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一题多练.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35671589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9.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一题多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一题多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一题多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一题多练.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诗歌鉴赏题一题多练例析一、题目设置送李端.故关衰草遍, 路出寒云外, 少孤为客早, 掩泪空相向, 注释:送李端.故关衰草遍, 路出寒云外, 少孤为客早, 掩泪空相向, 注释:卢.纶 离别自堪悲。 人归暮雪时。 多难识君迟。 风尘何处期?(1)卢纶: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初,屡考进士不中,后得宰相元载的赏识,得补阕乡(在今河南省)中,后得宰相元载的赏识,得补阕乡(在今河南省)N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该诗作于天宝末年国家动乱之时。(2)李端:作者友人。与作者同属“大历十才子”。(3)故关:故乡。.(4)衰草:冬草枯黄,故曰衰草。.(5) “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

2、伸向云天外,写其道路遥远漫长。(6)少孤:少年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7)风尘:指社会动乱。此句意为在动乱年代,不知后会何期。解诗: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好友相别实在是令人伤悲。你去的道路伸 向云天之外,我归来时只见暮雪在纷飞。从小丧父早年就客游外乡,多经磨难我与你相识太迟。回望你去的方 向掩面而泣,在战乱年月再见不知何时。赏析:送李端是唐代诗人卢纶的作品。此诗抒写乱离中的离别之情。前两联写诗人在故乡衰草遍地的严冬送别友人,友人从高山寒云的小路离去, 自己在日暮飞雪时归来;后两联记叙与友人离别之后,诗人在孤独寂寞中 感叹自己少年孤苦飘零,与友人相识太晚,如今一别,深感在这时世纷乱 中与友人后

3、会无期。故乡衰草,寒云暮雪,阴郁笼罩,这些描写把作者与 友人的离别之情衬得凄楚悲切。全诗情文并茂,哀婉感人。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篇,以一个“悲”字贯串全诗。.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着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衰败的野 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清的景象。在这样的气氛中送别 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得直、露,但 由于紧承上句脱口而出,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 本诗奠定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到提挈全诗的作用。诗的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路出寒云外”,故人 沿着这条路渐渐远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像伸 出寒云之

4、外一般。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 之情。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冷峻和 重压之感,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染作用。友人终于远行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首联点明时间。首句意思是说,年 终一天比一天短。其中,一个“催”字用得很妙,不但形象地说明夜长昼 短的冬日特点,而且使人觉得时光飞逝。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 天涯之意。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 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颔联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晴 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诗人忧愁难眠, 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

5、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 军队已在加紧活动,渲染出兵革未息、战争频仍的紧张气氛。下句说雨 后天空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 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 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颈联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 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景象凄惨。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 甫客居此地,渔夫樵子不时在深夜传来“夷歌”之声。“数处”指不只一处。 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 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 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尾联诗人极目远

6、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 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末尾一句 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 忧愤感伤的情绪。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注释】渚: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 回旋。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万里: 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 晚年。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 极。繁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潦倒:衰颓,失

7、意。这里指 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 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赏析】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 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其中天、风,沙、 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 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 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 设。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 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 了自己的情

8、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 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 难酬的感怆。颈联“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 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 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 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 沉了。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 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 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登岳

9、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 淡水湖。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 为游览胜地。吴楚句:吴楚两地以此划分界限:东为吴,南为楚。诉(che):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 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凭轩:靠着窗户。涕泗(si) 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赏析】诗为大历三年(768)

10、杜甫携眷自夔州出峡后,暮冬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阳 市)时所作。首联二句,即揭示登楼的题旨,写自己宿愿终偿的欣喜之 情。颔联二句,极度夸张地写出登楼所见。诉吴楚而浮乾坤,这是形容 楼前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的旧地。 大致说来,吴国在洞庭湖东面,楚国在湖西及湖南一带,所以诗人说吴 楚之地好象被这个大湖分为两半。“乾坤”,指天地,包括日月。这一句 说,洞庭湖太阔大了,天地日月都象是在其中漂浮着,不论白天还是夜 晚。以上四句,既已写出登临所见之景;后面四句,则写登临所生之情。然 而并非上四句只写景,与情不相关,下四句只写情,与景不搭界。前后 两部分的关系是情因景生,景以衬情,

