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6114483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doc(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医学免疫学及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医学免疫学及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础,是医学院校学生必修的课程,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将来学习药理学、传染病学及临床各门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着力培养的学生严密的无菌观念,将在消毒、灭菌、隔离、预防、治疗等医护实践中科学应用。(二) 教学基本要求 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是紧密联系临床实践的应用科学,可广泛地应用于医学各领域。医学微生物学及医学寄生虫学属病原学范畴,主要研究病原生物性状及其及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性、致病性和免疫性,寻找消灭、控制传染病及相

2、关疾病的措施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了解人类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机理及规律,为将来从事临床医学的防治工作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3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免疫学基础理论、病原微生物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难点主要有免疫分子、临床免疫学。重点章节有上篇第2章、第4章、第5章、第6章、第12章、第15章;中篇第1章、第2章、第3章、第6章、第20章、第26章等。难点章节有上篇第4章、第5章、第7章、第8章、第12章等。(四)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 医学免疫学及病原生物学在教及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为学生的

3、积极参及创造条件,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及者和积极探索者,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和发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讲中可以进行教学互动的提问式、讨论式、启发式、归纳式、自学式、精讲、多体系、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五)教学时数分配表医学免疫学及病原生物学教学时数分配表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采用何种多媒体教学手段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实践指导自学小计上篇1医学免疫学绪论1.02抗原2.03免疫器官和组织 4免疫球蛋白3.05补体2.56细胞因子1.07白细胞分化抗原及黏附分子8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2.09固有免疫细胞10淋巴细胞2.011固有免疫应答.512适应性免

4、疫应答2.013免疫耐受14免疫调节15超敏反应3.016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17免疫缺陷病18移植免疫19肿瘤免疫20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1.0中篇医学微生物学概论1.01细菌的形态及结构3.02细菌的生理2.03消毒及灭菌1.04噬菌体5细菌的遗传及变异6细菌的感染及抗菌免疫2.07细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8球菌1.09肠杆菌科1.010弧菌属11厌氧性细菌1.012放线菌属及诺卡菌属13棒状杆菌属14分枝杆菌属1.015动物源性细菌16其他细菌17其它病原核细胞型微生物3.018真菌学概论0519常见病原性及及中药有关的真菌1.020病毒的基本性状1.521病毒感染及免疫22病毒感染

5、的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23呼吸道感染病毒1.024肠道病毒25急性胃肠炎病毒26肝炎病毒227细菌的人工培养、消毒及灭菌、药物敏感实验328革兰染色、显微镜使用、血型测定、3总计426(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医学免疫学及病原生物学(第3版),郝玉主编,科学出版社,2013年参考书:1免疫学基础及病原生物学(第2版),杨黎青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2医学免疫学(第5版),金伯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网络资源:(七)考核及评价考核形式:闭卷考试。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分标准:期末考试占70%,形成性评价占20%(主要考察分析解决问题、回答问题、出勤率等方面

6、),实验成绩占10%。三、教学内容纲要医学免疫学及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纲要上篇 医学免疫学第一章 医学免疫学概论(一) 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现代免疫及免疫学的概念 免疫系统的功能。 熟悉免疫系统的组成。 了解当今免疫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二) 教学内容1、 现代免疫及免疫学的概念 2、 免疫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3、 免疫学发展简史(自学)及当今免疫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三)教学形式及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第二章 抗原(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抗原、 抗原决定簇、 胸腺依赖性抗原、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完全抗原及半抗原的基本概念。 熟悉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二)教学内容 1、抗

7、原的概念 2、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 3、抗原的特异性及交叉反应性 4、抗原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5、免疫佐剂(自学)(三)教学形式及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免疫器官和组织(自学)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免疫球蛋白及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功能区及酶解片段,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熟悉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功能,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了解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基因和生物合成。 (二)教学内容 1、免疫球蛋白及抗体的概念 2、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功能区及酶解片段 3、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4、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自学) 5、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征及功能 6 、免

