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_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ylj18****41534 文档编号:35414813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56.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示儿_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示儿_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示儿_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示儿_语文教案.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示儿_语文教案示儿片断赏析 有专家指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假如没有学生的特性体验,学生就不能对文章所描绘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也不能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更不会产生相识的突破、情感的升华、价值的提升。 而我们小学语文的体验性学习,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广泛接触语言材料,感悟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古诗示儿是浙教版十一册古诗四首中的一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实的感受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

2、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剧烈的爱国热忱。 教学时,我沿袭一贯的古诗教学手法:情境导入,了解诗人-读通全诗,理解诗意-感悟诗境,体察心情。整首诗,我着眼一个悲字,运用拓展,感悟诗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 片段一 在了解了诗人,很好的理解的诗句内容,并初步感受了诗中的悲后,我选取了两首古诗进行补充拓展。 师:弥留之际的陆游,因为见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而他的眼前又时常出现出这样的一幅画面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五千仞岳:与上句夸张黄河之长一样,这是夸张西岳华山之高。 2.仞:古时八尺

3、为仞。岳:高大的山。 3.遗民:沦陷区的人民; 4.胡尘:胡人骑马时扬起的灰尘,比方金兵占据的领土 2、师:读着这样的诗句,你能看到陆游眼前出现的那画面吗? :生1: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哭泣、呼喊着宋王朝的名字 师:哪里让你有如此的感受,你读读;还有吗? 生2:我的眼前是那些居无定所的百姓,小孩子哭着要吃的,而我们的大人也没有吃的好给。冷不防,胡人的鞭子狠狠地落在了妇女的身上,随即穿来凄凉的哭声 生3:我仿佛看到了胡人骑着马从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过去,这些百姓在喊叫着。 师:真是血淋淋的场面啊。你是从哪句诗出现这样的画面?读读 师:受尽了奴役的大宋百姓,盼望着大宋的军队来解救。还他们一个属

4、于自己的家,这一盼,盼了几年啊? 生A:一年 生B:两年,十年? 师:整整六十五年啊,同学们,六十五年中我们的百姓要受多少熬煎啊!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5年,多少的苦痛啊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5年,多少的血泪啊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陆游的眼前出现这样的画面,一想到这些百姓,陆游的心情你懂吗?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哀痛 师:看到百姓受到这样的熬煎,陆游还仅仅是哀痛吗? 生:哀思 师:是啊,陆游这时的心情那是哀思啊。读到这,我们看到了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不光是为自己看不到国家统一而悲伤,还有为这些百姓而哀思,谁来读读这句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

5、不见九州同。 指名学生朗读,学生的朗读,由原来的缺憾转化为哀思,表情、音量上有很大进步。 片断二 师过渡:因为见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想到了沦陷的百姓而感到哀思,那么当他脑海中出现这样的片段时,他的悲,又该怎么去理解呢? 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1.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2.邸:客栈、旅店。 3.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2、师:这时的陆游是悲伤吗?是哀思吗?是什么了? 生:兴奋 师引导:同学们,陆游因见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想到了沦陷的百姓而感到哀思,那么他把希望都寄予在了谁的身上? 生:王师的

6、身上。 师:那么你再读读这诗,你所看到的王师在做什么?想到这个的陆游心情还是兴奋吗? (学生赶忙摇头)小手再次举高 生:这时的陆游很悲愤 师:你从那看出来陆游一想到王师,一想到南宋的权贵们会悲愤? 生:因为当时的大臣们,朝廷权贵们在醉生梦死,寻欢作乐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说明他们根本没有停息过; 师:还有吗?还有别的补充吗? 生:他们始终在饮酒作乐,喝得嘴熏熏的,连自己的都城都要分不清了 师:你又是从哪看出来? 生: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老师适当补充当时的背景资料 师:是啊,就知道寻欢作乐的权贵们,西湖歌舞几时休?读到这你此时有什么感受? 生:真让人感到生气

