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载民俗风情(4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5506928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万载民俗风情(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万载民俗风情(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万载民俗风情(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载民俗风情(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万载民俗风情-第 4 页万载民俗风情迷信与喜忌迷信迷信习俗自古有之,如算八字(算命)、起数仔、占卦(占卜)、看相(星相)、看地(测风水)、跳神、上锁、画符、摸惊、打醮、斩煞、送船、看光、照水碗、打犯符、退煞犯、行符追抢、跳觋、跳魈等。建国后此俗渐衰,1980年后迷信之风又有所抬头。喜、忌民间喜爱、禁忌很多,如:喜灯芯(油灯)开花,灯芯开了花,喜事必到家。喜燕子进屋,认为燕子不入恶人家。喜家犬进屋,俗有“猪来穷,狗来富,猫儿到家带孝服”。听喜雀叫,喜雀叫喳喳,好事来到家。喜倒酒,倒酒地头红。喜红色,认为它是吉祥的颜色。忌同姓结婚,说同姓结婚,生育不繁。忌在节日、喜庆时说“少”或“没有”,认为这

2、样说就兆头不好。忌对长得胖的小孩说“长得壮”,因“壮”和“葬”谐音。忌清油倒地,有“清油倒地,背时晦气”之说。忌蛇进屋,俗有“蛇进屋,必有哭”之说。忌眼皮跳,俗说:“右眼跳过左,有祸没处躲”。忌单日或逢七逢九远行,俗说“逢单不远行,勾勾日不吉利”。其他习俗吃新小署到大暑之间,乡人逢“成日”吃新米饭,谓之“吃新”。家家户户采摘新鲜蔬菜,捋几穗成熟的稻谷,晒干后,用量米的升筒滚成米,做成新米饭。如系全部新米,则曰“吃全新”;如系少许新米,则曰“吃半新”。进餐时,点香鸣爆,供神敬祖。烧窑 旧时烧砖瓦窑,东家要办丰盛的烧窑酒。装窑时,点火烧窑前,东家须备好香烛、纸钱、花爆、封好红包,请窑师杀鸡,用雄鸡

3、血祭窑。意在请神驱邪,满窑全红,火中取宝,大吉大利。三朝、满月婴孩三朝日,外婆家送豆腐、蛋、面、肉、鸡之类,亲朋好友,送豆腐、面或布、衣、鞋、帽等。婴儿出生后一个月称“弥月”。又称“满月”。由外婆家送衣物鞋帽及面、蛋、糕点之类。亲朋送礼亦同。一般第一胎送,第二胎不送。祝寿万载历有周岁和逢十做寿的习惯。周岁外婆除送面、蛋、糕点、肉外,还送周岁服(棉衣、棉裤、罩衣)、摇篮(并摇篮被)、坐篮;十岁、二十岁外婆加送寿饼。三十、四十岁,岳父家除送衣物和寿面,还送寿烛、寿饼。岳父、母寿辰,女婿除送面、蛋、糕点、衣料、鲜肉外,加送寿烛、寿包、寿饼,六十岁时还应加送寿被。奖学万载县向有助学、奖学之风。民国时期

4、以祠会庙产用于助学奖学。新中国成立后多改用公益金或福利金奖学。起工、上梁、圆工挖基脚下石称“起工”,择吉日上梁称“上梁”,新屋全部竣工称“圆工”。其中以上梁为隆重。上梁时,梁上贴以“紫微驾临”或“吉星高照”、“勤劳致富”、“自力更生”等红纸横额。栋梁两端压以麻糍,由大而小垒成宝塔形。泥、木师傅各站栋梁一端,边喝彩,边放花爆,边丢麻糍,边将栋梁徐徐升上。起工、上梁、圆工须摆酒筵,首席木工,二席泥工,三席石工,俗有“一木二泥三打石”的说法。带童养媳因家贫,生育子女多,难以负担,旧时家长将女孩从小出卖或许配,让其在婆家生活,称为童养媳。童养媳长大之后,往往因感情不合,不愿成亲而出走,甚至造成悲剧。新

5、中国成立后婚姻法明确规定禁养童养媳,今养童养媳的劣俗已不存在。蓄婢清末民初万载士绅豪富喜蓄婢养奴,少则一、二人,多则五、六人不等。1932年全县有婢女数千,省政府曾专令万载县长查禁蓄婢养奴问题,并颁布了禁止蓄婢养奴办法。尽管立法森严,然万载养奴蓄婢之风仍盛。1949年解放后已禁绝。纳妾则娶偏房,万载称讨小婆。民国时期豪绅富户纳妾者多。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法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纳妾。溺(弃)婴民国时期溺婴、弃婴的事,时有所闻。有因生育多无力抚养而溺(弃)婴,有因私生子女,碍脸面而溺(弃)婴。新中国成立后,婴儿受国家法律保护,溺(弃)婴为国法所不容,溺(弃)婴罕见。缠脚 缠脚(俗呼包脚),自古有

