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35987339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4.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七单元导学【单元导教】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 点的景物。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或写山间黄昏的景色,或写 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或写长途羁旅风光;四季之美描写了春夏秋冬某一特定时间的 景致;鸟的天堂描写了大榕树在早晨和黄昏时的不同情景;月迹描写了不同地点的 月亮。几篇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了景致的情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 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本单元选编的几篇课文,均有静态描 写和动态描写。如,山居秋暝中对清泉、竹子、莲叶等景致进行了动态

2、描写,衬托了山 间黄昏的幽静;四季之美描写了春天黎明天空颜色的变化、夏夜萤火虫翩翩飞舞、秋天 黄昏时归鸦回窠、大雁比翼而飞等景致,凸显了景物的动态美;鸟的天堂中黄昏的大榕 树是静谧的,早晨的大榕树那么是热闹的,一静一动,特色鲜明;月迹一文既有对月亮爬 竹帘格儿的动态描写,也有对满院子玉玉的、银银的月光的静态描写,充满了情趣。语文园 地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关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并品味和积累;“词句段运 用”第二题引导学生在仿写中进一步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作用。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这次习作在“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 写和动态描写”的基础上,进行由学到用、由读到

3、写的训练。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已学习过“按 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物”,能够较有条理地观察并描写景物,本单元进一步提出写出景物变化 的要求。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能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 写,并根据描写想象出具体、丰富的画面即可,不要对景物是动态描写还是静态描写进行过 细的分析。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景致独特的韵味。 对于优美的段落或篇章,学生要能熟读成诵。借助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品味、积累静态描写 和动态描写的语句。另外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教师可以提前布置 观察任务,让学生明确观目的,确定观察对象,做好观察记录,为本次习

4、作拓展思路,积累 素材。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板块教学关注点语文要素分解教学策略设计课外拓展链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准确认读“榆、畔、聒”,读准多音字“更”,会写“榆、畔”。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长相思3 .借助教材注释和插图,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复习背诵前两首诗,导入新课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一起来背诵一遍。(出示课件44)教师引导回顾导入:这两首诗都是写景诗,而且都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 写,这样的描写能让我们想象到更具体生动的画面,领会诗歌的意境。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 相思。教师板书诗题(长相思),学生齐读诗题

5、。二、回忆有关“词”的常识,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1 .回顾“词”的知识。(出示课件45)教师引导:观察长相思和前两首诗形式上有什么不同。预设:长相思是一首词。“长相思”是词牌名,词分上阕和下阕两个局部,词的句 子有长有短。2 .介绍作者。(出示课件46)纳兰性德,字容假设。纳兰明珠长子。清朝词人。清词三大家之一。有纳兰词通志 堂集等流传。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 格高韵远,独具特色”。3 .介绍写作背景。(出示课件47)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 词人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

6、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 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1 .(出示课件48)教师引导:朗读长相思,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 .指名读,随文指导学习认字。(1)榆:偏旁是木字旁,说明“榆”字的意思与树木有关。课文中的“榆关”指的是山海 关。(2)畔:可以组词“河畔、湖畔”。可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来理解“畔”的意思是“旁边”。 (出示课件49)(3)更(geng): “更”是多音字,此处读一声。“更”是夜里的计时单位,整夜分为五 更,每两小时为一更,如“三更半夜”。“更”读“gng”时,可组词“更加”。(4)聒(gu。):可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聒”由“耳”与“舌”组可以

7、想象成有一根舌头 在耳边不停地说话,耳边感觉嘈杂。“聒”就是“声音嘈杂”的意思,这里指风雪声。(出 示课件50)3 .学习写字。(出示课件51)教师组织学生自主练习写字,交流写字方法。(出示课件52)点拨:(1)榆:“人”下面的短横不要丢掉。(2)畔:“半”中间不要多加一横。学生自主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四、借助注释,了解词意1 .(出示课件53)教师引导:默读长相思,结合注释和插图,疏通词的大意,小组 内交流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疑难问题。预设1: “山一程,水一程”指翻过一座座山,踵过一道道河。这里指的是将士们跋山 涉水,行军艰辛。预设2: “风一更,雪一更”指风

8、吹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这里形容风雪 交加,天气恶劣。(出示课件54)2 .(出示课件55)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预设: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后, 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 暖、宁静,是没有这样的狂风暴雪的。五、边读边想象,体会作者情感1 .(出示课件56)教师组织学生边读上阕边想象“山一程,水一程”的画面,讨论交流: 词人“身”在何处?思考为什么强调“身” ?预设:词人和将士们身在征途之中。教师板书(身在征途)点拨:点明行进的方向,突出了身心别离之苦。(出示课件57)教