7、,连百姓们的苦他们都不顾 师:那你来质问他们一番,请生读 谁也想来指着鼻子骂醒这群寻欢作乐的权贵们?指名读 师:面对这些成天醉生梦死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面对这些苟且偷生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面对这些忘了国耻家恨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3、师:这分生气,也在这句诗中啊,你能读好这种悲愤吗?(读好前两句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1名读 评价:同学们,你们听到了陆游的生气了吗? 再指1名读,评价:好一个悲,好一个愤啊,读出了陆游的心声! 齐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分析 以上两个片段是我对诗中一个悲字的拓展,借用了浙教版十二册的两

8、首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作为补充材料。因为这几首诗同属一个背景,一首描写望眼欲穿的沦陷百姓,一首则描写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两首诗的内容做示儿的情感铺垫,再合适不过。有了这样的诗境,去体察诗人的心情,对于那一个悲字,学生所能体会到的悲伤缺憾之余,还能体会到的是诗人的哀思、悲愤,这一悲字,显得愈发的丰满。 片段三 1、师:因为陆游的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缺憾啊但悲不见九州同 2、师: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陆游哀思啊但悲不见九州同 3、师:因为陆游的爱国,想着那些醉生梦死,苟延岁月的南宋权贵们,陆游悲愤啊但悲不见九州同 4、生命即将结束,但是还没有盼来国家的统

9、一,是悲伤,是哀思,是悲愤,读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九州同。 5、师过渡:这样的南宋王师,做不了什么。但是此时的陆游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国,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他还是把希望寄予在王师的身上,这都是源于他的那颗拳拳的爱国心 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王师北定中原日,什么时候会有这样的一天?或许几年,或许几十年,再或许更长的时间。不管多少年,我们的陆游,我们的爱国诗人会在地下始终等着这喜讯。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指一名学生读 评价:这是陆游最终的希望啊!他一再嘱咐儿子,一再嘱咐!你来读! 再指一名读 评价:读出了陆游当时的那份急迫!我们一起来 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

10、告乃翁!告乃翁!告乃翁! 反思一 一、创设情境,充溢体验针对这样的一首古诗,学生的体验也只是停留在诗句但悲不见就州同中的悲,依据词语手册与书本上的注释,能够体会的就是诗人陆游因见不到国家统一的那份缺憾,与自己不能参加抗金复国的悲伤。学生作为个体阅历不丰富的,情感却极其敏锐的一个群体,让他们在学习时,走进文本,走进能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情境中,往往比枯燥的、生硬的反复朗读更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主动性。如在上述片段中:当学生有了初步体会到诗人的悲伤的心情,我就选取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作为补充材料。在过渡引导后,学生能依据当时的背景,诗文的内容,了解陆游当时还有哀思、悲愤之情。如此一来,学生

11、对句子但悲不见就州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引导朗读,巩固体验感情朗读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如上述片段中的陆游对儿子的最终遗嘱家祭无忘告乃翁,体现的是一个爱国诗人的最终一段话,对儿子的千叮万嘱,让学生朗读时如同自己就是诗人,怕儿子遗忘自己的话,所以一遍又一遍的反复吟诵;感情朗读,还借助肯定的朗读设计。在本案中,我适当的变更了诗句的原有句式,采纳了排比的句式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告乃翁!告乃翁!,这样的朗读,不但有新意,而且对文本也更有加深,甚至还增加了学生朗读时的气概,效果下来不错。 三、绽开想象,丰富体验学生学习文本

12、的过程,就是凭借语言文字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过程,而这都须要学生丰富的想象。儿童时期是一个充溢想象的时期。古诗的内容虽然短小,但是情感却不亚于抒情散文。古诗的教学,忌讳的是过多的老师语言,死板的用老师的教取代学生的学。本课中,一起先我就运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一幅陆游晚年的,苍老的肖像,为整堂课选好基调:悲。 而在上片段中,为学生呈现的两幅迥然不同的诗文画面,(两首诗都是学生所没有学过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想象诗人所看到的画面。在上述片段一中,我问学生:你能看到陆游所看到的画面吗?有的学生说:看到的是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听到哭泣、呼喊着宋王朝的名字;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胡人骑着马从大宋百

