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问题与答案.docx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5545882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7.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问题与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问题与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问题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问题与答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四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教材问题及答案第一单元 我们四周的空气1、空气的性质一、问题解答1、你还有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答:把瓶子倒立放入水中,然后翻转会看到有气泡冒出;把海绵放到水里挤压会看到有气泡冒出;把饼干、砖头放到水里也会看到有气泡冒出。这些都能证明空气的存在2、把一团纸巾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会湿吗?为什么会这样?答:不会,因为空杯子并不是真正空的,杯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3、用力吹瓶子里的气球,气球吹得大吗?为什么这样?怎样才能吹大瓶子里的气球呢?答:不会,因为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所以气球就吹不大。松开套住瓶口的气球或者在瓶身上打孔,瓶子里的空气被气球

2、从缝隙里或者小孔中挤出来,腾出瓶子里的空间,气球就能吹大了。4、把俩只充气的气球吊在小棍上,并使他们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视察发生的现象。想一想,试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答:刺破气球的那端木棍翘起来,说明空气有质量。5、解开气球的绳子,让气球的口对着自己的脸,你有什么感觉?这个试验说明了什么?答:有风吹过脸庞,(不必统一答案,具体根据学生的答复)说明空气具有流淌性。6、用手压“气垫”有什么感觉?再用力压一压,感觉又怎样?松开手后你看见了什么?怎样说明这些现象?答:感觉用手压时塑料袋内有东西向上弹(或者像上顶)手。再用力压一压,感觉向上弹(或者像上顶)力气变大。松开手后看见“气垫”又复原了原来的

3、样子。说明(1)塑料袋内有空气存在。(2)空气占据了袋内的空间。(3)空气可以被压缩。(4)压缩空气有弹性。7、水和空气相比,有什么一样和不同?答:一样点: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肯定的形态,都是透亮的,都会流淌,都占据肯定的空间。不同点空气是气体,水是液体;空气简洁被压缩,水不简洁被压缩;空气比水轻等。8、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答:气锤、喷雾器、气垫船、气垫悬浮列车、气枪、橡皮艇、气压铆钉枪、汽车上的气压开关门等都是利用压缩空气来工作的。9、探究喷气式气球充气量的多少及他跑的间隔 是否有关?答:课本上的空填“远”。结论充气量多,气球跑得远。二、教法分析在日常生活

4、当中,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对于空气的相识,知道我们四周到处有空气,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空气会流淌等。本课教学正是以学生的这些认知背景为根底,指导他们用试验的手段,去正视空气的存在并讨论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阅历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相识物质性质的层面。因此,本课教学当中应重视指导学生做好试验、细致视察、说明现象、进展比拟、归纳概括。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1、猜个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珍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由一个简洁的谜语激发学生爱好。2、关于空气你知道什么? 关于空气你还想知道什么?自主学习(一)相识空气的性质1、探究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1)试验一 作演示试

5、验 把一团纸巾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会湿吗?说说看为什么? 师演示。说说看 为什么会这样? (2)试验二 演示分组相结合我请一名同学帮教师来吹一个气球。我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你发觉了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有方法解决吗?小组内试验验证本组的假想。(3)做第2个试验了,你发觉了空气的什么性质?2、空气有质量(1) 作演示试验 边做边介绍试验的条件。(2)你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3、空气具有流淌性分组试验(材料用气球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能说明问题即可,留意平安。)学生试验,学生谈感受 这说明了什么? 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空气具有流淌性4

6、、感受空气能被压缩师讲解试验要求及方法 学生分组试验。学生汇报试验状况,说明试验中的感受。5、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空气的性质(二)、比拟空气和水的异同1、问,以前我们相识过水,水有什么性质?2、水和空气比有什么一样和不同?(关于三个试验的处理,第一个联络实际想一想就可以因为它比拟简洁。第二个分组试验效果好。第三个最好是教师演示,因为注射器口的封闭性干脆影响试验的效果,教师演示效果明显,不简洁产生歧义。)3、填写课本上的表格。(三)、理解人们对压缩空气的利用,探究压缩空气的力气1、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2、要想让压缩空气更好的为我们效劳,你想讨论关于他的哪些问题呢?3、学

