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33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5872821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6.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33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33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3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33页).doc(3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课程内容:1.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依据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技术要求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规范条例4.各主要土地利用项目的评估内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依据 1. 国土资源部文件 国土资发200469号 2.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文件 闽国土资综2004149号国土资发200469号 (主要内容) 一、何时何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二、如何评估?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分级进行。 三、谁来评估?如何确定评估者的资格? 四、怎么审查评估是否合格?由谁来审查评估报告?五、国土资源行政部门如何管理评估成果? 成果实行备案制度。 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附件2:地质灾害危险

2、性评估报告备案登记表何时何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一条:“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地点)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时间)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评估。”1.什么地方是地质灾害易发区?2.什么是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如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分级进行评估工作级别按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和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 1.如何确定建设项目的重要性?或确定重要性的依据?(依据技术要求) 2.如何确定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或确定复杂程度的依据?(依据技术要求)谁来评估?评估者的

3、认定如何确定评估者的资格? 一级评估暂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甲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二级评估暂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甲级、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三级评估暂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甲级、乙级、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怎么审查评估是否合格?由谁来审查评估报告?1.2.3评估单位自行组织具有资格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对拟提交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进行技术审查,并提出书面审查意见。 1.谁是有资格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 2.不同级别的评估对审查专家的要求? 3.如何评价或考核资质单位? 怎么审查评估是否合格?由谁来审

4、查评估报告?11.谁是有资格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1.审查专家应具有水文、工程、环境地质专业高级技术职称;从事相关工作10年以上,同时主持过中型以上地质灾害勘察报告的编制工作者或参加大型地质灾害勘察报告的审查。怎么审查评估是否合格?由谁来审查评估报告?2.32.不同级别的评估对审查专家的要求? 一级评估报告一般聘请57名专家,二级评估报告聘请35名专家,三级评估报告聘请23名专家。3.如何评价或考核资质单位?评估报告的质量代表了评估单位的技术水、管理水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因此,评估报告的质量,作为评估单位资质升级降级的重要依据。国土资源行政部门如何管理评估成果?1-4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

5、实行备案制度。1.如何要求备案时间? 2.备案材料包括哪些文件?3.对备案文件数量和文件类型有什么规定?4.关于各级别评估报告的备案有什么规定?国土资源行政部门如何管理评估成果?1 1.如何要求备案时间? 评估报告通过审查后,评估单位在一个月内到国土资源行政部门备案。 国土资源行政部门如何管理评估成果?22.备案材料包括哪些文件?备案材料包括XX-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XX-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专家审查意见XX-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登记表。国土资源行政部门如何管理评估成果?33.对备案文件数量和文件类型有什么规定?备案资料要求文字报告(报表)和电子文档各一试两份。4.关于各级别评估报告

6、的备案规定? 一级评估报告由省级(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国土厅/局)备案,厅(局)在收到材料后5个工作日内将备案登记表一试一份转报国土资源部被查。 二级评估报告由市(地)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备案登记表抄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被查。 三级评估报告由县级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备案登记表抄报省级、市(地)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被查。 备案情况,作为评估单位资质考核的重要内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评估技术要求的内容1-41.范围 (范围是指技术要求的控制和管理范围) 2.定义 (技术要求所使用词汇的定义或名词的基本概念)3.总则 说明了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7、(试行)的必要性和依据。4.工作程序评估技术要求的内容5-95.评估范围与级别6.各级别的技术要求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潜在危险性) 9.成果提交1.范围(范围是指技术要求的控制和管理范围)1.1-规定评估原则、内容、要求、方法和工作程序。1.2-技术要求的适用范围 (地理范围)全国(技术空间范围)地质灾害易发区内(人类活动的行为范围)、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行政范围和行为范围)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2.定义(技术要求所使用词汇的定义或名词的基本概念) 2.1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认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

8、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2.2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2.3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2.4地质灾害危险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疑问 2.3地质灾害危险区 为什么没有包括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区域?3.总则1-23.1说明了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的必要性和依据。3.2规定了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评估的行为、时间和地点。-评估工作必须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