13、姓的身上踏了过去,这些百姓在喊叫着。丰富的想象,唤起了学生内心的体验,加深了学生对诗人心情的理解。 反思二 一、找准切入口,建构文本 在示儿教学设计中,我们主要抓了诗句中的一个悲字进行解构。在相识了诗人,了解了诗句意思,初步感受诗人心情之悲伤后,我又选取了课外的两首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作为补充材料。以古诗补充古诗,以古诗拓展古诗。这种拓展,是鉴于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基础上,通过对文本加以创建性的变式、扩充,对诗中的悲做了一个情感上的延长。如上述片段中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我把同背景下的沦陷百姓生活呈现给学生,去想象诗句中的画面,学生述说的那一幅幅凄惨的画面:看到的是百姓生活在

14、金人的铁蹄之下,听到哭泣、呼喊着宋王朝的名字我仿佛看到了胡人骑着马从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过去,这些百姓在喊叫着题临安邸中的权贵们的醉生梦死,都让我们的学生与爱国诗人陆游一样,为百姓的苦难生活感到哀思,为南宋王朝的荒淫生活感到悲愤。如此一来,诗句中的悲就丰满起来,学生的感悟也丰富起来。 二、抓住情感主线,整合文本 我们把这首诗中的悲拆成了许多份,假如就此打住,那么课堂中就没有生成。诗是散的,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散的,我们的课堂也是散的。于是,我还是以这一个悲,把诗串起来,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把我们的课堂串起来。在片段三中,我用了很感性的老师引导语言,为的是抓住学生已有的情感,来提升感悟。如:因为陆游的

15、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缺憾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陆游哀思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着那些醉生梦死,苟延岁月的南宋权贵们,陆游悲愤啊。有了这样的老师语言,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同时也自然的把内容归结在了我们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时,学生的心情还在激扬之中,所以接着教学后两句诗: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因为陆游的爱国,他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对儿子千叮万嘱,我们的课也在学生们一次又一次的嘱咐中,一次又一次的抒发心中陆游爱国感慨的朗读中结束。 示儿相关学问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出身于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官僚地主家庭

16、。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他随着家人逃难,儿时万死避胡兵,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父亲陆宰,是具有爱国思想的士大夫,和他交往的也多是爱国志士。他晚年回忆当时的状况说: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訾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跋傅给事帖)。惨痛的经验和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培育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少小遇丧乱,妄意忧元元(感兴),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壮志。 陆游自幼就好学,他说: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解嘲)。为了实现自己的壮志,他特殊留意兵书,诗中屡次提到夜读兵书;同时他还学剑,醉歌说: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

17、锷。所以他曾这样自负: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陆游十七八岁时便有了诗句,大约二十五岁左右,又从曾几学诗,在曾几的指教和主动影响下,更确定了他的诗歌的爱国主义基调,并进一步冲破了江西派的樊笼。因此,即使他早期的作品也表现了轩昂豪壮的气魄。 绍兴二十三年(1153),陆游二十九岁,赴临安应进士试,主考官陈阜卿取为第一,明年试于礼部,复置游前列,因名居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喜论复原,致触怒秦桧,竟遭黜落。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孝宗(赵目)继位之初,抗战派稍得抬头,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他乘机提出了很多政治、军事方面的建议,主动赞助张浚北伐。但随着北伐的失利,主战派失势,

18、在镇江通判任上的陆游,也以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家居。 乾道六年(1170),陆游四十六岁,入蜀任夔州通判。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水亭有怀),一路之上,他巡游了大江两岸的名胜,也凭吊了屈原、李白、杜甫诸宏大诗人的遗迹。乾道八年,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他为干办公事,襄赞军务,他从夔州到了南郑。这是他一生得以身临前线的唯一机会,急欲杀敌报国的陆游,非常激昂。他身着戎装,戍卫在大散关头,来往于前线各地,接触了爱国民众,考察了南郑一带的形势,出谋献策,主动打算打击敌人。他生活在战士中间,有时射猎深山,亲刺猛虎。全部这些火热的战斗生活,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扩大了他的诗歌领域,并使他

