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第3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8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5570478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第3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8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级第3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8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级第3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第3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8页).doc(1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级第3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 18 页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节 人类行为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一)人类需要的含义人的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它通常以愿望、意向等形式表现出来。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二)人类需要的层次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1)生理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2)安全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失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解除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3)归属与爱需要。a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

2、和照顾。b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4)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希望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a内部尊重,即自尊,是指一个人希望 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b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 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 (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是一种创造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基本满足了低级需要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

3、,最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高级需要出现之后,低级需要仍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减弱了。马斯洛看到了人与动物在需要方面的区别:低级需要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而高级需要则是人类所特有的。2 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ERG理论是阿尔德弗尔于1969年提出的一种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密切相关但又有些不同的理论。阿尔德弗尔把人的需要分为三类:(1)生存的需要E(existence)。这类需要关系到人的机体的存在或生存。包括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物质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2)关系的需要R (relatedness)。这是指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工作中的或工作以

4、外与其他人的接触和交往得到满足。(它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的感情上的需要和一部分尊重需要。)(3)成长的需要G (growth) 这是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发展个人的潜力和才能,使个人得到满足。(这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ERG 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它并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当较高级需要受到挫折时,可能会降而求其次。另外,该理论还认为,某种需要在得 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3莱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的需要理论 莱恩多亚尔

5、(Len Doyal)和伊恩高夫(Ian Gough)认为人类存在共同的、客观的需要, 他们把人类的需要分为基本需要(basic needs)和中介需要(intermediate needs)。 (1)基本需要。基本需要包括身体健康和自主两个方面。身体健康是人类基本的需要,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工作,也不管其处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下,如果想要好好地生存,就要保持身体的健康。在日常生活中要完成一系列的工作任务需要各种能力,如体力、脑力和与 人沟通的能力等,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这些能力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影响工作任务的完成。对身体健康的界定通常都是从反向来定义的,即一个人如果没有特殊的疾病就可以称

6、为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定义是能够跨越文化差异的,如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得了 同一种疾病,至少在三个方面是相同的:一是患病的感觉相同;二是病理检测报告、引发疾 病的病毒相同;三是对疾病的防治和治疗方法相同。另一个基本需要是自主。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只有具备自主性,才能自发、自动地从事某种活动。影响一个人自主性的因素有:一是对自我、自身所处的文化以及自己在所处文化中应该做什么的理解水平;二是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三是客观环境所提供的机会。 (2)中介需要。中介需要是指那些在所有文化中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和人的自主的产品、 服务、活动和关系的特性。莱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列举了 11 种中介需要,即有营养的食物

7、和洁净的水、具有保护功能的住房、无害的工作环境、无害的自然环境、适当的保健、童年期的安全、重要的初级关系、环境上的安全、经济上的安全、适当的教育、安全的生育控制与分娩。 (三)人类需要的类型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按起源来划分,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生理性需要反映了人们对 延续和发展自己的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需要,如对生活资料的需要、生理保健的需要、 繁衍后代的需要等。 社会性需要是人们在生理性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有的需要,它是在维持人们的社 会生产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如人们对工作的需要、对知识的需要和实现理想的需要等。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从内容的角度来划分,人

8、的需要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指个体对物的需要,如衣、食、住、行和日常用品。它既包括生理性需要,又包括社会性需要。精神需要是指人们对自己的智力、道德和审美等方面的发展条件的需要,如人们对学习提高的需要、创造发明的需要、贡献能力的需要、独立自尊的需要等。 3生存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按人们对需要的迫切程度来划分,人的需要可分为生存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生存性需要是指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条件,如阳光、空气、水、食物等。发展性需要是人们平等、自由地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一)人类行为的含义人类行为(human behavio

