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5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5569086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第 5 页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摘要:中医医学史学术流派中提出判断中医学术流派的标准是:第一要有代表性人物,第二要有代表性观点,第三要有传承其学说的代表性著作。认为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不必强求一致,不一致则反映了多样性。比较规范的应是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提法。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成因与判断标准,命名,类别以及重点介绍了新安流派。关键词:中医学学术流派 新安流派正文:学派众多,流派林立,是我国中医学发展史上鲜明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医历代学术流派既互相争鸣,又互相渗透与取长补短,从而深化了对中医药理论的认识,补充与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提高了中医

2、药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因而也促进了历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一、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学术流派是“学派”与“流派”的泛称。中医界在探讨中医学术流派的著述中有的,有称流派的,也有称医派(医学流派之简称)和学说的,大多并无严格的区别,直到最近才有了不同的看法。其实,它们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辞海对“学派”解释为:“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流派”是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1所谓“学说”,是指学术上自成体系的理论与见解,如中医的各家学说。但同一学说之中,由于观点不一,又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如河间学派中的火热论、攻邪论与养阴论派,伤寒论文献整理中的错简论与维护旧论派。关于中医的学派,

3、孟庆云认为,“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由于学术主旨不同,学说、观点之异,其学术队伍中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医学家发展承传的群体称为学派”。2汪沪双等认为“流派”的概念比“学派”的概念涉及的范围要广,如“新安医学”属广义上的“流派范畴”。3 二、中医学术流派的成因与判断标准 我国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固然有其社会背景与学术背景,但还有本身的条件与因素,这也就是后人探讨的学术流派成因或标准问题。对此,我国中医界历来的认识与观点不尽统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执一说。有的认为,学说与师承是基本条件;有的认为,学说才是根本标准,师承关系只能作为参考;还有的认为,除了学说和师承外,还必须要有传世之作以影响后人,等

4、等。其实,这些专家学者所提出的标准基本点还是一致的,只是角度不同与详略不一而异。综合各种论点,全面地分析中医发展史上著名学术流派的成因,可以这样认识形成中医学术流派的主要条件,或者说判断标准,即,第一,首先要有代表人物。这个或这些人物可以是宗师,也可以是其继承者。但这个或这些人物必须是其鲜明学术观点的提出者,是一个或一些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第二,要有一批传承和发展其学说的人物。因为学术流派要“流”,不“流”则何谈对后世影响;再说,既是“派”,总得有几个人物,个人何以成派。但这些传承者不必非是亲炙或私淑的师承关系。第三,在学术上要有创新,在理论或方法上标新立异,旗帜鲜明。或者在一门学问之中创立了

5、新的学说,或者提出了该学说中不同的学术观点,或者治学上有独特的风格与方法。第四,要有一些代表著作。这些著作要能记载和反映该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与治学方法。如果简单归纳,只有三条标准,即代表性人物、代表性观点与代表性著作。三、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我国历史上的各个中医学术流派,都是历经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在学术活动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其鲜明的学术观点与主张,往往由某学术流派成员自己提出,但又为历代医家所公认。但对某学术流派的命名,则往往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正因如此,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不尽统一。有以代表性人物命名的,如河间派、丹溪派;有以学科命名的,如医经派、经方派、伤寒派;有以观点或学说命名的,如补阴

6、派、温补派、汇通派;有以地域命名的,如易水派、新安派、绍派伤寒,等等。不统一反映了多样性,故不必强求一致。四、中医学术流派的类别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学术流派灿若群星。一般认为,中医学派的真正形成是在金元时代,以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与朱丹溪为代表的四大家,其依据是清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出的“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近代中医学者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中说:“北宋以后,新说渐兴,至金元而大盛。张刘朱李之各创一说,竞排古方,犹儒家之有程朱陆王。”但也有学者认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受当时百家争鸣学术氛围的影响,医家在临床中就有偏重针灸、主用方药和强调切脉的三个流派。任应

7、秋先生认为,汉代已有“医经”和“经方”学派。4汉书艺文志说:“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至于中国古代究竟有多少中医学术流派,可谓说法纷纭。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提出有刘河间学派、李东垣学派、张景岳学派、薛立斋学派、赵献可学派、李士材学派等;范行准先生在中国医学史略提出有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东垣学派、丹溪学派、折衷学派、服古学派、叛经学派等;中医各家学说二版教材提出有河间、易水、伤寒、温病四大学派,四版教

8、材提出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热、汇通七大医学流派;而中医各家学说五、六版教材则提出了伤寒、河间、易水、丹溪、攻邪、温补、温病七个医学流派。查阅近几年发表的论述中医学术流派的文献,基本上还是沿袭五、六版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说法。仔细分析起来,这些说法都有其依据,只是没有严格区分“学派”与“流派”。如“丹溪”学派,其实是河间学派中的一个流派。正如任应秋先生所说:“传刘完素之学的,有两大医家。一为张从正,一为朱震亨。河间之学到了朱震亨又为之一变,而为河间学派之滋阴论者。”4五、新安医学(一)兴起时期。唐代,吴人杨玄操任歙县蔚,对难经进行注释工作,是三国事吴太医令吕广注解难经的继起者。又歙西七