11、浑然一体,组成有机的抒情感怀 意境。颈联二句,因湖山之景而触动身世之悲,写满腹的孤身漂泊之感 与万里乡关之思。“亲朋”句承“吴楚”句,“老病”句承“乾坤”句。当时老 杜从蜀中东下,在岳阳楼上必然想起吴楚的亲友,故“吴楚”跟“亲朋”连 接起来了。他出峡之后,长期在水上漂泊流浪,所以看到“乾坤日夜浮” 的泱泱大水,就跟自己“老病孤舟”的凄惨晚景联系起来了。此处的哀情 和上四句的阔景就是如此有机结合的。中间这两联,上联侧重景,下联 侧重情,而又连为一体,以景物的阔大和孤身漂泊的痛苦互相映衬,艺术效果极为佳妙。末联仍是登楼时所感,然已由身家及于时事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

12、格。当时吐蕃入 侵,西北边疆不宁。不为个人身世而哭,而是为国家的危难而哭,这样 的结尾使得全篇境界更高,格调更高了。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注释】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词作以小令见长,清新自然,直抒胸臆,风格接近李煜。内容多抒写个 人的相思离别和哀思闲愁,情调感伤低沉,凄婉哀怨。感情自然真挚, 多用白描手法。这首词为作者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随康熙出巡山 海关外,途中所作。榆关: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那畔: 那边。千帐:极言跟随康熙出巡卫军的营帐很多。更:旧时

13、夜里的 计时单位,每夜五更,每更约相当于来两个小时。聒:声音嘈杂,这 里指风雪声。故园:家乡,这里指北京。【赏析】上片开首两句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 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 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第三句点明了行旅的 方向。强调的是“身向榆关,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 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 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 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二十几岁的年轻 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

14、,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 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 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 土。“夜深”句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 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经过日间长途跋涉,到了夜晚人们在旷野上搭起 帐篷准备就寝;然而夜深了,“千帐”内却灯光熠熠,为什么羁旅劳顿之 后深夜不寐呢?下片开头两句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紧承上片,交代了“夜 深千帐灯”,深夜不寐的原因。“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 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这样 的天气,这样的境遇,让纳兰对这

15、表面华丽招摇的生涯生出了悠长的慨 叹之意和深沉的倦旅疲惫之心。“一更”二字反复出现,突出了塞外席地 狂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 片“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结句的“聒”字用 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 情感,“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专题解读】.羁旅思乡诗概念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或被贬赴任途中,或 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 居他乡之意。在此过程中,他们因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触 发灵感,写下诗篇,就叫做羁旅诗

16、。这类诗,它们或写羁旅之思(行旅 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写思念亲友,或 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或抒发郁郁不得志之情。写作上或触景伤 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 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 情。1 .羁旅思乡是字词特点r=ir=i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 ”“相思”等。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 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 郸冬

17、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 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鹏鹃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 生日,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哪!【自主探究提炼情感主旨】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榔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1. 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橘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背景介绍】永泰元年(765),杜甫的好友、成都尹严武去世,使杜 甫失去了依托,只好离开成都。这首诗是他从成都到渝州(今重庆)、 贵州(今重庆忠县)的途中写的。旅夜,旅途之夜。2. 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

18、,消潺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 梦入芙蓉浦。3. 菩萨蛮(其二)唐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结 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注释】:只合:应当。城边:坤:指酒家。坤,旧时酒店用土砌 成酒瓮卖酒的地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司马相如妻卓文君长 得很美,曾当坤卖酒:“买一酒舍沽酒,而令文君当坤。皓腕凝霜雪: 形容双臂洁白如雪。4. 残春旅舍韩健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

19、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注韩催(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 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梁:官帽 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5.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 白发征夫泪。6.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篇目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情感)怎样写的商山早行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意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旅夜书怀旅途中所见的

