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摘要译文《荀子》译文(25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5656812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学摘要译文《荀子》译文(2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儒学摘要译文《荀子》译文(2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学摘要译文《荀子》译文(2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学摘要译文《荀子》译文(25页).doc(3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儒学摘要译文荀子译文-第 30 页儒学摘要译文荀子译文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 。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礼然而然 ,则是情安礼也 ;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 。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荀子修身)译:礼法,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正确阐明礼法的。没有礼法,用什么来端正身心呢?没有老师,我哪能知道礼法是这样的呢?礼法是这样规定的就这样做,这是他的性情安于礼法;老师是这样说的他就这样说,这是他的理智顺从老师。性情安于礼法,理智顺从老师,那就是圣人。恭敬,礼也;调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故君子安礼乐利,谨慎而无斗怒,是以百举而不过也 。小人反是。(荀

2、子臣道)译:恭恭敬敬,是礼节;协调和谐,是音乐;谨慎小心,是利益;斗殴发怒,是祸患。所以君子遵守礼乐的规范、享受它带来的利益,谨慎小心而不斗殴发怒,因此行动百次都不会犯过错。小人的做法就与君子相反。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译:子张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处处实践五种品德的就是仁人了。子张问:哪五种品德?孔子说:是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这五种品德。庄重就不会招致侮辱,宽厚就能得到拥戴,诚信就能受到别人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业绩,慈惠就足以驱使别人为自

3、己服务。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 ,则民兴于仁 ;故旧不遗 ,则民不偷 。”(论语泰伯)译:孔子说:态度恭敬却不知礼节就会疲累,行事谨慎却不知礼节就会胆怯,行事勇敢却不知礼节就会造成祸乱,心直口快却不知礼节就会急躁伤人。君子如果用深厚的感情对待亲族,那么,百姓当中仁这种风气就会兴盛;如果君子不疏远老同事、老朋友,那么,百姓当中就不会人情淡薄。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译:子贡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让人终身奉行?孔子说:如果有,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愿意遭受的,就不要强

4、加给别人。子夏为莒父宰 ,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译:子夏当上了莒父县的主管,问孔子该怎样治理。孔子说:不要一味追求快见成果,不要贪图小利。一味追求快见成果就反而不能达成目标;贪图小利就反而不能成就大事。孔子曰:“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译:孔子说:君子有三样事情应该警惕戒备。青年的时候心智身体还未成熟,这时,应该警惕戒备的是女;壮年的时候精力旺盛、容易冲动,应该警惕戒备的是好勇斗狠;老年的时候精力衰微,应该警惕戒备的是贪得无厌。二、何为“中

5、庸”,孔子为什么将其视为最高道德标准?“中庸”大略有三义:1、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论语雍也:“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2、2、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 鲁迅华盖集通讯:“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3、3、中等;平常。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孔子所取乃是第1义。要想做到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仁爱之心(仁),二是居正不偏的处世原则(中),三是常行不变毅力(庸)。这并非一般所能达到。所

6、以孔子视之为最高标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译:因为老百姓快乐而感到快乐的(统治者),老百姓也会因为他快乐感到快乐;因为老百姓忧虑而感到忧虑的(统治者),老百姓也会因为他忧虑而感到忧虑。因为天下人快乐而感到快乐,因为天下人忧虑而感到忧虑,如果能做到这样却不能称王天下的(统治者),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译:崇尚道德,喜爱仁义,那么

7、就可以达到从容自在的生活状态。所以,士人穷困时不丧失义,发达时不离开道。穷困时不丧失义,所以士人能自我宽慰,不至过分沮丧;发达时不离开道,所以百姓不会对他失望。古代的贵族,被任用时就对百姓施加恩泽;不被任用时就修养自身品德,以此表现在世人面前。穷困时就独善其身,发达时就兼济天下。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四、孟子“忧乐”与“

