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用情怀感召情怀.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35666986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人”为本用情怀感召情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以“人”为本用情怀感召情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人”为本用情怀感召情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人”为本用情怀感召情怀.docx(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以人为本,用情怀感召情怀最新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于2019年发布,“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其中一核为核心功能, 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到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立 德树人”也成为了教育的核心目标,但由于“惯性”使然,绝大多数的一线教师依然停留在原来的教学方向上,依旧沿着知 识和考试的方向上去“认真教学工一方面原因是惯性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大家无从下手。老师面对的是一篇篇实实在在 的文章,而“立德树人”的宏观目标停在高处,并没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教会老师如何将这宏观的理念融入普通的课文 教授之中。老师如果生硬的融入,原本的文学欣赏

2、会变成政治说教,课堂便索然无味。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是难点 所在。那么如何克服这一难点,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应中选点突破,不可一味生硬嵌入课堂。不要期望在所有的课堂,所有的课文中都去融入“立德树人”的思想。要选取典型文章,找准突破口,在关键之处, 设置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熏染、感召,以期到达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样的德育渗透才会有效果。窃以为,经典诗文承载着古人的智慧,被选入课本的诗文大都是承载着民族的精神之作。是培养爱国主义,高尚 人格的沃土。因此经典诗文可以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典型文章重点关注。但在教学中,要将“立德树人”的目标 润物无声地落实下去,沿着传统的教学

3、方向肯定是很难走通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诗文中“人”出发,通过人物的形象、 精神内核的阅读来感染学生,用古人高尚的情怀召唤学生高尚的情怀,培养高尚的人格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 者从多个维度进行了探索和思考。一、用形象感召爱国主义情怀从记忆的角度来看,形象的记忆比语言的记忆要恒久得多。人类最开始对世界的记忆和认识也是从图像开始的, 因此从形象塑造的角度来教授诗歌,更能够形成恒久记忆。从诗歌欣赏角度而言,抓住“象”便抓住了诗歌鉴赏的灵魂。 正如周易系辞上传说的“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2 如果是爱国主义诗篇,在课堂中以塑造爱国主义诗人形象为中

4、心,把爱国主义形象留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恒久的画面和 记忆,会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持续不断的影响。这样的“立德树人”教学也才是落到实处的,而非泛泛而谈的说教。如在教授春望的时候,首先从后来人给杜甫画的画像出发,学生看完杜甫画像之后,对杜甫第一印象就是形 容枯槁,垂垂老矣,愁容满面。在此基础上,笔者再从杜甫的名和字出发,了解“甫”是男子的美称,而“子美”是美子之意, “子”更是古代的爵位。以此让学生明白长辈们期待杜甫成为风度翩翩的公子,成为才华横溢的少年俊才。但却事与愿违, 最终杜甫留给我们的印象却是形容枯槁,愁容满面。课堂有了这样的铺垫,杜甫的初步印象也停留在了学生的脑海之中。以此为基础,笔者进

5、行了第二个课堂活动:“在诗歌阅读之中寻找诗人形容枯槁的原因”。在反复的阅读中,阅读感 受到诗人之所以如此形容憔悴,源自于诗人把所有的心力和爱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家人离散、黎民逢难、国家残破多 重的忧愁时时刻刻困扰着诗人,所以诗人才会“搔更短”,才会形容枯槁。在两个语文活动之后,学生已经能够深刻感知 诗人忧国忧民的人物形象。但这还不够,笔者又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列举了诗人年轻时候和漂泊西南时候所写的古诗句, 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入门闻嚎啕,幼子饿已卒”“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一生都在为 国家和黎民百姓奔波,这种恒久不息的爱国热情,这种矢志不渝的忧愁之志不断消磨着诗

