么是诐辞、淫辞、邪辞、遁辞所致了!百姓只喜欢看表面,只喜欢会表演的人,当然就会有那些人的出现了。试想,今天即使有一个非常务实且有远见的政治家出现,百姓会把票投给他吗?他从不讲夸大的不实话,不会去照美美的沙龙照,不会去经营感人的故事,不会在镜头前做秀,不会开支票巴结选民,不会买票,也不会造势!这种务实无华的人,百姓怎么可能去选他呢!如果会的话,今天全天下都会是这种候选人的!今日的百姓已握有选举权,但却又没有知言的能力,最后的结局就是今日的乱象了!所以知言重不重要呢?辨明他人及自己胸中的诐辞、淫辞、邪辞、遁辞重不重要呢?非常重要呀!整个世界要进要退、要治要乱,就在知言这两个字上面而已呀!然而知

43、道别人的心术正不正,前提是要先能知道自己的心术正不正,不能看透自己胸中的存心,又怎能看得透别人胸中的存心正不正呢?因此知言是以观照自己的存心为本的!我们常把责任推给别人,我们听到这边有个说法让你感动、那边有个说法让你感动;这边有个表情让你同情、那边有个表情让你同情,但我们没有智慧理出一个头绪来,我们不知道他到底可不可行,他的内在真正的言到底是什么?而我此刻内心的言又是什么?那些政见的话我听得很高兴,到底我被欲望收买了所以高兴,还是我被骗得感觉很尊荣所以很高兴,还是我因听闻了真理而感到高兴?知言就是在一席话之中,你得看清楚你的心思,并且也看清说话者的心思,对不对你都已经了然于胸,那个人有没有甜言

44、蜜语在收买你,你也很清楚。而此时你不准备再被收买,你不准备再顺非而泽,也不准备再与群小共舞,你准备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你准备做出该有的抉择,去支持最具长远正见的人,这才是知言的用意。一个不能知言的人,永远都能惹出很多莫须有的冲突,好比公司里有一个人被升迁了,大家都在恭喜这个人,然后就会有一些好事者,私下去跟另一个没有被升迁的同事说:同样来上班这么久,为什么你没有被派任呢?老板为什么偏心?为什么不是你呢?讲的义愤填膺!这个没被升的人本来没事,旁边的人为他讲得义愤填膺,这时他不但无法察觉这个好事者内心真正的言,也无法觉知自己内心已经被收买,已经升起了无明,于是也跟着义愤填膺,而惹出无数莫须有的冲

45、突与敌对!反正老板只能升一个人上来嘛,而大家讲得这样的义愤填膺,内在真正的言是什么?有的想藉时挑拨事非,有的想收买人,有的想借机报复!各位,如果你往自己的内心深处去看看那真正的声音,你会不敢看,因为太污秽了!别让那些污秽的言存在你的心中,是非自然就没了,这就是知言!如果少正卯能知言,能看清自己内心的五恶,也就不会被孔子给诛了!(三)东周列国志第十七回:齐桓公戏曰:寡人尝鸟兽虫鱼之味,所不知者人味何如耳!(桓公的幸臣易牙听了这话之后,就去煮了自己的小孩给桓公吃)桓公食之尽,问易牙曰:此何肉而美至此!易牙跪曰:臣之酿子三岁矣,臣闻忠君者不有其家,君未尝人味,臣杀子以适君之口!译:有一天齐桓公对他的

46、厨师易牙说我曾尝过你煮的山珍海味,就是不知道人肉的味道如何!易牙听完之后就把自己那个三岁的小孩煮了献给桓公吃,桓公吃完后问易牙说:到底是什么肉竟然如此的美味?易牙马上跪在地上说:我的儿子刚满三岁,我听古人说“忠于国君的人不能惦记着自己的家人”,我的国君没吃过人肉的味道,所以我杀了儿子来满足您的口味!各位,你看过三岁小孩吗?如此稚嫩可爱的赤子,只是为了逢迎国君的口欲,竟舍得动手剖开亲生小孩的肚子,割下他头,将它剁成万段,如此残忍的存心,到底是为了忠?还是为了迎合国君以便谋得份外之求?我想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在那样的情况下桓公却一点也看不出来这是佞臣在拍马屁,还以为易牙是个大忠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

47、这残忍、逢迎、份外之求的心思(言)之外,却包裹着忠心耿耿的糖衣!这种掩藏的心思太可怕了,连易牙本人可能也没看出自己的心思来,因此当他用利刃刺入赤子的胸膛时,会变得“义无反顾”!而齐桓公知道易牙煮了自己的稚子,齐桓公当下认为易牙是在为他尽忠呢?还是看得出易牙只是为了迎合国君而杀了自己的小孩呢?后来易牙因为深得桓公的心,从厨师升为大将军掌了兵权,最后败坏了国家!可见恒公有没有知言的能力?没有!易牙有没有知言的能力?也没有!主宰军国大事的人既然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最后国家就剩下一个乱字而已了!这就是生于其心,害于其事,发于其事,害于其政!(四)学员的知言心得:看清我的贪嗔罣碍曾经我很恨那个伤害我的人,为什么我付出了那么多,居然会得到如此的结果?时常觉得自己被忽略,被轻视,被背叛、被伤害,真的是被那波动的情绪逼到悬崖边了。以前,自己总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受害者的角色,只能躲在一边,偷偷的哭。因为我把内心的一丁点气血的翻滚定义了为:伤心、难过、心疼。其实对方也不是一个坏人,每每看到这样泪眼婆娑的我,也好像无比内疚和痛心,可是,事情依然继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