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作用题.docx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5894391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作用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诗歌鉴赏作用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作用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作用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试题。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叶梦得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注释:八公山:淝水流经这里,在此曾发生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丞相谢安(号东山)命其弟谢石、侄谢玄率兵应战,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叶梦得:南宋词人,主战派,此词写于他被主与派排挤出朝期间。桓筝:谢安晚年被晋孝武帝疏远,一次陪帝饮酒时,旧部桓伊弹筝助兴,唱怨歌行,谢安闻

2、之流泪,武帝也面有愧色。 补充注释故都:指寿阳,曾为楚国都城。乌衣:即乌衣巷,晋代王谢贵族居住的地方。“乌衣年少”,指贵族子弟谢石、谢玄等人。芝兰:喻优秀子弟。秀发:神采焕发,才华出众。今古:偏义复词,指古。怆遗情:因怀古而感伤。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上片开头三句写词人登高远眺所见之景,暗含故都风景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感慨。B. “想乌衣年少”一句中的“想”字所领起的七句,追忆了当年淝水之战的情景。C. “沸浪骇奔鲸”一句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谢家子弟所率东晋部队的夺人气势。 D. “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两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不再的慨叹。 这首词结尾处用了谢安

3、晚年的典故,这样写有哪些什用?(5分) C 课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内容、结构、表达的情感、与主旨的关系、表达效果(5分)要点:诗人以谢安晚年被疏远自比(1分),表达了自己被冷落的寂寞与愤懑之情(1分),也寄予了自己为国效力的愿望(1分),集中表达了全词的主旨(1分),表达含蓄深沉令人回味(1分)。(意思对即可) 学生答案示例: 诗人用谢安晚年被君王疏远的典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渴望重用,希望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自己被排挤冷落的无奈与忧愁,含蓄地表明自己的情感,使全诗意蕴深厚,富有韵味,更好地表达了诗歌的主旨。(5分)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试题。 塞上听吹笛高 适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

4、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听晓角李 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 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 秋风卷入小单于。 注释:梅花:梅花落曲的简称。小单于:乐曲名。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都通过写边关“听”乐含蓄地表达了戍边战士内心的情感。 B. 梅花落为曲调名,高诗将“何处”二字嵌入其中,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C. 高诗尾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个“满”字表面是写曲满关山,实则表现情满关山。 D李诗三四两句写秋风中传来了小单于的曲调,就连塞鸿也为之陶醉,盘旋不度。这两首诗起笔一句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 (4分)内容、结构、表达的情感、与主旨的关系、表达效果(4分)要点:这两首诗起笔一句都写了边塞秋景(或都写了边关寒霜满地的情景)(1分),都与第二句的边关明月共同构成了听乐的氛围(或都渲染了听乐的气氛)(1分),为全诗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1分),含蓄地表达了征人身处边关的孤寂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 学生答案示例: 都用“霜”字点明了描写的时节与环境,秋意寒霜,营造了悲凉之感,也都写出了写作的地点与背景,写出了戍边战士的心情。用意象含蓄表达了愁绪,意味无穷。(3分) 都以“霜”字开头。这样写能够介绍当时所处的时节,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借着“霜天”的景象,更有助于作者抒发内心的感情,表

6、现诗歌的主旨。(2分)“月”是中国古诗词中的传统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这两首诗中的一首,并联系其它你熟悉的某一诗句,谈谈你对“月”这一意象的内涵的认识。(200字左右)(10分(10分)评分要点:有观点,2分;阐发与分析,6分(能联系两首诗中的一首,2分;能联系文本之外的诗句,2分;分析阐发具体深入,2分);语言通顺,2分。 月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其约定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团圆与思念(愁思、怅恨)。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与亲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但诗人们却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快乐,却屡屡倾诉月下离散的痛苦。月引发了诗人的愁思与怅恨。2.故园。明月

7、暗示着亲人团聚的希望与期待,因此,月意象自然又与家乡联系起来,成为故园的象征。3.永恒。明月,跨越时空,阅尽沧桑兴亡,见证历史。月意象渗透着哲理的意味。4.月是美的象征。 5. 用月光照耀下的澄沏、宁静的境界,寄寓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 学生答案示例(一类): “月”在边塞诗中表达出苍凉、孤寂的感情。高诗中的月光洒满戍楼,撒下淡淡的哀伤与寂寥同,触动了将士内心中的思念之情。月与将士的羌笛相伴,抒写了令人触目伤怀的凄凉之曲。此时的月,便是寂寞、思念与无限哀伤情愫的化身。李白关山月中的“明月出天山”,则尽展一轮皎洁的圆月从天山上挂起的豪迈气势。此时的月照亮了将士内心的豪情万丈,点燃了坚定的

