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过关检测试题.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35666624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过关检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过关检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过关检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过关检测试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文化常识过关检测试题1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 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8. “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 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 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日薨,大夫死日卒,士日不禄,庶人 日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工.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矣”作为古

2、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二在本 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B. “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 的简称。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 佛教圣地普陀山。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啊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 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2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 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

3、)。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 国各地、天下。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 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 学科,今称为“楚辞学”。D. “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一一黄帝,黄帝因 长居姬水,以姬为姓。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 以多数决定。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

4、又可指赴京都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B. 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 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B.野史,是私

5、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土,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D. “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 以示褒宠。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 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昨、践极、践统、践位、 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

6、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 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8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 来纪年的一种名号。B. “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 待四方宾客等事务。C. “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 是深得民心的官员。D. “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 一直延续到清朝。9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迁谪”谓

7、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 必是升职。B. “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C. “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 不同的。D. “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土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 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10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B.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C.床:古代的坐具。D.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11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

8、,放逐,如“迁谪”指 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 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 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二C. “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 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二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土等死后被追加 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 评

9、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土,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二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13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 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

10、体说法不一, 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 “卒工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 帝王对臣下而言。14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15.

11、下面的说法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8. “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16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正确的一项是()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 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

12、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 江阴在长江之南。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 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A.B.C.D.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 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B.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 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 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C.战国、秦、汉时代,通称

13、靖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 外的六国领土。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D.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 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17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 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B. “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 “权”则表示暂代官职。C. “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 庶民、黎庶、苍生、黎元、

14、氓等。D. “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 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史记,吴 太伯世家索引说:“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 越”或“越族”。18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19 .下列

15、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 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B. “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 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 北狄。C. “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 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二冠, 帽子,指代成年。D. “授” “迁” “补” “擢”是古代官职

16、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 “转” “徙” “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 “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 “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20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 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 物资。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21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

17、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J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 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2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B. “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C. “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D. “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24.

18、2017 全国卷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25. 2017 全国卷乙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19、。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26. 2017 全国卷丙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27. (2016 全国卷I)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20、是()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282016 全国卷H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

21、吏部尚书。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29(2016 全国卷W)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30(2015 全国卷I)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

22、取成为进土。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31(2015 全国卷H)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3

23、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B.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 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C.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 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 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D.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纪十 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汉书语言庄

24、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 句典雅远奥。3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 迁谪等。34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B .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C.礼部,中国古代官

25、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35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即岁稔不足支数日”中“稔”意思是“庄稼成熟二B. “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中“绥辑”意思是安抚集聚。C. “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中“厘意思是治理处理。D. “致仕”中“致”意思是“获得”,“致仕”意思是获得官职。3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的“授” “迁” “起” “擢” “进” “改”“兼”均指升官。B.大理寺为掌管刑狱的官署,长官名为大理寺卿。北齐始设,后历代相沿。明清时

26、与刑部、 都察院为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C.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 监狱。D. “夺哀”犹“夺服”,也叫“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3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 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B.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此处是第二种释义。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 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

27、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D.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3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下 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本文的“中 官”指宦官,又称奄人,内官,内臣等。C. “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

28、政、民政大臣。清代 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3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虽然级别不算很 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B.禁中,即宫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 故称宫禁。C.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 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D.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 路运输。40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

29、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B. “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C. “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 官。D. “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41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曲笔,这里是指古代的史官有所顾忌或殉情避讳,而不直书其事的记载方式。B.幸东都,旧时封建帝王到达某地称“幸”;历史上有多地被定为东都,隋唐时指洛阳。C.故事,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旧日的典章制度,先例。D.封百户,指皇帝赐予某人有百户人家的

30、封地,这百户人家的租税供其世禄。42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说刘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这里的“楷隶”指的是“汉字七体”(汉 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体式)中的“楷书”和“隶书”。B.第二段说“一日晚归由阙前”,“阙”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也常用来借指“朝 廷,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二C.文末说“炳、炸并进士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土及第”的 称号,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D.本文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宋史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43 .下

31、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B.进土,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土。是古代 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 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4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 须离职。B. “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

32、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C.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D.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4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中国,名多由长辈起取,并往往通过取名体现对子女的期望;字是男子20岁举 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没有取字的权利。B.沙门,是出家的佛教徒的总称,也指佛门。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 者”。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C.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即正史;一些 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

33、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D.春秋公羊是春秋三传之一,春秋是编年体史书,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很 难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4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祖父母、亲父母的 丧事,“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但是为了应对各种局势,“夺情” 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居丧,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守丧期间从军作战称为 “墨经从戎二B. “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 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 北狄。C. “增峻城隍二“城”原指护城河,“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 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儒 家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D.“尚书省”是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 发展而来,是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