6、人的身躯,让他慢慢从英俊的 少年变得形容枯槁,愁容满面。这愁容是值得我们永远记忆的,也是值得历史永远记忆的。经过层层推进的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欣赏诗歌,更会在脑海里恒久地留下杜甫的形象。只要回想起杜甫的形象, 那拳拳的爱国之心便会跃然纸上,在杜甫的精神和形象的感染之下,学生的心智也会慢慢受到影响,爱国之情也会慢慢 培养起来。再如笔者教授辛弃疾破阵子的时候,也以形象为中心,梦里的英雄形象和梦外现实中“白发生”的形象反差,在 反差中学生探知诗歌内容,在形象感知和记忆中渐渐升起爱国主义情感。诗歌教学中以诗人形象为中心,通过诗人的情怀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这样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方式才是语文课 堂应该追寻

7、的方向。二、用积极进取的人格精神影响学生的人生观“政治理想和思想观念”是“立德树人”的下一级指标。因此在语文课堂里渗透积极的人生观和思想理念也能够很好地 实现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但是单纯的观念灌输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如果诗人的形象会感染学生,值得课堂去浓墨 重彩地渲染,那么许多诗文中潜藏的古人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也值得学生去学习。如果设计好体验活动,让学生能对古人 的精神和人生境界感同身受,学生的思想和境界必然会受到积极的影响。如在教授爱莲说的时候,笔者设计了一个活动“推敲标点”。人教版的爱莲说最后两句“莲之爱,同予者何 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结尾两句一个用了问号,一个用了句号。为了激发思维

8、,笔者将句子改为“莲之爱,同予者 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两个感叹号的加入语气更加强烈。通过标点形式的改变,带动了思辨的深入开展。在思辨过程中,学生充分比拟了原来标点的不同,产生了两种观点。第一种,如果原文标点,“同予者何人”后面的 反问句更像是在呼唤,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和自己一样,做一个品行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希望更多的人在这个 污浊的世道中坚守本心,做一个积极进取的人。但结尾的句号就有些平淡,似乎对那些追名逐利的人有批判,但更多的 是无奈和无所谓。两个合起来看,更像是表达自己清高自傲的品行。由此处看周敦颐应该是一个孤高自赏,不与世俗同 流合污的高洁傲岸的君子。第二种,如果两处都改

9、为感叹号,语气都很强烈,“同予者何人! ”那么变成了表达自己无人同 道的无奈、愤慨! “宜乎众矣! ”后面用感叹号那么能够很好地表现作者对那些追名逐利者的批判、厌恶,同样有着强烈的 愤慨之情。从此处来看,周敦颐应该是一个性格激烈的大丈夫。改变标点之后深入推敲文字,读出了完全不同的周敦颐,但无论是哪一个周敦颐都是值得我们敬仰的。在思辨过 程中,学生已经被周敦颐的精神所感召。为了进一步推动大家深入理解文本和感知人物精神,笔者从人物生平和写作背 景角度进行了补充。周敦颐写作此文的时候是和志同道合的好友聚会时所写。周敦颐在做官的时候一直积极进取,做了 许多利国利民的事情,他并不是如屈原一般只会感慨和无

10、奈,也不是陶渊明那般只会避世逃脱的人。在补充之后,让学 生再来推敲,并且试着看看能否提出新的标点方案。最终学生给出了新的方案:“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 众矣! ”保存原来前面的问号,同时把结尾处改为感叹号。学生解释道,保存问号是因为他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人,希望和 好友们一起努力,一起做对社会有贡献的君子,一起坚守本心。最后改成感叹号,可以很好地表达对那些追名逐利者的 厌恶。可见周敦颐在面对社会污浊的时候,不像陶渊明那样逃避,反而是迎难而上,积极进取。在思辨的过程之中,学生跟随老师的活动不断深入阅读文本,走进了文本的深处,也走进了作者的精神境界之中。 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开展的同时,也对作

