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我国文化部门的观念转型与肩负的历史使命_艺术理论.docx

上传人:ylj18****41534 文档编号:35543809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我国文化部门的观念转型与肩负的历史使命_艺术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2年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我国文化部门的观念转型与肩负的历史使命_艺术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我国文化部门的观念转型与肩负的历史使命_艺术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我国文化部门的观念转型与肩负的历史使命_艺术理论.docx(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我国文化部门的观念转型与肩负的历史使命_艺术理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西部的大开发已经如火如荼地绽开,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从起先的资源开发,经济开发,到现在的文化开发,人们已经慢慢地意识到了这一雄伟工程的困难性,应当说,人们的观念正在日趋成熟。但是,事情唯恐比预想的还要困难。这是因为现在所谓的开发,基本上还处于西部汉族地区的开发,随着西部大开发的绽开,因民族间文化差异而引发的民族问题,将会渐渐显现出来。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是否得当,将会干脆影响到整个西部大开发的进程。现代化是无可抗拒的,因为它最大限度地解放了人类自身,但现代化同时又是一柄双刃

2、剑,她在带来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在同化着人类,使你在巨大的经济诱惑面前,不知不觉地丢失掉自我,丢失掉人之为人的最珍贵的一面人类自己的精神家园。更严峻的问题还在于,今日我们所狂热追求的所谓“全球化”、“现代化”,事实上已经包含有很多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的因子。我们的对手在宣扬“全球化”的过程中,运用的是地地道道的西方标准,他们所希望的“全球化”,事实上就是美国化。假如我们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而不加选择地追逐这种“全球化”,最终只能像一个一无全部的乞丐去追逐一个财大气粗的富翁,恒久不行能得到人家的正眼。当然,与国际接轨尽管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风险,但它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必定。所以现在我们所能考虑的不是是否与国

3、际接轨,而是怎样与国际接轨,才能在世界文化合流的大潮中独立潮头?怎样才能在茫茫人海中不丢失掉自我,并以独具品尝的文化贡献,矗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现在有很多少数民族已经找寻到了与世界接轨的资格,如藏族挖掘出了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纳西族保存下了人类环保史上的经典之作丽江古城,侗族创建了漂亮的风雨桥、鼓楼以及多重部“打歌”,赢得了国际文化界的赞誉,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我们56个民族是否都意识到了整理自己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呢?一个民族要想被世界接纳,就必需具有自己的主体性,这个主体性不是强打精神装出来的,他必需有自己的干货。因此,作为各地、各民族的文化工作者,必需常常检点自己的文化行囊,看看哪些

4、是“入世”的资本,要妥当保留,发扬光大,哪些已经成为前进中的累赘,必需抛弃。哪些还须要接着挖掘。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西部大开发这一雄伟工程的软件,政府文化部门,肩负的历史使命相当沉重。更新观念:我国文化工作者在西部大开发过程必需解决的几个观念上的问题上层建筑恒久服务于经济基础,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作为一地的文化部门,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如何审时度势,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作用,这是每位文化工作者都应思索的问题。就文化工作而言,我是个肯定的外行,但我想,伴随着大规模的经济开发,我们的文化部门的很多传统观念唯恐面临着一个更新的问题。1,树立西域中心说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域外文明都是通过西域传入内陆

5、的,但人们在谈到西域时,更多的是隔膜,因为中原中心说始终在无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内心世界,故而人们很少情愿生活在西域。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西部开发的历程。我们在做宣扬工作时,应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大中国的观念。事实上也是这样,从地理的角度看,兰州、西安甚至重庆才是中国的中心,乌鲁木齐才是亚洲的中心。西部与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在地理位置上是最近的。这种中心与边缘观念的变更,再加之西域文明史的宣扬,无形中就会拉近人们与西域的距离,减轻创业者心理方面的重负。2,更新我们的资源观念。中国是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尽管只占到全国人口的12%,但其所占土地面积却高达625%。由于历史上的

6、缘由,这些兄弟民族绝大多数生活在祖国边疆,特殊是西部边陲。那里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实施刚好开发,不但可以旺盛地方经济,而且还可以使我们从整体上增加国力,使我国尽早跻身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但在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资源的同时,也应醒悟地意识到西部所处地理位置是古代风水思想上所谓的“上风上水”,假如盲目开发,不但会造成资源方面的奢侈,同时也会因环境的破坏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生态平衡。因此,从长远角度计,在地力资源的开发上应慎之又慎,很多处于可开发与可不开发的自然资源,尽可能不开发。以往,人们一提到资源,想到的首先就是石油、自然气、土地或矿山,这些大自然的赏赐当然是资源,但被人们称之为穷山恶水的原始山野