9、rs)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类行为是指由客观刺激通过人的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内部与外部的反应。狭义的人类行为仅指外显的行为。 行为主义学派把人的行为看作是机械式的由刺激直接引起的,否认了人的心理因素。其行为公式是 SR,S 指外界刺激,R 指反应行为。新行为主义者考托尔曼提出“中介变因”的概念。其行为公式是 B=f(SA),B 为行为变因,S是情境变因,A为前提变因(包括遗传、年龄和经验等)。 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提出的行为公式是 B=f(PE),B 代表行为,P代表个人,E代表环境。这较能说明人类行为的真实含义。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1本能行为和习

10、得行为 按照人类行为的起源,可以把它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本能行为来自遗传,是一类不需要学习就可以出现的定型的行为模式,如吮吸、爬行等。习得行为是人类在后天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学习而形成的,也可以叫学习行为,如工作、交往等。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先天本能加上后天学习的结果。 2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根据行为对社会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可以将人的社会行为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指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包括助人、遵守社会规范、友善、公共参与等,其中那些不求任何精神和物质回报的助人行为也被称为利他行为。反社会行为是一种攻击他人或社会的、有消极作用的行为,例如暴力行为、侵犯或攻击行为

11、、伤害他人和破坏社会秩序等。 3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按照行为是否符合正常模式和社会规范,可将行为划分为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正常行为是指符合社会规范和正常模式的行为。偏差行为是指显著异于常态而妨碍个人正常生活适应的行为。因为社会规范和正常模式是相对的,因此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区分也具有相对性。 划分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常用标准有个人主观体验、统计学标准、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行为适应性标准。 (1)统计学标准。大多数人相似或一致的行为在统计学上被认为是正常的,如果偏离统计上的正常值则会被认为是偏差行为。 (2)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如果个人的行为符合当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该行为就是正常的,否则就被视

12、为是有偏差的行为。 (3)行为适应性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维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就是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或功能的缺陷使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带来不适,则被认为行为产生偏差。 (4)个人主观体验。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某种行为正常还是偏差的判断。当然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其标准因人而异,即不同的观察者有不同评定行为的标准。 应该说明的是,这些划分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认识的深入,这些标准也会发生变化。 (三)人类

13、行为的特点 (1)适应性。人类行为的根本目的在于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及种族的繁衍,并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不断地改变自身的生存、生活环境。 (2)多样性。人类行为是一个复杂系统,存在着各个不同的侧面,有外显的和内隐的,有来自遗传的和后天习得的,有生理范畴的和社会范畴的,多种多样,十分复杂。 (3)发展性。人类行为是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现在行为是过去行为的继续,而现在的行为又将成为未来行为的基础。 (4)可控性。人类行为是人发出的行为,人类能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身的行为,使其向着目标前进。 (5)整合性。人类行为是有机统一的,不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关的。人类的个体行为是与自身的生理状况、心理发展和社会环境

14、紧密联系的,是各种特征协调一致互动的结果。 (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 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复杂多样,这也是导致人类行为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来说,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影响人类行为的这三个方面因素并不是单独作用于人类行为,而是相互交叉影响着人类行为的发展。 生理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包括:影响人的成长,是人类行为的物质基础;生理因素的变化会影响心理因素的成长;不同阶段的人的生理发育不同,这直接影响了人在不同时期的成长特征;生物因素主要通过遗传基因影响人类的行为发展。 心理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包括:心理认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他人和社会,从而正确处

15、理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而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确保人们行为的健康发展;情感是心理表现,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十分重要;心理的需要和动机影响行为的变化。社会因素对人类行为也有重要的影响。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行为既是对社会的适应,又深受所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包括家庭、群体、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社会事件与文化等,社会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第二节 社会环境环境是一种外在的东西。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对人的行为、生存状态和发展带来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社会环境的含义和特点 (一)社会环境的含义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的生存相关的社会因素以及与人的生物遗传、心

16、理状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系统。社会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庞大的系统,包括人造物质环境和纯社会环境。人造物质环境包括房屋、道路、活动空问和各种服务设施,它们对使用者构成了行动的外部环境。纯社会环境可简称为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单位、群体、社区、文化等子系统。社会工作不但关注这些社会子系统,而且关注它们与人们的生理、心理因素的互动所形成的动态环境,关注各种要素之间的连接和互动。社会工作关注把不同的人连接在相同地点的系统关系,这既包括日常活动的互动系统,也包括影响社会功能的环境系统(见图 31)。图 31 社会环境中多重相互作用的系统(二)社会环境的特点 1多样性(涵盖不同方面和层次)2复杂性

