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课堂模式构建(20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5430122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灵动”课堂模式构建(20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灵动”课堂模式构建(20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灵动”课堂模式构建(2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灵动”课堂模式构建(20页).doc(2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灵动”课堂模式构建-第 21 页忠州二小“灵动”课堂模式一、何为教学模式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因此,努力探索新课程实施中的学科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应该关注知识、技能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将课程的目标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目标体系。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关注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的重新定位和对教学的新要求,要以师生互动为中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另外还必须考虑新教材的内容、体系特点,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

2、,还应该关注多媒体技术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一种学习环境,以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但是没有一种模式是为完成所有类型的学习或者是为适用于所有学习风格而设计的。当前,教学模式正从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从以“教”为主向重“学”的方向发展;从经验归纳型向理论演绎型发展。作为一个优秀教师,不能只会运用一种教学模式,而应该在既定的模式下灵活融入自己的教学理念,发挥自己的教学风格,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二、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完整性。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由一定的教学理念、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内容和评价等基

3、本因素组成,本身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和一系列的运作程序,体现出理论上的自洽性和过程上的连续性。2.操作性。教学模式是一种简化了的教学思想和理论,它通过某种便于理解的教学结构和易于操作的教学程序,把某些抽象的、纯粹的理论用比较具体的、形象的形式反映出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教学行为框架,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够理解、把握和运用教学理论。3.稳定性。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形成的教学结构和活动序列的结合体,它通过概括教学经验,去粗存精,抽取出重要的教学要素组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普遍性规律,因此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4.灵活性。虽然教学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这并

4、不意味着它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现有教学条件和师生水平的不同,我们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此外,教学模式是一定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教学模式也不断的吐故纳新,只有这样教学模式才能永葆青春活力。三、“灵动”课堂教学模式自推进新课程改革以来,忠州二小都在不断摸索、实践、打造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相关理论以及新课程标准,我们围绕“灵动”做文章(灵:即灵活、灵气,着眼通过课堂教学,把学生培养成思维灵活、爱学习、会学习、有灵气的学生;动:即生动、互动,让每一堂课都充满趣味性、生动性,都能真正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变学生被动为主动,让课堂成为师生平等对话

5、、互相探究的舞台。),根据老师们的不断尝试,打造出了“灵动”课堂六字总模式,六字即 “引、导、议、点、练、展” ,一导:用简洁、精准的语言导入新课,明确出示学习目标;二引:师生商量引导梳理自学提纲,指导学生围绕提纲自主学习;三议: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分组讨论解决学生学尚未解决的问题;四点:各小组根据讨论情况由本组代表面向全体学生反馈讨论结果,教师归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指导方法,补充知识规律,通过适当点拨,实现整合和升华;五练:灵活、巧妙设计基础性练习,检验学生达标情况,弥补缺欠;六展:设计综合性题目,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向在

6、生活中学习的能力。根据以上“六字”模式,特提出了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一)语文课堂教学模式1.阅读课文讲读课课堂模式“五步五读”模式:“五步”即“初读质疑、自主探究、同伴共悟、小组汇报、拓展训练”五个步骤;“五读”即一读扫障碍、二读明大意、三读细体会、四读练表达、五读会运用。第一步:初读质疑,一读扫障碍。通过各种方式在课前自由朗读,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一一扫清障碍,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带到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交流。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让在后面的自主、合作学习中去一一解决。第二步:自主探究,二读明大意。即自主读,在初读的基础上感情朗读,围绕前面

7、的疑问,通过勾画、圈点、批注等多种方式,抓脉络、提要点,初步理解课文大意。教师应创设多种自主学习的活动形式,打开学生思路,让课堂充满活力。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对一些当前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留待后面一个环节再研究。第三步:同伴共悟,三读细体会。这便是通常说的讨论,这是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或辩论,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教学过程。在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品读、悟读,加深对文本的体会。这个环节,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需要学生去理解,会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应舍得花时间,组织学生去讨论。第四步:小组汇报,四读练表达。让学生以小组

