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趋势(10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5569612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趋势(10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趋势(10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趋势(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趋势(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趋势-第 10 页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趋势:传统上,国际贸易的结构分析往往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根据产品的要素密集度或技术密集度进行分析。如果一个经济体的劳动密集或资源密集产品占较大份额,而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产品占较小份额,则该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比较低。产品的要素密集信息来自于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而世界各国(或地区)一般只是给出产业分类的二位数水平的投入产出表,研发支出数据也一般只能在产业水平上得到,所以,这种方法只能在产业水平上实施,从而只能粗略地测度一个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第二种方法是简单考察国际贸易产品分类,例如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一位码下产

2、品的出口份额。因为,SITC分类中的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和第8类杂项制品等大类产品往往被认为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而前四类例如第0类食品及活动物、第1类饮料香烟类、第2类非食用原料等被认为是仅仅具有低技术含量的初级产品,所以,经济体第7类或第8类产品的出口份额高,而前四类产品出口份额低,就被认为该经济体出口贸易具有较高的技术结构。这些传统的贸易结构分析方法,在产业水平或粗略的产品分类水平上分析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在一定条件下是有效的,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主要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的条件下是有效的,从而是迄今经常被采用的方法(安德逊,2005;WTO,2005;以及其他一些经济实践部门的分析)。但是,在垂

3、直型产业内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形式的条件下,传统的产业水平上结构分析法就不再有效了。产业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同一类产品上进行贸易,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贸易产品之间的差异不在于花色品种等,而主要在于技术含量水平。在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完全有可能集中在该产业中的低技术含量(或高技术含量)产品。这样,传统的产业水平上国际贸易分析方法,就可能严重高估(或低估)该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实际上,近几十年来,世界生产和贸易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垂直专业化分工,而世界贸易的高速增长就源于这种垂直化分工(Feenstra,1998;Yi,2003;Grossman

4、and Helpman,2002,200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增长也来源于这种贸易方式。1981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占全国总出口的比例为4.82%,1990年上升为40.94%,而2004年进一步上升到55.28%,而加工贸易正是一种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高度一致的具体贸易形式。中国的总体垂直专业化程度已经高于韩国等OECD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Hummels and Yi,2001;张小蒂和孙景蔚,2006)。平新乔(2005)研究了中国出口中来自国内和国外生产的价值比重,结果表明19922003年间,中国出口贸易的“来料加工”的价值比率从14%上升到21.8%,即上升了一

5、半多:这说明有效测度一个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必须考虑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深入到产品水平上,或至少在更加详细的产品分类水平上。传统的国际贸易结构分析方法主要是受到投入要素数据可得性的限制,于是,最近的一些文献提出了一种仅仅基于国际贸易数据和各国(或地区)收人数据的分析方法。关志雄(2002)用产品的技术附加值测度产品的技术含量;樊纲、关志雄、姚枝仲(2006)进一步完善了这种方法。Lall、John and Zhang(2006)(以下简称LJZ)提出了“复杂性指数”的概念来测度不同产品的复杂程度;Hausmann,Jason and Rodrik(2006)(以下简称HJR)提出用“产

6、品对应的收入水平”(记为PRODY)测度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从而作为产品技术含量的测度指标。由于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可以在很高的分类水平上获得,所以,这些方法都可以在产品水平或更高的产品分类水平上分析国际贸易的技术结构。这些方法首先为每类产品确定技术含量水平,然后,分析经济体出口(或进口)贸易的技术结构或整体的技术水平。在确定某种产品的技术含量水平时,这些方法具有共同点:它们都把该产品的技术含量赋值为各国(或地区)收入水平的加权和;不同的是,关志雄(2002)和LJZ以各国出口该产品的世界份额为权重,而樊纲等(2006)和HJR以各国在该种产品出口上的比较优势(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为权重。以产品的

