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习资料下载.doc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5925582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学习资料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学习资料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学习资料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学习资料下载.doc(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诗词鉴赏之表达技巧一、表达技巧鉴赏题组织答案思路(一)审清题目。即弄明白题干上是如何问的,用了什么概念。如果是“艺术特色”,知识面较广,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方法、语言特色和篇章结构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如果是“表达技巧”,主要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也可以涉和篇章结构。如果是“表现方法(表现技巧、写作技巧),主要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去考虑组织答案。如果是“构思上的特色”,主要从篇章结构方面去考虑组织答案,可以涉和有关的表现方法。但不管哪一种情况,一定得抓住特色作出答案。(二)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手法+阐述(材料构件)+表达效果(1.艺术效果 2.诗人情感)1、体会诗

2、句型 提问方法:这句诗好在哪里?/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 指明表现手法。 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简要说明表达效果。 例:冯延已谒金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按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举头闻鹊喜。 试简析“碧玉搔头斜坠”的好处。 【答案】步骤:通过描写女子头上的装饰(细节描写)。步骤:反映女子久等情人不来的心绪不宁和慵懒。步骤:诗人没有直接刻画人物心理,而是借助形象的描写,因此使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令人产生无限遐。 2、鉴赏景物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

3、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 答题步骤: 准确说出表现手法和写景角度(动静结合;由远到近;形声色兼俱;视觉、听觉、嗅觉综合运用)。 适当展开联想与想象,抓住主要景物具体描述画面。 概括画面特征,或分析思想感情。 例:宋祁木兰花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晚照。”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步骤: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景由近到远,富有层次感。 步骤:诗人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光粼粼,如细皱沙纹;然后是绿杨初醒,嫩黄浅翠,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

4、怒放,如喷火蒸霞。 步骤:这些景物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3、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修辞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要明各种技法,辨析其作用效果,并用准确术语表达。答案的组织要结合意象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答题步骤: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结合具体诗句阐释是怎样使用这种手法的。 结合此手法的作用回答出怎样有效描写出意象或意境的什么特征,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例1:陈与义早行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 步骤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叫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例3: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例4: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

6、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例5:李白夜雪 已讶衾被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如果要求是“赏析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方法。”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使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方法。诗歌写的是“夜雪”,但作者没有直接描写雪如何大,而是写了“衾被冷”、“窗户明”、“折竹声”来表现雪下得大,鲜明突出而又形象生动。4、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是怎

7、样构思的?/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答题步骤: 逐句概述诗句的内容。 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例:岑参山房春事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案】步骤: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 步骤: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 步骤: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二、牛刀小试: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日暮倚杖水边 (金)王 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

8、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注 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1)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答: 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注 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蓝靛,蓝色染料。(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答: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

9、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怀吴中 宋陆 游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注 这首诗写于淳熙元年(1174)陆游离蜀州通判任后。“吴中”,今江苏吴县一带,亦泛指吴地。灞桥:桥名,在长安东三十里的灞水上。(1)首联中的“挑灯”“句句”看似寻常,其实却是理解全诗的关键。请你结合课本节选的离骚的内容和你所了解的屈原的遭遇,谈谈你对陆游夜读楚辞心境的理解。答: (2)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两句诗表现了作

10、者什么样的情感?答: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韩元吉注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注 韩元吉(11181187),南宋词人。开封雍邱(今河南开封市)人,一作许昌(今属河南)人。平生交游甚广,与陆游、朱熹、辛弃疾、陈亮等当代名流和爱国志士相交,力主抗金。(1)词的开头两句写景,词人边走边看,随步换形,写景的角度是怎样变化的?答: (2)试分析一下词人所说的“愁与恨”的内容。答: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山 店 卢 纶登登山路何时尽?决决溪泉到处闻。 风动叶声山犬吠,几家

11、松火注隔秋云。注 松火:即燃烧松木以照明的火。(1)这首诗题为“山店”,全诗是怎样写山店的?试分析其写法上的特点。答: (2)全诗写景状物中隐含了叙事,从中反映出诗人心情的变化。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点绛唇 丁未冬过吴松作 姜 夔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注 燕雁:北来之雁。商略:商量,酝酿。第四桥:又称甘泉桥。天随:唐诗人陆龟蒙,字鲁望,号天随子,居松江甫里,曾乘扁舟渔樵于太湖。(1)“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是以什么修辞手法写群山的?有何作用?答: (2)这首词境界开阔,气象宏大,

