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doc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6078521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94 大小:4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doc(9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07be17efb7bd5f95 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绪论一、单选题1、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A、史记扁鹊传B、七略 C、王叔和脉经 D、皇甫谧针灸甲乙经E、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B)2、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温病条辨(A)3、黄帝内经的作者是()A、黄帝 、战国至秦汉时期众多医家的著作汇编C、刘歆D、刘向E、王冰(B)4、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是()A、战国B、东汉C、西汉、战国至秦汉、秦汉之际()5、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的是()A、班固的汉书艺文志B、刘歆的七略C、司马迁的史记D、后汉书E、吕氏春秋(

2、A)6、灵枢最早被称为“九卷”,始见于()A、黄帝内经B、针灸甲乙经 C、难经 D、伤寒杂病论E、脉经(D)7、灵枢之名始自()A、唐朝王冰B、东汉张仲景C、晋代皇甫谧D、西汉刘向E、西汉刘歆(A)8、素问之名最早见于()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 C、难经D、针灸甲乙经E、脉经(B)9、梁代全元起所注的素问名为素问全元起注,又叫做()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素问直解D、太素E、素问吴注(A)10、现存最早的研究内经的著作是()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类经D、黄帝内经太素E、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D)11、黄帝内经素问是学习内经的重要参考书,其注家是()A、杨上善B、王冰C、张

3、介宾D、马莳E、林亿(B)12、由唐王冰注,经宋林亿等新校正的素问注本名为()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D、黄帝内经太素E、类经(C)13、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的作者是()A、马莳B、李中梓C、吴崑 D、滑寿E、高士宗(A)14、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吴崑D、马莳E、高士宗(D)15、黄帝内经太素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吴崑D、马莳E、杨上善(E)16、类经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张志聪D、马莳E、高士宗(B)17、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的作者是()A、张志聪等B、张介宾等C、林亿等D、李中梓等E、马莳等(A)18、素问直

4、解的作者是()A、张志聪B、王冰C、高世栻D、全元起E、滑寿(C)19、内经知要的作者是()A、李中梓B、丹波元简C、汪昂D、吴崑E、杨上善(A)20、素问识、灵枢识的作者是()A、姚止庵B、丹波元简C、汪昂D、吴崑E、杨上善(B)21、现存全部分类注释内经最完整的书是()A、内经知要B、黄帝内经素问C、黄帝内经太素D、黄帝内经素问集注E、类经(E)22、唐王冰整理注释素问,于唐宝应元年撰成,即世称()A、新校正B、次注本C、首注本D、全注本E、节注本(B)23、被称为灵枢第一注家的医家是()A、王冰B、张介宾C、全元起D、杨上善E、马莳(E)24、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A、目录学书

5、籍B、医学词典C、百科大全D、医学经典E、经方典籍(D)25、七略是我国第一部()A、目录学书籍B、医学词典C、图书分类目录D、医学经典E、经方(C)26、被称为中医理论体系奠基之作的经典是()A、难经B、中藏经C、神农本草经D、黄帝内经 E、脉经(D)27、当前国际医学界出现了“中医热”,中国医学走向世界,其先导是()A、黄帝内经 B、中草药C、养生D、针灸E、疗效(D)28、黄帝内经中体现出了中医学的生命观是()A、心身统一B、动静统一C、形神合一D、五脏统一E、全身统一(C)29、黄帝内经中所认识的生命规律是()A、心身统一,形神一体B、动静统一,法于阴阳C、形神合一,五脏一体D、言行统

6、一,道德高尚E、天人合一,五脏一体(E)30、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又称()A、精气论B、元气论C、黄老学D、形气论E、阴阳论(B)二、多选题1、全面注释内经的医家是() 王冰 马莳 李中梓 张介宾 张志聪 ()2、灵枢之名又叫做() 汉书 针经 易经 九卷 七略 ()3、对内经进行分类研究的著作有()类经黄帝内经太素素问直解内经知要素问绍识 ()4、内经载五运六气的篇章有() 天元纪大论、至真要大论 五运行大论、五常政大论 四气调神大论 六微旨大论、六元正纪大论 气交变大论()5、灵枢侧重论述() 经络腧穴 运气 刺灸法 藏象 养生 ()6、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条件是()