8、信念。在雄壮宏大的天山上,月少了分哀怨,多了份鼓舞与壮丽。不同的诗人丰富了“月”的涵义,他们用“月”的苍凉孤寂,皎洁明亮,照亮了人们在夜空下的心灵。“月”字是古诗中传统的意象,它包含了思念的寓意。塞上听吹笛中“月明羌笛戍楼间”中一个“月”字便让人浮想联翩,仿佛置身于那小楼间听到笛声,思念家乡之感油然而生;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一个“月”字便让人愁绪满怀,仿佛徘徊在那床边望着皓月,思念亲人之感跃然纸上。“月”字不仅代表了夜晚,也蕴含了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意象。每当读到“月”,总令人不禁想起家人团圆的景象,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温情在月光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感人肺腑。“月”是团圆,“

9、月”是思念,“月”更是一捧温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13题。新城道中(二首选一) 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注此时是神宗六年春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于赴新城道中所作。铜钲:铜锣。西崦:西山。饷:犒劳。12(7分)细致体会,说说这首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从全诗来看,前二句“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有何作用?(4分)13对于这首诗第二联即第三、四句的评价,存在不同看法。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四云“三、四(句)颇拙耳”;清人纪昀也认为这两句中的“絮帽”“铜钲

10、”的比喻太俗气“究非雅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以你所熟悉的古诗词作品为例,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自己对“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中比喻这一修辞运用的评价。要求:观点鲜明,分析深入,表达得体,200字左右。(10分)参考作品: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白居易琵琶行;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12这首诗流露出作者热爱自然、关注劳动、体察民情的愉悦之感。(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对作者情感的体察)评分标准:本题3分。“对自然美(或山村春色)的赞赏”“对百姓欢乐的体察”(或对“田园之乐的推崇”)“对春耕劳作的欣赏”,答出一点给1分。若将后两点答成“对民情农事的

11、关注”,可给2分。“欲山行”总启下文,为后6句写道中具体所见引路。“东风知”“吹断积雨”流露出清新、快乐之意,为全诗奠定情感基础。“东风知”运用了拟人手法,使人感到亲切,为下文表现内心舒畅营造了氛围。(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评分标准:本题4分。任选两点作答,答对一点给2分。13(略)(本题考查基于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与层面对文本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评分标准:本题10分。观点,2分;阐发与分析,5分;表达,3分(达到字数要求且无语病,1分;连贯、精彩各1分)。将“絮帽”“铜钲”的比喻运用视为妙笔与败笔均可,根据自圆其说的水平酌情赋分。12细致体会,说说这首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3分)对作者情感的体察准确、全面(3分):诗人在句中用词清新、自然,通过诗中“乐”“笑”,表达作者对自然之景的热爱;看到农家煮芹烧笋犒劳春耕之景,为百姓的劳作感到高兴与欣喜;同时作者出巡看见国泰民安,百姓生活安逸,故喜在心中。答题缺点,得不到满分(2分):诗人于春天出行,万物复苏,山间田野一派生机勃勃,通过描写春日的风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对舒适美丽景色的喜悦之情。而描写西山农民生活耕作场景表达了农民生活的赞赏。情感分析只围绕一种情感,如喜悦之情,且多翻译句子,分析手法,侧重点不对(1分):本诗是作者任杭州通判出巡所作,写了路上所见,表达了作者欣赏春天,心情愉悦,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

13、爱的思想感情。诗歌思想感情理解有误,如仕途不顺、思乡、离别、归隐等(0分):从全诗内容看,诗人主要都是写景,借景抒情,欲表达出自己在外辛劳与思念家乡之情,全诗句子都能够鲜明地映出作者思念家乡,喜爱家乡的生活。从全诗看,前二句“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有何作用?(4分)准确指出修辞手法,并全面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对结构上的作用作出具体阐述。(4分)前两句东风好像知道我要去山间行走似的,带走了雨。这种拟人手法,把东风好像知“我”心意一样的描写,生动形象的烘托出诗人此时的快乐心情。在结构上总起全文,为后文具体的山行、乐情作铺垫。将修辞手法、结构作用、内容的作用三者杂糅在一起,分析不充分。(2

14、分)“东风知我欲山行”,于是将檐间的积雨声吹断,运用拟人,生动形象。此句总起全诗,表达作者心中的喜悦之情,为全诗奠定了轻松、快乐的感情基调。分点没能解决思路层次问题,只得一点的分(2分),又因病句、别字,故只得1分。“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东风知道我想去山间游玩,吹下屋檐的积雨发出的声音,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将春天的东风感情化,制造出春天一幅美丽的画面。近而引发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加强渲染力。乱贴标签,提到苏轼,就是旷达、悠然、闲适、豪放、乐观,其实本诗根本没有这些情感。基调也不能统领。(0分)运用拟人手法,写出风知道我要出巡,于是吹断山间的雨来欢迎我的到来,生动形象的写出作者内心