12、将自然、人生、历史、现实融为一体,试从内容上作简要评析。 答: 7.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一剪梅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 捷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注 秋娘渡、泰娘桥:吴江的两个地名,均用唐代著名歌女的名字命名。客袍:旅途穿的衣服。(1)这两首词都运用了情景相融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 (2)这两首词都写了“愁”

13、,但其含意有所不同。试作具体说明。答: 8.阅读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然后回答问题。始闻秋风 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1)此诗“构思独特”,请从首联赏析说明“构思独特”在哪里。答: (2)此诗颈联堪为“诗骨”,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豪情、心如砥石的精神和跌宕雄健的风格。颈联是如何表现这一主旨的?答: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

14、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这是一首词,“青玉案”是 ,“元夕”是 。 (2)词人苦苦追寻的“女子”有着怎样的性格?简要分析词作是用什么艺术手法来塑造她的形象的。答: (3)梁启超评论这首词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结合词说说你的理解。答: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越王勾践墓 南宋柴 望秦望山注头自夕阳,伤心谁复赋凄凉?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雨打乱花迷复道,鸟翻黄叶下宫墙。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注 秦望山,在浙江绍兴,为这一带最高的山,因秦始皇登上以望海而得名。(1)就题材而言,这是一首什么诗?诗人为什么要写越王勾践墓?答: (2)第三联描写运用了怎

15、样的表达技巧?达到了怎样的效果?答: 11、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昭君怨 郑 域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1)这是一篇不同凡响的咏梅佳作,上阕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梅”的?答: (2)这首词的下阕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了“梅”怎样的品质? 答: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 夕 崔 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注烟景有谁争?注 五湖,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1)这首诗的

16、颔联写了几层意思?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这几层意思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作用是什么?答: (2)试从句法和修辞的角度对尾联作简要分析。答: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文天祥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注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注 槊:兵器,马上用的长矛。 (1)“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答: (2)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文文山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

17、”请结合这首词,试加以分析。答: 诗词鉴赏之表达技巧答案1、答案 (1)屈原白居易(2)内容:漂泊的旅思;谪官的愁思;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年华易逝的伤感;浮沉宦海的厌倦。特点: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以“羁绪”领起全篇。2、答案 (1)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比拟,如说新月“学”扇。(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

18、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3、答案 (1)“挑灯”,说明是久读;“句句”,绝非楚辞中的一篇一章。可见“不吾欺”的是贯穿在楚辞“句句”中的主要精神关心国家命运,指斥权奸误国,对因谗被逐的不满等等,是作者内心所深许的,这也正是陆游夜读楚辞时的心境。(2)双关:用“柳”音关“留”,用“灞桥”意关京都;明写自己留恋吴中,暗示朝中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由自己在蜀州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两相对比,更加显示了千里客居者的孤独和苦闷。4、答案 (1)先是仰视后是俯视。先是见采石矶矗立前方,作者抬头

19、仰视,只觉峭壁插云,好似倚天挺立一般。待作者登上峰顶的蛾眉亭后,低头俯瞰,又是另一幅图景。只觉悬崖千尺,直逼江渚。这开头两句,一仰一俯,一下一上。(2)他愁的是金兵进逼,南宋当局抵抗不力,东南即将不保;恨的是北宋覆亡,中原故土至今未能收复,家园沦丧,有家不得归。5、答案(1)诗中先写听到山犬吠,然后写看到远处的几家松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巧妙地暗示了山店就在前面。(2)前两句写诗人在山中急匆匆地赶路,天色将晚而不见有店,内心感到焦急。第三句写听到狗叫声,说明前面有人家了,诗人内心充满希望。末句写望见隔着秋云的山店,那松火虽远却让诗人十分欣喜。6、答案 (1)以拟人手法写群山。这既写出了雨意