9、行评估。3.总则3-43.3明确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必须对建设项目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和工程建设中、建设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3.4明确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灾害种类。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3.总则 53.5对评估的具体内容做出了规定。 阐明评估对象(工程建设区或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 分析论证评估对象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措施与建议,并做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什么是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 3.总则 63.6对开展评估

10、工作必须的具体的技术条件提出了要求。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像、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工程勘探(物探、坑探、槽探)与取样测试。3.总则 7-83.7规定了评估成果与土地使用的关系。成果审查、备案后方可提交立项、用地审批适用。3.8明确评估不替代建设工程和规划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的评价工作。注意工程勘察的阶段划分和个阶段对工程地质勘察的要求。思考题1.为什么及时要求要对地质灾害这个名词专门的定义?2.技术要求中的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学中的地质灾害有什么不同?5.评估范围与级别1.评估范围予以确定的依据? 2.各各灾害

11、种类评估范围的确定?3.强震区、构造性地裂、全新活动断裂或发震断裂评估范围的确定? 4.线性工程建设项目的评估范围?5.城乡规划评估与建设工程评估的关系?6.如何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 ?7.如何划分地质环境的复杂程度? 8.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依据? 5.评估范围与级别.1.25.1评估范围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面积内,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三个方面1项目的特点、2地质环境、3灾害种类5.2若危险性仅限于用地面积内,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5.评估范围与级别.35.3崩塌、滑坡其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限; 泥石流必须以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为评估范

12、围; 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的评估范围应与初步推测的可能范围一致; 地裂缝应与初步推测可能延展、影响范围一致。5.评估范围与级别.45.4 建设工程和规划区位于强震区、工程场地内分布有可能产生明显错位或构造性地裂的全新活动断裂或发震断裂,评估范围应尽可能把邻近地区活动断裂的一些特殊构造部位(不同方向的活动断裂的交汇部位、活动断裂的拐弯段、强烈活动部位、端点及断面上下平滑处等)包括其中。 5.评估范围与级别.5.65.5 重要的线路工程建设项目,评估范围一般应以相对线路两侧扩展500-1000M为限。5.6在已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城市规划区范围进行工程建设,建设工程处于已划定为危险性大中等的区段

13、,还应按建设工程项目的重要性与工程特点进行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5.评估范围与级别.85.8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进行,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分为三级。划分见表 由学生总结叙述评估等级划分表复杂程度复杂中等简单重要建设项目一级一级一级较重要建设项目一级二级三级一般建设项目二级三级三级5.8.1划分复杂、中等、简单的依据?依据1. 地质灾害发育程度 强烈、中等、不发育依据2. 地形与地貌类型 复杂、较简单、简单依据3. 地质构造(断层、节理、褶皱) 复杂、较简单、简单依据4.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不良、较差、良好。依据5. 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 强烈、较强烈、一般

14、。每个依据只要有其中的一个指标符合复杂条件,建设项目地质环境条件就定为复杂。 5.8.2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依据依据1. 建设项目类型 军事设施、放射性设施、核电站,开发区建设、城镇新区建设。依据2. 建设规模 二级以上公路、铁路、机场,大型水利电力工程。6.技术要求(各级别评估)一级评估与二级评估技术要求在用词上有什么不同?6.1一级评估应有充足的基础资料,进行充分论证。6.2二级评估应有足够的基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6.3三级评估应有必要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参照一级评估要求的内容,做出概略评估。6.1 一级评估一、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体的危险和危害程度逐一进行现状评估;6.2

15、二级评估一、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危险和危害程度逐一进行初步现状评估;6.1 一级评估二、对建设场地和规划区范围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预测评估; *引发、遭受、可能性、预测 6.2 二级评估二、对建设场地范围和规划区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初步预测评估; 6.1三、依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综合评估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级,说明各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和危险程度,对建设场地适宜性做出评估,并提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与建议6.2三、