7、社会的变革,巫术的衰落 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直觉领悟 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想发展的影响 ()7、构建内经理论的重要方法有() 阴阳五行 司外揣内 援物比类 直觉领悟 揆度奇恒 ()8、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是() 详于针刺,略于方药 四诊合参,辨证论治 天人合一,五脏一体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候之所始,道之所生()9、内经的学术价值是() 奠定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确立了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 一部治病的法书 树立了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 创立经络学说,发明针灸疗法 ()10、内经中所涉及到的学科有() 天文学 历法学 气象学 心理学 生物学()三、简答题1、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是怎

8、样的?通观内经诸篇,可以看到不同篇章中所反映的社会背景、纪时纪年、学术思想、医理粗精、诊疗技术的运用以及文章笔法、文字使用、篇幅大小等存在着一定差异,这说明在内经成书之前,不同的学术观点、学术论文,甚至学术流派,早已产生并且历代流传着,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医家们的整理、加工、补充和完善而编辑成册,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内经决不是一个时代的成就,决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上限为战国,下限为西汉)各医学家们经验的总结汇编。书名冠以“黄帝”,亦不过是托名而已,并不是黄帝时代由黄帝所著。因此,内经并非一时一人之手笔,大约是战国至秦汉时期,许多医家进行搜集整理、综合而成,其中甚至包括东汉至隋

9、唐时期某些医家的修订和补充。2、简述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各九卷,八十一篇,计十八卷,一百六十二篇。所载内容十分丰富,除了医学知识外,还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心理、生物等多学科的内容。就医学知识而言,又可分为基本理论和医疗技术两大类。历代医家曾经采用分类的方法对内经加以注释研究,就其理论知识部分,借鉴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养生、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精神、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论治、运气等十类。3、简述素问和灵枢的内容。素问和灵枢各九卷、八十一篇。素问内容包括人体(解剖生理)藏象、经络等中医理论及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养

10、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运用、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灵枢的内容与素问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而略于运气学说。二者在介绍基础理论与临床方面内容互有补充阐发。4、简述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归纳起来有三,即:天人合一,五脏一体整体地把握生命规律;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辨证地对待生命活动;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从功能概括生命本质。5、简述内经的学术价值。第一,奠定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第二,确立了“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第三,内经是一部治病的法书;第四,树立了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第五,创建经络学说,发明针灸疗法;第六,确立了中医学在世界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第一单元 宝

11、命全形一、名词术语1、宝命全形:保养生命之意,又称摄生、养生。宝命,珍惜生命的意思;全形,保全形体。2、天真:先天之真气。3、法于阴阳: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法,效法、遵循。4、和于术数:适当运用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如导引、吐纳、按跷、七损八益等。和,调和,适当运用之意。术数,指修身养性之法。5、不妄作劳:劳作合宜,不违背常规和法度。妄,乱也。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6、形与神俱:形神健全和谐,是健康的标志。形,指形体。神,指精神。俱,全也,引申为健全、和谐。7、天年:天赋之年寿,即自然寿命。8、不知持满:不懂得保持精气充满。9、不时御神:不善于使用精神,不善于把

12、握和调养自己的精神活动。时,善也;御,用也。10、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11、恬惔虚无: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念。恬惔,安闲清静。虚无,心无杂念。12、精神内守:精神守持于内而不使外耗。13、志闲而少欲:控制嗜欲,从而思想安闲清静而少欲。闲,木栏之类的遮拦物,引申为限制、控制的意思。14、高下不相慕:无论社会地位尊卑贵贱都能不互相倾慕,安于本位。15、德全不危:懂得修身养性之道,并身体力行之,即可免受内外邪气的危害。16、无子:丧失生育能力。17、天数:自然所赋之寿数,即天年。18、齿更:人到七八岁,乳牙脱落,被恒齿代替,谓之齿更。更,更换。