20、酣浓、垂垂欲下的江南烟雨风景,又写出了山峰无可奈何而又有所不甘的情态。(2)词的上片俯仰天地之境,写的是眼前自然之景;下片是词人俯仰古今之境,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向往。“今何许”一句写出了时代感,又以自然物象作结语。7、答案 (1)李词中“红藕香残”写自然之景,“玉簟秋”写内心凄凉、孤独的情感,首句就把环境气氛和作者内心情感融合起来写,显示了全词的感情色彩。“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想像之景,表达词人相思之情。下片首句写花落水流之景,即景抒情,然后引出作者直抒胸臆的独白,表达作者与丈夫离别后的相思之苦。蒋词上片白描写景,描绘“舟过吴江”的情景,景中带情。“舟摇”刻画出他的船正逐浪起伏地向前划动,写出

21、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漂泊之感。“帘招”描写出江边酒楼上悬挂的酒帘正迎风飘摆,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消愁的心理。船经过秋娘渡口和泰娘桥,风吹雨急,促人产生联想,作者急欲思归的感情更为浓烈。下片正面写情,情中有景。末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不仅是写景,也抒发了对年华消逝的感叹。(2)李词中的“闲愁”是写作者的相思之苦和离愁之深,作者由自己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和离愁不是单方面的,彼此都在思念对方,表达了词人与丈夫离别后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而蒋词中的“春愁”有两层含意:其一,表达了作者漂泊在外而急欲思归的迫切心情;其二,抒发了光阴似水的人生感慨。第二层含意是第一层含意的深化。

22、8、答案 (1)首联构思用拟人手法,首联中的“我”指秋风。用拟人的好处:一是物我共知,二是秋风有知有情,便于对话。(2)炼字上,一“思”一“眄”从精神上写出雄心壮志;一“动”一“开”从动作上写出蓄势待发。造意上,秋的背景,衬托“马”和“雕”,意境肃杀,形象雄健。手法上,“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是比兴,是诗人精神的物化。9、答案 (1)词牌名题目(2)这个女子孤高、淡泊、自甘寂寞。使用了反衬手法,元宵夜灯火越热闹,越显示出“那人”的孤高、淡泊、自甘寂寞;而穿戴华丽,坐着“宝马雕车”的妇女们,又进一步反衬、突出了那人的性格。(3)这个女子象征自己不同流合污,与众不同的高洁人格。10、答案 (1)怀

23、古诗。借昔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雪耻的事实,抒发了对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报仇的沉痛之情。(2)将眼前景物与想像中的越国宫殿景象相结合,虚实相生,写出沧桑之感。11、答案 (1)作者从“梅”开花的时间和梅花的色香以和山野梅花的姿态等方面来写。说它是花呢,春天还未到;说它是雪呢,却又香得出奇。既暗示它在腊月里开花,又表明它颜色洁白,香气高雅,不言腊梅而腊梅自在。一树寒梅,疏影横斜,闲静幽独,胜境超然,涵咏之中,别有一番情趣。(2)对比。下阕描写山野之中这户人家的居处十分简朴,数间茅舍,围以疏篱。这境界与前面所写的一树寒梅掩以疏竹,正好相互映衬:前者偏于虚,后者趋向实。栽于竹篱茅舍之梅,与栽

24、于玉堂琼榭之梅,地虽不同,开则无异。它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梅花纯洁而又傲岸的品质,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情操。12、答案 (1)颔联写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层。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是相互烘托、映衬,营造出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氛围,令人触目伤怀。(2)就句法的角度,是倒装(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够回去);从修辞的角度,是用典(暗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归隐的典故,我能够回去,却不回去,要学范蠡归隐)。诗人运用这样的句法和修辞,深刻反映自己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进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13、答案 (1)比喻。词人自比蛟龙,以蛟龙暂居池中、终当飞腾为喻,表达自己虽遭囚禁而志向远大的情怀。(2)这是一首和友人送别的词,上阕言旧,下阕言别。词人在词中追忆往昔的战斗岁月,抒发了国家必将复兴的坚定信念和对故国的深深眷恋之情。尤其最后两句,抒发了自己生前战斗不息,死后犹眷怀故国、丹心不灭的爱国情怀 11 /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信息管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