7、生动手试验(这个试验比拟困难,肯定要提示学生细致组装材料。可以把绳子改为细铁丝,铁丝简洁拉直,便于操作,又减小了阻力。使试验效果明显。)4、填写课本上的表格。三、课外拓展:视察生活中利用空气性质的地方 3、热空气和冷空气一、问题解答1、空气受热或受冷后会往哪儿流淌?答: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受冷后会下沉。2、试说明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答: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3、制冷空调、取暖器安放在什么位置适宜?为什么?答:制冷空调应挂在上方,这样,可以利用冷热空气的对流使冷空气自然向下流淌,较快降低室内的气温。而取暖器则相反,应放置在下放,让热空气自然上升,较快进步室内气温。4、大自然中的风是怎

8、样形成的?答:在自然界,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空气的流淌就形成了风。二、教法分析在用多种方法相识空气性质的根底上,本课从空气的流淌性引入空气受热和受冷时会怎样流淌的话题,指导学生用视察、试验等方法,相识到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进而相识因地球各个地方冷热不同,造成空气冷热不均,导致了冷暖空气的循环流淌而形成了风。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复习导入1、节课我们发觉了空气是会流淌,空气是怎么流淌的? 2、小组讨论,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自主学习1、讨论热空气是怎样流淌的(1)讨论热空气的流淌试验一(分组) 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

9、面,你感觉到了什么?能说明什么呢? 试验二 (演示)我这里有个会转动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转动的 ,想一想是什么力气让蛇转动的呢?通过这2个试验,你发觉了什么?为什么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呢? 学生揣测沟通我们通过试验来说明视察试验三有什么现象?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杯会上翘呢?出示孔明灯、热气球图片,讲解热空气上升的应用,让学生初步知道科学开展史,同时增加民族骄傲感。2、冷热空气的对流(1)热、冷空气怎么的流淌的呢?(2)演示P7试验,用蚊香的烟雾流淌表示(试验材料要打算充分,冷瓶内可以装冰块,热瓶内倒开水,试验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帮助。)(3)你发觉了什么?为什么?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

10、的? 3、制作热气球(留意:塑料袋的质量肯定要轻,肯定要密封不能漏气,体积不要太小,否则将干脆影响试验效果。)应用制冷空调、取暖器安放在什么位置适宜?为什么?先由学生自由答复,再学生质疑,再学生通过本课所学学问讨论解决。4、大自然中的风的形成1、我们通过试验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大自然中的空气是怎样流淌的呢?2、学生看图,思索、讨论、汇报3、教师小结三、课外拓展: 制作孔明灯 3、空气中有什么一、问题解答1、一猜,下面那支蜡烛最先熄灭,那支燃烧的最久?你知道其中的缘由吗?答:第二支先灭,第一支最长久。因为第二支是用小杯子罩住的里面空气最少,第一支完全暴露在空气中。燃烧须要空气。2、试验二

11、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瓶里剩下的气体还能支持燃烧吗?根据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初步确定空气中至少有几种气体?它们各具有什么性质? 答:试验中可以看到蜡烛燃烧一会后熄灭,瓶内的水上升了一小截,说明燃烧只用去了一小局部空气,瓶内还有气体。瓶里剩下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空气中至少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燃烧。3、11页把澄清的石灰水倒进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里,摇摆几下,视察澄清的石灰水有什么变更。说明什么?答: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4、沿着杯壁渐渐倾倒二氧化碳,细致视察发生的现象说明什么?答:会看到杯底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5、还有什

12、么方法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答:秋季早晨草叶上的水珠,放在室外的金属上的水珠,水缸外的水珠,冬季从室外里走到屋子里眼镜片上会有水雾等。这些都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相识空气的物理性质的根底上,指导学生相识空气的组成,并为学生下一节课理解空气是生命的要素和相识空气的污染,供应必要的学问根底。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新课:1、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下面的三支蜡烛哪支最先熄灭,哪支燃烧得最长久?2、学生揣测。3、教师演示试验:同时点燃三支蜡烛,并给其中两支蜡烛罩上大小不等的玻璃,视察有什么现象?4、学生汇报试验结果。5、讨论:为什么罩上玻璃杯后,蜡烛会渐渐熄灭?为什么罩

