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册《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docx

上传人:ylj18****41534 文档编号:35414868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下册《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一语文下册《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下册《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下册《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语文下册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实力。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教学方法】探究拓展法。【教具运用】多媒体。【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旧自告奋勇,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钦佩不已的人,今日我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二、

2、第一个人物郑伯。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后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无缘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起先求贤。)2、让学生们品尝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假如不愿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话里含有威逼的意味。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缘由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

3、什么教训?启发学生思索,找人回答。明确:肯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三、其次个人物佚之狐。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那么请学生思索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劝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引导学生思索、回答。明确: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劝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引点。

4、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胜利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2、通过他的话,我们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烛之武这么能干,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让学生分析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明确:嫉妒、红眼病。四、第三个重点人物烛之武1、关于烛之武书上的记载: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好像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史记里有简洁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

5、摇山岳。”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2、请学生思索: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年近七十,也只是个小小的“圉正”(弼马温)?明确:当权者不留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始终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启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打算。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明珠暗投,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索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理想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晰,

6、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仰慕他们的主要缘由。3、让学生绽开想象,想象烛之武在漫长的岁月里是怎样渴望为国立功,实现自己的报负的。可以想象:烛之武向多少人探问过天下的分分合合,路人、行商、政客(其中可能就有佚之狐);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象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里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时的着急与渴盼。4、烛之武的闪光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让学生用烛之武的言行来证明这句诗。老师阐述:这样一个才华许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

7、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实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起先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最终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打算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急。但假如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唯恐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5、拓展:烛之武这么能干,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如: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在推销自己

8、这点上,春秋之“士”远不如战国之“士”放得开。商鞅、冯谖、范睢、苏秦,哪一个不是在竭力运筹、想方设法(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去干谒王侯,以期受到垂青授以大任,创出一番功业而名垂史册呢?我觉得,在烛之武的心里,更多的还珍藏着做为“士”的标记之一的清高与孤傲。“士为知己者死”,假如碰不上一个敬贤礼士、思贤若渴的开明君主,宁可老死家中、静默无闻,也绝不涎皮赖脸的去求人家赏给自己一个凳子、弯腰低头地做一个平凡的官僚。他们人生最年轻有为的岁月在磋砣中消磨逝去,我们可以为他们惋惜,但我们必需向他们那傲岸的灵魂敬礼!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五、总结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旧存留在人们

9、的心头。象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分析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分析 学习目标:、了解左传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特色,驾驭本文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别句式等学问点。、通过诵读,品读本文精彩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把握本文的论辩技巧。、学习烛之武的担当精神和维护国家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驾驭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别句式等学问点是本课的重点;、把握课文中的论辩艺术是本课难点;学法指导:1.借助历史背景了解课文内容。2.加强朗读,根据课文叙事依次引导学生学习文言词语、句式和梳理文章大意。3.引导学

10、生留意论辩细微环节,体会论辩技巧。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引导法、归纳法结合。课时支配: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提问:当国家处于斗争危急的时候,这个时候什么就显得特殊重要。明确:军事、外交。从古至今确定国家危亡的重要因素是军事实力和外交。中国古人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因而在国家危急关头,首选的解决问题方法是外交,其次才是军事。今日我们要读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二、文学常识及背景。(10分钟)1.作者作品: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

11、时期的重大改变,为后人供应了那个时代广袤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冲突斗争,各诸侯国之间常见的争夺斗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2.历史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缘由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须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

12、的斗争,自然要找寻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始终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定了。三、诵读疏通。1.学生比照注释,朗读课文。2.单个学生诵读,老师指导。3.集体诵读。4.依照课文叙事依次,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课文第一段和其次段前半部分)重点:关键字词、句式;句子翻译;段落大意;论辩技巧。其次课时一、课文后半部分。重点:关键字词、句式;句子翻译;段落大意;论辩技巧。二、学问点总结:古今异义:1、执事:(古)对对方的敬称;(今)掌管某项事情的人2、东道主:(古)去往东方道路上款待客人的主子(今)泛指宴客的主子3、行李:(古)出访的人(今)出门所带的东西4、去:(古)离开(今)前往某地5、无能:

13、(古)不能(今)没有实力6、夫人:(古)那个人(今)尊称别人的妻子通假字:1、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2、共其乏困(共,通“供”)3、何厌之有?(厌,通“餍”,满意)4、秦伯说(说,通“悦”)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6、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3、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5、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肆,形作

14、动,扩张,延长;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7、与郑人盟(名作动,结盟)8、因人之力而敝之(形作动,损害)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作名,恩惠)10、共其乏困(动作名,缺少的东西)重要实词:1、鄙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庸俗,鄙陋。(例: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边疆。(本文:“越国以鄙远”)2、微细小,稍微(则名微而众寡)衰败国力衰微。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暗暗的。(口技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隐藏,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假如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敝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5、“使史更敝衣草屦。”)谦词敝人乏累(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损害,衰败。(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4、若好像、好象(山有小囗,仿佛若有光)假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你(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的(更若役,复若赋)赶得上(曾不若孀妻弱子)5、说陈述(及郡下,谒太守,说如此)杂说,一种文体(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言论、说法(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兴奋(秦伯说,与郑人盟。)劝告(范增说项羽)6、辞推辞(辞曰)告辞(停数日,辞去)推脱(不辞劳苦)借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文体一种(归去来兮辞)重要虚词:1、以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越国以鄙远(表

16、顺承,连词)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承接)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承接,连词)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3、焉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永之人争奔跑焉(兼词,于此)4、之辍耕之陇上(往、到)子犯请击之(他们)是寡人之过也(的)臣之壮也,尤不如人。(助词,不译)5、其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失其所与,不知(

17、代词,自己的)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议)6、夫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男子)夫晋,何厌之有(句首发语词)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代词,那)句式:1、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后置,“于晋”做状语)2、且贰于楚也(介宾短语后置,“于楚”做状语)3、佚之狐言于郑伯(介宾短语后置,“于郑伯”做状语)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宾短语后置)5、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式:“何之有”怎么)6、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句,省略“于”)7、敢以烦执事。(省略句,省略“于”)8、焉用亡郑以陪邻(固定句式,“何必”)三、归纳总结:(人物形象分析)1.烛之武:有牢骚,但是顾全大局,不卑不亢,刚柔相济,条理清楚,说理

18、透彻。2.佚之狐:有智谋,能举荐人才,慧眼识英雄的伯乐。3.郑伯:顾全大局,擅长纳谏、勇于自责、精于言辞的君主。4.秦伯,是一个擅长决策、善谋利益的君主形象。四、探究:问题:烛之武为什么能劝服秦伯?1、到处为秦着想。首先,烛之武开宗明义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烛之武为郑国恳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事实上是增加了别国(晋)的土地,扩展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力力的增加就意味着秦国力力的减弱。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

19、利以诱,一利一害,客观透彻,开诚布公,谆谆教导,秦伯自然会动心;2、充分利用秦晋冲突,实施离间。正值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冲突来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将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缺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扰秦国,秦晋的冲突将进一步尖锐化。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最终促使他下定决心,变更办法,退兵

20、助郑;打破了秦晋联盟,保全了郑国。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整理读书笔记。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古文鉴赏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古文鉴赏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fn)南。 佚(y)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zhu)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b)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

21、g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qu)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重点字词 晋侯、秦伯:晋文公和秦穆公。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 贰:从属二主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氾(f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佚(y)之狐:郑国大夫。 若:假如。 使:派。 见:拜见进见。 从:听从。 辞:推辞