8、穷达”观念,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请结合你的认识予以说明。1、由“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显示出历代志士仁人,为国为民的信念追求;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是历代具有操守的文人士子的立身之本。五、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孟子主张以德治国,推行仁政王道,强调道德感化之力,所以主张“性善”。荀子主张以“礼法”治国,具有明显的“以礼容法”(后世统治者大者施行儒法并用、儒表法里的方针,盖源于此)特征,意欲治人,必更多关注人之不

9、缺点,故认为人本“性恶”。其实,以“善”或“恶”界定人的先天之性,都是不够正确的。人的品性的养成,更多地是由于后天的因素决定的,相对而言,荀子认为后天教育、环境的影响及本人的刻苦努力,可以达到“性善”的说法,具有合理性。 译:孟子说:人本性善良,就像水向低处流一样。人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同情心是人都具备的;羞耻心人都具备的;恭敬心人都具备的;是非心是人都具备的。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仁义礼智不是由外人传授给我的,是我本身就具有的,只不过没有在自己的内心仔细思索追寻它罢了。所以说:探求就会得到,放弃就会失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

10、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二章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生发,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因此,圣人处在无意做为的状态中,施行那种不依靠言语宣讲的教化,当万物萌发时圣人不畏避,万物生长后圣人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后并不因此自恃,一旦有所成就后也不居功。正因为圣人不居功,所以圣人才不会失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

11、,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译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知道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处理事情的常法,这就可以保护自己的身体,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天性,就可以奉养自己的父母,就可以享受尽自己的自然年寿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

12、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庄子山木译文: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他们回答)说:“没有可以用到它的地方。”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禀告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

13、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法家治术译文1、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故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也。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溢,盗跖不掇。不必害,则不释寻常;必害,则手不掇百溢。故明主必其诛也。 韩非

14、子五蠹译文:现在假定有这么一个不成材的儿子,父母对他发怒,他并不悔改;乡邻们加以责备,他无动于衷;师长教训他,他也不改变。凭借着父母的慈爱、乡邻的帮助、师长的智慧这三种有利条件同时施加在他的身上,而他却始终不受感动,丝毫不肯改邪归正。(直到)地方上的官吏带着武器,依照公家的律法来搜捕坏人的时候,他才会害怕起来,改变了旧习气和的坏行为。所以父母的慈爱不足以教育好子女,必须依靠官府执行严厉的刑法,这是由于人们总是受到慈爱就娇纵,见到威势就屈服的缘故。因此,数丈高的城墙,就连善于攀高的楼季也不能越过,因为坡度陡峭;千丈高的大山,就是瘸腿的母羊也可以被赶上去放牧,因为坡度平缓。所以明君总要严峻立法并严

15、格用刑。十几尺布帛(不算珍贵),(但)普通人见了都舍得丢下;正熔化着的百镒黄金(很珍贵),(但)即使是盗跖也不会去捡拾。不一定受害时,十几尺的布帛也不肯丢下;肯定会烧伤手时,就是百镒黄金也不敢去拿。所以明君定要严格执行刑罚。2、圣人之为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度俗而为之法。故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故圣王之治也,慎为察务,归心于壹而已矣。 商君书壹言译文:圣人治理国家,不必效法古代,不可死守现状,要按当时形势进行治理,考虑风俗民情而制定法令。因此,不考察民情而制定的法令,就不会收到成效;法令合乎实际(时势),推行起来就不会发生抵触。所以,圣明的君王治理国

16、家,谨慎地考察所做的事情,使民众专心于农战就可以了。3、今为国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轻重甲译文:(管子曰)当今国家的统治者,首要的任务在于掌握四季,保持官仓储备。国家的财物丰富,就能使(吸引)远方的民众到来;荒地得到开垦,就能使流民留住安居;仓库充实,就能使民众懂得礼节;丰衣足食,就能使民众区分荣辱。四、你如何认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以此比照,我们的社会还有哪些不足? “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现状是“仓廪渐实”、“衣食渐足”,仍“礼节”、