8、为单位汇报讨论的结果,这是对学生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检验。教师此时充当的只是一个引导者,只需对学生的汇报适时点拨,通过点拨疏通学生的思路,并把学生获取的感性知识升华到理性,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在教学中得以落实,使教学更加深入。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点拨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方法和答案,而是设计出有助于指导学生继续思考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强调课堂点拨的创新价值,正是改革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五步:拓展训练,五读会运用。拓展,实际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延伸,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讨论总结出的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究新的问

9、题教学环节,这是学生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拓展环节有比较多的形式:向读的拓展、向写的拓展、向生活空间拓展。向读的拓展,其实就是群文阅读,让学生用学到的阅读方法去读懂同一类的文章。这对于高年级的教学很有用,比如读小说、诗歌等。向写的的拓展,我们也经常在做。学了游记就让学生学习按游览记叙的方法;学了新闻就让学生用新闻的格式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学了小说,就要求学生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描写人物反映思想;学了写景的文章就让学生按描写顺序进行描述。向生活空间拓展,现在显得特别重要,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言语实践亲历和亲历语感的积淀”,那么我们就要有意识的让学生把课堂课本和自己的实际生活

10、结合起来,有的课文文短意长,有的课文读完之后,情感还在回荡,若向课外延伸,就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语文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2.阅读课文自读课课堂模式语文自读课从教学内容讲是指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从授课形式讲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独立操作为主的一种课型,它是与讲读课、作文课、复习课、活动课、口语课等课型并列的一种课型。目的在于印证和实践“教读课”上所学习到的方法。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质疑问难。在我们的教材中,自读课文占一半左右,而自读课的教学又最易忽视、最难落实、最难坚持,必须有一个既符合自读课的教学规律,又能提高自读课教学效益的教学模式来规范自读课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11、我们可以采用“激趣导入自主学习合作答疑练习运用”的自读教学模式。第一步:激趣导入。自读课开始,教师运用12分钟的时间巧妙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自学状态,激发自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趣味中去阅读,去质疑。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重视导入的技巧,柏拉图说“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只有强烈的爱好和求知的兴趣,才会在自读中产生良好的心理条件,推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趣出发,以激为触发点,激而成趣。激趣导学的方法可以乐激趣、以情激趣、以奇激趣、以疑激趣、以新激趣、以成功激趣、以故事谜语激趣、以多媒体激趣等。第二步: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老师或自己设置的学习目标独立阅

12、读课文,探究问题的过程。它包括学生的一切自学行为,如读书(默读、自由朗读、精读、略读、浏览等方式)、动笔圈、点、画、批、注,使用工具书查字典、词典,给生字词注音、解释,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找出课文的关键词语、精彩语段,摘抄妙词佳句,做笔记,理清课文的脉络,辨析课文的体裁,提出疑难问题等一系列的活动。这实际上是学生深入课文内部,感知材料、训练语感的过程,是自读课的核心环节。第三步:合作答疑。教师只需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把自己拿不准甚至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内,或者班集体中进行交流。教师再对学生反映出的问题(包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有更好的办法或对知识上有困惑的地方)和教师自己发现的问题

13、的提出的结论性的东西,在课堂上及时进行简单小结,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回顾在本节课中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获得情感与态度的升华,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第四步:练习运用。通过自读,学生开拓了视野,学会了自读的方法,训练了技能,培养了语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规律,学生就可以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如学会摘录词句,平常就可以养成边读书边摘录,收集妙词佳句,运用到写作上去。学会了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阅读思路去阅读文章,学生在课外阅读报刊杂志、小说名著时,就会知道怎样进行阅读。在这里强调的是随文识字。以下教学模式“第一步到第三步”放在一课时实施完成,“第四步到第六步”

14、在第二课时实施完成。此模式以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为主,教师只在揭示学法、解难答疑上发挥作用。这个模式体现了形式上的生动性,内容上的实践性,方法上的启发性。第一步:激情导课,揭示课题。激情导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目的是组织教学,激发情感,引导学生充满信心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第二步:初读感知,巩固字音。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读的要求、目标,圈出生字,认真拼读,再放入词语、句子、课文中去读,自主性的初步感知和初步探究。形式主要采用自由轻声读,以保证全员参与,力争全体学生都有自读、自悟的时间,在多次的朗读中,生字反复呈现让学生牢记字音。第三步:再读课文,识记生字。随课