17、(各子系统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相互交织)3层次性(对人的生存影响程度的角度来看,社会环境有层次)4稳定性(相对稳定性)5变动性(动态平衡性)二、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一)家庭1. 家庭的含义: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人最原始、最根本的环境,也是人接触社会生活的基础。2. 家庭的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单亲家庭、丁克家庭3. 家庭教养模式:(1)娇纵型:盲目溺爱、疏于管束、自我中心,小霸王,反社会人格(2)支配型:过分溺爱+严加管束、怯懦、意志薄弱,清高孤傲(3)专制型:粗暴管理、缺少爱心和耐心、自卑、消极、暴躁、依赖(4)放任型:无爱心耐心、缺责任感、缺乏自信、自制力差、无责任感(5)

18、冲突型:成员紧张、不和谐、导向不一、缺乏安全感、意志薄弱、冷酷、反社会(6)民主型:互相尊重、平等交流、约束+鼓励、自尊自信、自律、创造性、社交能力4. 家庭的功用:情感支持、性爱满足、繁衍后代、社会化、经济功能5. 家庭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纵向影响-家庭背景和家庭中过去的事件(宏观)横向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微观层面)(二)同辈群体1. 同辈群体的含义:是由年龄、性别、志趣、职业、社会地位及行为方式大体相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的群体。2. 同辈群体的特点(平等性、开放性、认同性、独特性)3. 同辈群体对人类行为的影响1)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行为塑造、情绪表达、精神追求及支持系统均有直接影响;

19、2)往往有一套自己的价值标准,当这些标准与社会主流的价值标准一致时,会有利于群体成员形成积极的行为,当这些标准与社会主流的价值标准不一致时,会对群体成员的行为起消极影响;3)伴随着个体的成长,同辈群体在不同的社会系统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这种角色的多样化对群体成员来说具有多种意义。(三)学校1. 学校的含义: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专门对社会成员,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是培养人才的社会组织。2. 学校的类型:根据资金来源不同,可将学校划分为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根据教育层次不同,学校可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3. 学校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校园文化、班级规模、教学模式、师生关

20、系(四)工作单位1. 工作单位及其类型工作单位是个人在社会中从事一定职业时所归属的正式社会组织。按照工作性质可分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和社会组织。2. 工作单位对人类行为的影响:1)促使个人学习和实践专门的职业知识、技能和道德规范;2)指导个人建立各种社会关系,正确调试自我行为,以适应相应的工作需求与社会需求。(五)社区1. 社区的含义:社区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 社区的类型:(1)地域性社区和功能(精神)性社区。(2)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3)传统社区和现代社区。3. 社区对人类行为的影响:(1)社区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特征;(2)社区成员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社会交往关系

21、,在交往中彼此产生影响。(3)社区本身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社会规范对社区成员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4)社区成员对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会影响社区成员的行为。(六)文化1. 文化的含义: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精神体系,是所有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2. 文化的类型:(1)主流文化和亚文化;(2)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3)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3. 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作为共享的价值和生活方式,文化对人类的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确立行为标准,从而达到规范、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七)大众传媒1. 大众传媒的含义: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

22、于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包括复制、传递信息的设备、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的影视、广播节目。大众传媒的五项功能:宣传、新闻传播、舆论监督、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2. 大众传媒的的类型:旧传媒、新传媒3. 大众传媒对人类行为的影响(1)可以为受众提供支持其固有立场、观点和行为的有关信息,从而增强受众的固有观念和行为。(2)在争议不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大众传媒只要重复传播内容,就能直接改变受众的行为。(3)大众传媒可以使受众改变其原有立场。(4)可以提供信息引导人们的行为。(5)为受众提供行为规范,供他们选择。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人的行为要适应社会环境;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