17、“荣辱”阙如。请考虑解决方法。11呵旁观者文二、同梁启超一样,鲁迅先生也对中国国民性作出过深刻的分析。根据你的了解,鲁迅先生揭示的国民劣根性有哪些? 鲁迅先生揭示的国民劣根性大致有:(1)专制者和奴才的逆反对应性格:奴才在主子面前是“羊”,在比自己等级更低的奴才面前又是“凶兽”。(2)瞒和骗:在等级特权的社会结构中,人人唯上是从,用谎话谋取私利;(3)爱面子:在社会交往中只看重表层的面子,至于在面子背后实际遭受多大的屈辱都无关紧要。(4)中庸之道:鲁迅斥之为“叭儿狗”,“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苟活于专制主义等级特权的社会结构下,中庸主义的态度十分有利于中国人敷衍生活下去。(5)精神胜利

18、法:具体表现为自轻自贱,欺弱怕强,以幻想的胜利安慰自己,以自欺欺人的心态处世。三、时至今日,你认为中国人的国民性有改变吗?还有哪些明显的不足?请谈谈你的看法。1、由于全民族的努力,中国的现实处境已属近百年来最好的,中国人的心态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的国民性也有不小的改变。梁启超所论六种“旁观者”之浑沌派、呜呼派、待时派几近绝迹,笑骂派、暴弃派、为我派仍有相当的数量存在。鲁迅先生所揭示的国民劣根性则大多仍有所延续。2、较明显的不足为:急功近利、缺少诚信、金钱至上、道德底线大幅降低等。12、论睁了二、“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如何理解这句话?1、这句话的含

19、义是:文学艺术可以表现先进的国民精神,先进的文学艺术也可以作为精神上的指引,可以唤醒、提升国民的心智。 2、理解:鲁迅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为唤醒民众,不做无意义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弃医从文。他认为做小说可以起到改良人生,改良社会的作用;同时也希望用自己的创作给“寂寞里奔驰的猛士几声呐喊,使他们不惮于前驱”。15、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二、结合个人实际,阐述“功不唐捐”的含义。 1、“功不唐捐”的含义: 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地丢了的。 “唐捐”:虚耗,落空。唐:空,徒然。 2、可以例举自己经历过的具体事情,证实任何努力都会有收获这一人生经验。三、论述“三个药方”对当今大学生的意义。 1、首先

20、阐述何为“三个药方”? 2、从时代背景上看,胡适的三个药方提出在民族矛盾极端尖锐的年代(此前的1931年9月18日,日寇悍然侵占我东北三省),“三个药方”显然缓不济急,所谓“信心”更无从谈起。当时急切需要的是抗日救亡的斗争行动。 今天,身处和平年代,再行“三个药方”更为适宜。(可结合自身情况,自抒己见) 17.敬畏生命【练习】一、“敬畏生命”伦理观的基本含义是什么(见“导读”)?阅读课文! “敬畏生命”的理念将生命伦理学的范围由人类扩展到了所有生命,认为只涉及人对人关系的伦理学是不完整的,人类不仅要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和动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这是道德的根本法则。在这种道德法则

21、基础上,人类可与宇宙建立一种和谐的精神关系。二、“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具有理想色彩,请问你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贯彻尊重生命的伦理学? 从尊重一切生命的价值出发,做力所能及的事(身边小事直至影响世界的大事,可举例)。三、“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对于我国建构和谐社会有什么意义?谈谈你的看法。 有积极意义。“敬畏生命”的伦理观使个人懂得各种生命的价值,促使人相互尊重,建构良好的社会关系;各种生命相互依存又使人懂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晋公子重耳 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在一起,想要趁他裸体(的时候)看看。(有一次重耳)洗澡时,(曹共公)走到身边观看重耳的骈胁。(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对她丈夫)说:“