15、文识字,根据儿童学习汉字的规律,让学生能寓识于读、寓识于境。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同伴互助互学、全班交流等方法巩固字音,识记字形,了解字义,描仿入体。第四步:细读课文,感悟理解。细读阶段,继续巩固字音,理解词语,学习运用词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各种形式的读:专心致志地读,细致入微地读,切己体察地读,浮想联翩地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精神的碰撞与沟通。第五步:精读课文,体验情感。学生在细读之后,可以提出语言文字背后不好理解的问题,老师也要预设一些学生难懂的问题,再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教师精当地点拨、讲解,使学生体验到文中渗透的思想情感,感悟到文中语言、

16、句子的生动之处,从精读活动中感悟到文本的内涵。第六步:美读课文,品味积累。学生通过前面的读书活动,深受文中内容的感染。对相同的阅读材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当然就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情感去美读,都会收到不同程度的效果。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读书有一种“欲罢不能”的习惯,当然就能品出其中的味道,并乐意去品读、熟读,自然达到积累的目标。诗歌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如何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升小学生欣赏美、感悟情的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我们可采用“品、诵、想、悟”四字教学模式。一品:通过品词,来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还具有形象性,往往一个字、

17、一句话都包含深厚而丰富的内涵。如小学一年级的一首诗歌静夜思,教师在讲解这首古诗时,就应注意个别字的理解。“举头望明月”中的“望”,向学生质疑是否可以把“望”字替换成“看”字,为什么。然后再启发学生,“望”字是遥远地看去意之意,有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也凸显了距离的遥远,而“看”字的意思则一般,不及“望”字念来有味道,表达不尽诗人对遥远故乡的深深思念之前。这样一讲解,学生便可以很深刻的体会到诗歌的情感。二诵:通过诵读,来感受古诗的音乐美。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不读不能见其美。所以,教学古诗还应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要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字正腔圆地读

18、。春晓,村居,还有小池应以愉快轻松的语气来读出诗人对优美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而在朗读望庐山瀑布时,应有磅礴之气势,从而读出诗歌中“三千尺”、“落九天”的错落的音乐美。为指导学生读好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时候,还可配上动听的鸟叫声,从而读出杜甫当时愉快的心情。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更应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建筑在诗歌语言文字上的情感之音乐美。三想:通过想象,感受古诗中的意境美。以村居为例,“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把其中的“儿童”想成是自己,想象是自己在春意盎然里放风筝。这样一来,对诗歌的意境就有了很深刻的体会了。再以绝句为例,通

19、过师生多次朗读、多种方式朗读之后,生动地再现诗中所写景物,指导学生在脑海里描绘由黄鹂、翠柳、白鹭及青天组成的美丽图景,感受其意境。四悟:通过朗读和感悟,分析情感,来感受古诗中的真情美。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就提及“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提高文化品和审美情趣”,所以古诗中的真情美成为了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重中之重。教学中,教师尽量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情之美,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所寄托的情感有几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所以教师在对古诗简单讲解之后则更应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去感受诗中诗人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

20、雪一更之后的惆怅至极,却也无能为力的思乡之心。曹植的七步诗是托物言志的一首诗歌,“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教师在讲授这首诗时,可以先介绍背景有助于理解全诗,再帮学生进行全诗的疏通和讲解,先了解其表层意思。5.作文课教学模式在小学中段,写景状物类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难点, 如果在中段教学中教会了学生基本的写作模式和方法,就能为高段的自由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模式: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要求。无论是每一册的单元习作还是考试作文,都会有作文要求,写作的第一步就是要仔细审题。老师一定要教会学生逐字逐句读懂具体要求,学会从题目