13、大玻璃杯的蜡烛比罩小玻璃的蜡烛燃烧的时间长?你怎么样说明这种现象?6、学生讨论、沟通。7、讲解并描绘:蜡烛燃烧会用掉杯子里全部的空气吗?玻璃杯里还有没有空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通过试验分析和相识空气的成分1、试验1:燃烧要消耗一局部空气。(1)讲解并描绘:为了弄清蜡烛罩上玻璃杯后为什么会熄灭?我们来做个试验。把粘有蜡烛 玻璃片放在盛有红水的水槽中。(水要适量。)。不点燃蜡烛,用去底塑料瓶把蜡烛扣上,马上拧紧瓶盖视察水是否能进入杯子。(2)分组试验。(3)汇报试验结果。(4)讨论:为什么水不能进入瓶子?(5)讲解并描绘:接着试验,把瓶盖拧松,(空气从瓶口进入,提起瓶子时不会带起水,不

14、会弄湿烛蕊,也不会把蜡烛弄倒)把瓶子拿起来,点燃蜡烛,等蜡烛旺后再用瓶子把蜡烛扣上,然后马上盖上瓶盖,拧紧。视察有什么现象。(6)分组试验,做好记录。(7)汇报试验结果。(8)讨论:水涌进瓶子的现象说明什么? 为什么杯内空气会削减了?2、试验2: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1)提问:杯子里剩下的空气能支持燃烧吗?学生揣测,并说出根据.(2)照教材第10页的方法讲解试验操作,.讨论:以上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由此可以知道,被烧去的气体有什么性质/(能支持燃烧)根据以上讨论,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其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它们各有什么性质?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知道,空气中至少有两种

15、气体: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相识二氧化碳的性质1、制取二氧化碳(1)讲解并演示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2)学生分组试验,搜集二氧化碳。2、试验一: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1)视察澄清的石灰水是什么样子的?(2)学生分组试验,视察现象。(3)问:看到什么?说明什么?(4)小结。3、试验二: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1)学生揣测,阶梯状放置的蜡烛会不会熄灭,是否一起熄灭。(2)师演示试验,生视察并思索。看到什么?说明什么?(3)小结。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1、设计试验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1)空气中有没有二氧化碳呢?利用本节课所学学问证明一下。(二氧化碳能使

16、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2)生设计试验(3)学生分组试验 汇报试验结果。2、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1)看教师给大家变个魔术,看谁能看明白其中的道理。(2)猜测,杯壁外的很多小水珠是哪里来的?这说明了什么?(3)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4)小结总结 通过学习,关于空气的组成我们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一、问题解答1、下面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这四个例子说明人和动植物离不开空气。2、说一说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答:植树造林、削减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燃烧垃圾,二、教材分析空气及水、阳光一样,是维系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物质条件。由于空气看不见,它的污染简

17、洁被人无视。科学技术的飞速开展及人类追求更多的财宝和更舒适的生活,使空气的污染日益严峻,爱护空气、防治空气污染,已是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过去学习水的单元和前面学习空气学问的根底上,本课引导学生相识空气的污染,并进展环境爱护的教化。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1、我们已经讨论了空气的不少性质,你能总结的说一说 2、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候?今日的口号是什么? 3、其实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板书 生命之源 自主学习1、空气和生命的关系(1) 为什么说空气也是生命之源呢?(2)憋气竞赛,留意平安。(3)视察P12三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说明什么?2、我们四周的空气是否受到了污染(1)我

18、们不能分开空气,但是我们如今处在怎样的空气中呢?哪个小组情愿来介绍你找到的资料?(教师要提早几天支配,并指导学生制订好支配,留意事项等)(2) 你认为我们居住环境四周的空气受到污染了吗?你喜爱什么样的空气?为什么? (3) 出示图片,讲解空气受到污染对人类的危害。3、我们能做什么(1)空气被污染了,而且还在不断污染着。我们能做什么呢?(2)小组讨论,我们为净化空气做什么。(3)根据实际状况制定变更我们居住环境四周的空气污染的支配。课外拓展1、调查理解当地实行了哪些措施防治空气污染2、小组内出一份爱护、防治空气污染的手抄报 第二单元冷和热1、冷热及温度一、问题解答1、假如把两只手的食指先分别插入