16、在上述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评估其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级,说明各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和危险程度,对建设场地适宜性做出评估,并提出可行的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一级评估使用的是地质灾害体,二级没有使用“体”字。二级评估使用初步现状评估和初步预测评估,一级没有“初步”两字。一级评估在防治措施上使用“有效”两字,而二级评估使用“可行”两字。在基础资料上:一级用“充足”,二用“足够”,三级用“必要”在评估要求上:充分论证、综合分析、概略评估。 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7.1调查的重点是不同类型灾种的易发区段 *各灾种的特点7.2调查内容与要求 *对比各灾种调查

17、的异同7.3 地质环境条件分析7.1调查的重点不同类型灾种的易发区段重点是 7.1.1 崩塌、滑坡是陡坡、高坡,破碎、松散、构造发育,挖方切坡路堑处。 7.1.2 泥石流形成基础条件的冲沟。 7.1.3 岩溶圈定可能诱发塌陷的范围。 7.1.4 特殊性岩土分布范围。 7.1.5 对线装及区域性的工程项目,易发区段和危险区段及危害严重点。 农大的调查重点在那? 7.2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与要求17.2.1崩塌调查 一、地形、类型、规模、范围,方向。 二、岩性、风化程度。 三、构造,岩体结构面。 四、气象(水)地震(诱发因素)爆破。 五、崩塌前的迹象。 六、防治经验。7.2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与要求27.

18、2.2滑坡调查 一、历史、地层、气象、构造。 二、地貌(规模、滑体地形)及演变; 三、水(地表水、地下水)? 四、破坏情况,时间和过程。 五、摄影或录像。 六、治理经验。7.2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与要求37.2.3泥石流调查 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 一、 水 水的来源和数量 二、物质来源 松散堆积物的来源和特征。 三、地形(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四、历史、灾害情况。 五、人类活动情况。 六、防治经验 7.2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与要求47.2.4地面塌陷调查 地面塌陷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 岩溶塌陷: 一、已有资料,石灰岩分布。 二、岩溶塌陷的成因、形态、规模、分布、表

19、土层 、变形类型及土洞发育情况。 三、水环境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关系。 四、破坏损失情况。 五、圈定可能发生岩溶塌陷的区段。 六、防治经验7.2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与要求57.2.4地面塌陷调查地面塌陷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 采空塌陷: 一、矿体特征 二、开采情况三、(四)塌陷特征,与开采方向的关系。四、水 抽、排水对采空区的影响五、对建筑物破坏六、防治经验7.2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与要求67.2.5 地裂缝调查 一、单缝规模和特征、群缝分布、范围。 二、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断裂等。 三、成因和(地下水开采等) 四、发展趋势预测 五、对建筑的破坏 六、防治措施和效果。 7.2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与要求

20、77.2.6地面沉降调查 抽汲地下水引起水位或水压下降而造成的地面沉降。 一、第四纪地层、地貌,特别是压缩层分布。 二、含水层特征、开采层位和开采量。 三、圈定沉降范围和累计沉降量, 四、建筑物的损坏情况。 7.2.7潜在不稳定斜坡调查8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等潜在隐患的陡坡地段。 一、地层岩性、结构面特征。 结构面包括? 二、风化层特征。程度、厚度、岩石的接触面 三、斜坡与结构面的组合关系。 斜坡指标?高、度、向 四、水 影响,工程活动斜坡的破坏情况等。 五、坡体异常情、可能的影响范围 六、已建的防护工程效果 有什么特征的斜坡是可能失稳的斜坡? 一、已有的滑坡体; 二、顺坡结构面的倾角小于坡角

21、的斜坡;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其底棱线顺坡,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三、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岸边裂缝发育) 四、顺坡卸荷裂缝发育的高陡斜坡; 五、表层岩(土)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六、水体边缘水位变动带,地下水溢出带; 附:工程建设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其他根据地貌、地质图中分析或有图解法初步判定为可能失稳的斜坡。各灾害种类调查内容与要求的共同点 1.灾害历史资料,类型、规模、影响范围。 2.地形、地层、岩性、构造,引发内因。 3.气象、水 、地震、人类活动,引发外因。 4.灾害的发展趋势 研究过去和预测未来。 5.对