9、师展示北京到山海关的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两者之间的距离,强调 即使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行驶,也需要三个多小时,让学生想象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将土跋山 涉水、翻山越岭的情景与艰辛。(出示课件58)教师引导学生描绘画面,体会征途的艰辛:想象将士们“山一程,水一 程”的画面。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预设1:崇山峻岭、悬崖峭壁的山。预设2:波涛滚滚、巨浪滔天的谁。预设3:从中感受到了将士们行军的遥远与艰辛。(出示课件59)教师提问:“千帐灯”让你想象到了一幅什么画面?预设:借助课文插图,我想象到将士们夜间在荒山野岭中安营扎寨的场面,灯火万千, 非常壮观。(出示课件60)教师组织学

10、生朗读上阕,边读边想象行军队伍的壮观,征途中的艰辛, 缓慢而深情地读。2 .(出示课件61)教师组织学生边读下阕边想象:“风一更,雪一更”描绘的是怎样的 场景?教师展示风和雪的图片,播放风雪交加的音频,帮助学生想象,从而感受天气的恶劣和 “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意味。预设:风雪交加、苦寒持续不断。(出示课件62)追问:你是怎样理解“碎”字的?教师点拨:“碎”意为零星,不完整。这里指将士们的思乡梦碎,思乡心碎。教师板书(聒碎乡心梦不成)引导学生再读读这一句,把关外天气的苦寒、征途的艰辛读出来。(出示课件63)引导学生交流感悟:难道将士们的家乡真的没有风雪声吗?诗人在家里 听到风雪交加的声音和在塞外征

11、途中听到有什么不同呢?预设:家里是温暖舒适、宁静祥和的。家乡有亲人、朋友相伴,不会觉得孤单、冷清。但是在这塞外,听到的却只有嘈杂的风雪声。教师追问: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诗人这个时候会格外思念家乡。教师板书(心系家乡)(出示课件6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关外风雪交加与故园宁静美好的夜 景图,消沉而悲伤地读出词人思乡的柔情。点拨:读“风一更,雪一更”时语调上扬,由“梦不成”开始语调下抑。“乡心”“故 园”虽不是韵脚,但读时也要适当拉长声音,读出韵味。教师指导学生练习背诵长相思。六、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1 .(出示课件66)主题概括。2 .(出示课件67)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想

12、象了词中描绘的景象,深切地感受到了词人 的思乡之情。3 .(出示课件68)课堂演练。4 .(出示课件69)布置课后作业。(1)诵读长相思及其他纳兰性德的诗词。(2)完成素养提升本课练习。七、板书设计长相思身在征途聒碎乡心梦不成心系家乡J【教学反思】五年级的学生人生经历较少,如何让他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揣摩情感,这是最为困 难,也是最为关键的。所以我在教学时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倾 听他心灵深处的声音。教学山居秋暝时我分三步走,一步一个台阶,使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思维能力、吟诵 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第一步,交流对王维的认识和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意; 然后是题目,从题

13、目中感受时间地点意境,整体上把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初步感受意境 的美。第二步,自读自悟,试着理解每句话的含义。创设班内交流的气氛,在思维碰撞中去 深刻感受。最后借助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洁身自好的品质。对于枫桥夜泊的学习我是半扶半放,也用三步走的方法使学生学习逐步深入。先引 导交流对作者的了解,拉近和文本的距离,再试着交流对题目的理解,指导理解课题的含义。 接着让学生借助资料理解每句话的意境,抓住关键词“愁”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感悟诗 歌的灵魂。最后也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诵诗歌,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学长相思的时候我注重学生边读边想象,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情感,借助图片和 音频帮助学生想象画面。借此让

14、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 知与理解。朗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第七单元单元概述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一次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四 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 或写山间黄昏的景色,或写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或写征途羁旅风光。四季之美描写了春夏秋冬某 一特定时间的景致。鸟的天堂描写了大榕树在早晨和黄昏时的不同情景。月迹描写了不同地点的 月亮。这几篇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了景致的情趣。教学本单元课文,要让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15、,并根据描写想 象出具体、丰富的画面,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景致独特的韵味。1 .学习本单元生字词。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渔歌子,默写枫桥夜泊。3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4 .品味、积累课内外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学习把画面写具体。5 .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6 .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重占八、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默写枫桥夜泊。2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