15、的旷达,心中充满喜悦、悠然、闲适。统领全诗喜悦的基调,间接表达出内心的喜悦与满足之情,给读者以清新、美好、欢乐、旷达之感。阅读延伸题:(10分)观点2+阐发与分析(结合本诗分析2+诗外例子2+关联1)+表达3=10分2+(2+2+1)+3=10我同意这种看法,好的比喻应该是形神兼备,这首诗第二联的比喻确实是有些俗气。苏轼将晴云比作絮帽,将初日比作铜钲,喻体为生活中常见之物,虽形象生动,却也着实缺少了美感、新意。这样的比喻只是取其形似,而没有考虑到神似的方面。相比较而言,李煜的虞美人便略胜一筹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中将愁绪无边比作绵延不断的溪水,其多其绵长之神似让人不禁眼

16、前一亮,耳目一新!这样的比喻不仅准确传达了的情感,同时也给人深刻印象,得以千古流传。与之相比,“絮帽”“铜钲”仅仅从形似的角度设喻便显得黯然失色了。该文先亮明观点,并有具体阐释。2分。对观点进行结合全诗的分析。2分。举归园田居事例准确,分析合理。2分有“异曲同工”的两者勾连。1分。满200字,语言连贯。2+(2+2+1)+2=9我不同意。我不认为“絮帽”“铜钲”比喻俗,相反我认为作者这样运用比喻是把抽象的美景具体化了。岭上晴云有多美?作者用熟悉的东西来描写,晴云像絮帽那般白,干净。初日树头什么样?作者将不易想象的事物转化为了人人皆知的事物“铜钲”。作者运用比喻将不易描画的事物生动形象的展现在人

17、们眼前。这不与归园田居的“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有异曲同工之妙么?官场、世俗那不就是尘网吗?这样的比喻让官场、世俗这样的抽象的词变得生动。这不是俗,只是将抽象化为具体。2+(1+2+1)+3=9我同意古人的说法。本诗颔联所用比喻的确显得形象有余而雅致不够。诗人使用“絮帽”“铜钲”比作“晴云”“初日”,虽然十分形象逼真,但少了几分诗本应具有的灵气。实在不如虞美人中将愁思比作“一江春水”那般大气脱俗,更是不如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那样灵动而富有活力,若是与念奴娇相比,更是略逊一筹,那“千堆雪”在语言与形象上都不输这絮帽与铜钲。诗文本应带给读者清新而脱俗的体验,而本诗颔联所用比喻,怕是略欠了一

18、丝火候。2+(1+2+1)+3=9诗中写道:岭上的白云披戴着絮帽,日出时分树枝上挂着铜锣。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岭好似戴着絮帽,太阳的圆,写出了山间的一派美景,凸显了作者即将赴田间的欢庆兴奋之情。如同虞美人中的比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李煜将亡国之愁比作江水,凸显了忧愁连绵不绝,形象生动地表达作者亡国之痛。苏轼一诗中第二联表现了即将与民欢庆的喜悦兴奋之情,作诗给民众品读,就应当运用百姓易懂,通俗的话来表达。因此,我不同意方回、纪鈞的观点。2+(2+2+1)+2=9我认为,比喻这一修辞的运用更使全诗生动形象,为诗增色。因此,我不同意“此法拙耳”的看法。纵观东坡之诗词,运用比

19、喻之处,比比皆是。念奴娇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即运用比喻。词人将滔滔不息的浪花比作洁白剔透的雪,气势雄浑轩昂,如海浪般奔腾不息,令人回味遐想。词人依托全词所抒发的豪迈刚劲之情,借比喻表达情感。本诗同样借比喻抒情,抒发的乃是对乡间生活及自然地向往喜爱,用“絮帽”“铜钲”这类朴实、通俗的词为喻,更使全诗尽显田园特色,令人心之向往了。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泛菊:饮菊花酒。 吹梅:吹奏梅花落。“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

20、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分析】问内容上强调了什么,我们只需把诗句的内容梳理一下即可知。“聚散匆匆”内容只“聚散”两字,配合“匆匆”一词,可知说聚也匆匆,散也匆匆,极言其短暂、仓促。问结构上的作用,我们看句子在诗中的位置,考察上下句的内容,就可得出结论。上句“同在京城”是写“聚”;下句人如“孤雁”“浮萍”是写散,显然中间的“聚散匆匆”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答案】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意思答对即可)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