11、者的心境感同身受。在此基础上,老师再顺势引导学生,追问大家该做怎样的人。 学生自然能够想到要积极进取,无论他人如何,无论社会如何,我们尽我们所能做对社会、国家有益的事情。这样才对 得起自己所学。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在教育的过程中,也自然水到渠成潜滋暗长于学生心中。三、用古人志向激鹰力高远的人生方向爱国主义精神和理想信念都是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目标下的重要内容,古代诗文中的人物形象能够很好地感染读者, 古诗文中一些特殊的情境也能够对后来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只不过这样的具体情境需要老师进行一些引导或者拓展, 才能把客观的情境变成砥砺心智的文学情境。例如在教授卖油翁的时候,大家都会关注到陈康肃公的人物形象

12、,但很少有从把陈康肃公作为培养学生理想 信念的素材来处理。笔者在讲到陈康肃公的时候,补充了陈康肃公的基本背景,一家兄弟三人都是状元出身,并且身居 高位。学生立刻会对陈康肃公一家产生敬畏。笔者顺势补充了陈康肃公母亲教育他的故事。陈康肃公到南方做郡守回来, 母亲询问在南方情况如何。他回答说事情很多,经常宴会喝酒,每次他都射箭助兴,大家都夸他剑术高超,很是得意。 母亲听完之后,拿起拐杖就打,把陈康肃公身上的玉佩都打碎了。在此处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母亲要打他。学生很是不理 解,但经过讨论,大家渐渐明白,陈康肃公之所以挨打是因为母亲觉得他不务正业,只会喝酒集会。笔者在此基础上开 展新的教学活动:师:大家讨论

13、得很激烈,想听听陈康肃公母亲是怎么说的吗?生:想。师:他母亲说:你父亲希望你辅国政,教化百姓,你却整天喝酒集会炫耀你所谓射术!陈母教育儿子的事给你怎 样的感受?生:陈母很严厉,说打就打。师:棍下出孝子啊!生:陈母要求很高。师:要求儿子什么了?生:要求儿子辅国政,教化百姓。要做到这些可不容易!师:大家觉得陈母的这个要求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出的?生:可能是从陈康肃公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要求了。师:或许平常人家根本不敢这样教育孩子,但陈家就是这么教育儿子的。你觉得陈家三子有没有做到?生:应该基本做到了,都努力读书,考取了状元,成为了国家有用之人。师:这就是古人对子女的要求,这就是古人对子女立志的要求。陈康肃

14、公他们很小就这样立志,陈母也在他们小 时候就这样要求孩子!男儿立志当高远。只有立下为国为民的大志向才能激励他们不断奋斗和努力!正是这些有着宏伟 志向的民族脊梁推动着我们民族的前行。你们有没有大志向?如果没有,今天可以试着立下大志向。在具体情境中,学生被陈母的教育观念感动,也被陈康肃公这种志向所感叹,让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中默默写下自 己的人生大志向,砥砺其心智,不断努力奋进。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人生志向也会向古人靠近,慢慢脱离低级享乐的 志趣,慢慢向着高远的人生方向前进。选入课本中的经典诗文充满了“人”的精神。尤其是那些爱国主义诗人,他们情感浓烈,形象感人。我们如果抓住形 象入手,将诗人浓烈的爱国

15、主义形象烙印在学生脑海里,会深深影响学生。诗文的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远大人生 志向,都会感染学生。我们只要用好这些诗文,设置好活动,让学生深入体验到主人公的人生境界和高远的人生志向, 用主人公的情怀去感召学生,慢慢影响学生的情怀和志向,这样才能真正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落到日常教学的实处。此外,虽然我们要落实“德育”目标,但我们是语文课堂,必须坚守语文的阵地。首先要从语言入手,在语言的品读 中感受人物形象,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其次,注重学生思维的开展,通过具体的思辨和质疑的活动让学生不断深入文本。 感受古人高远的志向和人格精神的时候,思维能力也获得增长。最后,我们要深度阅读,只有深入阅读文本才能真正体 会文本的精髓,也才能感受到古人人格精神。无论是对陈康肃公还是周敦颐的理解,如果不是深入文本,学生无法真正 走近作者,作者的人格精神也不会真正感染学生。语文课堂最重要的是用情绪情感去感染学生,而不是说教。参考文献: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11) : 6.2黄寿祺,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6) : 67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