13、19、天癸至:肾精中具有促进生殖机能作用的物质充盛而发挥作用。天癸,是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成熟的具有生殖机能的物质。至,充盛、发挥作用。20、地道不通:月经停止来潮,即绝经。21、精气溢写:肾中精气盈满而能外泄。写,通泻,此为泄之义。22、阴阳和:指男女交合。一说男子阴阳气血调和。23、却老而全形: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24、发陈:形容春季阳气生发,万物复苏,植物萌生的大自然景象。25、被发缓形: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舒缓形体。被,同披。26、蕃秀:形容夏季植物繁茂秀美的大自然景象。27、容平:形容秋季万物成熟,形态平定不再生长的自然形象。28、闭藏:形容冬季阳气内伏,万物潜藏的自然

14、景象。29、痿厥:四肢软弱无力而逆冷的病证。包括痿证和厥证。30、内格:人体内在生理性能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不相协调。31、治未病:含三方面意义。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已病防变;三是早诊早治。32、肌肉解利:肌肉分理间隙润滑,气道通畅。33、气以度行:气血运行速度与呼吸次数保持一定的比例。34、空外以张:鼻孔向外张大。35、其肉不石:肌肉松弛而不坚实。36、乱而相引:真气衰败,功能紊乱,非但不能驱邪外出,反招邪气入内。37、五疫:木火土金水五种感受天时不正之气发生的急性传染病。二、单选题1、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五七发始堕的原因是( ) A、肾气虚 B、肾精亏 C、血不足 D、阳气衰于上 E、阳明脉

15、衰(E)2、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而精藏之。”此处“主水”是指( ) A、主水液代谢 B、主藏精的功能 C、主骨 D、主天癸 E、生殖之精(B)3、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五脏之气的充盛 B、天癸的形成 C、水谷的摄入 D、肾气的充盛 E、三焦的气化(D)4、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思想无杂念,则“嗜欲不能劳其( )” A、口 B、心 C、目 D、耳 E、神(C)5、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男子衰老始于( ) A、四七 B、五七 C、四八 D、五八 E、七八(D)6、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女子四七则( ) A、肾气平均 B、筋骨隆盛 C、筋骨坚 D

16、、阳明脉衰 E、肾气实 (C)7、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天寿过度”的原因是( ) A、肾气有余 B、三阳脉盛 C、气机畅通 D、天癸未竭 E、肾气实(A)8、“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的养生方法适应于( ) A、春三月 B、夏三月 C、秋三月 D、冬三月 E、四时(B)9、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违背秋三月的养生之道,到冬天易生的病变( ) A、寒变 B、痎疟 C、飧泄 D、痿厥 E、洞泄(C)10、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蕃秀”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 A、春 B、夏 C、秋 D、冬 E、长夏(B)11、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发陈”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 A、春 B、夏 C、秋 D、冬

17、 E、长夏(A)12、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容平”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 A、春 B、夏 C、秋 D、冬 E、长夏(C)13、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闭藏”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 A、春 B、夏 C、秋 D、冬 E、长夏(D)14、灵枢天年认为表现为“好趋”的年龄段是( ) A、十岁 B、二十岁 C、三十岁 D、四十岁 E、五十岁 (B)15、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母为( )” A 、基 B、本 C、楯 D、根 E、标(A)16、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父为( )” A 、基 B、本 C、楯 D、根 E、标(C)17、灵枢天年篇认为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

18、在下,故( ) A、好趋 B、好步 C、好转 D、好走 E、好坐 (D)18、据灵枢天年篇所述“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之“四脏经脉”是指( ) A、心脾肺肾及其经脉 B、肝心脾肺及其经脉 C、脾肺肾肝及其经脉 D、肺肾肝心及其经脉 E、肾肝心脾及其经脉(B)三、多选题1、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女子二七可有( ) 肾气平均 肾气盛 任脉通 太冲脉盛 天癸至2、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女子七七可有( ) 阳明脉衰 任脉虚 天癸竭 冲脉衰少 肾气衰3、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丈夫二八可有( ) 精气溢泻 肾气盛 任脉通 太冲脉盛 天癸至4、素问上古