16、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难点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古诗词三首3课时四季之美2课时鸟的天堂2课时月迹1课时习作:即景2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21 古诗词三首本课有两首古诗和一首词,它们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 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居秋景,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枫桥夜泊 是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长相思是纳兰性德作为 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的一首词,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行军营账的边塞雪景,抒发了思乡之情。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是有一定基础的,能够自己读准字音,读通诗

17、句。大局部学生能够通过 注释、插图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但学生想象画面的问题较大,不能根据诗中景物想象出丰富鲜活的画面, 这也是学生体会不到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的作用,无法从画面中感悟作者心境的关键因素。教学时,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或通过质疑答疑的方式, 理解诗句的意思;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境,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初步体会诗人的思 想感情。前两首诗,可以在带着学生学习第一首后,让学生自学第二首;也可以带着学生一首一首地学习。学习长相思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比拟词和诗的不同,在回忆“清平乐”的基础上,复习有关词的常识, 并引出对“长相思”的介绍。【知

18、识与技能】1 .学习本课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3 .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4 .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动态与静态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借助景物表达的情感。重占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难点1 .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2 .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生平及作品。3课时第一课时1 .会写出自山居秋暝的生字。2

19、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山居秋暝。3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4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聿占=x=.八、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山居秋暝。2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I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课件出示一幅明月高照、清泉流淌的初秋晚景图)同学们请看这幅图,说说这幅图上都有什么,试 想一下,如果你此时正处在这幅画中,你会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2 .这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王维一起,走进这清新、美丽的画面中去。(板书课题:山居秋暝)二、初读诗句,培养自学能力1 .预习要求。(1)朗

20、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借助注释,整体了解古诗大意。2 .学生按要求完成预习。3 .学生汇报学习情况。(1)指名学生朗读古诗。(2)全班交流古诗大意,教师重点提示难以理解的字词的意思。三、想象画面,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1 .简介作者。(师生交流)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诗人、画家。又因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苏轼评价其: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过渡:“诗中有画”是王维的诗的一大特点,下面我们通过捕捉诗的意象,品味诗的意境来赏析这一 特点。(2) 诗句,想画面。(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局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

21、归浣女,莲动下渔舟。(2)齐读这六句诗,并圈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山、雨、月、松、泉、石、竹、浣女、莲、渔舟)(3)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两句诗与诗题有什么联系?(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4)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 描写?(“明月松间照”是静态描写;“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是动态描写。)(5)课件出示句子:亭亭玉立的荷花,绿油油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顺着荷叶 滴落水中,原来是一支渔舟顺流而下,划破了这荷塘的寂静,那月光好像打破了似的,荡漾在水面上、荷 叶上。师:同学们先

22、读一读这段话,再猜一猜,这段话描述的画面符合哪一句诗?(符合“莲动下渔舟”这句诗。)比照读一读,说说这句诗和这段话有什么不同?我们在读诗的时候,怎样把画面想开去?A.小组讨论,全班交流。B.教师总结:能结合生活把景物的样子说清楚;把动态、静态说清楚;运用好词好句,用词精致。(6)想象画面:如果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把你想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小组讨论交流,互相补充。小组汇报。(7)整合画面,用生动的语言将山居秋暝的画面描绘出来。四、走进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1 .置身于这么美的景物中,我们的诗人王维的心情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最后两句诗。(学生齐 读最后两句诗)2 .这两句诗

23、是什么意思呢?(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3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4 .带着感情朗读古诗,熟读成诵。鬣麻理板书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静态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 动态莲动下渔舟,第二课时S课时g标;1 .会认、会写出自枫桥夜泊的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枫桥夜泊。3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体会诗情。4 .体会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t重,点难,点) 重占1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枫桥夜泊。2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体会诗情。难点体会景物

24、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一、谈话导入,理解题目1、同学们,你失眠过吗?在什么情况下会失眠呢?(学生自由发言)2 .在13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一位叫张继的诗人,他失眠了。就在他失眠的那个晚上,他写下了一 首诗。这首诗竟然让他名垂千古,让一座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成为当地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古 今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他的失眠被后人誉为“不朽的失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失眠之作枫 桥夜泊(板题课题:枫桥夜泊)3 . “枫桥夜泊”的“泊”是“停泊”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说?(夜晚,张继把船停泊在枫桥旁边。)二、简介诗人,读通诗句1 .张继,湖北襄州(今湖北襄