21、中找出关键的字眼,然后严格按照要求去写作。有的老师的审题方法值得借鉴,比如针对中段学生注意力有限的特点,可以把关键的词句做上符号,这样可以加强记忆。例如:(课件展示)第二步:多方交流,慎重选材。“选材不对,努力白费”,根据题目的要求,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让大家评价一下所选材料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是否新颖。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但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也能从别人的选材中获得启示。其实这一步可以结合单元练习中的“口语交际”来完成,在习作指导课中可以不再重复。那么老师选择指导写作的具体事物时就要选择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指导,例如我在选择的时候就权衡了很久:既要选多数同学熟悉的,又

22、要选择有“奇特之处”的,还要能训练好写作方法的,真是不容易。 第三步:仔细观察,展开联想。很多同学写状物类的作文语言干瘪,就是没有学会观察与联想。疏于观察,言之无物;不会联想,言之无趣。教师一定要利用大家都熟悉的题材,教会学生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联想,只要孩子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看到什么都是有生命的,充满活力的,笔下的语言自然就充满了童趣。例如我在教学(课件展示)第四步:训练修辞,学以致用。在教学生展开联想的同时,结合课文学过的修辞方法,采用仿写,迁移等方式,教学生用上比喻,拟人,排比等方法,把联想到的内容生动具体地描述出来,学生一旦学会用上恰当的修辞,能把景物写得更加详实逼真。第五步

23、:编写提纲,连段成篇。重点段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后,确定好写作的顺序,还可以指导一下开头和结尾的写法,再让学生自由编写提纲,把其他想写的内容写进文里,一篇充满个性的习作就圆满完成了。第六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由于我们的课堂时间很有限,很多老师只有单元作文才会这样强化训练。但是,学生光写这样一篇作文是不可能完全学会这样的方法的,所以老师们要趁热打铁,让学生多写同一类型的作文,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掌握同类型的写作方法。就像我们课本把同类型的课文编排在一个单元,提倡“群文阅读”一样,如果作文训练也“同类迁移,强化训练”,那一定会“事半功倍”的。二、数学课堂模式(一)“解决问题”类课型教

24、学模式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是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实际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考虑解决某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需要的数据、事项、关系等,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这些必不可少的信息已经通过文字形式给出了。而解决问题不是简单的代入公式,它要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数学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我们就要更加注重在真实的情景中研究数学和解决问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相关的教育理论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设计如下。1.创设情景,收集信息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

25、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具体如下: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学生在看图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并为将来找中间问题打下基础。让学生认真独立地观看,分组讨论和交流,并汇报和交流获取的信息。2小组协作 探究问题当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还可以通过小组内的共同探究和交流,并

26、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及时获取信息,适当加以引导和调控。具体如下:个人或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采取讨论、实验、等方法自觉矫正错误,逐步得出结论。教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回顾探索过程,指导解题策略。3交流评价 解决问题交流评价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组织学生进行有成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理清思路后,让学生独立选择算法。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进一步归纳整理算法。最后通过集体交流,明确算法。具体如下: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研究成果。各组成员认真倾听相互评价,表示赞同、反对,开展有竞争的合作

27、。组织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的想法,发现新的思路、方法及时扩散,并给予及时评价和指导。4巩固方法 拓展思维学生掌握了方法,还要不断练习应用中深化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一些基本题,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以达到巩同应用的目的。也安排一些发展性习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具体如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好练习。结合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组织学生分层练习。学生人人完成基础题的练习,低等生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综合题,中等生在完成综合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提高题,优等生三种练习都完成。(二)“图形与几何”教学模式 “图形与几何

28、”是小学数学学习领域中十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可以借助几何中的一些图形以及探讨图形性质过程中,形成一些思想方法,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生存的世界。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几何学习最重要的目标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存空间,形成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作为一线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的过程和学生的经验、体验与感悟。今天的教学不再是教师精心设计教案的演绎过程,也不是一种简单的“告知”, 有意义的知识不是教师手把手地教给学生的,而是一种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实实在在的“亲身经历”的过程。因此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提倡采用操作体验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现实