22、。 犹:尚且。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用:任用。 过:过错。 然:然而。 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缒(zhu):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既:已经。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越:越过 鄙:边邑 陪:增加 邻:邻国,指晋国。 以为:作为 行李:古今异义,出访的人。 共:通“供”,供应。 其:代指使者。 乏困:缺乏的东西 尝:曾经 为:赐予 济:渡河 设版:修筑防卫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厌:通“餍”,满意。 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 肆:延长,扩张。

23、 阙(qu):侵损,削减。 还:撤军回国。注:在古汉语词典中明确标注为“缺”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说”同“悦”,喜爱,兴奋。 微:没有。 夫人:远指代词,那人,指秦穆公。 因:依靠 敝:损害。 与:结交,亲附。 知:通“智” 易:代替 不武:不符合武德。 整:指一样的步调。 其:表商议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去之:离开郑国。之,指代郑国。 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应) 3.秦伯说(说,通“悦”,赞同,兴奋)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知足,满意) 6.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

24、) 古今异义 1.行李之往来(行李,阙出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袱)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款待过客)的主子;今义:泛指接待宴客的主子)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个人,这里指秦穆公;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掌管事务的人,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6.共其乏困(乏困,古义:指缺乏的东西。今义:指精神或身体劳累) 7.今急而求子。(今,古义:如今今义:今日) 8.且贰于楚也(贰,古义:动词,从属二主。今义:数词,“二”的大写。) 原文翻

25、译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愿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急之中,假如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肯定能劝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紧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

26、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减弱了。假如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子,出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应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赐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卫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意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疆,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假如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减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27、”秦伯很兴奋,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保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恳求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气,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气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编,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作者介绍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丘明,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因其世代为左史官,所以人们尊其为左丘明。左丘明学问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尊称其“左丘”。

28、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具体、争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具体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写作背景 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凭三寸不烂之舌,利用秦晋之间的冲突,劝服秦伯。最终,秦伯不仅撤走围郑的军队,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最终使郑国得以保全。本文赞扬了烛之武临

29、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劝服秦君,维护了国家的平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机灵善辩的外交才能。 段落赏析 第一段: 本段是文章的开头,事情的缘起,交代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国的缘由和地点。由于两个缘由都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秦国能够退兵作了铺垫。 其次段: 记叙了烛之武接受说秦任务的经过,表现了他在国难当头时,能捐弃私怨,以大局为重,为国效劳的爱国精神。 以上两段为文章的第一部分,简叙了晋、秦围郑和烛之武受命说秦的经过。 第三段: 文章的其次部分,记叙了烛之武劝服秦穆公的经过。先说灭郑于秦无益而有害,舍郑于秦有益而无害,再以事实说明晋贪得无厌,必将“阙秦”,层层逼进,到处为秦着想,言辞委婉好听,最终说退了秦兵

30、。这是文章的主要部分。 第四段: 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晋不得已而撤军,郑国解了围,交代了事情的结局。 名句赏析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含义:臣年轻的时候,(实力)还不如人呢,现在老了,更没实力了。 应用:表示一种规律的、无奈的伤感与暗怨。相关词语:老而无用;廉颇老矣;日薄西山;江河日下;心有余而力不足;风烛残年;不拘一格降人才;任人唯贤;等。 2.邻之厚,君之薄也。 含义:邻居实力的加强,(相比的)您就实力薄弱。 应用:表示敌我相邻关系。相关词语:敌强我弱;彼竭我盈;此消彼长;等。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含义:凭借别人的力气胜利反而去

31、损害人家,这不是仁义;失去了友好力气,这不是明智;用冲突代替和谐,这不是英勇。 应用:表示仁智勇的三种意思。相关词语:以怨报德;麻木不仁;不仁不义;唇亡齿寒;友好修睦;仁至义尽;杀身成仁;等。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擅长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2驾驭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留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3.了解烛之武劝服秦伯的方法擅长利用冲突,实行分化瓦解的方法,相识烛之武机灵善辩的外交才能。教学重点:1.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2.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