25、阳)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进土。他的诗多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 风格清远。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2 .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就让我们走进那个古老的枫桥,走进那个宁 静的夜晚。3 .播放课件,师配乐范读。4 .请你们试着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1 .课件出示出自枫桥夜泊的生字,教师指导认读和书写。2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小组为单位,理解古诗大意。(教师提示难以理解的字词的意思)(1)小组交流。(2)全班汇报。四、赏读古诗,体会意境1 .自由读诗,并思考:(。这首诗写在什么时间?(2)诗人看到了什么?(3)

26、诗人听到了什么?(4)诗人感受到了什么?2 .小组讨论。3.全班汇报。(1)这首诗写在深秋夜半。(2)诗人看到了月落、江枫、渔火。(3)诗人听到了乌啼、钟声。(4)诗人感受到了霜气降临。4 .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学生描述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说具体)5 .这样的诗句,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凄凉、孤独、忧愁、寂静)6 .半夜三更,应该是非常寂静的时刻,为什么又要写乌啼,岂不是很吵吗?(以动衬静,用乌鸦的啼叫衬托月夜的静谧。)五、深入剖析,探知“愁”因1 .那么面对此情此景,身临其境的张继有什么感觉呢?请从诗中找出一个能表现诗人此时此刻心情 的字。(愁)2 .面对这些

27、景物,诗人愁得都失眠了,为什么他会那么愁呢?请大家再读读古诗,从诗中发现一些 蛛丝马迹,猜猜他为什么愁?(1)教师补充资料:张继是湖北襄阳人,此时此刻他正在姑苏,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相隔1400多公里。也就是他 现在远离自己的家乡。古代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举成名天下知。张继寒窗十年,虽然他悬梁刺股,琼林宴上, 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张继生活唐朝,唐朝是中国最伟大的一个朝代,它曾经兴盛过强大过,可不幸的是张继却生活在安 史之乱后走向衰败的时期。(2)全班交流:远离故土,思念家乡。仕途失意。忧国忧民。3 .总结:这首诗写的是景,句句写景,句句却又抒情,表达着他强烈的哀愁,正所谓“一切景语

28、皆 情语”啊!诗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于是,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4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尝试背诵和默写。盒承理板段枫桥夜泊愁第三课时1.2.3.课时g标k重点难,点、i看到:月落、江枫、渔火、 听到:乌啼、钟声感受到:霜气降临,会认、会写出自长相思中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长相思。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占& 八、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长相思。难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导新课,知作者1.2.3.4.5.6.7.8.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同学们还记得吗?(引导学生背诵) 词与诗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自

29、由发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板书课题:长相思)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本名成德,字容假设,号楞伽山人。清代满族词人。其文学成就以词为最,曾 形成“家家争唱饮水词”的局面,他的词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婉约清新, 郑振铎称其词作“缠绵清婉,为当代冠”。二、抓字眼,明诗意1 .自由读,要求读准确,读通顺。2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3 .课件出示出自长相思的生字,指导学生认读和书写。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1)教师提示:山一程,水一程:指的是将士们翻过一座又一座山,涉过一条又一条河,风一更,雪一更:指

30、的是风吹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风雪交加,天气恶劣。(2)指名学生说词意。三、想意境,悟诗情1 .读上阕: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1) “山一程,水一程”,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远离故乡,跋山涉水,行军非常艰难。)(2)(课件出示从北京到山海关的地图)同学们请看地图,从北京到山海关,即使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行驶, 也要三个多小时。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将士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该是多么艰难。(3)从词中,我们可以得知词人身在哪里?(词人身在征途。)(4)为什么要强调“身”在征途呢?(词人身在征途,心却在家乡,身心别离。)(5) “千帐灯”说明了什么?古诗词三首精读体会诗句中

31、的 静态描写和动态描 写,想象。在整体把握课文 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以 学生阅读交流为主,引 导学生想像画面、联系 生活实际,体会场景描 写和细节描写的表达 效果。课外拓展阅读:鹿柴四季之美精读让学生边读边画 出作者分别写了四季 哪些最美的景致,初步 体会作者感受的细腻。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一 段加以指导,然后让学 生自主学习其他段落, 交流汇报。最后进行朗 读指导,熟读成诵。课外拓展阅读: 朱自清荷塘月色鸟的天堂精读在初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和 朋友几次经过鸟的天 堂?每一次都看到了 怎样的景象? ”借以理 清课文的思路,整体把 握课文的内容。课外拓展阅读巴金筑渝道上月迹略读教学时紧扣本