8、疫球蛋白的基因和生物合成(自学) 7 、人工制备的抗体:,其他内容自学 (三)教学形式及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第五章 补体系统(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补体的概念。 熟悉补体系统的激活及调控、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了解补体的生成部位及性质。(二)教学内容 1、补体的概念 2、补体系统的组成及性质 3 、补体系统的激活 (1) 经典途径激活 (2) 替代途径激活(自学)(3) 途径激活 (自学)4、 补体系统激活的调控(自学) 5、 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自学)(三)教学形式及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第六章 细胞因子(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及分类。 了解细胞因子的特性及

9、生物学作用。(二) 教学内容 1、 细胞因子的概念 2 、细胞因子的种类 3 、细胞因子的特性 4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5 、主要细胞因子的特性及生物学活性 (三)教学形式及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及黏附分子(自学)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的基本概念。 熟悉分子的结构 分布及功能。 了解的基因结构及其医学意义。(二) 教学内容 1、 的概念 2 、的基因结构(自学) 3 、分子的结构 分布及功能 4、 的医学意义 (三)教学形式及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第九章 固有免疫细胞(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熟悉专职抗原呈递细胞(二)

10、教学内容 1 、抗原呈递细胞 2、抗原呈递及其机制 (自学)(三)教学形式及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第十章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T 、B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 亚类及功能。熟悉细胞的特征及功能。(二)教学内容 1、 T淋巴细胞 2、 B淋巴细胞 3、 细胞 (三)教学形式及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第十一章 固有免疫应答(自学)第十二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免疫应答的概念及免疫应答产生的过程。熟悉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二)教学内容 1、免疫应答概述2、免疫应答产生过程3、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医学意义 (三)教学形式及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第十三章

11、 免疫耐受(自学)第十四章 免疫调节(自学)第十五章超敏反应(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及分型,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熟悉临床常见的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防治原则。(二) 教学内容 1、超敏反应的概念及分型 2、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常见疾病 3、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防治原则(三)教学形式及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第十六章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自学)第十七章免疫缺陷病(自学)第十八章移植免疫(自学)第十九章肿瘤免疫 (自学)第二十章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人工自动免疫及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人工免疫常用的生物制剂。 了解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

12、特点、 影响的因素及常用的检测方法,常用于机体免疫功能的体外及体内的检测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免疫学诊断(自学)2、免疫治疗 (自学)3、免疫预防(1)人工自动免疫及人工被动免疫 (2)人工免疫常用的生物制剂 (三)教学形式及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中篇 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概论(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概念以及微生物的分类。 熟悉微生物的分类及其及人类的关系。(二)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概念及分类 2、微生物及人类的关系 3、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及范畴 4、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自学)及现状 (三)教学形式及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第一篇 细菌学第一章 细菌的

13、形态及结构(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及菌的细胞壁结构及特点,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熟悉测量细菌的单位,细菌的基本结构,革兰氏染色的意义。 了解细菌形态学的检查方法。(二)教学内容 1、细菌的大小及形态 2、细菌的结构 (1)细菌的基本结构 (2)细菌的特殊结构 3、细菌形态学检查原则(三)教学形式及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方式及速度,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意义。 熟悉细菌的生长曲线,分解代谢产物的意义。 了解人工培养细菌的方法,常用培养基,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 情况及人工培养细菌的实 际意义。 (二)教学内容 1

14、、 细菌的理化性状 2、 细菌的营养和生长繁殖 3 、细菌的新陈代谢 4 、细菌的人工培养 (三)教学形式及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第三章 消毒及灭菌(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消毒 灭菌 无菌及无菌操作的概念。熟悉常用的热力杀菌法 紫外线杀菌法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 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机制及影响作用的因素。(二) 教学内容 1、 物理消毒灭菌法 (1)热力杀菌法 (2)紫外线及电离辐射杀菌法 (3)过滤除菌法 2 、化学消毒法 (1)化学消毒剂 (2)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机理 (3)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三)教学形式及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第四章噬菌体(自学)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及变