22、建筑的破坏情况 过去和未来 6.当地防治灾害的经验 方法和效果 地形、岩土体、结构面、水、人7.3 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7.3.1地质环境因素主要就是(7.2调查内容与要求:) 一、岩土体物性二、地质构造三、地形地貌四、地下水特征五、地表水活动六、地表植被七、气象:气温、降水、蒸发与风暴等;八、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形式规模。 7.3 地质环境条件分析7.3.1.2分析评估区主要导致灾害作用,从而划分出主导、从属和激发因素,为预测评估提供依据。7.3.2综合条件各因素的复杂程度,对评估区条件的复杂程度做出总体的分段划分。地质环境7.3 地质环境条件分析7.3.3主导因素是关键;从属以主导为前提;激发使

23、致灾成熟。因此,预测评估先分析因素变化,导致不稳定状态,评估灾害趋势。7.3.4有关区域地壳稳定性、高坝和高层建筑地基稳定性、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地下开挖过程中各中灾害(岩爆、突水、瓦斯突出等)问题,不作为评估的内容,可在地质环境条件中进行论述。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8.1评估是在查明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规模、和承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承灾对象的价值,可移动性等)的基础上,从致灾体稳定性和致灾体与承灾对象遭遇的概率上分析入手,对其潜在的危险性进行客观评估。 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8.2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 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的要素有两个: 地质灾害发育程度 强、中、弱 地质灾

24、害危害程度 大、中、小依据每个要素的三个程度危险性也分为危险性(大、中等、小)三个等级。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8.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评估分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 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8.3.1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基本查明评估区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地质环境条件(7.3) 对其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价对其危险性和对工程危害的范围与程度做出评估。 初步评价的基础上评估。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8.3.2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对可能危及工程建设安全的邻近地区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灾害的危险性做出评估。对地质环境因素系统分

25、析的基础上,判断降水或人类活动等激发因素,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可调节因素的变化,导致致灾体处于不稳定状态,预测评估地质灾害的范围、危险性和危害程度。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内容包括:一、对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可能引发或加剧的灾害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做出评估。二、对建设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的灾害等危害隐患和潜在不稳定变形的可能性作出评估。三、预测评估可采用工程地质比拟法,成因历史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数学统计法等定性、半定量的评估方法进行。 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8.3.3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依据现状和预测评估结果,充分考虑评估区(7.3)条件的差异和潜在隐患点的分布、危险程度,

26、确定区段危险性的量化指标,根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采用定性、半定量分析法,进行危险性等级分区(段)。 并依据危险性、防治难度和效益,场地的适宜性做出评估,提出措施和建议。 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综合评估,危险性划分为大、中等、小三级;危险性小:基本不设计防治工程的,为适宜;危险性中等:防治简单的,适宜性为基本适宜;危险性大:防治复杂的,适宜性为适宜性差。适宜:环境简单,危害的可能性小,引发加剧可能性小,危险性小,易于处理。基本适宜 :环境中等,建设遭受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引发、加剧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但可以采用措施予以处理。适宜性差: 建设遭受灾害的可能性大,引发、加剧的可能性大

27、,危险性大,防治难度大。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三、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应根据各区(段)存在的可能引发的灾种多少、规模稳定性分承载对象社会经济属性等,综合判定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等级区(段)。四、分区(段)评估结果,应列表说明各区(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存在和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种类、规模、稳定状态、对建设项目危害情况并提出防治要求。 9.(评估)成果提交 9.1地质灾害危险性成果提交 一、二级评估,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三级评估,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9.2评估报告书或说明书 包括:评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和有关的照片、地质地貌剖面图等。 9

