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儒家文化的看法(2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6011331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儒家文化的看法(2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对儒家文化的看法(2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儒家文化的看法(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儒家文化的看法(2页).doc(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对儒家文化的看法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各主要部份都有广泛的影响。从世界范围内,重新反思儒家思想对中国宗教的作用问题,对于今天全球伦理的倡导,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如果根据有助于现代化这个标准来说,这些伦理德目就是优点;但如果根据我在文中提出的标准,这些德目的普遍意义并不是很高。一、 儒家的伦理学对于当代生命伦理学的发展而言 ,儒家伦理提供了一种理论资源和研究进路 ,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但是 ,一方面 ,儒学是一个历史概念 ,儒家伦理有其历史局限性和文化相对性。对当代生命伦理学的发展而言 ,儒家伦理的价值也是有限的。儒家伦理不能自发地成为当代生命伦理学

2、的理论基础、 分析工具和核心价值。只有在认真地清理传统儒家伦理的基础上 ,在不断地对儒学进行“ 现代诠释 ” 或称之为“ 儒学创新 ” 的基础上 ,所构建的儒家生命伦理学才能在后现代多元文化处境中占有一席之地 ,对当代生命伦理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儒家伦理对当代生命伦理的价值儒家伦理作为人类历史上源远流长的一种伦理资源 ,对当代生命伦理学的发展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 .儒家伦理作为理论资源通过融进中国传统医德而影响到当代医学伦理在中国历史上 ,儒家伦理对我国传统医德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非常深远。医儒同道是古代医学一大特点。古代把医术称为“ 仁术 ” ,“ 赤诚救世 ”

3、和“ 仁爱救人 ” 是古代医生的行为准则。 1 许多论述本由无忧整理提供医德的文献 ,无论从思想内容上 ,还是从表述的用语上 ,都可以很容易看出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和痕迹。例如 ,晋朝时期的杨泉在其物理论 论医 中指出“ 夫医者 ,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 ,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 。 医者必是“其德能仁恕博爱 ” ,“其智能宣畅曲解 ” 。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大医精诚 中强调医者要有“ 恻隐之心 ” ,对待患者“ 皆如至亲之想 ” 。 明代的陈实功在医家五戒十要 中第一要就开宗明义主张“ 先知儒理 ,然后方知医理 ” ,同道之间“和为贵 ” 。传统儒家伦理思想和深受其影响的传统医学

4、伦理思想 ,作为中华民族医务人员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 ,无疑会深刻影响我国当代医务人员的医德的形成,其中积极的成分也应为当代医学伦理所继承和发扬。 2 .儒家伦理提供了一种理解生命伦理的方式和研究生命伦理的可能进路无论我们如何定义应用伦理学,总不至于幼稚到认为它与传统的伦理学毫无关系。恰恰相反 ,我们可以说 ,没有传统伦理学 ,就没有应用伦理学。二 、封建法制思想客观看待儒家思想的作用儒家提倡仁政爱民是一个很好的思想。认为民为贵,君为轻。立法思想方面的儒家化之表现唐初统治者吸取了之前历史各朝代交替的经验教训和各朝统治的不足之处,采取了前秦荀子的集大成者的儒家思想,荀子除了“内圣外王”外更有“隆

5、礼重法”之说,唐朝统治者据此提出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扰昏晓阳秋相而成者也。”唐律疏议名例。可见唐统治者更注重以儒家的礼教道德思想来教化和禁锢人民的思想,将犯罪的苗头消灭于思想的源头,以达到治久安,维护其世代统治的目的,依照荀子王制中“故先王明礼义以一之,若是故奸邪不作,盗贱不起,而化善者劝勉矣”,在此指导思想下,立法唐律则实行了“一准乎礼”的原则,即以儒家礼教纲常作为立法指导思想和定罪量刑的依据。更以“三纲”之意按顺序,轻重制定了定罪量刑之标准。如“十恶”之次序和量刑轻重便明显体现了“三纲”中轻重次序的精神体现,首先是维护君臣之纲的君权统治的犯罪,并予以最重的刑罚,其次告维护“

6、父子之纲”的律例,现再次便是维护“夫妻之纲”的条文。而在亲属关系的长幼尊卑,亲疏远近也左右其定罪量刑的标准。可见礼学不仅成为其立法依据,更成为其定罪量刑的标准,除此以外还以礼注律。三、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

7、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二)与时俱进 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孔子思想的显着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

8、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三)天人和谐 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贲彖传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论语述而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 综上所术,儒家思想在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是它也有它的局限和缺点。-第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