7、技术含量为基础,樊纲等(2006)构造了2003年与1995年中国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的技术高度指数,认为相对于1995年,2003年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高度得到了提高。LJZ对中国出口贸易篮子的复杂性指数的计算显示,2000年中国出口篮子的复杂性指数低于1990年的水平,LJZ同时指出该指数在不同的时点上不具有直接的可比性,但通过世界排名也没有发现中国出口篮子复杂性具有明显提高。HJR提出了一个衡量经济体贸易篮子生产率水平的EXPY指数,Rodrik(2006)对该指数的具体计算显示,自1992年到2003年,中国出口产品的精密化程度在不断增加,并逐渐缩小了与韩国之间的差距。樊纲等(2006)通

8、过将产品分组归类为不同的技术等级而研究了中国出口(和进口)贸易的技术结构,通过比较2003年与1995年中国各技术等级产品上的出口份额,认为中国中等偏上技术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份额大幅增加,而低技术产品的出口份额大幅下降。LJZ则比较了2000年与1990年中国出口各技术等级产品的世界份额,并认为中国在中等技术产品上出口的世界份额增长最快,在最高端和最低端产品出口的世界份额也有大幅增长,而中等偏上技术产品出口的世界份额减少。值得注意的是,对产品的分组归类,樊纲等(2006)和LJZ方法都是根据产品类别数进行简单归类的。综上所述,以上完全基于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和国家(或地区)收人数据的分析方法,将出

9、口贸易的技术结构的分析推进到产品水平,而克服了在产业水平上传统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这些新近出现的方法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对产品技术含量的赋值完全建立在国际贸易数据和各国(或地区)收入的基础上,即根据产品在各国(或地区)的贸易分布决定产品的技术含量,忽略了产品的贸易分布与生产分布之间的差异;另外,产品的技术含量赋值权重也存在争议。第二,仅仅根据产品的数目对产品进行分组归类,缺乏一定的客观标准而具有随意性。各子类产品之间规模不同,所以按照相同数目的子类产品归总得来的大类产品规模本身不具有可比性。第三,经济体出口贸易篮子的整体技术水平与技术结构高度没有进行严格地区分,容易

10、误将技术水平的提高看作技术结构的提高。第四,以上文献仅仅分析了中国个别年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不能揭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贸易技术结构及其变迁的全貌以及在不同阶段可能存在的不同特征。本文试图建立产品技术含量的新测度指标,并以该指标为基础,建立分析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出口贸易技术结构的一套工具,以克服上述方法存在的缺点,并应用这些工具分析自1980年到2003年中国出口贸易技术结构及其变迁过程。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新的分析方法一个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的分析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步骤:第一步,确定每一类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第二步,根据经济体在不同技术含量产品上的出口份额,分析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这样

11、对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分析就是建立在产品水平上,克服了传统的产业水平上分析方法的缺陷。经济,国内宏观-(一)产品的技术含量指标新假设和新方法LJz提出的计算产品复杂性指数的假设为:一类产品越由高(低)收入国家出口,该产品的复杂性越高(低)。但是,确定某类产品的技术含量不能仅仅根据由哪个国家出口,而应该根据由哪个国家生产。本文将计算产品的技术含量的假设重新确立为:一类产品越在高(低)收入国家生产,该产品越具有高(低)技术含量。其基本逻辑是,高收入国家生产的产品如果没有高技术含量,其生产就难以支付高的劳动力成本,最后就会被转移到低收入国家生产。在该假设下,产品的技术含量指标仍然是生产该类产品的各国收

12、入水平的加权和,但权数为各国在该产品的世界总产出中的份额,即产品j的技术含量指标TCj为:其中,Yi为国家(或地区)i的人均收入,Psij为国家(或地区)i生产产品j的世界份额,即赋值权重。产品的技术含量指标与“复杂性指标”的不同在于,前者以产品的总生产在世界各国的分布为计算权重,而后者以产品的总出口在世界各国的分布为计算权重。两种权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比如美国的国内市场大,其生产的产品就会有较大的比例在国内市场上进行交易,而越南国内市场小,其生产的产品就会有相对较高的比例在国际市场上交易。前者的大部分生产不能体现在国际贸易份额中,而后者的大部分生产却体现在国际贸易份额中,即各国产品的对外贸易