20、阔大无垠的夜景飘泊无依的孤独感伤怀才不遇的愤激不平颠沛流离的凄苦无奈寓情于景 渲染烘托 远近结合 对比以乐景衬哀情比喻反语苏幕遮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圆,风荷凌举的景象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的五月的风物 对飘泊生活尤其是仕途生活的厌倦了,此时留在旷野里的只有诗人自己,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偏偏这时,天 又下起了雪,荒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 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处处与 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意脉流畅, 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第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没离开这个“

21、悲”字。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少孤为客早, 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 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徙他乡,饱经漂泊困苦,而绝少知音呢?这两句不 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 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 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 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在写法上,这一联两句,反复咏叹,词 切情真。“早”、“迟”二字,搭配恰当,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挫有 致,堪称佳造。.第四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

22、字。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 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 遥望友人离别处,独自垂泪掩泣,企盼着相逢之日。全诗以“悲”流贯, 写得情真意切,哀婉动人,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练习题目(判断考点)1、请判断并分析这首诗的诗眼?2、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3、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赏析。4、该诗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分析。5、这首诗是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的?请简要赏析。6、这首诗是怎样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简要赏析。7、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8、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的景物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9、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

23、这首诗。.10、这首诗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L请判断并分析这首诗的诗眼? 解题步骤(三步五点) 解字:语境义(表义深意)+手法 解句:句义+手法效果 联情旨:对意境、形象、情感、结构方面的作用答案:诗眼为“悲”,“悲”即送别的“悲伤”之情。首联以故关衰草遍“写送别环境,含悲。颔联继续以“寒云“暮雪”写送别情景,寓悲;颈联写“少孤” “多难”的身世之感,堪悲;尾联以“掩泪” “空相向”以期待再会直接写悲伤惜别之情。整首诗抒写了诗人送别友人 的悲伤之情。2.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对荷花的喜爱赞美对故乡的思念拟人对写虚实结合菩萨蛮江南水乡秀丽的景色和曼妙的人物对江

24、南美景的喜爱以及沉醉其间的闲适 游子思乡怀人借景抒情用典比喻残春旅舍羁旅途中回忆长安景物和往事对故国故都深刻的眷顾之情客居馆舍中的孤寂愁苦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虚实结合渔家傲秋思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成就功业的向往征人有家难归、功业难成的哀伤对于朝廷腐朽、软弱的愤懑不平白描视听结合 用典借景抒情互文征人怨征人岁岁朝朝征战的生活情况,边地荒凉寒苦的景象征人久戍不归的怨恨诗人对统治者穷兵核武的谴责用典【归纳情感主旨】大致有四类: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 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5、。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 慨之情。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常见手法】借景抒情、想象、虚实结合、渲染烘托;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以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 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 极

26、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 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侧面落笔(对写)。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如杜甫的月夜:“今夜廓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 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 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老妻写得娇美动 人,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凄恻动人。min【常见意象】月亮:见月怀人。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 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秋风、秋霜、凄风、苦雨:人生的失意;伤感。衰草、黄叶、落花: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

27、之情。梧桐: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古书上说,梧桐能知秋, “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滴。”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 故有“杜娟啼血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 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鸿雁、孤雁候鸟,常

28、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浮云、浮萍、飞蓬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其他如客船、车铎、孤帆、驿道、其他如客船、车铎、孤帆、驿道、月、晚钟、天涯、砧声、油灯、家书、故园、慈母、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燕、笛、 柳等。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 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 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重点留心三种意象:“望月怀远”“鸿雁传书”“折柳送别”【常见节令】1、人日:正月初七日。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2、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

29、。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 称为灯节。3、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 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曰,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难得 的娱乐活动。4、寒食:清明前二日,此日禁火吃冷食。5、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墓的日子。6、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 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7、端午:五月初五日。8、七夕:七月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 表达爱情。9、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 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10、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

30、数,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 俗。11、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古人认为阴极阳生 之时。12、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常见景物特点及语言特色】景物特点常常是:萧瑟,凄凉,冷清,孤独,寂寞。语言特色:质朴清新,如王禹他的村行。苍凉低沉,如秦观的踏莎行,范仲淹的苏幕遮。厚悲凉,杜甫的江汉、旅夜书怀、登高,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深沉委婉,杜甫的月夜,方干的思江南,张继的枫桥夜泊。【高考零距离】(2017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