19、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丈夫七八可有( ) 肝气衰,筋不能动 天癸竭,精少 肾脏衰 形体皆极 发堕齿槁5、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善于养生者的主要做法是( ) 起居无节 务快其心 食饮有节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6、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不善于养生者的主要表现为( )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不妄作劳 不知持满 不时御神7、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善于精神养生者能够( ) 美其食 高下不相慕 恬惔虚无 任其服 乐其俗8、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春天养生应( ) 夜卧早起 早卧早起 被发缓形 广步于庭 使志安宁9、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夏天养生应( ) 夜卧早起 早卧早起 使气得泄 无厌于日 使志无怒10、素问四气调神

20、大论认为秋天养生应( ) 夜卧早起 早卧早起 使气得泄 以缓秋刑 使志安宁1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冬天养生应( ) 早卧晚起 早卧早起 必待日光 以缓秋刑 使志若伏若匿1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顺四时而“从其根”的养生方法是( ) 春夏养阳 春夏养阴 秋冬养阳 秋冬养阴 必待日光13、灵枢天年认为人能长寿的内在因素是( ) 五脏坚固,血脉和调 营卫之行,不失其常 呼吸微徐,气以度行 肌肉解利,皮肤致密 六腑化谷,津液布扬 14、灵枢天年中三十岁的表现为( ) 血气始盛 五脏大定 血脉盛满 肌肉坚固 肌肉方长15、灵枢天年指出人生百岁则( ) 五脏皆虚 神气皆去 精气皆亏 形骸独居 六腑化谷

21、 16、灵枢天年篇认为“其不能终寿而死”的原因有( ) 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 喘息暴疾,又卑基墙 薄脉少血,其肉不石 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 真邪相攻,乱而相引 四、简答题1、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分析早衰的原因及养生的重要意义?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明早衰的原因是因不懂养生之道,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起居无节,不懂得保持精气的盈满而贪图一时的享乐,以致精气耗竭,真气匮乏,故半百而衰。远古时代人们寿命之所以能超过百岁,是因为他们懂得养生之道,能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掌握各种养生方法,保持形神和谐协调。、如何理解“形与神俱”?“形与神俱”即形神协调,是健康长寿的基本保证。这一观点反

22、映了内经形神统一的学术思想。就生命体而言,形为神之宅,神乃形之主;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附,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离则为死,偕则为生,故形壮而神旺,形为精所成,积精可以全神;神旺则形壮,神能驭气,炼气可使体健。因此在诊法上,形神并察,如破 脱肉等形败则死,而失神亦死;在预测寿夭上,形壮神旺者寿,而形存神亡者夭。3、如何理解“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写”?原文有二层意思,一是说明肾主藏精的功能,肾不仅藏先天之精,而且接受来自五脏六腑的后天之精;二是只有五脏精气充盛,肾才能泄精。肾与五脏六腑有先后天相辅相成的关系。肾藏先天之精,是五脏六腑后天功能活动之本,同时又需要五

23、脏六腑后天功能活动生化之精予以培育,才能源泉不竭。这种肾与五脏六腑相互依赖、相互为用的关系,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阐明了顺时养生的基本原则。由于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所以,春夏当顺生长之气,秋冬当顺其收藏之气。具体言之,春养少阳,以助生发之气;夏养太阳,以助盛长之气;秋养少阴,以助收敛之气;冬养太阴,以助闭藏之气,使人体阴阳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保持协调一致。5、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的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4、?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明确指出了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是:春发陈、夏蕃秀、秋容平、冬闭藏,并从生活起居和精神情志两个方面提出了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的养生方法,说明了只有适应四时规律进行养生,才能保持人体健康,祛病延年。6、何谓“治未病”?其实践意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早期诊治三个方面。反映出内经防重于治的预防为主的学术思想。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提出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既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结合脏腑生克制化规律所制