22、我看晋国公子重耳的随从人员,都能够担负辅佐国君的大任;如果用他们做国家的大臣,(晋公子)重耳一定能返回他们晋国为君;回晋做了国君之后,一定能在诸侯中称霸;在诸侯当中称霸,就要讨伐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恐怕就是第一个。您何不早些表示您和其他曹国人有所不同呢?”(僖负羁听了妻子的话)就派人(给重耳)送去一盘晚餐,把一块壁玉藏在晚餐里。公子重耳接受了晚餐而退回了璧玉。到了宋国,宋襄公赠给重耳八十匹马。 到了郑国,郑文公也没有以礼相待。(郑国大夫)叔詹劝谏(文公)说:“我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常人是不能赶上他的。晋公子身上有三件不寻常的事(可以看出天意来),上天或者要树立他(为君)吧?您还是以礼接待吧!同

23、姓的男女结婚,他们生的孩子不会旺盛,晋公子重耳,父母都姓姬,而他却一直活到今天,这是其一;(晋公子)遭遇流亡在外的灾难,上天却不让晋国安定下来,大概是(上天)正替重耳开辟一条路,使他有机会回去做国君),这是其二;晋公子有(狐偃、赵衰、贾佗)三个足以胜过一般人的贤士跟随他,这是其三。晋国和郑国是同等地位的国家,晋国的公子路过郑国,我们本来就应好好地接待。何况(晋公子)又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郑文公)不听(叔詹的劝告)。 如果(仍然)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的话),那么我只好左手拿着马鞭、硬弓,右边佩带着箭袋弓囊,来陪您较量一番了。”(楚大夫)子玉请求(楚成王)杀了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重耳志向远

24、大而不放纵自己,说话文雅而又有礼貌;他的随从态度庄重并且待人宽厚,忠诚并且能勤奋效力(于重耳)。(现在)晋国国君(晋惠公)众叛亲离,不得人心,国外的诸侯和国内的臣民都憎恨他。我听说姬姓的(各国中),唐叔一支的国运长久,衰落得最迟。或许将由晋公子重耳来振兴吧?上天让重耳振兴晋国,谁能够把他毁掉呢?违背天意,必然会有大灾祸。”于是把重耳送到秦国去了。 一、结合重耳的经历,分析“磨难”对人生的价值。 重耳是一个养尊处优,不谙世事的贵胄公子,经历一系列的磨难,可谓大器晚成。被作国君的父亲追杀亲情的重伤 一次次的磨难使重耳在世态炎凉中成乞食于卫 流离失所 熟起来,人情练达,逐步具有了国王曹国窥浴 高位者

25、的侮辱 的姿态,乃至春秋霸主的威势。从某种郑国不纳 同侪的无视 意义上说,没有诸多磨难,也许不会有 历史上的晋文公。磨难是一笔财富。没有亲情的伤害,不能洞悉人情险恶;没有流离失所,不知和平安定家园的可贵; 磨难是重耳成长路上的助推器,没有曹国窥浴,不会警醒熟睡的大志; 人格裂变中的催化媒。没有同侪的无视,就不具有练达人情的成熟。三、据称“寒食”(清明节)源于介之推的故事,请从社会文化角度予以说明。 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文 负其功臣介之推。介愤而隐于绵山。文公悔悟,烧山逼令出仕,之推抱树焚死。人民同情介之推的遭遇,相约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以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

26、。 按,周礼秋官司烜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则禁火为周旧制。 汉刘向别录有“寒食蹋蹴”的记述,与介之推死事无关;晋陆翙邺中记、后汉书周举传等始附会为介之推事。 寒食日有在春、在冬、在夏诸说,惟在春之说为后世所沿袭。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唐韩翃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元仙村人春日田园杂兴诗:“村村寒食近,插柳遍檐牙。” 清吴兰修 黄竹子传:“临行,竹子执生手曰:此归又罹虎口!若得了侬业债,则寒食梨花,求麦饭一盂、纸钱一束,上真娘墓一吊;薄命人死无恨耳!”又,有的地区亦称清明为寒食。 明张煌言 舟次清明