21、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五、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好事近渔父词朱敦儒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1)简析词首“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4分) (2)词的下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4分) (1)从内容上看,是作者远离官场后的生活写照,定下了全词的思想感情基调。(2分)从结构上看,“出红尘”是全词的“诗眼”,统领全词。因为“出红尘”,才有了下文所描写的悠闲自在、超然旷达的

22、生活情景。(2分)(2)词的下片通过晚来垂钓时月映江面、水天一色、孤鸿明灾等景物的描写,展现的是一幅澄澈清雅、闲适宁静的月夜垂钓图(2分),表现了词人对红尘官场的轻蔑与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怀,寄寓了作者坚持纯洁高尚的操守,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人生追求。(2分)六、阅读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月夜忆舍弟 (唐) 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1)说说首联所写之景的作用(2分)(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答案(1)首联描绘边塞秋天凄凉的景色,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

23、氛,(1分)为月夜铺垫了背景,从而为下面的抒情作了准备。 (1分)解析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与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需答出环境气氛与铺垫背景这两个方面才能得到满分)答案(2)这虽是作者的心理感觉,但却说的斩钉截铁,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2分,答出思念热爱故乡得1分,答出主观心理作用得1分

24、)解析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弟弟,怀念亲人,怀念家乡的感情;遭逢离乱,生离死别的痛苦;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的爱国情感。(3分,每点1分)七、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8分)杂诗六首(之一)曹植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

25、万里,江湖迥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下列对诗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写诗人站在高台上看到的景色:秋风阵阵,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北林。其中“北林”出自诗经,常用来指忧伤之地。B.三至六句写诗人与所念之人相隔万里且被江湖阻隔,纵有方舟也难以渡达,这份沉重的悲苦叫人实难承受。其中“之子”指诗人自己。C.七至十句写诗人极目远眺之际,看到孤雁从庭前飞过,听到孤雁悲鸣,想托它作信使,捎信给自己思念的远方之人。D.结尾两句写孤雁飞远了,诗人“鸿雁传书”的美好愿望落空,那翩翩飞去的雁影,留给他的只有无尽的失望与

26、忧伤。这首诗起笔两句“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历来被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5分)12B(3分)要点:起笔两句在内容上统领全诗(1分),运用了即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所选景物如高台、朝日、悲风、北林等都具有悲凉、阔大的特点,营造了高远的意境(1分),渲染了悲怆的气氛(1分),并以“悲”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1分)。运用了的手法,情景交融(1分);所写的景物如高台、朝日、悲风、北林等,都给人以寒冷萧索、天高地远、关山阻隔之感。(或者渲染了悲凉的气氛)(2分);在内容上统领全诗,(下文都是诗人登上高台的所见所怀所感所愿);在感情上以“悲”字奠定全诗基调。(2分)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

27、后回答问题(6分)小 村宋梅尧臣淮阔洲多忽有村,棘篱疏败漫为门。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 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注。注王民:臣民。版籍:交租税的户籍。论:看待。(1)诗歌表现了小村怎样的景象?造成这种景象的原因是什么?(3分)(2)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答案】(1)(3分)人烟稀少、破败荒凉的景象(1分)。水灾(1分),统治者对村民的冷漠与盘剥(1分)。(2)(3分)总结上文,卒章显志,(1分)表现作者对灾民的同情(1分)、对统治者的讽刺(1分)。【解析】(1)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我们首先要找出诗人选取了哪些景物,再看这些景物组合成一

28、幅怎样的画面:“棘篱疏败”、“寒鸡”、“无衣老叟”、“枯桑”等意象营造了破败荒凉的氛围。首联“淮阔”、“漫”与尾联“谬入王民版籍”交代了原因:水灾与统治阶级的盘剥、漠视。(2)考查分析诗歌的结构与主旨。尾联,即结尾的议论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突出(深化)主旨的作用,这首词也不例外。【诗歌赏析】梅尧臣出身贫困,同情下层劳动人民,并且具有强烈的民本思想。此诗写淮水洪灾后人民的悲苦生活。前六句以“棘篱疏败”、“寒鸡”、“老叟无衣”、“野艇”、“枯桑”等为意象,精心选择了破篱败门、形瘦的家禽、无衣的老幼、断缆与枯桑等镜头组合成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笔调客观冷峻,写出这个村子人烟稀少、破败荒凉之情景。结尾发出强烈感叹:尽管沙州村上人家灾后现状如此凄惨,他们还是被编以户籍以向统治者交纳苛捐杂税,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作者咏叹至此,不再作评论,可见他对这些穷苦灾民,倾注着同情的泪水。第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