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练习题(5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6036398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练习题(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练习题(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练习题(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练习题(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练习题-第 5 页选修一二单元检测一、选择题25个,一个2分,共50分1“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根本原因是()A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B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C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D人民群众的大力拥护2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所起的最主要的作用是()A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实现了富国的目标C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D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3、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此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参与政权 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完善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 使所有雅典人都能够参政A B C D4商鞅携其家人仓皇出逃至秦国边境

2、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遭到拒绝,理由是“秦国商君”的法律。商鞅怅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变法中与之有关的是()A行郡县制 B法律严酷 C奖励军功 D“焚诗书”5商鞅变法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C建立县制 D禁止弃农经商6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7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还有()A增加赋税收入 B提高军队战斗力C严格控制人民 D打击贵族势力8.这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酒容器。这一容器的

3、使用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与这一相关的是()9.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10.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一项是() A.奖励耕织B.推行县制11.商鞅推行变法,以立法形式确立的封建制度是()12.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世卿世禄制”13.当时秦国出现了“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主要是由于( )14下图反映的是梭伦任首席执政官后人民焦急等待他宣布改革法令的史实,你认为他所宣布的第一项法律制度是()A遗嘱法 B财产等级制度C解负令 D建立“四百人会议”1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梭伦采取的减轻社会痛苦的措施

4、是简单而又严厉的。”以下措施中能充分说明梭伦对旧贵族“严厉”的是()颁布“解负令”实行财产等级制度设立“四百人会议”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A BC D16梭伦通过改革而确定的实际执掌国家最高统治权的是( )A公民大会 B四百人会议C陪审法庭 D贵族长老会议17、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截然相反的是()农业政策工商业政策政治主张历史作用ABCD18、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梭伦的贡献在于,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著名的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梭伦做出的“贡献”不包括( )A废除奴隶制B实行财产等级制C创立四百人会议D组建陪审法庭19、“公元前6世纪早期,许多经济状况相同的(希腊)城邦都经历了

5、贵族和平民之间的残酷内战,往往长达数十年。然而,在雅典,一个名叫梭伦的贵族以各阶级调停人的身份出现,为阶级纷争设计了一个出路。”下列属于梭伦改革内容的是( )A剥夺贵族的土地B铲除贵族的政治特权C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D废除债务奴隶制20、梭伦说:“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既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段话体现了他在改革中坚持( )A民主原则B法治原则C财产原则D中庸原则21、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应是()A首次打破了君主专制统治B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C雅典民主政治的最高峰D雅典民主政治的终结点22、梭伦上

6、台后宣布的第一项法令就是“解负令”,“解负令”颁布的重大意义不包括()A废除了雅典城邦的债务奴隶制B使不少因欠债为奴的平民重新获得土地C雅典城邦的居民都成为享有公民权的公民D使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23、梭伦改革前夕,雅典贵族进行了一场辩论,下列说法符合当时社会现状的是()A辩论背景:平民反抗激烈,贵族统治危机B辩论各方:奴隶主贵族、工商业奴隶主、下层平民C辩论内容:是否发展海外贸易D辩论结果:取消了贵族专权24、秦朝实行的郡县制、雅典的梭伦改革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进步影响,它们共同特点是( )A加强了中央集权B缓和了社会矛盾C打破了世袭特权D推进了民主进程25、梭伦在抒情诗中表达了实行民

7、主改革的原则:“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在梭伦看来,政府应当( )A捍卫平民的权利B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C维护贵族的利益D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二、材料题26、材料一:(1)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划分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同。(2)包括第四等级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3)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于携眷移民给于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材料二(1)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2)全国划为41个县,县

8、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3)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6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两次改革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同?(6分)(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两者不同的处理方式对雅典和秦国分别产生了什么不同影响?(8分)27、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30分)材料一:“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

9、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材料二: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材料三: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请回答:(1)以上材料反映了历史上的哪三次著名的改革或变法?(6分)(2)试从材料一、二的改革措施中各举一例,说明他们是怎样限制特权、追求社

10、会公平与公正的。(4分)(3)材料二中“坏井田,开阡陌”的含义是什么?在当时起到怎样的作用?(8分)(4)材料三中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实行的哪种土地制度?(4分)其影响是什么?(4分)(5)试分析说明材料所反映的重大改革或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4分)答案选择题 BAABB DABAC BDCCA BBADD BCACB26.(1)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每点二分)(2)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商鞅变法用军功大小划分等级;(2分)梭伦改革由公民大会选举和罢免公职人员;商鞅变法官吏由国君任免(2分)索伦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2分)(3)对雅典奠

11、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2分)促进了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2分)对秦国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的确立打下了基础(2分)促进了小农经济和农耕文明的发展(2分)27.(1)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2)梭伦改革中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依靠门第的世袭特权,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分享政治权力的途径。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和耕织,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3)含义:废除井田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作用: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4)均田制,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5)都顺应了历史潮流,都获得了成功,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