19、冷水杯和热水杯中,过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中,两个手指的感觉会一样吗?对上述现象作出自己的说明。答:不一样,插入冷水杯的手指插入温水杯中后感到热,而插入热水杯的手指插入温水杯中后感到冷。光凭自己的感觉不能精确推断物体的冷热程度。2、一杯热水会渐渐变凉,你认为热水变量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是先快后慢,还是匀称下降,还是答:温度是随着时间延长而渐渐降低的。温度下降呈先快后慢的规律。3、温度为什么会这样变更?答:热水刚倒入杯中时,及四周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渐渐及四周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二、教材分析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肯定相识的根底上,本可将扶植学生形成温度的

20、概念,教会学生标准的测定水温,并带着学生探究热水变量的规律。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一)相识温度及温度计1讲解并描绘试验要求2学生试验并沟通。从试验中我们可以发觉什么?3学生讨论沟通。4教师小结:光凭感觉是无法精确推断出物体的温度的,温度计可以帮我们精确测定物体的温度。(二)学习正确运用温度计的方法1讲解并演示正确运用温度计的方法,介绍常用的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特殊强调留意事项以及运用平安。)2学生测量冷、热、温三杯水的实际温度并记录。3沟通测量结果。(三)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在降温过程中的温度变更1讲解并描绘:我们都知道,一杯热水放久了,会渐渐变凉,那么,你认为温度的下降有规律吗?假如

21、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2学生提出自己的预料。3提问:我们该怎样讨论这个问题?4小组讨论沟通,制定讨论支配。5小组讨论,搜集数据。(四)画热水变凉曲线图,并学习分析数据1讲解并描绘:我们可以用一条曲线来表示温度的变更,这样的图就叫曲线图。2讲解曲线图的画法。3学生画曲线图。师巡察指导4沟通各自的发觉。发觉了什么规律?讨论:造成不一样的缘由是什么?5小结:6提问:温度为什么会这样变更? 7学生讨论、沟通。8教师说明:(五)接着预料,课后接着讨论。1讨论:假如接着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更?2提问:是否始终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2、热的传递一、问题解答1、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答:热在固

22、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导温度低的地方。2、热在液体中是怎样传递的?答:液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互相混合。3、在夏天的烈日下,为什么很多物体摸上去很烫?答:阳光因自身的温度而向外放射能量,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从一种物体传给其他物体。4、分析图中热的传递方式答:对流(壶中的水);传导(炉子到水壶);辐射(路中的热传到四周)。二、教材分析通过上节课的讨论,学生知道一杯水的温度会有规律的降低,通过讨论相识到这是热水向四周散发热量的结果。在此根底上,本课指导学生讨论三种形态的物质用什么方式来传热。教学设计(一)导入谈话:引导学生回忆热水变凉的过程,是热水放出热温度变低会变成凉水,并进一步引导学生

23、提出问题:热往哪里传?热在固体液体中是怎样传的。(上一课学生主要讨论了热水温度的变更,没有涉及热传递的学问,本课这样导入,既是前课学问的深化,又可使学生明确什么是热传递及其条件,为探究热传递做好学问打算。)(二)讨论固体的传热方式1教师提出问题:热在金属里是怎样传递的?2学生进展猜测并作出假设。3学生设计试验:视察金属是怎样传热的。4先讲解示范正确运用酒精灯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点、灭酒精灯。(酒精灯的运用特别重要,为了以后的学习,也为了学生平安,这个环节教师肯定要重视。)5学生试验。汇报。6、小结: (三)讨论液体的传热方式1通过讨论,我们知道热在固体中是用传导的方式进展传递的,那么在液体中

24、,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2学生说出假设或是自己的看法。3讨论:怎样才能发觉水在传热?(借助媒介输液、木屑等)4教师介绍试验方法。5学生试验并画图作记录。6汇报、沟通。7小结:水受热后会发生流淌,靠流淌传递热的方式叫“对流”。空气也是靠对流传递热的。(四)相识热辐射1烈日下的物体为什么烫手?这些热来自哪里,是怎样传递给物体的呢?(提示:是否须要媒介,热量怎样行进。)2学生讨论、沟通。3讲解并描绘: (五)稳固应用出示教材中的火炉的热传递方式图,提问:在这张图中有哪些热传递的方式呢?3、加热和冷却一、问题解答1、糖和蜡加热和冷却后会发生什么变更?还有哪些物质加热和冷却后会有及糖和蜡一样的变更?答:

25、糖和蜡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凝聚成固体。如松香、巧克力、动物脂肪、固体光滑油等2、铜球加热和冷却后会有什么变更?答: 铜球受热后会膨胀,冷却后会收缩。3、水加热和冷却后有没有类似铜球的变更?答: 水和铜球一样受热后会膨胀,冷却后会收缩。4、设计出讨论空气加热和冷却后体积变更的试验。答:材料选择:瓶口套有气球的瓶子,装冷水的盆子,装热水的盆子。步骤;1、将瓶口套有气球的瓶子放入装热水的盆子,视察有什么现象发生。2、再将瓶子放在室温下,过一会,视察有什么现象发生。5、想一想,怎样标出温度计上的刻度?答:要有统一的标准,运用起来才便利。华氏温标用 ?F表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是32 ?F,水

26、的沸点是212 ?F。摄氏温标用?C表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是0?C,水的沸点是100?C。 6、在消费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你还能说出哪些?答:使乒乓球变鼓、弯玻璃管、炼钢提纯、铁轨留缝隙。还有夏天架线要松一些、夏天车胎里的气不要充太足,以免爆胎、弯塑料眼镜腿大面积水泥地上的夹缝、桥面上的缝隙 等。二、教材分析本课的思路是“聚焦探究反思沟通”,因此沿着这个思路,本课教学可以这样设计。(一)导入新课1提出问题:讨论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有哪些变更?2学生讨论、沟通。(二)讨论受热和冷却后物体形态的变更?1提出问题:糖和蜡受热和冷却后有什么变更?2学生试验。汇报: 3、提问:还

27、有哪些物质加热和冷却后会有及糖和蜡一样的变更?4学生讨论、沟通。(三)讨论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1讨论固体的热胀冷缩。(1)操作:铜球穿过铁圈,讲解并描绘:铜球加热和冷却后会有什么变更?(2)学生猜测。(3)学生分组试验,沟通相识。(铜球加热要充分)(4)小结:铜球受热后会膨胀,冷却后会收缩。(5)延长如不将加热的铜球冷却,怎样让它通过铁圈。生讨论沟通。2讨论液体的热胀冷缩。(1)提出问题:水加热和冷却后有没有类似铜球的变更?(2)学生提出假设。(3)师演示,喷泉(4)想一想这事怎么回事?3讨论气体的热胀冷缩。(1)提出问题:气体会热胀冷缩吗?(2)学生提出假设。(3)学生设计试验。(参照课本,2

28、2页)(4)学生试验并汇报结果。(四)理解温度计的独创史1讲解并描绘:有个小男孩生病了,他找医生量了一下体温,是一百度,他很难过,他以为自己快要死了,他担忧自己走了父母会孤独,就劝告爸爸要坚毅,爸爸听了他的话哈哈大笑,原来他的体温是华氏一百度,还缺乏三十八度,只是低烧而已。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2学生阅读教材相关资料。3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五)理解加热和冷却在生活中的应用1提出问题:北京至太原的514千米,但是工程师设计铁路的时候只铺了513.75米,还差250米,火车怎么到站呢?这个工程师设计的合理吗?)2在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学生讨论、沟通。3、讨论:以上事例说明了什

29、么?给我们哪些启示?4、吸热及散热一、问题解答1、试验一:在获得一样热量的状况下,油的升温速度比水快;在同时停顿加热的状况下,油的降温速度比水快。2、试验二:在获得一样热量的状况下,金属片的升温速度比纸板快;在同时停顿加热的状况下,金属片的降温速度比纸板快。3、这两个试验说明了什么?答: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通常优于液体。4、同一种物质,假如外表颜色不同,他们的吸热和散热的性能一样吗?答:深色物体升温快,降温快;浅色物体升温慢,降温也慢。5、为什么冰箱后的散热板都被漆成黑色?答:冰箱后的散热板都被漆成黑色是因为深色物体的散热性能好。6、为什么沙漠地区的人喜爱穿

