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荣*** 文档编号:3582448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DOC 页数:257 大小:542.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7页
2020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25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总第( )节1.古诗三首课题古诗三首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3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导入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和课外阅读中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

2、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你最喜欢的一首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朗诵给大家听。2.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3.教师评议。4.谈话揭题:我国宋代有一位诗人,叫范成大。他十分喜爱农村一年四季的生活,写了很多描写农村四季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的一首。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引导学生理解:“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的意思是兴致;“杂兴”的意思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是一年四季。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6.了解诗人。 新课教学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

3、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昼、耘、供”。(3)指导书写会写字“昼、耘”。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2.理解词语。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学生熟读古诗。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

4、子种瓜。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1.赏析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1)小组交流: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2)想象交流:“昼”和“夜”分别指什么?(白天和晚上。)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农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看到此情景作者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你们虽然辛苦,但生活是快乐的。)(3)指导朗读。(读出对“村庄儿女”的敬重和赞美之情,读出诗的节奏。)指名读,师生评议。反复读: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读、学生再读、齐读。(4)教师小结2.赏析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

5、导学生观察图画,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儿童会说些什么。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当时的情景。(2)你们了解了这些孩子的什么特点?(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3)教师引读:在当时的农村不只是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其能,做着分内的事,就连那小孩也“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4)小组交流:从“童孙”“学种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孩子们很懂事:父母的勤劳感染了村庄的“童孙”,孩子们也喜欢上了劳动。孩子们的快乐:他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心里也想到了丰收时收获的快乐。孩子们的可爱:从孩子们的神情、动作感受到他们的童真童趣,俏皮可爱。(5) 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孩子们的自豪;读出孩子们的

6、快乐;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作者对他们的喜爱之情(6) 3.了解写法。(1)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什么为写作题材?(农村生活。)(2)作者是怎样描写农家生活的?(作者抓住农家生活的片段,运用通俗的语言,如“耘田、绩麻、村庄、儿女、童孙、耕织、种瓜”等词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教师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平白、朴实、自然的语言勾画出质朴的乡村生活的画面,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五、课堂总结,拓展阅读。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局面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

7、的在家忙碌,就连孩子们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着辛劳,也充溢着恬适。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 ),对劳动人民的( ),以及对乡村生活的(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喜爱 赞美 热爱2.学生自由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3.搜集并阅读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其他诗句。板书内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导入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古代诗人杨万里吗?2.学生交流与杨万里有关的资料。3.教师评议。学生自由阅读。4.引导

8、学生交流读过的杨万里的诗。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舟过安仁宋代: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4. 谈话揭题:以上两首诗都与儿童生活有关。宿新市徐公店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诗中描绘了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作者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舟过安仁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聪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描写儿童生活的另一首古诗稚子弄冰。5.朗读

9、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稚子”在这儿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幼小的孩子玩冰。)6.了解写作背景。新课教学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稚”。(3)指导书写会写字“晓”。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在相互交流中引导学生相互借鉴。2.理解词语: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学生熟读课文:自

10、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串起,当做银钲。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然后找同学说一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全班同学齐读诗歌。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1)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

11、的眼光欣赏稚子的情趣。(2)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虽然在寒冷的天气里“弄冰”,但孩子兴趣浓厚。色泽上:“金”盆“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钲”,圆形。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3) 全诗形色兼具,赏心悦目;声意俱美,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4) (4)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许多的相通之处,正是因为这样,孩童的“脱冰作戏”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1.学生练习感情

12、朗读,熟读成诵。2.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六、课堂总结,拓展阅读1.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2.搜集并阅读杨万里的其他诗句。板书内容第三课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交流: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2.学生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导入课题:我们今天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3.简介作者。学生自由阅读。4.理解课题。(1)指名解题。(2)小组交流: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13、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5.谈话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雷震一起去欣赏乡村傍晚的景色。 新课教学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漪”。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

14、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图片后自由朗读全诗。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1)交流学习: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从首句中的“草满池塘”你了解到什么?(是说节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从“水满陂”你又了解到什么?(是说正逢多雨季节,因此水涨得很高。)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鼓励学生找出诗句“草满池塘水满陂