19、领悟到诗家三昧,从现实生活中、从火热的斗争中吸取题材,因而形成了他的宏丽悲壮的风格。这是陆游诗歌成熟的关键时期。为了纪念这段有意义的生活,后来他把自己的诗集题名为剑南诗稿。但是,南宋小朝廷是不会容忍爱国将士的主动抗战活动的。不到一年,王炎调离川陕,陆游也改除成都安抚使参议官。即事诗说:渭水岐山不出兵,却携琴剑锦官城,可见他当时的抑郁心情。在任职范成大幕府期间,他只能借酒烧愁,排遣他报国无路的苦闷。他和范氏原是文字之交,因不拘礼法,同僚讥其颓放,他爽性自号放翁。 淳熙五年(1178),陆游五十四岁,去蜀东归,先后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做官。他描写这时的境况是:怖惧几成床下伏,艰难何啻剑头炊(有感

20、)。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赈济灾民,以擅权的罪名免官还乡。淳熙十三年起用为严州知州,后入为军器少监,但终因一贯坚持抗金,形于歌咏,深为当权所嫉,不久又以嘲咏风月的罪名被黜。他在一首诗的诗题中曾自言罢官的缘由是罪虽擢发莫数,而诗为首,这正好说明他的爱国诗篇的战斗性。 光宗绍熙元年(1190),陆游六十六岁,此后的二十年间,绝大部分都在山阴度过,生活安静而简朴。他身杂老农间,参与了一些农业劳动,与农夫有着一些往来。有时他还骑着驴子,带着药囊,到远近的村落里去医病施药,受到了人民的欢迎和敬重。年来诗料别,满眼是桑麻(倚杖),由于生活的转变,他对于农夫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怜悯,因而他晚年写了大量的反映农村

21、残酷现实和描写田园风光的诗,风格也趋向平淡。但是,诗人仍旧,寤寐不忘中原,爱国思想愈益深厚。宁宗嘉泰二年,他为了实现团结救国的志向,不顾朝野的非难,毅然接受了韩托胄的举荐,主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当爱国词人辛弃疾再度起用时,他还写了一首长诗表示庆贺,并劝勉他以国仇为重,不要计较个人的恩怨:深仇积愤在逆胡,不用追思灞亭夜(送辛幼安殿撰造朝)!由于韩托胄的轻率,这次北伐很快就失败了,但并无损于诗人崇高的爱国精神。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竟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临终时,他写了这样一首示儿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诗人的遗

22、嘱,也是诗人的最终号召,它教化了鼓舞了后代多数的读者。从这里我们也就可以看到诗人爱国精神的一贯性。 示儿问题探讨 王山而:陆游示儿中的死去元知万事空,有些权威人士们的书中用的是原。应如何向学生交代? 聂在富:元和原。元字的本义是人头。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元字的下面都是人字,上面有一横或一个圆点,指明位置在人的头部。左传中有狄人归其元的句子,意思是:狄人把他的头颅送了回来。古代称君主为元首,科举时代称获得第一名者为状元,都是从头的意义引申出来的。元字的引申意义还有起先、第一、原来、原来等。 原是源的本字。说文解字中说:原,水泉本也。从泉出厂(h?n,山崖石穴)下。原字的本义是水源,引申为起先、本原

23、、原来、原来、原野等意义。 由以上分析可知:元和原,本义不同,但有共同的引申义原来、原来,这两个字因此而产生部分词义交叉的现象。辞源说:元,犹原也。元和原在原来这个意义上古今都有通用的状况。在现代汉语中,原煤、原配,可以写作元煤、元配。 示儿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也可以写作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是,诗文用字应力避重复,该诗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中另有一个原字,所以第一句还是以用元字为好。 元和原,虽然在表示原来、原来的意义时可以通用,但在表示其他意义时则不能通用,如中原不能写成中元,元首也不能写成原首。 通假是由古代的假借形成的音同义通现象,元和原在古代没有相互假借过,它们能够部分通用是有共同引申义确定的