27、拈得青字诗:“欲隐尚违惭介子 ,年年寒食卧江汀。” 清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清明:“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茔而已。” 郁达夫 钓台的春昼:“绕了一个大弯,赶到故乡,却正好还在清明寒食的节前。”参阅太平御览卷三十、 宋 洪迈 容斋三笔介推寒食、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寒食不必清明。综上:1、“寒食”,与春日草枯天燥,易起火灾的提醒防火有关;2、悼念介之推成为防火与怀逝结合;3、悼念介之推(名人)逐渐转化为悼念自己的亲人,防火之意失去;4、这一节日的确立,表现了中华民族注重血缘、历史传统的文化特征。5、当今应将此节予以保留与重视。22、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

28、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隼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与可告诉我的是如此。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

29、错。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 【练 习】一、作者阐释了怎样的文艺创作思想,这对你有何启示?“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这是说经过平常认真仔细的观察,掌握了竹子的形态和神态的特征,胸中先就有了完整的竹子(即在想象中酝酿成熟竹子的整体形象),到提笔作画的时候,凝神内视,竹子的整体形象就会栩栩如生地浮现在眼前。 “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在构思阶段的艺术灵感出现时,要迅速下笔,否则,灵感稍纵即逝。强调灵感的重要性。 “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内”,指人的内在意念;“外”指内在意念的表现,即手之所画

30、。内心的构想与手中所画不能统一协调,就是“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其原因在于“不学”,即缺乏艺术实践的积累。二、从苏轼与文与可以画相交往的叙述中,谈谈苏轼的个性。 风雅(因诗画相交)、 诙谐(“吾将以为袜材”、“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机敏(“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 深情(“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三、本文是怎样以“画竹”为线索贯穿全篇的? 第一段:画竹之法 第二段:画竹之道 第三段:与画竹之人围绕画竹的交往 第四段:因晒画悼念画竹之人24、马伶传【练习】一、李伶的演技在当时被认为是“无以易”了,但他为什么会输给三年后的马伶? (1)说明李伶的 “无以易” 只是相对的

31、,并未达到神形兼备的高度,毕竟艺无止境。 (2)马伶偷以当朝宰相顾秉谦为师 ,揣摩一个真宰相的言行举止,这样通过对真实生活的仔细观察,才能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化境。 (3)李伶三年没有竞争对手,也难免滋生骄傲和懈怠,失去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动力。三、马伶当初败给李伶,毅然“走事昆山”;李伶后来技输马伶,却“匍匐前称弟子”。你如何看待这个差别? 性格决定命运。 (1)马伶败后能主动向生活学习,投身当朝宰相门下为仆,而不是仅仅追随李伶、模仿李伶。若马伶当年也“匍匐前称弟子”,那他将永远在李伶之下。(高目标) (2)马伶投身相府为仆,三年学成方归,假如三年学不成,他就仍然学下去。以这样的意志力追求目标,

32、必然会成功。(持之以恒) (3)李伶则相反。既不愿树立高目标超越别人,又不愿持之以恒,克服困难完成超越,故而只能“匍匐前称弟子”。四、当代社会同样充满着竞争,马伶的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上题答案。27、鸭窠围的夜【练 习】一、文中是如何描写湘西风土人情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阅读课文! “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万汇百物,对拉船人与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湘行散记) 带着这样的温暖爱意,作者写鸭窠围的吊脚楼,写待宰的羔羊固执又柔和的声音,写沅水流域的水手和吊脚楼里的妓女,写流落在此的各式各样的人物,写他们艰辛、凄凉的人生境遇。更在掺杂

33、着泪与笑的文字中,摹写出湘西下层民众对于人生的顽强、执着,写他们坚忍、强悍的生命力。 作者“认识他们的哀乐”,痛切地感到“这一切我也有份”,作者超越了普通所谓同情,也并非以猎奇角度表达湘西地域色彩浓重的风俗民情,作者既反思湘西因保持“常态”而趋向于保守和衰败,又试图以湘西仍保持着的原始素朴的生命样式作参照,来探求“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因这过于沉重的题旨,本文具有了丰富的意义。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 ,加