6、之。女子四、五岁开始用布帛(俗称脚带)紧扎双脚,使足骨变形。脚尖细小,称“三寸金莲”,以此为美。辛亥革命后提倡放脚、剪发,民国15年省府曾明令禁止缠脚。新中国成立后缠脚陋俗,已绝迹。穿耳民国初期女子年幼时,在耳朵上用绣花针扎一小孔,以佩带耳环,作为装饰。新中国成立后,少见。1979年以来,穿耳之风渐兴。酒筵名菜喜筵清末民(国)初民间喜筵,县城一般有九碗,以三仙菜带头,称“三仙酒”。“三仙”即用笋打底,上盖猪肉片、豆腐片、蛋皮片之类,再加浮圆、海带片、福菜笋、粉丝、羊肉、鲜鱼、鲜肉(多用提肉半熟肉,用席草串着,一般半斤肉,切成三块一提)。民国后期多用“四碗走”,即肘肉、鲜鱼、羊肉、鸡(或以油卷易

7、鸡),外加一碗辣椒小菜,农村多为六碗,以肉、鱼为主体,伴以其他各色蔬菜配搭。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四碗走”已不多见,起码是六碗,多则九碗;1990年后太部都在十碗、十二碗以上、多的二十余碗,外加二至四个小菜。民间丧宴较为简便,多为鲜肉(三角肉)、笋、猪油渣、豆腐之类。俗称“豆腐饭”。富裕之家则与喜筵无异。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90年以后丧宴也和喜筵一样,太部都在十碗、十二碗以上、多的二十余碗,外加二至四个小菜。名菜传统名菜,今择录肘肉、油卷。肘肉:县城称“肘子”,株潭一带称“灿炆”。以一碗肘子为例,材料为:猪腿肉3斤,茶油适量,酒娘2两,酱油、八角、食盐等调料少许。制法:将

8、肉剔净炆至五成熟即捞起,置滚清肉汤中。在肉皮上擦以酒娘,即放入沸油锅中炮制。待肉皮转红黑色花纹则捞起,复置清肉场中。将精肉取下,用酱油、八角、香料、食盐在锅里炖烂,取出装入碗,再将油泡之肥肉皮盖于其上,然后蒸之即成。肥肉色红黑,味醇香甘美,烂而不糊。油卷:又称“八宝”(因菜中有八种材料,故名)。以一碗为例,材料为:鲜猪肉油4两,五花精肉5两,荸荠、薯粉、蛋白、香菇、板栗、笋(冬笋、春笋、笋干等均可适量),做法是:取五花精肉、荸荠等剁细,以少许薯粉、蛋白、食盐、味精之类,用鲜猪肉油将拌好的肉糜卷成长条蒸熟,冷却后切成片,底子用笋类切成片,与荔枝肉(将肉拌薯粉油炸)、板栗、荸荠等炒熟,用碗装好,上

9、盖油卷片,蒸之即成。油卷脆而不烂,软而不散,醇香扑鼻,肥而不腻。婚嫁丧葬、婚嫁 清代和民国时期婚嫁有许多习俗。托媒求亲,征得女子“八字”(出生年月日时)后,便请“算命”先生合八字。若无“冲克”,再由媒婆将女方提出的礼单,送交男方。如无异议,便择日驳庚书、剪鞋样,称为“定亲”(俗称“过定”)。成亲之日,男女双方大宴宾客,女方早宴后,先发嫁妆(礼担、箱、柜),后发花轿,媒婆坐棚轿随后,彩竹、灯笼、旗锣、凉伞,吹吹打打,送到男家厅堂。由牵新娘者将新娘从花轿里牵出,引入新房,旋由厨师端来一碗鸡蛋,名曰“落坐碗”。之后,新娘随床沿就坐,新娘接了“落坐碗”不久,新郎、新娘被引入厅堂拜茶。先拜天地、祖宗,再

10、拜父母高堂,夫妻互拜,然后拜长辈,均行跪拜礼。受拜者均须赏赐,称“拜见钱”。晚餐时,新娘坐首席首位吃夜宴(俗称坐栋),由牵新娘者陪同。晚餐后,先在厅堂由舅父点燃花烛,再喝彩,饮酒,称“赞烛”;转入洞房,仍喝彩、猜拳行令、饮酒称“打新房”。同时,新娘在厅堂、厨房端茶(茶内有盐姜、干青豆、干椿、金橘等)称端“新人茶”。深夜,由长辈(一般由舅父)在床前喝彩并撒麻豆米谷,称“煞帐”。然后新郎、新娘方可就寝。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婚姻自主,男女平等。颁布婚姻法后,废除了封建礼教和买卖婚姻制度。在婚嫁上大操大办的少了,既不讲礼金、鱼肉,也不办酒设宴。只要男女双方经过相互了解,在思想、情操、生活、乐趣上,情投意合