24、,因此说,它们不是通假字。 对学生可以这样说明:元和原都有原来、原来的意思,可以通用。示儿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也可以写作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是,诗文用字应尽量避开重复,该诗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中另有一个原字,所以第一句还是以用元字为好。 示儿教学札记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千古绝唱。由于诗文内容的时跨度大,学生的阅读体验浅,学生很难同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努力去挖掘诗文的背后,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点尝试教学,竟然收到了意外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 课堂须要感动。在本案中,我就打破时空的距离,引

25、导学生视察、对比和描述清明上河图、金兵入侵图和宋高宗等杭州玩乐图,在师生沟通的过程中,学生对国破家亡的惨痛有了感性的相识,了解陆游的悲是与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连,这样的悲是凝合了强大的力气,是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 二、引导朗读 课堂须要感动。在本堂课中,我设计让学生既读诗文,也读诗人。通过有感染力的朗读,让学生的情感也能随着陆游的悲而备、能随着陆游的盼而盼,那么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感才能真正融入学生心中,这份因语言文字而带来的感动才能最终沉入学生的生命记忆。 有感情的朗读,须要老师能很好的引导。上课起先,我很动情的做了范读,为学生的朗读定下了感情基调,营造了气氛;陆游对儿子的最终遗嘱家祭无忘告

26、乃翁,我引导学生对大儿子、小儿子的千叮万嘱,一边又一遍的反复吟诵。 因为陆游的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缺憾啊 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陆游哀思啊 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醉生梦死,苟延岁月的南宋权贵们,陆游悲愤啊。 有了这样的老师语言,学生的情感一次比一次得到升华。 有感情朗读,我还借助肯定的朗读设计。在本案中,我适当的变更了诗句的原有句式,采纳了排比的句式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告乃翁!告乃翁!这样的朗读,不但加深了本文,甚至还增加了学生朗读时的气概。学生的心灵不受到震撼才怪呢? 三、绽开想象 古诗的内容虽然短小,但是情感却不亚

27、于抒情散文,这就须要学生丰富的想象。古诗的教学,忌讳的是过多的老师语言,死板的用老师的教取代学生的学。教学中,一起先我就用照片为学生展示一幅陆游晚年苍老、病躺在床上的肖像,为整堂课定好了基调:悲。 特殊是学生对比视察清明上河图和金兵入侵图之后,我引导学生:你想到了什么或看到了什么,学生即兴想象那一幅幅凄惨的画面:看到的是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听到哭泣、呼喊着宋朝的名字、我仿佛看到了胡人骑着马从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过去,这些百姓在喊叫着?权贵们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都让我们的学生与爱国诗人陆游一样,为百姓的苦难生活感到哀思,为南宋王朝的荒淫生活感到悲愤?如此一来,丰富的想象,唤起了学生的体验,加

28、深了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诗句中的悲盼就丰满起来,学生的感悟也丰富起来。 一课下来,让我收获颇多,也感动不已。我觉得:一首古诗就是一个故事,一首古诗就是一种情怀。感悟古诗,不要只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最重要的是入境、入情去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 课堂须要感动。 示儿教材理解 公元1210年的一天,有一位老人病卧在床榻上。他已经三天不能说话了,他清晰地知道自己不久将离开人世。回想起一生壮志未酬,心中无限感慨。 他生活在民族冲突尖锐的宋代。年轻时就眼睁睁地看着金兵蹂躏中原,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祖国的统一,他一心要挥戈跃马血洒疆场,但都被懦弱无能的南宋朝廷拒绝了。一

29、腔爱国之心付之东流。几十年过去了,山河依旧破裂,而自己却已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想到这里,他心潮澎,挣扎着坐起来,示意家人打开窗口。透过窗口翘首北望,不一会儿滴下了英雄泪。他指指书案,家里人明白他又要写诗了。儿子端过笔砚。他哆哆嗦嗦地写下了一生中最终的一首诗: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情怀悲壮、真挚感人的诗是他的临终遗嘱,也是他的绝笔诗。这位老人临终还记忆犹新祖国的统一,他是谁呢?他就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他生于公元1125年,死于公元1210年。他的一生写过许多爱国诗篇。如: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