30、白色而宽大的衣服?答:热带地区的人们常穿的白色长袍吸热性能差,而且宽大的长袍中可行成气体对流,因此会使人感觉凉爽。7、为什么海水和海边沙滩的温度不一样?答:海水和沙的吸热性能不同,在一样的阳光下,沙升温快,海水升温慢,所以水中凉爽,而沙滩温度高。二、教材分析本课分为四局部,一、讨论不同的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二、讨论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否一样,三、吸热和散热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四、拓展活动 利用所学学问设计保温杯。本课可以这样设计(一)讨论水和油的吸热及散热性能1提出问题:我们都知道,给物体加热,物体的温度会上升,停顿加热,物体的温度会降低。那么,假如我们同时给一样质量的水和油加一

31、样的热,它们温度上升的速度会一样吗?假如同时停顿加热,它们的降温速度会一样吗?2学生提出预料。3提问:我们怎样设计试验证明?试验中应留意什么?(温度计肯定要安装在铁夹上,而且,温度计要浸在液体中,不能靠在烧杯壁上和烧杯底部。)4学生设计试验。(教师要提示学生留意平安)5学生试验。6学生根据数据画出曲线图。7小结:8按上述步骤做纸板和金属片的吸热、散热性能的比照试验。(实际教学中可以把试验二放在上课之初,以保证课堂效率。)9讨论:这两个试验说明了什么?(二)讨论不同颜色、同种物质的吸热及散热性能1提问:不同颜色的同种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一样吗?怎样设计试验证明?2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试验。3学生试

32、验。(课本上的试验效果很好)4学生汇报数据。5师生共同总结: (三)讨论生活中的吸热、散热现象1谈话:我们知道了不同物质和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不一样,那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吸热,哪些地方要散热?人们是怎么做的?2学生联络生活举一些例子。3视察教材中的插图,思索这些现象及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有什么关系?4学生讨论沟通。(四)拓展活动 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保温杯1谈话:我们通过讨论,已经发觉不同物质,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你们能利用所学的学问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吗?我们要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制作的保温杯保温效果好。2学生讨论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3沟通。教师

33、赐予适当引导。4制作。5检测保温性能并进展评比。6请做的好的小组介绍阅历。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一、问题解答1、我们见过哪些形态的水?答:云、雾、雨、露、霜、雪、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空气中还有我们看不见的水蒸气)2、空气中的水从哪里来?答:空气中的水是海洋和地面的水在阳光的照耀下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去的。3、蒸发快慢及什么因素有关。答:蒸发的快慢及蒸发面积、空气流通程度及四周的温度有关。4、水有哪几种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会互相转化?答:水有气体、固体、液体三种状态 。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受冷变成冰。水蒸气受冷变成水或冰。冰受热变成水或水蒸气。5、为什么年年下雨,雨却总是下不完?答:

34、江河湖海地面上的水在阳光的照耀下不断蒸发到空中形成云,云在空中飘荡遇冷变成雨或雪着陆下来。雨水和雪水有的流入江河,有的渗入地下,地下水有的流出地面形成泉水,它们都源源不断的流入海洋里,江河湖海地面上的水时时刻刻都在蒸发所以年年下雨,雨却总是下不完。6、水在自然界是怎样循环的?答:在自然界中,海洋和地面的水在阳光的照耀下蒸发到天空中变成云和雾、天空中的云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落到地面上变成雨和雪,从而形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二、教材分析在大自然中,水以各种姿态存在着,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对此充溢了新奇,本节课就带着学生去探究水的三态变更及条件。本可共分为五局部,相识自然界的水,制造雨、霜

35、、露。研讨水来自哪里,探究蒸发的快慢及哪些因素有关,讨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观赏大自然漂亮的水。(1)展示水的图片。(2)谈话:这里有什么形态的水?除此之外,你还见过哪些形态的水?2提出关于水的问题。(1)谈话:关于水的变更,你们想讨论些什么问题?(2)学生发言,教师扶植整理、挑选问题。(二)模拟雨、霜、雾的形成试验1讨论雨的成因。(1)谈话:雨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模拟雨的形成呢?(2)学生试验,沟通。2讨论冰、霜的形成。(1)教师演示、介绍试验方法。(2)学生试验、沟通。3讨论雾的成因。(1)教师介绍试验方法。(2)学生试验。(3)讨论:杯中的白气是什么?是水蒸