34、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 ,膏之沃者其光晔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译:你所说的要著书立说(以其有深刻道理的言论流传后世)的看法,是正确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只是不知道你的“立言”之志,是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所取用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呢?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已胜过别人并且可以被人取用了。如果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够很快实现,不要被势利所引诱,(要像)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像)给灯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根长得旺盛果实就能预期成熟,灯油充足灯光就明亮,仁义之人,他的文辞必然和气可亲。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

35、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 ,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 ,戛戛乎其难哉 !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 ,与虽正而不至焉者 ,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 ,乃徐有得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吾又惧其杂也 ,迎而距之 ,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译:不过还是

36、有困难之处,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达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还是没有?虽然如此,我学习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开始的时候,不是夏商周三代东西两汉的书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静处的时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时好像遗失了什么,矜持的样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着了迷。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的时候,一定把那些陈旧的言词去掉,这是很艰难的呀!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像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年,我还是不改(自己的主张)。这样之后才能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以及那些虽然正确但还不够完善的内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务必去除那些不正确和不完善的,这才慢慢有了心得。当把心里所想的用

37、手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了。再拿这些文章给别人看时,讥笑它我就高兴,称赞它我就担忧,因为文章里还存有时人的意思和看法。象这样又有些年,然后才真是象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我又担心文章中还有杂而不纯的地方,于是从相反方向对文章提出诘难、挑剔,平心静气地考察它,直到辞义都纯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写。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加深自己的修养。在仁义的道路上行进,在诗书的源泉里游弋,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断绝源头,终我一生都这样做而已。气,水也 ;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 ?虽

38、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 。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 ,行己有方 ,用则施诸人 ,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译:气势,就像水;语言,就像浮在水上的东西;水势大,那么凡是能漂浮的东西大小都能浮起来。气势和语言的关系也是这样,气势充足,那么语言的短长与声音的扬抑就都会适当。虽然这样,难道就敢说自己的文章接近成功了吗!即使接近成功了,被人用时,别人能得到什么呢?尽管如此,等待被别人任用的人,大概就像器物(被用与否)吧?用或不用都取决于别人。君子就不这样,思考问题本着仁义原则,自己行事有一定规范,被任用就在人们中推行道,不被用就把道传给弟子,把道借文

39、章流传下去为后世效法。象这样,是值得高兴呢,还是不值得高兴呢?35. 答李翊书【练习】一、试分析“无望于速成,无诱于势利”的现实意义。 (1)解释“无望于速成,无诱于势利”的含义。 (2)现阶段的社会风气有何种倾向? (3)你认为在学习中、在将来的工 作中采取何种方式更可能取得成绩?二、你如何认识“气盛言宜”?请予说明。 (1)解释:从遣词造句的效果上看,文章的气势强大,则语言节奏长短与声调高低皆适宜; (2)盛大气势来源于作者自身修养的深厚,故作者须“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39. 伯 兮【练习】 一、试将本诗与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李清照一剪梅红藕

40、香残玉簟秋中的思妇形象进行比较,指出其各自特征。思妇的身份:伯兮较少修养的贵妇;君子于役朴实的农妇;一剪梅高雅的知识女性。其情感特征:伯兮自豪,炽热、直露;君子于役质朴、自然; 一剪梅幽怨、婉约。二、古代诗歌中,“思妇”与“弃妇”形象引人注目。试以本诗及诗经卫风氓、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为例,分析思妇与弃妇形象的异同。伯兮:深陷思念、自寻烦恼,爱情喜剧。 氓:个性成熟、刚强,由爱转恨,爱情正剧。 孔雀东南飞:非典型性弃妇,无力与现实抗争,爱情悲剧。三、本诗女主人公对丈夫应征,从最初的由衷自豪到离别后的痛苦思念,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生“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两难”情状。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希望丈夫建功