13、倾向不同。这就造成了贸易份额与生产份额之间的差异。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规模和国内市场都相差悬殊,各国产品的对外贸易倾向就会有巨大差异,从而各种产品的贸易分布必然与生产分布相差悬殊。所以,根据产品在各国间的贸易分布,不能准确地得到该类产品的平均技术含量。在实际计算中,生产的世界份额Psij的数据不能直接得到,但可以采用近似计算。某类产品的世界总产出在各国的分布之所以与总出口在各国的分布不同,主要是因为不同国家的出口倾向不同。所以,在各国的出口份额的基础上,经过出口倾向调整,可以得到各国生产份额。由于不能得到每一类产品的出口倾向的数据,而只能得到国家总产出的出口倾向,即出口贸易依存度,所以,以出口贸

14、易依存度近似代替各类产品的出口倾向。于是,各国在各类产品世界总生产中的近似份额Psij为:Psij=esijtdi其中,tdi表示国家(或地区)i的贸易依存度。由于近似计算的原因,该指标的总和不等于1,所以需要对其进行标准化,得到计算产品技术含量中的权重ij即:故产品j的技术含量指标的实际计算公式为:本文称之为可计算的产品j的技术含量指标,它可看作是对产品复杂性指标的修正,简称产品的技术含量,也记为TC。这样得到的是产品技术含量的美元值。该指标对复杂性指标的改进体现以下两点:第一,相对于复杂性指数等指标,产品的技术含量指标TC对技术含量的测度更为准确,因为构建产品的技术含量指标的假设基础更为合

15、理。第二,产品的技术含量指标TC克服了复杂性指数等指标的时间不可比性。在SITC三位码分类下,LJZ比较了2003年与1990年各类产品的复杂性指数,发现在计算的181类产品中,只有18类产品的复杂性指数得到提高,其他各类产品的复杂性指数都下降。这显然是与世界技术进步不相符的。因此,LJZ进一步指出复杂性指数不具有时间上的可比性,但没有解决这一问题。实际上,在1990年到2003年,世界贸易发展的一个特征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占据更大的份额,而发达国家越来越占据更小的份额。同时,发展中国家的收入水平却没有相应幅度的提高,从而导致了多数产品的复杂性指数随时间而下降。换句话说,由于产品出口在各国的分

16、布与产品生产在各国的分布不仅存在偏离,而且这种偏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产品的复杂性指数在不同时点上不具有可比性。这就限制了对一个经济体出口技术结构及其变化趋势的考察。但本文提出的产品的技术含量指标建立在产品的生产分布的基础上,从而克服了这种出口分布与生产分布不一致引起的时间不可比性,所以,为分析经济体出口技术结构的变化趋势奠定了基础。 (二)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分析利用上述在详细分类下得到的各产品技术含量指标,可以准确分析一个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克服传统产业水平下或粗略的产品分类下,对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不能得出有效分析的问题。本文认为对一个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分析可以包括三个方

17、面,即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分布、出口贸易的整体技术水平,以及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高度。一个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分布是该经济体在不同技术含量产品上的出口份额。所以,结合一个经济体在每类产品上的出口份额和相应产品的技术含量指标,就可以直接考察该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分布情况。但是,由于产品的类别数非常多,例如在SITC的三位码分类水平下,有239类产品,在HS的六位码下,则多达5000多类产品。在实际考察一个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时,进行如此细致的考察往往过于繁琐,也没有必要。一般需要将所有的出口产品分为几个大类,比如归总为k(m,m为详细分类下产品的类别数)大类。按照每类产品的技术含量指标,

18、将详细分类下的各产品重新归总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例如见前文注释LJZ的方法),不同的归类方法往往严重影响分析的结论。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归总方法。首先对产品按照其技术含量进行大小排序,得到各产品新序号,记为h。h越小表示该类产品技术含量越高,反之,则技术含量越低。第l大类产品包含序号h(hl-1,hl的所有产品,其中,l=1,2,k,且令h0=1,hl,使得,eswh表示产品h在世界总出口中的份额。于是经济体i第大类产品的出口份额为:其中,esih为经济体h在产品九的出口份额。显然,l越小表示该类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反之,越低。显然,把世界看作一个经济体,则世界在所有k大类产品上的份额都等于。也就是