28、.(评估)成果提交9.3评估报告是评估工作最终成果,应在综合分析全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编写。报告书要力求简明扼要、相互联贯、重点突出、论据充分、结果明确;附图规范、时空信息量大、适用易懂、图面布置合理、美观清晰、便于使用单位阅读。 9.(评估)成果提交9.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参考提纲如下: 前言 说明评估任务由来,评估工作的依据,主要任务和要求。 第一章 评估工作概述一、工程和规划概况与征地范围二、以往工作程度三、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四、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9.(评估)成果提交第二章 地质环境条件一、气象、水文二、地形地貌三、地层岩性四、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五、工程地质条件六、水文地

29、质条件七、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9.(评估)成果提交第三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阐述已发生的灾种、数量、分布、规模、形成机制、危害对象、稳定性等。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按灾种分别进行评估 第四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一、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二、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在山地丘陵区进行工程建设,一帮称设计挖方切坡工程,对潜在不稳定边坡,必须进行预测评估,可列专节论述)9.(评估)成果提交9.(评估)成果提交第五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三、

30、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四、防治措施9.(评估)成果提交结论与建议9.5成果图件的基本内容9.5.1 评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比例尺:按委托单位的要求并考虑便于阅读可自行规定。该图是以评估区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为背景,主要反映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和分布规律。9.(评估)成果提交9.5.1 评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一、平面图内容(一)按规定的素色表示简化的地理、行政区划要素; (二)按GB1232890规定的色标,以面状普染色表示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三)采用不同颜色的点、线符号表示地质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和水文气象要素;(四)采用不同颜色的点状或面状符号表示各地质灾害点的位置、类型、成因、规模、

31、稳定性、危险性等。9.(评估)成果提交9.5.1 评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二、镶图与平面图对于有特殊意义的影响因素,可在平面图上附全区或局部地区的专门性镶图。如降水等值线图、全新活动断裂与地震震中分布图等。头目是应附区域控制性地质地貌剖面图。三、大型、典型地质灾害说明表用表的形式辅助说明平面图的额有关内容。表的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点编号、地理位置、类型、规模、形成条件与成因、危险性与危害程度、发展趋势等。 9.(评估)成果提交9.5.2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比例尺:按委托单位要求并考虑便于阅读可自行规定。该图主要反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结果和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一、

32、平面图内容(一)按规定的素色表示简化地理要素和行政区划要素;(二)采用不同颜色的点、线状符号分门别类的表示建设项目工程布置和已建的重要工程;(三)采用面状普染颜色表示地质灾害危险性三级综合分区;(四)以代号表示地质灾害点(段)防治分区,一般可划分为:重点防治点(段)、次重点防治点(段)、一般防治点(段);(五)、采用点状符号表示地质灾害点(段)防治措施,一般可分为:避让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监测预警措施。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二、综合分区(段)说明表表的内容主要包括:危险性级别、区(段)编号、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类型与特征、发育强度与危害程度、防治措施建议等。9.5.3应附大型、典

33、型地质灾害点的照片和潜在不稳定斜坡、边坡的工程地质剖面图等。评估报考编写第一章 概况 11、工程概况 写清拟建工程地理位置、征地范围(地块角点坐标);对工程分项目类型逐一叙述。例如:民用建筑的层数、面积、结构、荷载、基础形式、有无地下室等;工业厂房的跨度、结构、单桩荷载;水库的库容、正常蓄水位、最高水位、最低水位、水坝高度、水坝类型并(重力坝、拱坝等);公路、铁路、桥、涵规模等;垃圾处理场的库容、坝高等。 第一章 概况 22、工作简况写出受何单位的委托,写明委托评估对象、范围,以及评估工作和简要经过。3、评估依据包括委托书、有关文件、技术要求、规范规程和本次调查的资料、引用的资料等。第二章 地