15、异(自学)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及免疫(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细菌毒力的概念,构成细菌侵袭力的因素,细菌内外毒素的特性及区别,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带菌状态、 毒血症、 菌血症、 败血症、 脓毒血症的概念。 熟悉感染的来源及方式 了解细菌的数量及侵入门户及致病的关系。(二)教学内容 1 、正常菌群及条件致病菌2、 细菌的致病机制(1)细菌的及毒力 (2)细菌的数量及侵入门户 3、 感染的发生 发展及结局 (1)感染的来源 (2)感染的方式 (3)感染的类型 4、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自学)(三)教学形式及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第七章 细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自学)第八章十六章 细菌

16、学各论部分(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此部分内容以自学为主。 熟悉常见病原菌主要生物学性状 致病性及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原则及防治原则。(二) 教学内容 1、病原性球菌:葡萄球菌属 链球菌属(含肺炎球菌) 奈瑟氏菌属 2 、肠道杆菌:埃希氏菌属 沙门氏菌属 志贺氏菌属 其它肠道杆菌 3 、弧菌及弯曲菌:霍乱弧菌 弯曲菌 4 、厌氧性细菌:厌氧性芽胞杆菌 无芽胞厌氧菌 5 、分枝杆菌属:结核杆菌 麻风杆菌 6 、其它病原菌 (三)教学形式及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第十七、十八、十九章 其它病原微生物、真菌学(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支原体 衣原体 立克次体 螺旋体和真菌的基本概念。 熟悉支原体 衣原体

17、 立克次体 螺旋体和真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致病性和免疫性。 了解上述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及防治原则。(二)教学内容 1 、支原体 2 、衣原体 3、 立克次体 4 、螺旋体 5、 病原性真菌 (三)教学形式及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第三篇 病毒学概 述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病毒的基本概念及特性(二)教学内容 病毒的基本概念及特性 (三)教学形式及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第二十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病毒的基本结构 、增殖方式及增殖周期。 熟悉病毒的化学组成和干扰现象。 了解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的分类方法。 (二) 教学内容 1、 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化学组成 (1)病

18、毒的大小及形态 (2)病毒的结构及化学组成 2、 病毒的增殖及干扰现象 (1)病毒的增殖 (2)病毒的干扰现象 3、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4、 病毒的分类(自学) (1)现代分类法 (2)临床分类法 (三)教学形式及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第二十一章 病毒感染及免疫(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病毒感染的途径及其在体内扩散的方式。 熟悉病毒感染致病的机理,感染的类型。 了解机体抗病毒感染的机制。 (二) 教学内容 1、病毒的感染及致病 (1)病毒感染的途径及其在体内的扩散方式 (2)病毒感染的结果及致病机理 (3)病毒感染的类型(自学) 2、 抗病毒免疫(自学)(1)非特异性免疫 (2)特异性

19、免疫(三)教学形式及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第二十二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自学)第二十三章三十二章 病毒学各论(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免疫性。 熟悉脊髓灰质炎病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狂犬病毒 疱疹病毒 风 疹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 免疫性。 了解:常见的呼吸道病毒 肠道病毒及疱疹病毒的种类。上述各种病毒的检测及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1、呼吸道病毒 (1)流行性感冒病毒 (0.5学时)(2)其它呼吸道病毒(自学) 2、肠道病毒 (自学)(1)脊髓灰质炎病毒 (2)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3、急性胃肠炎病毒(自学)4、肝炎病毒 5、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三)教学形式及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 验一、 免疫学实验1、玻片凝集反应(血型测定)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乙肝表面抗原二、细菌的人工培养1、 细菌的接种2、 细菌的分布3、 紫外线杀菌试验4、 药物敏感试验5、 细菌的生长现象6、 细菌的生化反应三、革兰染色及显微镜油镜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设计 > 工程图纸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