23、行为;3. 社会环境和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4人类能够改变社会环境;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非平衡性,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一些。第三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一、 人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一)生物进化理论与进化心理学1. 生物进化理论:自然选择2. 进化心理学:过去是理解心理机制的钥匙;功能分析是探究心理机制的重要途径;心理就是一系列的适应器;心理机制具有模块性;人的行为表现是心理机制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二)基因理论1. 基因的特点2. 四种遗传异常:Rauch认为:单一基因遗传、多重基因遗传(基因与环境互动)、染色体杂乱、环境引起的遗传异常(酒精、辐射、致癌物质)

24、。二、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理论(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口唇期:01岁,个体的主要满足与口唇相关的性欲活动。如吮吸、进食。肛门期:13岁,个体从排泄过程中获得满足。性器期:36岁,儿童在压抑对异性父母的爱慕之后,与同性父母建立认同,主要满足途径在生殖器地带。潜伏期:6青春期,从相对平静到青春期躁动。生殖期:青春期到成年,发展出成熟的性特征,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性器期是发展的关键期,该时期儿童与异性父母产生所谓的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在仇恨同性父母的同时又害怕报复,最后,在压抑自己性欲望的基础上,发展出对同性父母的认同感。如果认同失败的话,可能会演变为同性恋,或异装僻、异性僻等性心理障碍。(二)埃

25、克里森的人类发展阶段论埃克里森的人类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发展阶段主要冲突与任务形成的美德备注:面临的问题婴儿期(0-1岁)1.基本信任还是基本不信任2.重要的联系:照护者3.任务:对周围世界的信任超越不信任希望哺乳问题母爱剥夺弃婴问题幼儿期(1-3岁)疑虑。2.重要的联系:父母3.任务:在怀疑和羞怯中发展独立性意志力儿童早期(3-6岁)内疚2.重要的联系:家庭3.任务: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克服内疚,建立自信心。目的挑食偏食、攻击行为、电视依赖、自闭症儿童中期(6-12岁)1.勤奋还是自卑2.重要的联系:学校和同伴3.任务:学习重要的知识、技能和生存技巧,勤奋感超越自卑感能力儿童意外伤害、校园欺负、

26、儿童性伤害青少年期(12-20岁)1.同一性还是角色混乱2.重要的联系:朋辈群体,角色模式3.任务:发展自我同一性忠贞网络成瘾、青少年犯罪、青少年性行为成年早期(20-40岁)1.亲密还是孤独2.重要的联系:爱人、伴侣或亲密朋友3.任务:对他人作出承诺,建立亲密联系,而非与社会疏离,专注自我爱婚恋问题、性别歧视、就业问题成年中年(40-65岁)1.繁殖还是停滞2.重要的联系:家族、同事、社会规范3.任务:培养和指导下一代,生产与创造。关怀早衰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婚外恋、家庭暴力成年晚期(老年)1.自我整合还是绝望2.重要的联系:所有人类3.任务:回顾一生,坦然面对死亡,而非失望、沮丧,对死亡

27、充满恐惧。智慧失智和失能、精神健康问题、死亡问题、老年歧视和被虐待埃克里森认为,个体在每个发展阶段都面临特殊的发展任务,都会经历一次心理-社会“危机”或矛盾冲突。这些冲突包含着对立的两极,个体只有尝试面对解决这一冲突之后,才能顺利进入下一发展阶段,同时,发展出某种特定的品质或“美德”。如果冲突无法圆满解决,那么个体自我的发展就会出现困扰乃至停滞。在8个发展阶段中,埃里克森特别强调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认为这是自我发展的最关键环节。(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世界。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使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本阶

28、段儿童还不能使用语言和抽象符号来命名事物;(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凭借语言和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不可逆性、刻版性;(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可做推论;(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出现逻辑思维。此阶段儿童不再刻板的恪守规则,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拒绝规则。皮亚杰认为,在各个发展阶段,个体主要运用图式、同化和顺应3种原则来认识世界。(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0-9岁):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9-15岁):寻求认可阶段(好孩子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3、后