34、质环境条件一、气象、水文二、地形地貌三、地层岩性四、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五、工程地质条件六、水文地质条件七、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二、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应从两个角度描述:一、拟建场地所在的地貌位置,地貌单元;评估所需涉及到的场地周围一定距离内的相关地貌的主要特征。二、拟建场地的地貌特征如相邻山坡形态、坡度、相对高差、场地边界距坡角的距离;河流与沟谷的发育情况,是侵蚀岸 还是淤积岸,岸坡高度、坡度等。三、地层岩性1、地质概况介绍场地及附近的地层、构造、侵入岩情况,重点注意地层岩性、厚度、产状、软弱夹层情况和断层、节理发育情况及产状,褶皱发育和展布等;岩体的破碎程度等;结构面与山坡坡向的关系等

35、。 三、地层岩性2、岩土体特征 可分为土体和岩体两类土体应分层描述各层土体岩性,物理力学性质(主要是C、值抗剪指标)和厚度等,上覆土体的综合厚度、软土的综合厚度等;岩体的岩性、物理力学性质、厚度、软弱夹层,岩石风化程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密度、长度、粗糙度、充填情况及岩体的破碎程度等。 四、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地质构造 参考区域地质图 断层与褶皱地震基本烈度查阅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及其它有关资料,明确场地处于地震基本烈度几度区。近震、远震情况。不要假设地震条件。六、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含水岩组的岩性特征、地下水位埋深、水力坡度、各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场地地下水汇水面积、富集规

36、律,汛期地下水动水压力变化等。七、人类工程活动1一是拟建工程可能会危害的现存分布危害情况:建设用地周围的民房和已建工程,它们与建设用地相对空间位置、距离等;在软基路段,紧邻拟建填方高速公路边的民房;拟建水库库边的民房和工程;拟建工程基坑开挖边的民房和过程等。七、人类工程活动 2二、有利于发生地质灾害的人类工程活动 在建设用地周围周围存在的,并在未来还会继续存在的,或现虽不存在,但将来会发生的,并且将会有利于发生地质灾害的人类工程活动。这些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方式等,活动与拟建场地相对位置关系和对场地的影响。七、人类工程活动 3如大规模改变地形,开挖土石方、采矿、开采地下水、水库的水位变化及对岸边

37、的侵蚀情况等。对现已近停止的人类工程活动,在此节中也可不写,对地质地貌的改造所引起的变化,如人工陡坎、填方等可作为现在的地质地貌条件,归入到相应的地形地貌、地质概况、岩土体特征等章节中交待。八、评估级别的确定1、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对场地的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分析,根据技术要求表3-2的规定,确定复杂程度。2、建设项目的重要性根据工程项目类型,按照技术要求表3-3的规定,确定重要性。3、评估级别的确定综合1、2,按照技术要求表3-1的规定,确定本次评估工作的评估级别。 第三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场地本身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二是场地周围对场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三是场地工

38、程建设对场地周围的地质灾害危险性。 现状评估是对已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和潜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本评估的重点和难点是潜在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已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对已有的地质灾害特点、规律等现象进行描述,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及主要控制影响因素,并定居其发生规律、规模及主要控制性影响因素等分析其拟建工程的影响和危害,并提出指导性意见或防治建议;提出的建议一般以防治方向性意见为主或提请工勘、设计时注意。不要在缺乏工勘资料的情况下,提出具体的防治方案。潜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通过对拟建场地及周围地形、地貌条件,岩土体性质和发育情况、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等因素的分析,对场地稳定性即潜在

39、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及其性质、规模和对工程的危害等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或对下步工作的指导性意见。提出的建议一般以防治方向性意见为主或提请工勘、设计时注意。不要在缺乏工勘资料的情况下,提出具体的防治方案。 第四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预测评估是对工程建设过程和建设后可能诱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1、预测评估依据根据工程项目的类型、规模及对周围地质环境改造程度及影响程度(如基坑开挖和人工边坡高度、弃土、隧道、建筑物荷载、地下水人工降落漏斗等),第四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2、评估分析分析预测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建设后,是否会诱发地质灾害,以及工程本身受地质灾害的危害或所诱发的地质灾