15、”中和图画上相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从“草满池塘水满陂”一句你感受到什么?(水草丰美,生机勃勃。)次句“山衔落日浸寒漪”主要写了什么?(写远山落日。)“山衔落日浸寒漪”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为什么要用“衔”字呢?(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展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景。)“寒漪”指什么?(指的是让人感到寒意的的水面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从图画上能看出“山衔落日浸寒漪”这句诗的内容吗?你能想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

16、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教师小结:这首诗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2)交流学习: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在这样宁静优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场了。一名同学读这句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画面。“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横骑在牛背上。)看看插图上的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吹笛子)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短笛无腔信口吹”)你是怎样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一句的?从诗句“牧童

17、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你感受到牧童的什么性格特点?(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教师小结:这首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1.交流了解朗读节奏。2.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3.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六、总结课文主旨。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含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

18、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七、课堂总结,拓展阅读1.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2.对比阅读。所见作者:袁枚 (清)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3.搜集并阅读描写儿童生活的其他诗句。板书内容2.祖父的园子课题祖父的园子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

19、教学目标1.学会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认字,会写“蝴、蚂”等14个会写字;会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说园子里有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3.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和对祖父的思念。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重点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学难点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

20、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导入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 简介作者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2.简介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3.谈话导入:为什么萧红对园子如此的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一起走近萧红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感受她的童年生活。学生齐读课题。 新课教学二、初读课文

21、,解决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祖父的园子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象?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4.教师总结四、细读课文,初感园子1.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我”对园子的印象。(1)指名读,自由读。(2)小组交流:从这几句话中,你体

22、会到了什么?(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我”说起花园的昆虫,仿佛一个孩子在掰着手指头,给你显示她的富有,那极满足和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当然,拥有这样的花园,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是值得炫耀的,因为这是多么富有童话般色彩的一切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写小昆虫,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绿”一应俱全,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表现了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明晃晃”一词,这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红的红”“绿的绿”这些词语富有感情色彩,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我”对

23、眼中事物的满心喜爱。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老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榆树的活力。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作者描写这么细致,说明祖父的园子给了“我”一个美好的童年,让“我”对那里的一切都难以忘怀。2.有感情地读这几段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五、图片展示,欣赏园子 多媒体出示“祖父的园子图片”,学生用感官来感受园子的热闹和生机勃勃。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作家萧红一道欣赏了祖父园子里的美丽风景。2.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和积累“圆滚滚”“明晃晃”这类词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导入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检查,

2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3自然段,了解了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感受到祖父的园子的热闹、生机勃勃,以及作者对园子的满心喜爱之情。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去感受一下“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童年生活的快乐。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课堂总结: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文章文字

25、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2.布置作业:课后读一读呼兰河传,和小伙伴交流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 板书内容3.月是故乡明课题月是故乡明课型略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3.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导入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课件出示: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

26、,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学生欣赏新学堂歌,互相交流读诗的感受。3.教师评议并小结:自古以来,月亮是个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所吟咏的对象,在描写月亮的诗文中倾注了作者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作者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经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感受文中蕴含在“月”中的思想感情。(板书课题:月是故乡明)学生齐读课题。4. (1)你对“月是故乡明”这一题目有哪些了解?“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

27、思念。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的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2)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评议、小结。)想到季羡林老人的文章月是故乡明的主旨应该是“思念家乡”。 想到了与月亮相关的其他诗句,如李白的古朗月行等等。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1.简介作者。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世界著名语言学大师。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在北大朗润园,通过对故乡月色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的描写,抒发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细细体

28、味吧。 新课教学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1)认读生字。课件出示文中的生字词语。徘徊 烟波浩渺 篝火 萌动 澄澈 风光旖旎 瑞士 莱芒湖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耄耋 燕园圣地 点缀指名多个学生读,指名学生领读,齐读。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2)学习多音字“燕”yn 鸟类的一科,候鸟,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yn 中国周代诸侯