29、生活中取材,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经历感受知识探究的全过程,体验操作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创新的乐趣,体验数学的重要价值,从而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懂得交流,获得情感体验。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图形与几何”教学的操作体验型课堂的一些尝试和体会。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之一,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通过观察一些实物和有趣的现象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借助实物初步认识图形。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表象,

30、为后面概念的形成或规律的发现作铺垫。如在认识轴对称图形一课中,我开始用“猜一猜”的活动,出示生活中常见物体:衣服、飞机、树叶、七星瓢虫等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猜出这个物体是什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画面入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表象。又如在平移与旋转课中,我一开始就将平移和旋转的学习放置在游乐场这个与学生的经验相一致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每个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了亲身体验,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再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发散学生的思

31、维,帮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环节二:操作体验,合作构建操作体验、合作构建是学生学习的两个重要方面。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使教育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真正的教育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构建的,而操作体验又是在群体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进行的,因此有效的学习必然是自主操作体验,在充分合作交流中构建。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切创造探索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在自由空间中“表露”,在互动交流中“发现”,在操作体验中“感悟”,在开放思维中“碰撞”。因此在新知探究环节,我采用“大胆猜测、操作验证、合作构建、得出结论”这四个部分。操作验证是图形与几何教学的重要环

32、节: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分为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四个部分。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操作材料(模型、实物或教具等),让学生在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叠一叠、画一画、移一移的过程中,通过眼睛、耳朵、手指等多种感官的协同合作及其它同学的相互配合去发现几何形体的特征,把由观察获得的初步的感性认识推向深入。通过操作去发现规律,并在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体会学习的乐趣。例如:认识轴对称图形一课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大胆猜测图形对折后两边的部分会怎样?由猜想引发矛盾,由验证得到统一,学生将亲自经历“折一折”后的观察,发现图形特征,自主构

33、建有效的数学思维场所,加深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又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利用学具通过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亲自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环节三:练习巩固,深入感知 也就是将得出的结论进行应用的环节。结合图形特征,用刚学到的知识和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培养并发展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1)形成技能。 A、智力技能主要指求积计算,它包括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等。在计算的

34、过程中,涉及到概念与公式的理解与运用,空间观念的形成及口算、笔算、解题等一系列因素。 B、操作技能主要指画图,如用工具(直尺、三角板、圆规)画出一定的几何图形,或利用工具测量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等。 (2)发展思维。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我们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在练习中要加强表述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做出最终的答案,还要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与分析过程。如在认识轴对称图形一课的练习中,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通过练习,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如思维的敏捷性、简洁性、批判性与深刻性等。 值得注意的是:练习设计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意面向全体及时反馈,

35、及时矫正,及时奖励,及时强化。如“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练习设计。1师生共同探讨长方形、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师: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能找出几条对称轴?学生动手操作,讲理由。2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3.操作练习,用喜欢的方法制作轴对称图形;4.周围有哪些轴对称图形?5欣赏图片,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环节四:课后拓展,回归生活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在头脑中已知“再加工”,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平移与旋转”一课中,我是这样设计的:1、收集美丽的图案,说说是由哪个基本图形进行怎

36、样的运动而形成的?2、自己运用平移或旋转,设计一副美丽的图案。 (三)“数的运算”类课型教学模式1.模式目标 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促进学生在各种新情境、新条件下灵活运用已学的计算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灵活迁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数感。运算学习有利于促进数感的发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功能目标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强化人与教学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教

37、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内涵是在复习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创设激发参与的情景,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索新知,再通过师生共同研讨,多向交流,达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实现教学目标。外延是以探索、求知为主要形式的策略性知识体系其功能目标促使学生爱学、会学、善学。 3.实现条件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与“自主练习”教学模式是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落实素质教育的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旨在更新教师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努力营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通过尝试实践,积极探究及有效训练,主动获取知识,同时形成能力、发展智力。“自主探究式”模式十分强调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及学生学习素质的培养,把发展数学思维作为一项主要任务,而“自主练习”模式更是强调学生自我能力的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提供了条件,为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提高现代教学能力提供了载体。 4课堂模式程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