30、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是陆游退居山阴老家后,在一个大风雨的夜晚写的。这时的作者虽然已是六十七岁的老翁,但还时刻关切着祖国边疆的平安。这首诗的大意是: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家里,并不感到孤寂和哀痛,还在想着为国家去戍守轮台。在夜静更深的时候,听着屋外风雨的声音,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境:自己跨着披甲的战马,威猛地巡逻在北方边疆上。 这位宏大的爱国诗人在文学上的宏大成就首先确定于他是一个宏大的爱国者。他和当代的一些诗人如辛弃疾等,共同把我国文学史上的爱国主义传统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他还是一位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作家。他的作品有诗、词、散文,诗的成就为显著,仅存的就有九千三百多首。所以他自言六十年间

31、万首诗。他的诗雄浑豪放,感情饱满,对后世诗歌很有影响。 九州及其他 第12册语文课本选了陆游的诗歌示儿,其中有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诗句。九州这个词出自大禹治水的典故相传古代洪水滔天,大禹治水,因势利导,疏通九脉,依山川形势划定九州,发展农业,造福后世。据古书记载,九州指古代中原的九个行政区域,说法不一,大致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这九个州,后人相沿称中国为九州或禹城。假如说陆游但悲不见九州同中的九州指中原地区,那么,清代诗人龚自珍诗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中的九州则指全中国了。 除了以九州、禹城称中国外,中国还有一些别名和代称。 赤县神州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曾经提到有个叫驺衍的人说

32、过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后人就沿用此名。更多时候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毛主席诗词中就有长夜难明赤县天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诗句。 华中华在古代,华同花,引申为漂亮而有光彩。中原人们认为自身所在地是文明区域,所以自称华。中华则见于三国志,起初,主要指当时曹魏统治下的黄河中下游一带,以后渐渐扩大为全中国的简称了。 夏华夏尚书中称大国日夏,中国有礼仪之大,所以称为夏。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大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王朝,后来就常用夏称呼中国。至于华夏,最早见于尚书,书中提到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无不统统归于周朝,后来就用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了。 小挚友,中国有这么多别名和

33、代称,你觉得好玩吗?不妨多了解一下吧。 示儿其它杂项 讲完示儿一诗的内容时,有学生问:老师,后来诗人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愿实现了吗?事实上,这个问题在历史教科书上可以找到解答,但由于这篇课文的体裁是诗歌,假如能就诗论诗,从诗中找到问题的解答,那么就可以很好地落实新大纲对于诗歌教学的要求。于是我灵机一动,告知学生:陆游写的示儿有续篇。我把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写在了黑板上: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入手!青山一发悉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学生自由地读了几遍诗句后,依据我的要求,又把它们抄在笔记本上。随后我用讲故事的形式说明了诗意:床头的宝剑虽然有出征报

34、国的志向,可南宋王朝不任用像陆游这样的能人,中原也只能眼看着落入金人之手。青山隐隐隐约,仿佛也覆盖在悲愁的气氛中,斗争已经影响到整个东南地区,你的后代子孙虽然见到了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国家是由元兵统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时候告知你呢? 学生听完我的讲解,感慨万分。在课后说感想这一环节中,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我肯定要努力学习,驾驭好现代科学学问,长大了为祖国的旺盛昌盛,发一分光,散一分热;有的说,我长大要当一名解放军,手握钢枪保卫祖国的边疆,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有的说,我长大了要当空军飞行员,发觉敌人的飞机侵入我们的领空,我就毫不客气地击落它 对于学生们心情昂扬的发言,我赐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我同

35、时还提示他们: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就得努力拼搏,勤奋读书。 这节课上得特别胜利。事后,我总结这节课胜利的阅历,在学习古诗时,可以奇妙地引用一些相关诗词作为补充。这样,课内的学问就和课外的学问互为补充,构成完整的结构。这无论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好,还是对于丰富学生的学问储备,都有很大的好处。这种做法同时还对老师的学问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老师向纵深处挖掘课文的内涵。这真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示儿教学实录 一.干脆导入 今日我们要来学习的是一首宋诗,板书:宋诗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写的,他一生写诗近万首,这首示儿是他临终前的绝笔诗。 师:示儿是什么意思? 生:示儿就是给儿子看 师:临死前写给儿子的叫什