29、国名,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南部。举例:a.我现在已经年近老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b.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3)理解词语:学生自由发言,全班交流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四、再读感知,理清结构。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月是故乡明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4.教师总结:五、图片展示,欣赏故乡的明月。多媒体出示多幅图片“故乡的明月”,字幕出示课文内容,学生用感官来感受“月是故乡明”,朗读字幕。 课堂小结及

30、拓展延伸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这一节课,我们初读了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并跟随作家季羡林一道欣赏了“故乡的明月”。2.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和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和文章进行阅读,和同学进行分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导入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朗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了解了“月是故乡明” 这句话的出处,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并跟随作家季羡林一道欣赏了“故乡的明月”。3.当你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时,心中一定也引起无限遐想,也一定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1)说说面对月亮你都想起过那些诗句?(“

3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2)当你面对明月,想起古人的诗句时,你是否想到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学生自由发言。)4.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了解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寄托在明月中的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希望同学们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通过交流,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新课教学二、细读品味,体会文意(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

3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1)这段话和课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一自然段是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的简单解释。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课件出示: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比如“山高月小”“三潭

33、印月”,不可胜数。(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引出了下文中故乡的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山高月小”分别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作的散文前、后赤壁赋。“三潭印月” 是西湖十景之一,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色清幽,尤三潭印明月的景观享誉中外。这部分课文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由月亮总有陪衬,引出下文作者对故乡苇塘上和水中月亮的描述和怀念。)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2.课件出示: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里却到处都是。天天盼望着黄昏早早来临。(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

3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作者说“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句中的“此”是指代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句中的“此”是指代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它更突显“我”对童年和家乡的眷念。)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这些童年趣事呢?(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更能表达出对作者故乡的思念。)“八月湖水平”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对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

35、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家乡几个大苇坑的烟波浩渺与洞庭湖的“八月湖水平”相比较,显出作者心目中,苇坑也是阔大的。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3.课件出示:到了更晚的时候,清光更加晶莹澄澈。(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在这部分课文中作者又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请作简要概括。(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梦中见两个月亮叠加在一起。)作者说“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

36、莹澄澈”。由现实到梦境,作者这样写想表达什么?(表达自己儿时对家乡的热爱;表达此时对家乡的眷念。)这些童年趣事都与什么有关,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呢?(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更能表达出对作者故乡的思念。)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4.学生默读课文24自然段,教师小结:作者在第24自然段描写了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自然段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待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记忆犹新,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坑边玩,梦月亮。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

37、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板书: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课件出示: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作者离乡背井,漂泊天涯期间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作者列举了哪里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作者喜欢哪些月亮吗?(喜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些月亮应该说都

38、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从“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你又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为什么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因为“我的小月亮”勾起“我”对童年

39、的趣事的回忆;使“我”想起故乡。)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课件出示: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朗润园”和“燕园”是什么地方?(a.朗润园今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校内。b.燕园位于北京的海淀,名字来源于燕京大学。)作者描述“朗润园”和“燕园”这些赏月胜地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从“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一

40、句你感受到什么?(随着年月的增加,作者的思乡之情更加强烈。)从“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一句你又感受到什么?(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在作者看来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4.学生默读课文56自然段,教师小结:这部分课文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故乡的小月亮为什

41、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之情。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1.课件出示: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1)作者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

42、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因为故乡的月亮总是能勾起“我”对童年趣事的回忆,使“我”总是能够想起故乡,也更让“我”眷恋祖国。)(2)课文的结尾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最后一自然段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板书:呼应前文,情感迸发。)(3)指导朗读,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三、回顾总结,延伸拓展。1.作者在文章中主要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仍怀念自己的家乡, 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通过对故乡月色的描写,抒发了

43、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板书: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2.多媒体再次出示多幅图片“故乡的明月”,字幕出示部分课文内容,学生朗读字幕,感受“月是故乡明”。3.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阅读全文,要把自己融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读着读着仿佛是自己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在古柳树下点篝火摇树捉知了;在大苇坑边望月游玩;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课堂总结: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2.布置作业:(1)抄写文中体现作者童真的句段。(2)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诗文或图片,和同学们分享。 板书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