25、定的已病防变的措施。7、如何理解灵枢天年中的“以母为基,以父为楯”?“以母为基,以父为楯”指人体胚胎的形成,以母血做基础,父精做遮蔽与捍卫,阴阳互用,促使其发育成长。即胚胎由父精母血结合产生。此论人始生的物质基础及人体生命形成过程。认为人体胚胎是父精母血的结晶。父精为阳,母血为阴,阴为基,阳为用,阴阳交感,胚胎形成并开始发育,至脏腑齐全、营卫气血调和畅行、神气藏舍于心,魂魄毕具,可称谓人,脱离母体而降生。8、结合灵枢天年简述决定寿夭的因素有哪些?先天禀赋、后天调养对寿夭有何影响?从灵枢天年篇来看,影响人类生命的基本因素,有先天禀赋,也有后天形成,既有内在机理,也有外在体征。一般地说,禀赋强者多

26、长寿,禀赋差者多早夭。但后天调养是否得当,对人的寿命也有着重要影响。即“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 。这为疾病防治、优生优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9、如何理解灵枢天年中的“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说明病人如果没有了神气就会预后不良,有了神气则有可生之机。神是人生命力的具体表现,人不能离开神而单独存在,“神气俱去”意味着死,只有“形与神俱”,方能“尽终其天年”。所以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这是内经的重要学术观点之一,尤其在诊断疾病方面,应用极广。大凡人之面色、眼神、语言音声、身体动作、脉象变化,皆可反映“神”之有无。五、论述题、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养生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27、?调养精神:凡情志失调,思虑过度,嗜欲无穷,皆可使精神耗散,导致早衰或发病,故调和精神,使精神乐观,少有各种过分的欲求,在养生中处于重要地位。方法如“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恬惔虚无,真气从之”、“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等。顺应自然:凡四时气候的突然变化,使风寒暑湿侵袭,必然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故养生必须顺从自然环境的阴阳变化,以避免外邪的侵袭,方法如“法于阴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等。锻炼身体:运用气功,按跷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延长寿命,是养生的方法之一。如“和于术数”。节制饮食:凡“以酒为浆”之类,可损伤脾胃,影响健康,故原文提出“食饮有节

28、”。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凡“起居无节”,“以妄为常”可伤精耗气,短折寿命。故养生必须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只有遵循以上的养生原则和方法,才能保精养神,益气全形,做到形与神俱,尽终天年。、结合素问上古天真论,分析人体生长衰老的生理过程,说明肾中精气的作用?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文精神,分析归纳人体生长发育的生理过程如下:生长期:男子八岁二八,女子七岁二七。特点:肾气充盛,身体发育表现为齿更发长,天癸至,男子精气溢泻,女子月事以时下,具有生殖能力。壮盛期:男子三八四八,女子三七四七。特点:肾气充满,身体发育为真牙生,发长极,筋骨坚,肌肉壮。衰老期:男子五八八八,女子五七七七。特点:肾气衰,表现

29、为面焦发白,发堕齿槁,筋骨解堕,天癸竭,男子精少,女子地道不通,形坏而无子。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都与肾气密切关系,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故肾在整个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人的生殖机能与天癸有关。天癸是一种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逐渐成熟的对人体生殖机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物质。所以随着肾气充实,而天癸至,随着肾气衰,而天癸竭。3、如何领会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精神实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段原文反映了内经防重于治的预防为主的

30、学术思想,其精神实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未病先防:即防病于未然,突出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强调了防病的重要性,这与现代预防医学的预防为主的精神基本上是一致的。内经强调人在平时就应从生活起居、饮食劳倦、精神情志等方面进行调养,使正气充足,并且对外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预防疾病的发生。已病防变:即防止疾病发生传变。疾病在发展过程中,会发生传变而影响波及他脏,因此一旦疾病发生,就应针对相关脏腑进行调理,防止疾病传变,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是此意。早期诊治: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小到大、由轻转重、由浅至深的,所以临床上应在疾病的萌芽阶段就能够诊察出来,并给予及时的治疗,防止疾病转深转重