7、,充溢传闻故事的龙潭虎穴,历史悠久的古老宅院,赏心悦目的民间歌舞,隆重盛大的民俗节日,琳琅满目的传统工艺,又何尝不是一种可资开发的潜在资源呢?与有形资源相比,这种无形的文化资源可能更具潜能,只要我们仔细爱护,科学开发,这里将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这方面的开发上,丽江、中甸、三江、石林都不同程度地尝到了甜头,有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但受到国内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有的还登堂入室走进世界艺术殿堂,甚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开发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已初现端倪。但也有一些地方因为不懂传统文化不行复原的特点,拆真造假,破坏了本属于自己的文化资源,这些阅历教训值得

8、借鉴。文化的产业化不但可以使我们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使我们获得可持续性发展,使我们所属的地方文化优势,轻而易举地转化为地缘优势,人文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种转轨具有剧烈的人文主义精神,不是破旧立新,而是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的一种自然延长,故而少有阵痛,更不会以环境的破坏作为代价,其优势自不待言。3,重新树立扫盲观念。历史上,中国开展过很多次扫盲运动,但目的都是扫除文盲。现在,随着西部的开发,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这便是如何扫除“族盲”。由于地域等方面的缘由,以往人们对民族地区文化独特性的相识是极为有限的。这在文化生存环境相对封闭、相对独立的年头问题并不很大。但是随着西部大

9、开发的绽开,民族间的接触,文化间的碰撞,将会成为一种历史的必定。在中国的历史上,人们很早就留意到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现象,为了削减不必要的误会,人们很早便将“入乡问俗”作为一个规则被保存下来。为了能使民族间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各种误会削减到最小程度,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变被动为主动,主动介绍少数民族文化,使人们尽可能多地了解他们,并在了解的过程中获得彼此的认同。从前有些挚友对我说,藏族实行天葬,看起来很残酷,好好的一个人,死了还要被千刀万剐,切成碎块喂鹰,很难理解。与此同时,我也听到过藏族挚友对汉族丧葬习俗的不解,他们说汉族成天讲人死上天堂,但不知为什么人一死就被埋入“地狱”?其实,任

10、何葬俗都是这个民族传统哲学观念的详细显现,对于其他民族匪夷所思的习俗,在该民族的哲学构架中都能得到特别合理的解读。以葬俗为例,藏族之所以实行天葬,是因为他们信任人死后灵魂能够升天,在没有现代文明的时代,升天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鹰来实现。汉族信任入土为安,所以汉族地区实行土葬。人们在关照异文化的过程中,之所以多有不解,缘由在于人们对其传统观念的生疏。解读一个民族,应当首先从文化起先,只有文化上认同,才会有情感上的认同,才会有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安定,西部大开发才有保障。因此,大力介绍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应尽早地提到我们文化宣扬工作的议事日程。4,树立多元文化是一笔巨大精神财宝的观念。明眼人不难看

11、出,近五十年来,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政治到经济,基本上实行的是一体化措施,这在当时特别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理解的,从某种角度来说,也的确发挥了主动作用。但在文化方面,我们并没有实行简洁的一体化政策,而是充分敬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充分敬重少数民族的信仰自由,在民族文化的认同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也是我们民族政策的胜利之处。但从总的方面来说,我们在文化认同方面所做的工作尚待加强。我们在东部开发过程中,经济开发是胜利的,但相比较而言,文化建设却存在很多问题,这一点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应引以为戒。另一个必需引起我们留意的问题是,东部开发基本上是在一个比较单一的民族间进行的,它所表现出的

12、冲突更多的是一族之内的冲突,而西部开发则要涉及几十个民族,没有文化的沟通与认同,就会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引起不必要的民族纠纷,甚至会影响到整个西部大开发的进程,这一点必需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毫无疑问,文化的认同决不等于文化的同化,恰恰相反,它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对多元文化的认可。以往,有些人或许始终将多元的民族文化视为政治一元化的障碍,其实,这种观点要不得。正如动植物学家始终在强调动植物品种多样性一样,文化的多样性对于人类来说亦极为重要。因为它可以为人类的文化创建,供应更为广袤的空间,供应更为多彩的基因。多元一体的文化构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旺盛,供应了丰富的文化源泉,这是我们民族的珍宝,也是一笔极为宝

13、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对此,我们必需百般关爱,把它仔细地爱护起来。或许有人会说,改变是文化发展的自然法则,不破不立,旧文化消逝了,还会有新文化产生出来,我们没有必要去刻意维护过时的传统。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这是因为:首先,我们必需看到,传统文化是特定时间、特点背景、特点历史环境下产生的特定文化,它具有不行再生性,破坏了就是破坏了,推倒后再建,施工质量再好,也不是文物。因为文物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你不行能都复制出来。其次,作为原生态的传统文化,它在创建新文化的过程中,具有着其他文化所无可替代的作用。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搞生物遗传的科学家们在工作中特别注意生物基因库的建设。以水稻为例,人们在建立水稻基因库的过程中,人们采集的标本不是现有的人工稻的最好品种,而是生长在河湾的野生稻。这是因为野生状态下的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