31、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注释:【1】树杪:树梢。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2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A.欲暮黄鹏喉,伤心玉镜台。A.欲暮黄鹏喉,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32、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答案】c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不是“万亩良田,井然有序”。结合地理位置分析。1 .【答案】B本题要抓住关键“鸟雀之声”思乡分析。2 .【答案】晓行巴峡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清江”“浣 衣的少女”“鸡鸣”“江面上舟船”“江岸远山”“山桥”等,这些美丽的景象。 因为身在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愁。尤其是听到人

33、们说着异乡方言,莺啼 还是故乡声音的时候。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 之情。“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用“猿鸣”,猿声凄异其哀转之 声,正好与人临于险境时之不安心声相撞击,产生惊惧之情,从而倍感凄楚,深味行路之难。“泪沾裳”,从而产生“怀士”之心,后悔何为而远 离家乡,远离亲人,涉险至此。“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选用“玉露”“枫树林”等景物,“玉 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一片萧条。“巫山巫峡”,诗人所在。用“凋 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2016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8分)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

34、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 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廛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廛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1)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廉战*用“争先”“麋战” 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 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 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廉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 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4分)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

35、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先,“诗”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糜战,“诗豪”与风雪争 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 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2oii年全国卷n)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 杭州)人。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雁:古人 认为雁能传书。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 明。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1、是以时

36、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是在日间“渐向溟”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答出以 时间为线索1分,能简要说明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题干已经提示从两阙的首句看,而上阕的“渐向暝”和下阙的“更 深人去”就容易看出时间线索。2、作者在词中表达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侯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 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答出心情2分, 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意思对即可)【模拟加强连】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余干旅舍刘长卿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

37、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注】此诗是刘长卿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时途经余干所作。1 .本诗前两句的景物描写对全诗的感情抒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2 .本诗与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均属羁旅之作,抒发的感情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两诗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6分)1、暗示时光的流逝,勾起诗人的感伤情怀。(1分)“摇落”使人想到草木摇落变衰,“稀”写出茂密的青枫经霜之后的凋零。草木的变化写 出了时令的变化,让人感伤年华的一去不归。(1分) 在诗歌的开头营造了凄清旷远的意境,烘托出诗人孤寂悲凉的情怀。(或答融情于景)(1分)这两句描绘出一幅西风落叶图,景中隐含

38、乡 情旅思,以悲凉旷远之景衬托诗人思乡感伤之情。(2分) 2、刘诗所写之景萧瑟悲凉,西风叶落,霜叶凋零,城孤鸟独,主要表 达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寞情怀和无尽的乡思,同时也有宦途坎坷的深 沉感慨。王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等诗句写景开阔,意境恢弘,虽有时序交替的感慨,但传达出新事物代解题步骤(三步三点)点特色: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多用口语 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 明白晓畅.笔调婉约雄浑豪放析特色: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联情旨:对意境、形象、情感、结构方面的作 答案语言特色:沉郁顿挫。送别环境:衰草遍野,一片凄清的景象

39、;送别之景:荒原茫茫,暮雪霏霏,更见沉郁;回忆往事,感叹身世,没离开一个“悲”字; 垂泪掩 泣,企盼相逢之日,哀婉动人。塑造了一位孤寂悲苦的诗人形象,渲染了 悲凉的送别场景,烘染诗人送别友人的哀痛心境,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 感。3 .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赏析。解题步骤概括:(客观词)+ (主观词)+定性(图)分析:结合诗句分析主观词联情旨:点明用该意境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 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故关衰草、寒云暮雪、凄怆悲凉,哀婉凄楚的严冬送别图。郊外衰败的野草,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清的景象, 阴云密布,天幕低垂,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荒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 挪动着沉

40、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表现了诗人浓重的依依难舍的 惜别伤感。4 .该诗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分析。解题步骤概括:(客观词)+ (主观词)+定性(人).分析:结合诗句分析主观词联情旨:点明用该形象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诗中塑造了一位少孤早客、知己难逢、多难堪悲的诗人形象。少时丧父,多年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友。又因国家动乱,远徙他乡,饱经漂 泊困苦,再加上知音绝少,在风雪寒冬与朋友相送。突出了诗人的内心因 离别而产生的无限凄楚。5 .这首诗是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的?请简要赏析。注意事项情感的原因分析,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复杂性:情感的矛盾与变化多样性:情感的多项和多种.参考答案