19、说,这种分类方法是以世界的出口结构为基准,来决定有多少产品归入各大类产品的,所以,对任意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的分析,便有了一个合理的参照,避免了划分高、中、低技术产品的任意性。k取值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例如,在对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的实际分析中,往往把所有产品分为高技术、中偏上技术、中等技术、中偏下技术和低技术五类,则k=5。显然,对于整个世界出口,高技术、中偏上技术、中等技术、中偏下技术和低技术五类产品的份额都为20%。该归类方法克服了现有文献中简单地按照产品类别数进行归类所带来的问题。在SITC分类下,各出口产品的世界份额相差悬殊,按照相同的产品数目归类后得到的大类

20、产品的份额也会相差悬殊,从而不能直接根据各大类的出口份额的多少,判断一个经济体的出口结构的高低。在本文的归类方法下,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分布,是以全世界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为基准的。如果一个经济体在高技术类产品的份额大,低技术类产品的份额小,则直接意味着该经济体的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上。为了直观显示一个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可以按照图形的形式描述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分布。例如,将出口份额描绘在直角坐标系中,得到一个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分布图,其中,纵轴为各大类产品的出口份额,横轴为各类产品的技术含量或等级;也可以将一个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分布显示为柱状图。通过这种比较,可以

21、对一个经济体出口的技术结构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显然,技术结构分布(图)中的各大类产品,是按照所有子类产品的技术的高低重新归类而来的,大类中的子类产品的技术水平都一致地高于或低于其他大类中的子类商品的技术水平。所以,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分布,克服了按照传统产业进行分类对技术结构测度所存在的问题,从而能够准确测度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分布。一个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整体技术水平,即该经济体出口篮子的整体技术水平,可以定义为该经济体所有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加权和,其中权数为各类产品的出口份额,记为ETC。其中,esj表示某经济体在产品,j上的出口份额,m表示所有产品的类别总数,j=1,2,m。利用出口贸易的整

22、体技术水平指标,可以横向比较不同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整体技术水平,考察该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整体技术水平相对高低,也可以考察一个经济体在某个时期内,出口技术水平的变化趋势或技术进步情况。某个技术含量在一个时期可能意味着高技术含量,但随着时间推移,世界技术水平的普遍提高,在另一个时期则可能只意味着低技术含量。换句话说,一种产品是高技术产品还是低技术产品,即“技术高度”,不仅仅决定于该产品本身的技术含量,而决定于该产品技术含量相对于同时存在的其他产品的技术含量。于是定义产品的技术高度指数为TCIj=(TCj-TCmin)/(TCmax-TCmin)其中,TCIj表示产品j的技术高度指数,TCj表示产品j的

23、技术含量,TCmax和TCmin表示与产品j同时期所有产品的技术含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利用产品的技术高度指数,一个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高度可以定义为该经济体出口产品的技术高度指数的加权和,权数为该经济体各产品的出口份额,记为ETCI:一个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高度指数剔除了世界共同的技术进步带来的技术结构升级;该高度指数随时间的变化,反映了相对于其他经济体,该经济体出口贸易技术结构的升级变化趋势。如果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高度提高,意味着该经济体出口的技术结构实现了升级,否则,意味着该经济体在自由贸易中,产业被低端化。所以,该指标在国际贸易理论和发展经济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四、中国出口贸易的技

24、术结构及其变迁:1980-2003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或整体技术水平这样一个深受关注的问题,在经济政策实践部门和学术界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许多文献(例如,Lall etc.,2006;Schott,2006;Rodrik,2006;樊纲等,2006;Xubin,2006;魏浩等,2005等)也对此做了分析。这些文献利用不同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出口的某些部门(例如制造业部门等),或在某个时期中国出口贸易结构某些方面的变化。由于本文中已经对各文献做了相关评述,在此不再重复。下面应用本文提出的分析出口贸易技术结构的一套新工具,试图较全面地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及其变迁,并通过与相关国家