40、害可能对周围的工程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分析预测灾害规模的大小以及危害的程度。3、防治建议并相应提出防治建议。针对诱发地质灾害类型及规模等所提出的防治建议方面的要求同现状评估的要求。第五章、综合评估综合评估实质就是用地适宜性评估。 主要是根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结论,结合建设用地及其周围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工程的可移动性和重要性等,对在拟建场地进行建设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及比较论证。 也即技术上要可行,投资商要经济,或者别无选择余地,只能在此建的等等,最后作出场地的用地适宜性评价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建议或另选场地的建议。结论与建议是对以上评估级别、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的结论进行

41、归纳,所以结论应简明,不需要重述评估中的分析部分,只需写明确的结论性意见,要点是:1、评估等级2、场地稳定性评价及措施建议(即现状评估的简要结论);3、工程建设过程中级建设后是否会诱发地质灾害(即预测评估的简要结论)及措施建议;4、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报告说明书附件的基本内容地形地质图:比例尺:最好1/1万,其次1/2.5万,最少也要1/5万。图面范围要比评估所涉及的范围要大。内容:地形、地貌:(各)场地位置(用红线标示,角点坐标);地质界线,构造、岩体和地层的分布及产状。地层重点是岩土岩性和软弱面。各类产状最好都表在图面上:地下水文地质条件等。 人类工程活动内容包括二大方面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

42、估水利水电与港口评估一、水利水电工程分类与等级划分 目的是为确定“技术要求5.8.2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 表5-3。 (一)水利水电工程按其工程建设目的,总的分为水电(站)工程与水利工程两大类。1、水利工程又分为防洪、灌溉、航运或兼发电的水利枢纽工程,输水工程供水工程,以及堤防建设的防洪堤水闸、排涝泵站工程,还有滩涂围垦的海堤工程等。一、水利水电工程分类与等级划分2、水电建筑包括水库、拦河(闸)坝,船闸,溢洪道、水渠、前池、隧洞、压力管道、水电站厂房以及其他附属建筑、临时设施等。3、堤防工程有防洪堤、水闸和跨堤穿堤的涵洞和管道等。4、水库区的护岸、码头等等。 一、水利水电工程分类与等级划分5、

43、拦河坝是主要建筑物,按其筑坝材料不同可分为:按建筑材料划分:混凝土坝、砌石坝、土坝、堆石坝及橡胶坝等。其中混凝土坝按期不同坝体结构和受力条件划分为:重力坝(砌石重力坝)、拱坝(或砌石拱坝)、大头坝、平板坝、闸坝等。混凝土坝和砌石坝按其坝顶有否溢流,又分为挡水坝和溢流坝。一、水利水电工程分类与等级划分6、隧洞工程,按设计要求分为输水洞、泄洪隧洞、以及地下水电钻厂房的交通洞出线洞、通风洞、尾水洞等还分有受内水压力隧洞和无压隧洞。7、水电站,根据地形地质、水力条件和设计布置,分为河床式、坝后式和引水式水力发电站,水电站厂房又分为地面与地下厂房。还有抽水蓄能电站以及潮汐发电站。一、水利水电工程分类与等

44、级划分(二)水利水电工程的等级划分1、水力水电枢纽工程,应根据其工程规模、效益和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分为五等,根据国标防洪标准(GB50201-94)其等别按下表的规定确定。分为五个等级一、水利水电工程分类与等级划分1、水库工程规模以总库容量为标准(单位108m3)大1型10大2型101.0中型1.00.10小1型0.100.01小2型0.010.001一、水利水电工程分类与等级划分2、项目防洪城镇及工矿企业的重要性保护农田(万亩)特别重要500重要500100中等10030一般3055一、水利水电工程分类与等级划分一、水利水电工程分类与等级划分一、水利水电工程分类与等级划分水力水电枢纽工程的水工建筑物,应根据其所属枢纽工程的等级、作用和重要性分为五级,其级别按 水工建筑的级别表永久性水工程建筑物级别分主要建筑为 依次1、2、3、4、5级次要建筑 3、3、4、5、5级临时性建筑 4、4、5、5 。一、水利水电工程分类与等级划分2、按电力行业标准水电枢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