9、里头圣僧庵慧明,精研医学,时称“圣僧”。从宋神宗原丰年年间至宋末(1080-1276年),新安有名医14人,有2人写了3部医学著作。歙县张扩(1054-1102年?),从学于湖北蕲水庞安时,随后又到四川向王朴学习脉诀,于是医名大振。他享年四十九岁,从事医学活动约在10801102年间。张扩之学传弟张挥,又传子张师孟。张挥再传于子张彦仁,继传于孙张杲,仰承俯授达110多年,成为新安第一代名医世家。张杲以儒医著称于世,究心医学五十余年,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写出了新安第一部医学著作医说10卷。此书博采宋以前古代医书案而成,记叙了从三皇到唐代名医110多人的临床治验,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史传

10、记。明天启三年(1623年)再版时,田启亮誉之为“医林之珍海”。此后,婺源名医程怒倩(著医方图说),歙县御赐“医博“黄孝通,休宁吴源,婺源江,程约、马荀仲等相继涌现,为新安医学的兴起揭开了序幕。到了元代(12771367),共有名医12人,有4人写了6部医学著作。歙县翰林鲍同仁撰通元旨要、二赋注、经验针法、吴以凝撰去病简要27卷,婺源太医王国瑞撰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卷(现均为四库珍本)。此外,休宁太医提举程深甫,郡医学提领范天锡,医学教授马萧、张良卿和祁门名医徐存诚等,均相继驰名于时。明初至正德末年(13681521年),共有名医21人,其中有9人写了11部医学著作。歙县程宏宾有伤寒翼,汪源有

11、保婴全书、许宁有医学伦理等。休宁程充辑成丹溪心法五卷,使丹溪学说在新安发生了很大影响。歙县程颉阶撰有松崖医径、医论集粹、脉法指明,其兄程阶撰有太素脉决、经验方,太医陆彦功于弘治十年(1497)撰写伤寒便览十一卷,新安刘锡于正德五年(1510年)撰写活幼便览,休宁吴显忠则撰有医学权衡。在这一百五十多年中,新安医学较宋、元时期,有稍有发展。(二)全盛时期。明嘉靖至清末(15221911年),新安医学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这时候医学名家大量涌现,纷纷著书立说。从嘉靖至清末,即有名医137人,有45人撰写了96部医学著作。祁门汪机以毕生精力研究医学,写出了石山医案、续素问钞、医学原理、外科理例、针灸问

12、对等著作13部76卷、歙县江瓘编成了我国第一部名医类案12卷,吴昆之老师余午亭撰写了诸症析疑、余午亭医案。此外还有:休宁方广的丹溪心法附余二十四卷(1536),祁门汪宦的医学质疑,陈家谟的本草蒙筌,徐春圃的古今医统大全100卷(1566),休宁孙一奎的医旨绪余、赤水玄珠、孙文垣医案,歙县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8卷(1589),吴昆的素问吴注24卷(1594)和脉语、医纂、医方考,以及婺源江时途的医学原理30卷、丹溪发明5卷等。大量的医学著作问世,使新安医学为之一振。从清代来看(16441911年),新安医家进一步开展了学术争鸣。在这268年中,涌现出名医281人,有136人撰写了239部医学著作。

13、著名的医家有程敬通、程应乐旌、郑重光、程云来、汪昂、程国彭、郑梅涧、程杏轩、汪钹、许豫和等人。许多医学著作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其内容有医学经典的注释,理论的发挥,诊断、方药、运气等方面的学说,而且内、外、妇、儿、伤、后、眼、针灸、推拿等各科,无不具备,在新安医学史上出现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三)新安医学主要著作医说宋代歙县人张昊撰。眼科宝籍明代著名医学家程玠(歙县人)著。石山医案明代汪机(祁门县城人)著。以及名医类案(我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专著)、本草蒙荃、慎斋遗书、古今医统大全等等。总之,开展与加强对我国医学流派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与认识各个医学流派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规律,不仅仅是为了科学地评价他们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作用与地位,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推进中医药理论的创新,促进当代中医药学术的繁荣与提高。参考文献1夏征农主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947。2孟庆云。论中医学派J。医学与哲学,1998,(8):432。3汪沪双,等。试论新安医学的“学派”与“流派”J。中医文献杂志,2000,(4):3。4任应秋。学派争鸣在祖国医学发展中的贡献J。上海中医药杂志,1979,(5):41。5竹剑平,等。试论钱塘学派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5,(4):36。6陈春圃。浙江中医主要学术流派J。中华医史杂志,1999,(4):2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