11、,自愿结成夫妻,符合婚姻法规定的,由所在单位开具婚姻介绍信,经医院身体检查,再到乡(镇)人民政府办理婚姻登记手续,领取结婚证书,便可成亲。1952年“三八”妇女节,城厢区举行首届集体结婚典礼,由县委领导主持,9对新郎新娘参加,盛况空前。80年代以来结婚登记后,不少新郎新娘进行旅游结婚。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宣传贯彻,社会风气的转变,男到女家落户者日多。丧葬清代和民国时期,丧礼繁琐。人将死时,其子孙及直系亲属须守于床前,听取临终遗嘱,送别死者,曰“送终”,人死即为死者洗抹身躯,穿衣戴帽(一般五个领,三个头),曰“装死”。把尸体抬入厅堂,曰“出堂”。铺设横床,设立灵堂(年过花甲者前三天灵堂披红

12、,后改素),子、女、媳、长孙等披麻戴孝,手执“雪棒”,亲朋族友前来吊唁,曰“作吊”、“烧香”。入棺,曰“小殓”。把棺木抬出屋外,曰“出殡”,送棺木上山曰“还山”,棺木入土曰“落厝”。一般三日内出殡还山,不须择日期。如子孙多且富有,应请卜卦师选择日期,曰“开书”。墓地须请勘舆师用锣盘择定风水。人死,一般人家请道士起符、戒灯、救苦,超度亡灵。富户豪门建醮半天至七天不等,或请僧尼念经,烧纸化贡。出殡前一般开堂设宴,行三献礼,而祭之。人死后,每隔七天,要给死者焚香、烧纸、供饭,直至七个七为止。逢一、三、五、七须请道士做道场,称迎七。人死后第一个春节,后人须置纸扎灵屋,灵屋前摆设纸扎“八仙”(或盆花)与

13、“看碗”(多用肚子做兔子,腊鸡做吊鱼老人,以及肘肉),亲朋前来拜年(携带香、烛)称“拜大年”(行跪拜礼)。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移风易俗,改革丧葬。1953年人民银行干部李颖秀,病故火化,为本县火葬首例。1982年县委党校共产党员黄宜松病故,立下遗嘱:死后火葬,不开追悼会,不接受花圈、祭帐,不请吹鼓手,不留骨赤。农民、居民死后火葬的日多。1985年后农民、居民火葬人数占火葬总数40%。近年城镇居民死后全部实行火葬。传统节日立春民国时期立春时家家户户盛行接春。在厅堂中置一方桌,桌上摆设香、烛、糕点、糖果之类,蔬菜用红纸束着。富豪人家还将金、银、元宝置桌上,书写“迎春接福”、“春来福至”的对联,立春时辰

14、一到,即燃放花爆,合家礼拜。新中国成立后接春旧习,日渐减少。1980年后接春人家渐多。过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称小年,即孩子过年。这天起家家户户大搞清洁卫生,准备迎接新年。十二月三十日(月小为二十九日)为大年,这天家家户户备办美酒佳肴,家人团聚,称吃“团年饭”,晚上围炉烤火,共叙天伦,称“炙团年火”,又称“守岁”。春节正月初一为春节,男女老幼争相早起,穿戴一新,鸣放花爆。然后走出家门谓之“出行”;拜天地四方,祈祷四方进财;再回厅堂向祖先、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小孩“压岁钱”。拜年时间,俗有“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干娘”的说法。清明节此为扫墓祭祖的节日。民国时期万载扫墓之风极盛,各族姓多于清明上山祭扫祖坟。各户亦携带香烛纸钱供果上山扫家墓。新中国成立后族姓集体扫祖坟多废,1980年后族姓集体扫祖坟渐恢复。群众为先人扫墓的习惯仍保留,学校多于清明节组织学生扫烈士墓。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称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这天,家家户户习惯扎粽子、蒸包子、煮鸡蛋、吃雄黄酒,门框上插菖莆蕲艾。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鬼节”)。民国时期自13日至15日三天内,后人须备酒肴,餐餐供奉,还要烧纸。建国后此节烧纸者渐少。1980年后渐恢复。中秋节农历8月15日为“中秋节”。晚上,明月升空,合家团聚,把月饼、水果摆于桌上,邀“月神”品尝,然后全家再食,叫做“赏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