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寻隐者不遇》第一周教案(4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5623652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寻隐者不遇》第一周教案(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古诗词《寻隐者不遇》第一周教案(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词《寻隐者不遇》第一周教案(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寻隐者不遇》第一周教案(4页).doc(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讲出推敲的故事。2.初步了可以读诵古诗。教学准备:古诗诗句相关图片、背景音乐教学过程:一、讲述故事,引发兴趣1讲述贾岛推敲的,引起幼儿学习兴趣。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好呢,还是“敲门”好呢?他一时定不下来。这时候,京城的地方长官(京兆尹)韩愈经过这里。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要让路。可是贾岛仍然在低着头吟诗,不觉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公差马上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推到韩愈眼前。贾岛只好把作诗的

2、事讲了。韩愈听后不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啊!”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朋友。推敲:就是反复的思考。(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了一个词语,叫“推敲”。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和“推敲”相近的还有“斟酌”这个词,和“字斟句酌”的成语。)(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3、小朋友们谁来讲讲,这个故事呀?(或许有的孩子没有记住,老师可以再讲几遍,是小朋友们可以讲出来)二.引出题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写的一首古诗,叫做寻隐者不遇。三初步了解题目大意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寻:寻找,寻访。隐者:居住大山林里的文化人。遇:碰见,遇上。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下面呀,我们一起去诗中寻找答案。四、初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1.播放音乐,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幼儿欣赏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4、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2.教师再次朗诵古诗3.幼儿尝试跟着教师一起诵读古诗4.教师解释古诗大意我们已经一起朗诵过这首古诗,下面来听听这首古诗说的是一件什么故事。诗人在松树下问一童子,你师父在哪,去干什么啦?童子认真的回答说,师父采药去了。但我只知道,师父在这座山里,但是山高云雾浓重具体在哪个地方,我也不知道。5. 了解大意。1.这首诗写了几个人?我们看见的是哪几个人?还有谁没有看到?写了三个人:诗人.童子.师父,看得见是诗人与童子,还有隐者没看到。为什么没有看到隐者呢?同学们可以想一想,我们下节课再讲。五、课后总结: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和诗句

5、的意思。2.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感受诗歌的内蕴美。3.学生能够模拟表现当时的情景。教学过程:一、精读古诗,分段理解1.(出示插图)看图想一想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他们在干什么?(诗人和童子)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古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教师小结:在一棵松树下面,诗人遇到了童子,他正在问童子一些事情3.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一句。4.我们从“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想到诗人问童子什么?这里的“言”就是“说”。那么“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说师父采药去了。)从童子的回答你们能猜到诗人问童子什么?你师父在家吗?5.齐读第1.2句。6.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

6、一幅画?又仿佛听到画中的人在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指导。7.当童子告拆诗人师父采药去了,诗人为了寻仿他,接下去一定要问童子什么?师父到哪里采药去了8.童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1)现在来学第3句(2)指名读第3句9.释疑:“只在此山中”,“此”就是“这”。“此山中”即“这山中”。10.现在谁会说,童子是怎么回答的?我师父就在这座山中采药,11.既然童子的师父就在这座山中采药,那作者找到了吗?我们还看第四句。“云深不知处。“释疑:“云深不知处”,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云深”即山高云雾浓重,高山上往往云雾缭绕,迷迷蒙蒙。只是山太高,云雾浓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12.那诗人是怎么询问童子才得出这样的答案呢?你师父具体位置在哪里呀?是在山脚下?山腰?山顶?13.再读第3.4句。我们仿佛看到童子和诗人的动作.神情怎么样?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指点: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他也会顺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点头。14.感悟意境。诗人望着这烟雾缭绕的高山,心中会想着什么?(讨论)想着隐者在深山采药的情景,行踪不定,在云雾之间飘飘然的隐士生活情景。二、背诵古诗三、创设情境,表演古诗请同学们将这首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改成对话短剧进行表演。一人扮演诗人,一人扮演童子。(生按课文内容自由组合,分角色自编自演,兴趣浓厚;师巡回观察,不作指导、提示,让学生充分自主参与)四、课后总结:-第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