25、(或经济体)的比较,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形成一个准确的认识。 (一)原始数据根据上文提出方法,本文分析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需要如下原始数据:全世界所有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即人均GDP),GDP,以及SITC2三位码分类水平上各产品的出口贸易额。除特别说明外,本文采用的原始数据全部来源于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UNCTAD)的国际贸易分类统计数据库和世界银行的WDI数据库。各国(或经济体)各类产品的贸易数据采用当前美元价,各国(或经济体)GDP采用PPP当前价,人均GDP采用2000年PPP不变价。关于原始数据的其他说明略。 (二)各类产品的技术含量SITC分类下的第八类和第七类一般被认为

26、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同时,在中国出口结构中,这二类产品占据大部分份额,2003年则高达71%,这往往被认为是中国出口具有较高技术结构的证据。本文对2003年的计算结果(可索取)显示:在第八类(即杂项制品类)产品中,共有28类子类产品,其中低于中等水平的有15类;在第七类(即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中,共有44类子类产品,其中低于中等水平的有11类。这里中等水平是指2003年所有237类产品的技术含量指标的中位数;而且容易看出各子类产品的技术含量之间相差十分悬殊,最低的“844类”产品的技术含量仅为5450美元,最高的“896类”产品的技术含量高达30600美元:这都说明被认为高技术产品的大类中,

27、确含有许多低技术含量的子类产品。简单计算可以得出,2003年中国在这二类产品出口中,技术含量指标处于中等水平以下的产品占62%,处于中等以上仅占38%,这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出口产品多是大类产品中的低端产品。对于其他年份的分析(略),可以得出类似的结果。以上充分说明了在垂直化专业分工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对产品的传统分类难以捕捉产品的真实技术含量,或者说,在传统粗略的分类水平或产业水平上,对一个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分析容易得出严重误导性的结果。由于篇幅所限,从1980年到2003年各年的全部237类产品的技术含量略。” (三)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分布图1显示了2003年中国、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

28、家、东盟、美国、印度、韩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等9个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分布图。各分布图以世界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为基准,故世界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表现为五类产品的出口份额都为20%。由图1可以看出,相对于世界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中国低技术产品、中低技术产品和中等技术产品的出口份额仍然高达90%以上,占据绝对地位。与图1中所有其他国家或经济体相比,中国出口的突出特点是中等和中低技术产品的出口占据最大的比例。与发展中国家和东盟相比,中国出口技术结构的差距主要表现于中高技术产品出口份额小。与韩国、发达国家和美国相比,中国出口技术结构的差距则进一步表现在高技术产品所占比例小。但是,与印度和最不发达国家相比

29、,中国出口技术结构明显较高,主要表现在中国已经基本上脱离了低技术产品出口占主导的局面。图2显示了1980年各经济体出口的技术结构分布图。对比中国与东盟和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技术结构分布可以发现,1980年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的一个特点是“两头大,中间小”,即高技术和中高技术产品出口份额大,低技术产品出口份额大,而中低和中等技术产品的出口份额小。特别是与发展阶段和收入水平类似的发展中国家和东盟相比,这一特点尤为突出。这似乎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一致,或与当时中国的资源禀赋结构严重不一致。对比图1和图2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为“中间增加,两端减少”,即中低和中等技术产品的出口份额大幅增加,低技术产品出口份额大幅减少,同时中高技术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份额也明显下降,更加符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禀赋条件。反观分别被看作一个整体的发展中国家和东盟,它们出口的技术结构变化都表现为低端产品份额一致减少,高端产品份额一致增加。所以,中国出口贸易技术结构的这种变化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如果仅仅关注高端产品出口的变化,易于得出中国出口的技术结构下降的结论,如果仅仅关注低端产品,则易于得出中国出口的技术结构上升的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