32、单 元的阅读重点,在前几 篇课文体会静态描写 和动态描写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体 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 动人的描写。习作即景。要求学生根据观察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的同时,关注眼前的、当下的景物, 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语文 园地1 .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语句,初步 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并主动积累。2 .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3仿照例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把画面写具体。4 .背诵渔歌子【单元教学目标】(说明了行军队伍庞大。)(6)从这几句词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体会到了什么?(全班交流)(看到了将士们翻山越岭以及夜晚宿营的画面,体会到了将

33、士们跋山涉水的艰辛。)(7)自由读词的上阕,读出行军的艰难。2.读下阕: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1)(播放风雪交加的音频)在这样风雪交加的夜晚,词人的梦境中,故园有什么呢?(全班交流)(故园有家人,有温暖。)(2)故园真的无此声吗?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3)(课件播放风雪交加的音频升羽上眼睛,用心感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全班交流)(外面风雪交加,营帐内的将士们辗转反侧,思念家乡,夜不能寐。)(4)自由读词的下阕,读出词人的思乡之苦。(5)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词,尝试背诵。翦栋理板书)长相思上阕:行军艰难下阕:思乡之苦I在这三首

34、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想象画面来体会作者的情 感,学生入情入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美中缺乏的是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背景介绍得不够详细,有些学生对这首诗表达的“愁”理解得 不够透彻。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有所改进。字词句:1 .认识17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6个字,会写23个词语。2 .品味、积累课文中遇到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阅读: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渔歌子。默写枫桥夜泊。2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课中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3 .能交流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的语句,初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并能主动

35、积累。书面表达:1 .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并把题目补充 完整。2 .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3 .仿照例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把画面写具体。4 .能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21古诗词三首【课前解析】关注课文:本课有两首古诗和一首词,它们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有山雨过后的 山居秋景,有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有行军营帐的边塞雪景,这些景都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 体。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枫桥夜泊 用动景衬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长相思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

36、,抒发了思乡之情。关注写作背景:三位诗人以为经历不同,写作背景不同,传达出的情感也不同,教师要 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相关资料以及三首诗词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句和体 会情感。注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三首诗词中都抓住了主要景物或静或动写出了画面感,表达出 了诗人真挚的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体会诗句的动静之美,体会诗人 不同的情感。【教学目标】1 .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3 .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4 .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

37、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课前准备】1 .教学课件。2 .相关图片。3 .布置学生提前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正确书写“孙、泊、愁、寺” 4个字。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3 .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教学过程】一、阅读导读页,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咱们将进入第七单元的学习,咱们先来读一读单元导读页上 的这句话,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预设:从“四时景物

38、皆成趣”这句话我了解到这个单元的课文描写的是不同的景物。师小结过渡:是的,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一起去领略世间万物的美好。我们再来 了解一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习作要点。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这个单元的第一课:21古诗 词三首。(设计意图:有单元导读页入手导入新课,让学生对单元整体编排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二、学习山居秋暝1.教师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孕育出了一个灿假设明星的庞 大诗人群体。王维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山居秋暝来走近王维,走近他 的诗歌。板书课题(山居秋暝),学生齐读。(出示课件3)教师提问:你会背诵哪些

39、写景的古诗?预设:望庐山瀑布。预设2:春晓。2 .初读课文。(出示课件4)教师组织学生自读古诗,相机指导。(课件播放古诗范读。)3 .作者介绍。(出示课件5)王维 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其作品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 “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传世有王右丞集。4 .写作背景介绍。(出示课件6)这首诗当作于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辆川别业时,此时已是“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睡”(终 南别业)的后期了。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唐玄宗时期最后一个开明的宰相张九 龄被李林甫等排挤罢官,朝政日趋昏暗,王维的政治热情冷却下来,对政治抱着消极的态度。 公元74

40、0年(开元二十八年)后,他在终南山构筑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5 . 一起解诗题。(出示课件7)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目:谁能借助注释说说“山居秋暝”是什么意思?预设:“暝”的意思是日落时分,天色将晚。所以“山居秋暝”的意思就是在山里看到 的秋天黄昏的景色。教师小结:“山居”指山中居所。“暝”的日字旁说明它和太阳有关,通过注释是我知 道它指的就是黄昏。因此“秋暝”说的是秋天的黄昏。诗题可理解为诗人在山林的居所看到 的秋天黄昏时的景色。6 .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意。(1)(出示课件8)教师过渡:学习一首古诗,你一般会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意呢?预设1:结合注释理解。预设2:结合插图展开想象。(2) 一