36、么? 生:叫遗书 师:人们在临死时给儿子的遗书一般都是写些什么? 生:写财产的安排等 师;那陆游写了什么? 请看大屏幕出示示儿配乐放录音 师:你听出了也许是什么意思? 生: 师:你能不能把它读正确呢?自由朗读,指名三生读(都能较正确有感情地朗读)齐读 读诗要知道诗的意思,你能依据下面的注释自己去理解。自己去说一说,自己说好了,就与同桌说一说。师巡察 大屏幕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名说这两句的意思 师:留意这两个字的意思,出示:元原来、原来 同统一 师: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哪些东西是空的? 生:财产 师:但是有一件事使作者放不下,感到很悲,是什么? 生:国家被别人侵略 师:接

37、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宋朝的历史,谁知道?指名说 师激情补充:当时国土分裂靖康之变 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了吗?指名说 师概括:这是山河破裂之痛 随即板书:山河破裂痛 你能把这种痛读出来吗?指名读诗 我们来读一首诗人68岁时写的一首诗,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题目很长,齐读,指名读诗 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前句,三万里五千仞岳分别指什么?(九曲黄河、巍巍华山) 这是何等的气魄!指名读2 男生齐读。 可是这么壮美的山河却被敌人占据着,你的心情怎样? 生:哀思、痛心、痛恨 带着这种心情齐读这两句 仅仅是为这个哀思吗?还为什么悲?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 生;农夫很哀痛 师配乐(哀痛)旁白:假

38、如你就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可以与同桌轻轻探讨,指名说 生:我看到了遗民的眼泪听到敌人的铁骑声 生: 生:娃娃的哭喊声,饿死 生:翘首盼望王师 生:敌人大肆屠杀无辜百姓 生:饿得面黄肌瘦,横尸遍野 师:你觉得诗人还为什么悲?指名说随即板书:遗民眼尽哀 带着这种哀痛你再读读这两句,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指名三生读,齐读 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怎么没有一个统治者来 生: 统治者都在干什么?我们一起去临安看一看 出示:题临安邸齐读 :问:他们在干什么? 生:他们在寻欢作乐 生:他们在游山玩水 生:过着奢侈的生活 大屏幕对比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 师:一边

39、是遗民眼尽,一边是寻欢作乐 男女生对比读这两首诗 师:他们在汴州也曾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可他们忘了自己是亡国奴,忘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遗民们,忘了那诗人为什么还悲? 生;为了昏君而悲 随即板书:昏君无能愤 诗人死前仅仅告知儿子这些吗?还有什么?读后两句诗,指名说 你觉得诗人为什么还要家祭无忘告乃翁 因为他很爱国 是呀,一切皆源于一个字对祖国的爱板书:爱 这是一种多么执着的信念 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专心吟诵,把一位老人的临终遗愿读出来 你能背下来吗?指名背,齐背 课外延长: 不管不管不管都让多数诗人悲愤,他们写下了多数爱国诗篇,你知道的有那些? 生:文天祥 生:秋瑾 出示:陆游、文天祥、范仲淹的诗

40、句满江红、夏日绝句阅读 介绍有关宋朝历史的书:刀锋上的文明(宋)、两宋人物、图说天下(宋)、宋诗选注 结束:同学们,让我们在读史中背点诗,在学诗中读点史,作到(板书):诗史结合 示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剧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成功喜讯后心情特别欢快的缘由。 2理解诗句 三、教具打算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许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理想,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酷爱祖国的

41、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相互订正,老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原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原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哀痛。这句诗表

42、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哀痛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老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据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知你们的父亲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依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3、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剧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留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相互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元知 临终所议但悲(生) 示儿渴望统一 九州所盼北定告翁(死) “示儿”教学设计 “示儿”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第108页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五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实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须要在说明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观赏水平。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三、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驾驭诗词大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