36、气吗?水蒸气有颜色吗?(4)小结:白气是水蒸气凝聚成的极细小的水珠,它在高空是云,低空是雾。(易拉罐中装上冰盐混合物,在试管里面装上一点儿水,插上温度计,在冰盐混合物中也插上一只温度计,因为冰盐混合物的温度可以到达零下20多度,所以,试管内的水会很快的结成冰,试验时,应当让学生随时视察两支温度计的变更,尤其是试管中的那支温度计的变更,登记当水结冰时温度。同时,在做水结冰试验时,也可以视察在易拉罐外面出现的白霜,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易拉罐外面并没有洒上水,为什么会有白霜呢?白霜是从哪里来的呢?”让学生知道,当空气中的水气遇到特殊低的温度时,会只变成霜。所以,在这个试验中,包含着两个原理,即水可以

37、由液态变成固态,也可以由气态干脆变成固态。)(三)相识蒸发觉象1提问:空气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2学生答复。3视察教材中的图片,相识到我们的四周存在着广泛的蒸发觉象。(四)探究蒸发的快慢及哪些因素有关1提出问题:蒸发的快慢可能及哪些因素有关?2提出假设。3学生设计试验,教师要提示学生限制变量。4学生试验。5小结:(五)总结水的变更及循环1提问:水有哪些根本形态?2学生讨论:(1)它们在什么状况下互相转化?画在试验记录上。(2)为什么年年下雨,雨却总是下不完?(3)水在自然界是怎样循环的?3总结(六)课外延长。水结冰后会把盖着盖的玻璃瓶胀破吗?第三单元奇异的声音王国1、声音的产生一、问题解答问题1

38、:用哪些方法可以使一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答:例如:(1)揉、搓保鲜袋;(2)绷紧保鲜袋,放在唇间吹;(3)吹足气后用指头弹击保鲜袋;(4)吹足气体系紧再挤破;(5)来回抖动保鲜袋。问题2: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来?答:很多种声音。如吹口哨、弹舌、拍手掌、跺脚、打哈欠、说话、唱歌等。问题3:为什么运用不同的方法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答:因为物体都发生了振动,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问题4:敲击音钹,然后轻轻按住,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答:我感到音钹在振动,随后振动停顿,声音也消逝了,因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问题5:你能从以上活动中找出声音产生的

39、缘由吗?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二、教法分析1、目的定位科学探究: 经验“假设及搜集证据”这一科学探究过程。可以根据已有的学问和阅历对声音产生的缘由作出假设。可以想方法验证假设。科学学问: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理解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情感看法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讨论中要敬重事实。2、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生活及自然中的各种声音不生疏,如风声、雨声、雷声、欢歌、笑语、鸟叫、虫鸣等,他们对声音的世界充溢了新奇,但对声音的若干问题却欠缺科学而系统的讨论,再者,讨论声音的材料比拟多,有较大的选择度,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建了条件。3、教学思路及流程:本课教材是根据“知道声

40、音的主要功能想方法制造声音发觉发声物体的共同规律”的思路编写的。根据以上分析,我建议采纳如下的教学思路:课前调查,建构阅历材料导课,制造声音沟通问题,猜测缘由试验验证,得出结论问题结课,课下延长环节一:本环节是通过课前调查的形式,将课前活动打算作为科学探究活动一个不行分割的组成局部,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阅历建构,又课上讨论活动做好充分的打算,教师可布置学生现场视察,丰富扩展他们珍贵的学习经验。环节二:教师可出示食品保鲜袋,引导学生玩发声嬉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出方法制造声音,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摩擦,弹拔、敲击、吹气都可以使物体发出声音。在此根底上,再引导学生不借助其它物体,用自己的身体发出不同的