41、(答出三点即可)(1)因知己离别的痛苦:离别时“自堪悲”,离别后“掩泪空相向, 风尘何处期”,写出了离别的悲伤。替旧事物的自然理趣,洋溢着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相思离愁之情较淡。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秋尽杜甫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注: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 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 到袁绍礼遇。3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

42、 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B.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 绍杯”则表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C.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 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D.用语委婉含蓄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 写经历和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E.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 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4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3.B D解析:B,篱边老却陶潜菊”一句中“陶潜菊

43、”即菊花, 篱笆边的“菊花”老去,无人照料,既写出了自己离家在外的真实情景, 又抒发了自己隐居心情不复存在的忧伤。“陶潜菊”之典故有渴望隐逸之心境却无淡泊洒脱之品格。D.本诗用语委婉含蓄,尾联则是直接抒情, 表达了常年客居在外,期盼开怀的情感。4.思念家乡的愁苦。诗歌前句写秋景,暗示诗人身在家外,从“未回”、“寄”、“老却”等词反映出诗人思念家乡之情。怀才不遇的感叹。作者借用“袁绍杯”的典故,感叹自己遇到了严武, 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对亲友的怀念。“剑门犹阻北人来”一句点明剑门关兵事阻断朋友回来, 表达了作者对北去友人的怀念及亲友南来的期盼。只身漂泊的孤独(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颈联写作

44、者雪岭独看 落日,剑门阻隔无法通行,流露出漂泊的孤独、寂寞;尾联直抒胸臆, 写出作者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开怀喜悦心情的期盼。诗歌大意: 秋天尽了,向东远行的我还没有回到少城,茅屋也无人看管,只能寄 在少城的那个角落里。家里篱笆边的菊花可能已经枯萎了,我在这里也 是徒白遇到赏识我的严武。在雪岭,我独自一个人看西天的落日,剑门 关兵事紧急,仍然阻隔北方的朋友归来。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呀, 什么时候我的心怀才能真正舒展开呢?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56题(11分) 深湾夜宿王勃津涂临巨壑,村宇架危岑。堰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江童暮理楫,山女农调砧。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注】津涂:道

45、路。岑:小而高的山。堰:拦河蓄水的土坝。砧:捣衣石。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夜宿的深湾是个偏僻的地方,道路面对巨大的山谷,村子建在危险 的山上。B. 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o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D.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 自然风景。E.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 景相生。6.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 分). A (2分)、D (3分)(A项错在对诗中“危”的理解上,这里的“危” 是高的意

46、思,不是指危险。D项“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 错,应是第一句与第四句写近景,第二句与第三句写远景。)5 .描写了这样的图景:天已入暮,江上的儿童还在辛勤的划船;(2 分)天晚了,山中的妇女还在捶洗衣裳。(2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 民的辛苦劳作的深厚同情。(2分)(3) 感伤。(4)(5)(2)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少时丧父,多年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友。对故园衰败的凄凉: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故园衰败的 对社会动荡的忧虑:社会动乱,百姓漂泊不定,饱经苦难。对朋友远行的关切牵挂:衰草遍野、寒云暮雪,风尘何处期,表 现了对友人的牵挂。6 .这首诗是怎样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简要赏析。抒情方

47、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咏物抒怀、托物起借事抒情(借古、 咏史抒怀、寓情于事等)讽今借景抒情顺序:触景生情、缘情造景、以景结情喜悲:以乐景写乐情、以悲景写悲情以乐景写悲情、以悲景写乐情多少: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参考答案首联颔联融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烘托)借衰草遍地的的故园, 伸向寒云外的小路,暮雪纷飞的归程,写出了一片凄凉衰败之景,表达了 诗人与友人离别的悲伤。颈联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了与友人相识恨晚,友情深厚,依依不舍的 深情。7 .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意象的作用营造氛围、意境。借物抒情(言志)。塑造背景或环境。.以景衬境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或心境奠定情感基调。.参考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