29、习俗水平(15岁以后,原则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性伦理准则阶段。(五)行为主义理论1.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否认遗传的作用,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2.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理论:行为由强化引起的(正强化、负强化)。3.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六)依恋理论1. 婴儿依恋关系的形成阶段:前依恋关系阶段、形成中的依恋关系阶段、鲜明清晰的依恋关系阶段、纠正目标的依恋关系阶段。2. 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社会学理论(一)符号互动论 人们之间的互动主要由沟通组成。1. 米德关于自

30、我的理论(模仿阶段、游戏阶段、概化他人阶段)2. 托马斯的情景定义(二)标签理论标签是人们对自我形象的界定和产生。自我形象是透过与他人互动而产生,而他人的标签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标签理论认为,犯罪是社会互动的产物。社会的反应是促使初级越轨者最终陷入“越轨生涯”的重要原因。第四节 人生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征一、婴幼儿阶段(一)婴幼儿阶段的主要特征1. 生理发展 独立行走和用手操作物体。2. 心理发展 母婴依恋的形成是儿童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标志。3. 社会性发展 游戏伙伴阶段、退缩阶段、自我意识的出现阶段。(二)婴幼儿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哺乳问题、母爱剥夺、弃婴问题二、学龄前阶段(一)学龄前阶段的主要

31、特征1. 生理发展 获得胜任感和独立感。2. 心理发展 语言、认知。3. 社会性发展 学会区分他人与自我、性别角色的判断、道德的发展。(二)学龄前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挑食偏食、攻击行为、电视依赖、自闭症。三、学龄阶段(一)学龄阶段的主要特征1. 生理发展 动作熟练、协调。2. 心理发展 注意的稳定性提高、注意的转移能力增强。3. 社会性发展 与他人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二)学龄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儿童意外伤害、校园欺负、儿童性伤害四、青少年阶段(一)青少年阶段的主要特征1. 生理发展 第二性征发育成熟,具备生育能力。2. 心理发展 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和成熟期,情绪发展的两极性,性意识发展。3.

32、社会性发展 青少年的独立性值得尊重。(二)青少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网瘾成瘾、犯罪、性行为五、青年阶段(一)青年阶段的主要特征1. 生理发展 黄金时期。2. 心理发展 最佳时期。3. 社会性发展 人生观、爱情与友谊、心理适应的发展。(二)青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婚恋问题、性别歧视、就业问题六、中年阶段(一)中年阶段的主要特征1. 生理发展 更年期。2. 心理发展 解决问题充满智慧。3. 社会性发展 情感稳定、婚姻务实、事业巅峰。(二)中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早衰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婚外恋、家庭暴力七、老年阶段(一)老年阶段的主要特征1. 生理发展 退化、记忆力下降、依赖他人。2. 心理发展 成熟稳

33、定与衰退、智力衰退、仍有创造性。3. 社会性发展 社会地位下降、失落。(二)老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失智和失能、精神健康问题、死亡问题、老年歧视和被虐待。本章小结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就是描述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发展的过程和特点以及个体发展受不同系统影响,展示与探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的领域。从个体纵向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发展经历不同阶段;从横向角度来看,家庭、朋辈群体、组织、社区和社会对个体发展有不同影响。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包括生物学方面的理论、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和社会学方面的理论。生物学方面的理论包括进化理论和基因理论;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包括精神分析理论、认知发展理论、道德发展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依恋理论;社会学层面的理论包括符号互动理论、标签理论和社会建构理论。在不同的年龄段,每个人的生理、心理、人格和社会化等方面都会体现出一定的统一特征,这是由人力发展的阶段性决定的;个人生活的社会环境主要有家庭、学校、群体、社区、单位组织、社会、文化等系统,人在不同年龄段会受到其中一个或多个系统的影响。事实上不同个体的行为特征正是个人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发展过程中,各个年龄段也会面临一些符合其年龄特征的特有问题。把握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思路是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工作者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