32、:(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殊留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相识左传。(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学问,然后回答,老师补充。)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具体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样,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显明。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凹凸,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

33、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具体的事迹记录或显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如同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化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老师范读,让学生留意重点字的读音。汜(fn)南佚(y)之狐夜缒(zhu)而出共(gng)其乏困阙(ju)秦秦伯说(yu)逢(png)孙然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三、简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

34、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立刻派人出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斗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斗争时,自然要找寻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始终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定了。四、理清层次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课后练习题一,事实上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

35、第一段:秦、晋围郑(让学生思索本段的作用)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缘由(“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参照“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老师教学用书P162-163),读过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奇妙、行文的缜密。其次段:临危受命本段以简约之笔,刻画了3个人物。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郑伯是如何劝

36、服烛之武的?当郑伯打算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显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其次课时第三段:说退秦师“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化。可分四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

37、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马上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奇妙地点明秦、晋终归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假如说其次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接着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

38、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急,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第四段:迫晋退兵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醒悟的头脑和理智的推断。这种隐忍不发、见机行事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缘由。(以上对文章层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过学生探讨、老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不必字字落实,只求了解大意。)五总结全文。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伏笔与照应得当。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晋公允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访退敌胜利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叙事详略得当。六参考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

39、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状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急之中,假如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肯定能劝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紧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疆,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

40、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减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准备,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子,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应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意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假如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兴奋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保卫,就率军回国。子犯恳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日。借助了别人

41、的力气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样,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第三课时一、在熟读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落实实词、虚词、语法等文言学问。可由让学生提问的方式进行。老师可以先分类然后让学生回答。分类如下:1通假字(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应。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使臣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应他们所缺少的物资粮秣等物。)(2)秦伯说。(说,同“悦”。句意是:秦穆公听了很兴奋。)(3)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国,不是聪慧。)2古今异义词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

42、“那个人”之意。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亦去之。(去,离开。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访的人。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袱、箱子、网篮等。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应他们缺少的资粮。)3一词多义封(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2)肆其西封(疆界,名词)之(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4)烛之武(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3)以其无礼于晋(郑国

43、,代同)以(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2)以乱易整(用,介词)(3)以其无礼于晋(因,介词)4词类活用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句意是,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既东封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句意是,既然晋国把郑国作为东西的疆界。)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词作定语,西面的。句意是:扩展它西面的疆界。)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句意是:依靠别人的力气,而又反过来损害他。)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句意是:晋军屯驻在函陵。)5古汉语句式(1)推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推断。句意是: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国的势力减弱了。)以乱易

44、整,不武。(否定推断句。句意是:用自相冲突变更步调一样,不是威猛。)(2)倒装句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句意是:晋国哪有满意的时候。)佚之狐言于郑伯。(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对郑文公说。)(3)省略句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句意是:烛之武应许了他。)敢以烦执事。(“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亡郑的事。句意是:请拿此事麻烦您的左右。)二、总结、扩展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并正确进行分析评价,就要驾驭评价文意的方法和技巧。这是应留意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这对精确地理解,分析和评价文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了解作者生平及概况,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做出

45、正确的分析和评价。3从内容到结构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这是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对记叙性的文章,要重点搞清人物、事务,前因与后果,记叙与争论;对争论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观点,正确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4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详细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如此,我们才能正确把握文意,并精确进行分析评价。三、布置作业1写一段能表达人物特性的语言片断,要求300字左右。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意思。留意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若: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好像,似乎)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3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说: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46、杂说一种文体)3秦伯说,与郑人盟(喜爱,兴奋)辞: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2停数日,辞去(告辞)3不辞劳苦(推托)鄙: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疆)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微:1则名微而众寡(细小,稍微2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略微)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假如不是)之:1辍耕之垄上(往,到)2子犯请击之(他们指秦军)3是寡人之过也(的)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第27页 共27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