41、声音。活动中,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展展示沟通,让学生知道发声的方法很多,丰富学生对于制造声音的感性相识。环节三:通过环节二的充分活动,学生会沟通出对于声音的若干问题,如声音的凹凸、产生、大小、传播等,教师适时引出本课的讨论主题,引导学生猜测物体发声的缘由可能及其振动有关。环节四:学生根据桌面上摆放的各种试验材料,想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分三个层次来讨论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一是干脆视察感受其振动状况,如弹拨钢尺或橡皮筋,会有麻麻的感觉,很简洁视察到尺子在上下抖动,手麻;不弹拨,尺子不发声,振动停顿,手没有麻的感觉。二是借助于其他物体将物体的振动可视化:击鼓看到绿豆在鼓面上上下跳动;不击鼓,鼓不发声

42、,绿豆也不会跳动,吹瓶子发声时,瓶中的盐会上下跳动;不吹不响,盐也不会上下跳动。三是反证法试验:通过触摸,感受到喉部振动及发声的关系,敲击钹快速使它振动,停顿后声音也随即消逝。通过细致的视察和细致的沟通,学生很简洁得出结论:即无论是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方法都可以使物体振动而发出声音。环节五:在讨论声音产生的缘由后,学生获得了肯定的满意,但他们对声音的探究尚未完毕,还会提出更多好玩的声音问题,教师在此环节应引导学生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因为下课的铃声并不意味着探究活动的完毕,课下学生可以进一步进展讨论,为后续的讨论活动做好打算。三、试验及制作试验名称:探究声音发生的缘由。试验材料:

43、尺子、小鼓、鼓锤、豆子试验过程:1、一手压住尺子,另一手弹拨,我们会听到尺子发出嗡嗡的声音,同时会看到尺子在振动。2、鼓面上放些豆子,敲击鼓面,我们会听到鼓面发出咚咚的声音,同时看鼓面上的豆子在振动。试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一、问题解答问题1:先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子中加少量水,放在火上烧开,然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答:开场能听到,用注水加热法赶去烧瓶内的空气,会发觉铃声变小或听不到,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问题2:固体、液体能传播声音吗?答:能。问题3: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的效果最好?用哪个袋子时最不简洁

44、听到声音?答:装沙子时效果最好,用空气袋时最不简洁听到声音。二、教法分析1、目的定位科学探究: 可以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作出假设。可以设计活动验证假设。科学学问: 知道声音是通过空气、水及四周的一些固体传播的。理解假设在科学讨论中的重要性。 情感看法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2、分析学生对于声音的传播须要介质,学生联络生活会有一些浅薄的相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不同,学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试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差异是本课的关键所在。3、教学思路及流程本课教材是根据:“相识空气能传声比拟不同媒质传声效果制作土 理解传声故事消声活动”的思路编写的,根据以上分析,建议

45、采纳如下的教学思路:玩土 ,讨论传声奇异做真空试验,讨论气体传声比拟固体、液体、气体传声效果故事引入,提醒科学原理引出问题,课下试验环节一:本环节通过玩土 嬉戏的形式导入,易引起学生的探究爱好,启发学生通过理解土 购造讨论传声,学生用的土 可支配课前制作,其制作方法简洁,学生均能做好,在玩 过程中,教师宜引导学生说明“为什么土 能通话?”等问题,知道土 的声音是通过空气棉线空气传播到另一个人的耳朵中的,理解到以下两点;一是通过固体气体传播,二是声音可向不同的方向传播。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源于生活中固体传声的广泛应用,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如 、铁轨、海底、通信电缆等,以加深学生的相

46、识。环节二;讨论理解土 传声的奇异后,学生自然会想到真空中能否传声,液体是否能传声等问题,在经过一番猜测后,教师可出示烧瓶,酒精灯,皮管等材料,为学生作真空演示试验,引导学生细致视察,获得证据,真实地视察到“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现象。同样利用该试验装置,往烧瓶中加满水后,再摇小铃,结果能听到铃声,证明了液体能传播声音。在此根底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围绕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自由提问题,于是引出“比拟不同媒质传播声音的效果”的问题,进入下一讨论环节。环节三:主要是隔着沙子、水和空气倾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其中沙子、水、空气是固体、液体、气体的代表。试验中可发觉隔着空气、水和沙都可以听到声音,说明物质可传播声音。其中,隔着土和水听声音效果较好,隔着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