41、起解诗意。(出示课件9)教师引导学生合作自学: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插图试着理解每一句的诗意,不好理解的 记下来,在小组里互相交流一下。一会儿我们全班进行交流。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预设:“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意思是“空无一人的山里刚下了一场雨,秋天的 黄昏天气很凉”。师评价指导:很好,诗句的意思基本理解了。我们来一起看看怎么能把诗句的意思说得 既准确又富有画面感。古诗很多时候可以说一字一意一画面。比方“空山”我们可通过字义 组合,想象画面的方式来理解;或者借助之前学过的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来理解。而“晚来秋”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秋天的黄昏的天气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

42、的,谁再来 试着说一说?预设:“空山”指空旷的山林,“晚来秋”指秋天的黄昏天气凉爽。诗句的大意是空旷 的山中刚刚下过一场秋雨,天气清凉,黄昏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教师评价引导:特别好,有画面感了,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四句的诗意,来描述 一下诗中所写的雨后山林的景色?预设: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出示课件10)(出示课件11)教师引导:“竹喧、莲动、春芳”等词都可以通过字义组合,想象画面 的方法理解,而“归浣女”和“下渔舟”可理解为“浣女归” “渔舟下”。谁来说一说第五、 六句诗的意思?点拨:“竹喧”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浣女”指洗衣物的女子。“莲动”指莲

43、叶晃动。 “下渔船”指渔船顺流而下。预设: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 而下。教师小结:是啊,多么美的诗,多么美的景,太有画面感了。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美好的山林秋景,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谁来说说最后两句诗的意思?(出示课件12)点拨:“春芳”指春天的花草。“王孙”指诗人自己。预设:“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意思就是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长 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教师小结:是啊,能在这样的秋色中流连徜徉,哪还用在意春天的消逝。(出示课件13)教师引导: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学生自主说一说古诗大意,教师巡视指导。

44、7 .想象画面,体会诗中的动静之美。(1)(出示课件14)教师引导:自由读诗的首联、颔联,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什 么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一场秋雨过后,山林间空旷而幽静,经过秋雨的洗涤,茂密的 林木非常青翠,银色的月光洒落在苍翠的松林里。我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静谧和舒适。教师小结点拨:“明月松间照”的画面,是对景色的静态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山林的静 态美,从中能体会到诗人陶醉其中的闲淡、舒畅的心情。教师板书(明月松林)预设2:我仿佛听到了泉水在岩石上淙淙的流淌声,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愉快。(出示 课件15)教师板书(清泉岩石)教师小结点拨:通过

45、想象,我们仿佛听到了流水的声音,这是对景色的动态描写。朗读 颈联,说说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出示课件16)预设:我看到一群浣女在青翠的竹林间穿行,在风中发出喧闹的声音,不时传来的浣女 的欢笑声,挨挨挤挤的莲叶轻轻摇动起来,沙沙作响,有人划着桨,搅得河水哗哗作响,应 该有渔夫在捕鱼。从这些动态描写中我感受到山中的人们悠闲自在的生活、劳动场面。诗人 一定非常喜欢并羡慕这样的生活。教师板书(浣衣之女渔舟之人)教师小结:这两句诗展现的是山中的人们悠闲自在地生活、劳动的场面。这些或动态或 静态的描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山水间的美景,还感悟到了诗人的情感。教师板书(动静结合)(2)朗读指导。(出示课件17)

46、教师:第一联要读得轻缓一些,犹如“空山”的静态画面展现在眼前。 第二联“一照一流”由静到动,语调由轻缓变得活泼些,声音相对响亮明快。第三联描写人的 活动,要读得活泼些,声音相对响亮明快,让人感受到动态场景。学生根据朗读指导自主朗读古诗。(3)补充介绍诗人情况,引导学生学习第四联,体会诗人的情感。(出示课件18)教师引导:先看下面的资料,然后品读尾联,想一想此时诗人心中生出 了怎样的情感。中年的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 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树林也有溪谷, 其间散布着假设干馆舍。王维与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预设:山中的生活悠闲自在,生机勃勃。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美景的喜爱,对山林 生活的向往之情。(出示课件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