31、。总之,内经“治未病”的思想注重于未病先防,若已病之后,则重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注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传变。这种防重于治的预防为主的思想,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防治实践,为中医预防医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是对中医治疗学的影响更为深远。 4、结合灵枢天年谈谈你对人体十年一个阶段的人体生命规律是怎样理解的?各阶段有何生理特点?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灵枢天年云:“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鬓斑白,平盛不摇,

32、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悮。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原文所述人体生命过程各阶段的生理特点,为临床各科的形成及基本诊治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人从出生到十余岁,生机勃勃,发育迅速而生理功能尚未完善,故儿科病证,除先天发育不良外,多易患外感、伤食,易虚、易实,发病迅速,必须及时诊治,当泻则泻,当补则补,贵在切当。人生四十岁后,生长发育盛极而衰,乃生命过程中盛衰转折阶段,不仅生机开始衰退,而且以往所受的病理损伤也由隐伏而显现出

33、来,新旧疾患,虚实夹杂,因此,内科病证的诊治,需要详察病因,细致辨证,分清主次,循序处理。五六十岁,人体生机进一步衰退,不仅表现为明显的老态,而且因虚生实,浊物积聚,形成虚实夹杂、标本互制状态,慢性病多,病程长,并易感外邪,故老年病证的诊治,以虚为本,攻邪不忘固本,补正不忘疏导,贵在调理,治和养结合。本段论述人体各阶段变化以精、气、神的盛衰变化为基础。人的生命源于先天之精,精能化气生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后世将其概括为人身“三宝”。精、气、神虽源于先天,但必须受后天的滋养培育,才能不断化生,不断充盛,维持生命活动。因此,调养精、气、神,也成为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 第

34、二单元 阴阳应象一、名词术语1、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2、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叫完谷不化。3、 胀:指胸膈胀满。4、壮火:指药食气味纯阳者,后世引申为病理之火,即过亢的阳气。5、少火:指药食气味温和者,后世引申为生理之火,即平和的阳气。6、濡泄:又称湿泄。脾被湿困,不能运化水谷,而致肠鸣腹泻,大便稀溏的病证。 7、端络经脉:推求经脉的分布。端络,理出头绪。8、气穴:经气所输注的孔穴,也称经穴。9、谿谷:泛指人身的肌肉间隙。10、痎疟:疟疾的总称。11、法阴阳:效法阴阳的法则或规律。法,取法、效法之意。12、喘麤为之俛仰:呼吸急促而困难,前俯后仰之状。麤

35、,粗的异体字。俛,俯的异体字。13、烦冤:烦闷不舒。14、七损八益:指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益于人体精气的做法。15、阴萎:即阳事不举,又叫阳痿。痿,与萎同,萎弱不用也。16、权衡规矩:泛指四时常脉,即春弦(规),夏洪(矩),秋毛(衡),冬石(权)。权为秤锤,衡为秤杆,规为作圆之器,矩为作方之器。17、身常清:身体常有清冷的感觉。18、按尺寸:切寸口脉之浮沉,按尺肤部皮肤之滑涩。尺,尺肤部。寸,寸口脉。19、涌泄:泛指呕吐泄泻。 二、单选题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阴阳之性是( ) A、阳生阴长 B、阳杀阴藏 C、阴静阳躁 D、阳化气,阴成形 E、水为阴,火为阳(C)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药食中气厚者为( ) 、阳中之阴 、阳中之阳 、阴中之阴 、阴中之阳 、以上均不是(B)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药食中味厚者的功能是( ) 、通 、泄 、发热 、发泄 、发散(B)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先痛而后肿者”是由于( ) A、寒伤形 B、热伤气 C、形伤气 D、气伤形 E、寒伤气 (D)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先肿而后痛者”是由于( ) A、寒伤形 B、热伤气 C、形伤气 D、气伤形 E、寒伤气 (C)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设计 > 工程图纸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