41、立业,为家族增光(鱼), #希望与丈夫朝暮厮守,卿卿我我(熊掌)。 除情感生活而外,人生多有这种难以两全其美的境况,对此,我们可以这样: (1)两种选择中择其重大者;(2)选择应慎重,一旦选择,则应无怨无悔42. 春江花月夜【练习】一、“明月”在本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予具体说明。 1、整体结构方面的作用: 月升为始、月落为结,由时间的延续转换为空间的遥远,渐次展开画面情思。 2、生发、统摄作用: (1)月光笼罩所有自然景物; (2)月光引发有关人生宇宙的遐想; (3)月光诱发并寄托离人相思之情。二、请找出本诗中反映宇宙意识的诗句,试分析之。 1.反映宇宙意识的诗句: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

42、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2.分析: 有限与无限; 短暂与永恒;有情与无情。三、本诗是如何构筑朦胧柔美之意境的?谈谈你对这种“阴柔美”的看法。 1.如何构筑朦胧美: # “月夜”笼罩下意境、景物的朦胧美: 江流、芳甸 、花林似霰 、空里流霜、汀上白沙、江天一色、白云一片、青枫浦、扁舟、明月楼 、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捣衣砧、月华流照、鸿雁长飞、鱼龙潜跃、闲潭梦落花 、江潭落月、斜月沉沉、落月摇情 。 # “月夜”笼罩下情感抒发的朦胧美: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43、。”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情感抒发充满不确定感)2.如何评价“朦胧美”: 请自抒己见 !43. 梁 甫 吟【练习】一、本诗主要体现了李白诗歌那些方面的艺术特色?本诗集中体现了李诗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作具体细致的描述;想象大胆,夸张独特,神话色彩奇幻瑰丽;情绪、意象象之间常有大跨度的衔接转换。全诗分三层:一层由“长啸梁甫吟”至“何况壮土当群雄”,借古喻今,阐述作者的政治理想;二层由“我欲攀龙见明主”至“以额叩关阍者怒”,用神话比喻作者在现实中的困厄处境;三层由“白日不照

44、吾精诚”至“大人(山旁加兒)屼当安之”,以不相关联的一系列典故表达诗人理想遭受挫折后内心强烈而又复杂的情感转折,从怨愤转到坚持,从告诫统治者转到对自身前途的坚信,最终情感得到渲泄而归于平和。二、李白在诗中是如何面对人生挫折的?为何会有这种态度?李白在面对人生理想遭遇挫折时的态度是坚守理想,充满自信,这样的态度与李白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李白一生大部分时段处在盛唐时期,外患的翦除,国力的强盛,政治的相对清明,文化的开放包容以及盛唐社会特有的尚武精神使得那个时代的士大夫阶层对国家前景、个人的命运大多报有乐观的态度,李白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当下的中国需要我们重温这种时代精神。三、本诗涉及大量历

45、史人物事典,请予以列举并分析其作用。A(1)历史人物:吕尚、周文王、郦食其、刘邦、周亚夫、晏婴、剧孟、张华;(2)历史事实:吕尚佐文王、郦食其说齐、吴楚七国之乱、晏婴相齐;(3)传说:太公垂钓、三桃杀二士、张华龙剑;(4)神话:雷公击鼓、天帝玉女;(5)典故:杞人忧天、猰(犭旁加俞)驺虞、接猱搏虎、焦原危石;(6)引用典籍:易经、韩诗外传、离骚、史记、晋书。B这些事典都是围绕“虽遇困苦而不丧失理想”的主旨而来的。以吕尚、郦食其二人为主,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列举。其作用:一是强化了主题;二是大大丰富了内容;三则显示了李白渊博的知识(有人认为他只是靠才气与激情作诗);四是大量用典而不烦乱,可见作者驾驭材料之功力。48. 定 风 波【练习】一、谈谈苏轼改革词风的主要成就。 参见导读。 #观念:诗尊词卑诗词同等 #内容: “以诗为词”(内容、语言) #风格:婉约豪放 #表现技巧:比兴手法直抒胸臆二、本词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